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3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06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标准.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标准.共识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2017, 32(2): 81-90.  DOI: 10.19538/j.ek2017020601
    摘要 ( )  
    述评
    关注菌群  微生物组与益生菌
    郑跃杰1,黄志华2
    2017, 32(2): 91-94.  DOI: 10.19538/j.ek2017020602
    摘要 ( )  

    菌群和微生物组可作用于个体生长发育、免疫、营养、代谢等方面,其与感染性疾病、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以及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有密切关系。菌群和微生物组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热点,正在改变和更新人们对人体菌群的认识。益生菌是指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关于益生菌的概念、作用机制、药理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及安全性等也在不断地更新。

    专题笔谈
    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陈 洁
    2017, 32(2): 95-98.  DOI: 10.19538/j.ek2017020603
    摘要 ( )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儿童慢性腹痛的常见原因,发病率高,长期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IBS确切发病机制不明,近年发现,肠道微生态失平衡与IBS关系密切,IBS患者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B/E值降低),肠道微生物总体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普遍降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IBS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调节肠道微生态是治疗IBS的重要靶点。益生菌可作为IBS治疗的辅助手段,能否作为主要治疗药物加以推荐尚需更充分的临床证据,确切疗效尚需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双盲、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尚无证据表明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FMT)可用于治疗IBS。利福昔明治疗IBS可能有效,但需要更多的证据。

    益生菌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的应用
    武庆斌
    2017, 32(2): 98-101.  DOI: 10.19538/j.ek2017020604
    摘要 ( )  

    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抗生素扰乱和破坏肠道菌群稳态, 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副反应。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AAD中的严重结肠炎类型。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 多样性减少, 菌群组成结构重新分布; 宿主肠黏膜免疫应答模式变化, 开放病原菌侵入结合位点, 诱导耐抗生素机会菌株的定植, 感染易感性增高;菌群构成改变, 干扰糖和胆汁酸代谢等原因引起腹泻。益生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减低AAD和CDAD的发生率, 临床上在使用抗生素同时应用益生菌是合理有效的。

    益生菌在儿童炎症性肠病的应用
    薛爱娟,黄 瑛
    2017, 32(2): 101-103.  DOI: 10.19538/j.ek2017020605
    摘要 (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随着人们对肠道微生物在IBD发病中认识的加深,益生菌在儿童IBD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但目前仍缺乏高质量证据确证益生菌菌株疗效,指导临床对益生菌菌种、摄入方式、剂量等进行选择。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发挥治疗作用存在菌株特异性,且在诱导UC缓解、维持UC缓解以及预防贮袋炎方面的效果更为明显,但益生菌诱导CD、维持CD缓解和预防CD术后复发的效果并不理想。

    益生菌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应用
    王宝西,郭宏伟
    2017, 32(2): 103-106.  DOI: 10.19538/j.ek2017020606
    摘要 ( )  

    功能性便秘(FC)是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时间间隔久,大便干燥坚硬、便痛、秘结不通,大便失禁以及腹痛,影响患儿精神、食欲及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在F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稳定、酸化肠道和改善肠道免疫的作用,因此,在FC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益生菌在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应用
    熊晶晶,黄永坤
    2017, 32(2): 106-110.  DOI: 10.19538/j.ek2017020607
    摘要 (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率高,致病性强,根除Hp有其临床意义。标准三联疗法(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或是含铋剂的三联(胶体铋+阿莫西林+咪唑类)、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甲硝唑+胶体铋)都是目前公认的根除儿童Hp的方案。但由于Hp对抗生素耐药率的逐年升高,根除率已明显降低。近年来,益生菌在根除Hp治疗中的作用受到了重视,该文综述了益生菌在提高儿童Hp根除率中可能的机制,以及在减少Hp根除过程中不良反应的优势。

    益生菌在儿童肝胆疾病的应用
    郭 珊1,2,舒赛男1
    2017, 32(2): 110-114.  DOI: 10.19538/j.ek2017020608
    摘要 ( )  

    益生菌是活的非致病性细菌,具有改善微生态环境、维持人类健康状态的作用。“肠-肝轴”提示肠道微生物和肝胆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肠腔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改变,可以通过生成氨和内毒素等一系列机制损害肝功能。一些研究证实了益生菌对预防和治疗儿童肝胆疾病(如胆汁淤积性肝病、非乙醇性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移植等)具有积极作用。益生菌作为一种安全、相对价廉、非侵入性的治疗策略,可以改善不同类型肝胆疾病的病理生理进程,减轻症状,且未见明显副反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益生菌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应用
    郑跃杰
    2017, 32(2): 114-117.  DOI: 10.19538/j.ek2017020609
    摘要 ( )  

    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支气管哮喘、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等,已经被证实与肠道菌群的紊乱有关。过敏动物模型研究显示,益生菌能够通过诱导调节性T细胞产生,降低过敏原特异性IgE和Th2细胞因子分泌 ,减轻靶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过敏性炎性反应,从而改善过敏表现。益生菌在临床上应用于婴幼儿湿疹有比较确切的治疗效果,但是用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证据不一致,仅在过敏性疾病高危人群中推荐使用。

    益生菌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王文建
    2017, 32(2): 117-120.  DOI: 10.19538/j.ek2017020610
    摘要 ( )  

    免疫功能低下和病原菌暴露是造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多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益生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局部和全身的免疫调节,包括定植抵抗力、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数量与活性、释放细胞因子、提高抗体应答等。资料显示,益生菌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患病次数,减轻症状的严重度,缩短病程,减少抗生素使用和缺席(日托/上学)的时间。作为减少儿童呼吸道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益生菌治疗中合适的菌株、用量、使用频数和疗程仍须进一步研究。

    益生菌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应用
    郭 城,张 琳
    2017, 32(2): 120-125.  DOI: 10.19538/j.ek20170206011
    摘要 (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胃肠道急症,以往研究认为,早产、感染、配方奶喂养、缺血缺氧是引发NEC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是引发NEC的重要和基础原因,新生儿生后肠道获取健康的共生菌,可以阻断因肠道正常菌群缺失或异常的菌群定植过程,使未成熟肠道免于炎症或损伤,这是降低NEC发生风险的关键因素。提供益生菌可维护肠道菌群平衡,使致病型微生态模式转换至保护型健康的微生态模式,防御肠道的炎症损害,预防NEC发生。此篇文章阐述了早产儿NEC与肠道菌群的关系,阐明了益生菌制剂防治NEC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益生菌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展望
    程 茜
    2017, 32(2): 125-128.  DOI: 10.19538/j.ek2017020612
    摘要 ( )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至今以康复教育治疗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ASD儿童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可能与菌群失衡和微生物-肠-脑轴有关。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可以导致ASD肠上皮细胞损害、黏膜免疫和神经递质等发生改变,出现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和异常行为,而用益生菌治疗ASD既可缓解其胃肠道症状,也可改善部分行为问题。虽然尚需要更严谨的临床和基础实验对益生菌治疗ASD的疗效、机制等展开研究,但可以认为,益生菌在治疗ASD上有值得期待的潜在作用。

    儿童粪菌移植
    何嘉怡,黄志华
    2017, 32(2): 129-132.  DOI: 10.19538/j.ek2017020613
    摘要 ( )  

    粪菌移植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700多年前。近年来,粪菌移植空前发展,其在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疾病、肥胖、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多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该文从儿童粪菌供菌筛查、操作流程、适应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论著
    患儿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倾斜试验血浆C型钠尿肽变化及其意义
    李红霞1,廖 莹1,憨贞慧2,王瑜丽1,刘 平1,张春雨1,唐朝枢3,金红芳1,杜军保1,4
    2017, 32(2): 133-136.  DOI: 10.19538/j.ek20170206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患儿血浆C-型钠尿肽 (c-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含量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1例VVS患儿, 均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以直立不耐受症状入院的患儿, 均经过详细病史询问、 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确诊为VVS, 平均年龄为(11±3)岁; 32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 均为经过详细病史及体格检查等确定为健康的儿童, 平均年龄为(11±2)岁。心率、 血压的监测采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仪连续监测。血浆CNP的测定采用夹心免疫发光法。结果 VVS组与对照组的性别比、 年龄、 身高、 体重、 平卧位血压及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VVS患儿血浆中CN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儿童[(35.7±21.5) ng/L vs. (23.2±8.0) ng/L, P<0.01)];VVS患儿的晕厥频率与血浆中的CNP含量呈明显正相关 (n=31, r=0.85,P<0.01)。VVS组平卧状态下及HUTT中阳性反应时的血浆CN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3±21.0) ng/L vs. (42±57) ng/L, P>0.05]。结论 VVS患儿血浆CNP含量高于对照组,且血浆CNP含量与患儿晕厥频率相关,可能参与了VVS的发病过程。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基因p.I73T突变2例家系调查并文献复习
    陈杰华,郑跃杰,马红玲,王和平
    2017, 32(2): 137-140.  DOI: 10.19538/j.ek20170206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SP)C基因p.I73T突变的临床特点和转归。方法 分析2015—2016年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例有SPC基因p.I73T突变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和家系调查资料。并就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例1为1岁11个月男性患儿;例2为11个月女性患儿。均表现为慢性咳嗽,伴气促、发绀、生长发育落后, 急性期肺部CT均有弥漫性磨玻璃密度影, 例2可见多发小囊状影和区域性通气过度。例1经泼尼松治疗半年后, 呼吸道症状消失, 1年半后复查肺部CT仍可见少量磨玻璃密度影, 并出现散在囊状影。例2经泼尼松治疗后仍有气促和氧依赖, 加羟氯喹治疗2个月后症状有所好转。2例均为SPC基因c.218T>C(p.I73T)。家系调查:例1父亲为相同位点突变,无呼吸道症状,肺部CT可见间质病变。例2为散发,家系正常。结论 SPC基因p.I73T突变引起的间质性肺病可遗传或散发,多数婴幼儿期发病,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气促、缺氧,伴生长发育落后;肺部CT表现磨玻璃影,伴区域性过度通气或囊状影;部分患儿泼尼松疗效好,预后好,但个体差异大。

    新生儿胃肠穿孔8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陈园园,张 蓉,朱 丽,王 瑾,曹 云,陈 超
    2017, 32(2): 141-144.  DOI: 10.19538/j.ek2017020616
    摘要 ( )  

    目的    分析新生儿胃肠穿孔的病因、 临床特征、 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0例新生儿胃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比较两组间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80例新生儿胃肠穿孔中,早产儿62例,足月儿18例。两组病因均以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为主, 临床均以腹胀为主要表现, 早产儿发生反应差、 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明显多于足月儿(P <0.05)。早产儿组平均发病日龄9(1.75,20) d, 足月儿组平均发病日龄4.5(1,7.75) d。62例手术治疗,其中胃穿孔8例,肠穿孔54例,18例因未手术穿孔部位不明确。死亡32例,病死率40%,早产儿死亡26例(病死率41.9%),足月儿死亡6例(病死率33.3%)。结论    新生儿胃肠穿孔是新生儿期的严重疾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和尽早外科干预可能提高患儿的存活率,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

    封堵试验对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症肺动脉高压性质的判定及介入治疗的意义
    曹黎明a,王凤鸣a,秦玉明a,赵乃琤a,杨世伟a,朱善良b
    2017, 32(2): 145-148.  DOI: 10.19538/j.ek20170206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症肺动脉高压(PAH)患儿中,封堵试验对PAH性质的判定及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2008年7月至2014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5例单纯PDA合并重症PAH患儿,回顾分析其心导管资料、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前后相关参数,以及封堵试验前后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肺血管阻力指数、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5例患儿根据心导管检查资料判断, 1例PAH性质为动力性PAH, 4例PAH性质难以判断; 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判断, 4例符合动力性PAH改变, 1例不完全符合; 封堵试验结果判断, 5例均符合动力性PAH改变。5例患儿成功完成介入治疗, 术后肺动脉压力进一步下降, 远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PDA合并重症PAH患儿, 封堵试验可对PAH性质作出诊断,如判定为动力性PAH,可同时完成介入治疗,能有效避免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评价PAH性质的局限性。

    咪唑立宾治疗儿童频复发型原发肾病综合征45例疗效观察
    张 静1,李 喆2,党西强1
    2017, 32(2): 149-152.  DOI: 10.19538/j.ek2017020618
    摘要 ( )  

    目的    观察咪唑立宾(MZR)对儿童频复发型原发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儿童肾脏专科的住院或门诊登记完整的儿童频复发型原发肾病综合征45例纳入研究,观察对照组(雷公藤+泼尼松)24例和治疗组(咪唑立宾+泼尼松)21例1年内患儿复发次数、波尼松用量、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尿酸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予以MZR治疗后,治疗组患儿复发次数减少,泼尼松有效用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无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升、尿蛋白减少、尿酸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    MRZ是治疗儿童频复发型原发肾病综合征的有效药物。

    综述
    儿童夜尿症发病机制与干预策略
    姚 勇
    2017, 32(2): 153-158.  DOI: 10.19538/j.ek2017020619
    摘要 ( )  
    病例报告
    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川崎病1例报告
    夏静跃,刘 力,胡 坚
    2017, 32(2): 159-160.  DOI: 10.19538/j.ek20170206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