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6-12-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进一步规范儿童雾化吸入治疗
    洪建国
    2016, 31(12): 881-883.  DOI: 10.7504/ek2016120601
    摘要 ( )  

    吸入疗法是呼吸道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随着药物和吸入装置的不断改进,吸入疗法的临床使用日趋广泛。其中雾化吸入疗法因其输出药物的效能好、药物在肺内分布良好及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特点,更适用于儿科临床。但是应该注意到,在临床实际使用中,尚存在着一些不够合理、不够规范的情况。结合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提出儿童雾化吸入治疗的规范化要点。

    专题笔谈
    雾化吸入药物药理学特性
    程能能
    2016, 31(12): 884-887.  DOI: 10.7504/ek2016120602
    摘要 ( )  

    雾化吸入疗法将药物直接递送至呼吸道, 并最大程度地控制药物的全身暴露量, 从而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常用雾化吸入治疗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 短效抗胆碱能药(SAMA)和祛痰药。比较具有相同治疗学作用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通过加深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雾化吸入药物。

    雾化吸入激素临床应用注意点
    陈志敏,刘金玲
    2016, 31(12): 887-890.  DOI: 10.7504/ek2016120603
    摘要 ( )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慢性气道炎症最有效药物,而雾化吸入激素由于疗效确切、副反应少、使用方便,因而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针对雾化吸入激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如何正确选择适应证,如何确保雾化吸入激素疗效,以及如何减少雾化激素副反应等问题进行阐述,很有必要。

    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合理应用
    周小建
    2016, 31(12): 890-894.  DOI: 10.7504/ek2016120604
    摘要 ( )  

    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从而缓解喘息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了促进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合理规范使用,总结常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的临床特点,及其在儿科常见呼吸道疾病中的适应证,以及药物选择等问题非常必要。

    不同雾化吸入装置特点及使用要点
    赵德育
    2016, 31(12): 895-898.  DOI: 10.7504/ek2016120605
    摘要 ( )  

    吸入疗法是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首选方法。临床上吸入治疗装置较多,不同的雾化吸入装置有不同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其适合的年龄段及适应证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雾化吸入装置对治疗效果很重要。临床医生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的严重度及不同的治疗环境选择合适的雾化治疗药物及装置。

    雾化治疗室规范化管理要点
    吴星东,陈虹冰,徐水香
    2016, 31(12): 898-901.  DOI: 10.7504/ek2016120606
    摘要 ( )  

    雾化吸入作为儿童哮喘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开展。雾化治疗室的规范化管理可以确保雾化治疗质量及雾化治疗安全。雾化治疗环境、雾化器材使用管理、雾化药品管理、消毒隔离措施、雾化人员管理(包括人员资质与培训、患儿及家属依从性教育)、雾化过程管理、雾化制度、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信息化管理是雾化治疗室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注意事项
    殷 勇
    2016, 31(12): 901-903.  DOI: 10.7504/ek2016120607
    摘要 ( )  

    随着临床上需长期雾化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治疗患儿的增多,家庭雾化吸入治疗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家庭雾化ICS是治疗儿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科学管理能提高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并改善患儿疾病的预后。需要更加关注家庭雾化的多个细节,提高治疗的总体疗效。

    论著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临床表型及TACI基因研究
    杨 珍,陈同辛
    2016, 31(12): 904-909.  DOI: 10.7504/ek2016120608
    摘要 ( )  

    目的    总结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ommon variable immunodeficiency,CVID)儿童患者的临床特点, 对CVID相关基因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新华医院就诊的53例CVID儿童患者临床资料, 探讨其人口学特征、 临床表现、免疫学特征、治疗和转归,并对其中22例患儿进行TACI基因测序。 结果 发病中位年龄为 5.34(1~16)岁,诊断延迟的中位时间为5.05(0~17.9)年。反复呼吸道感染为CVID主要表现(79.2%);77.4%患儿合并其他症状,如肝脾肿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56.6% 患儿在确诊后未能接受规范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规范治疗组患反复呼吸道感染例数显著低于未规范治疗组(P<0.05)。6例死亡。多数患儿血清IgG、IgA和IgM三种免疫球蛋白均明显减低,其中血清IgG水平1.39(0.33~1.93) g/L,IgA 0.22(0.04~0.87) g/L,IgM 1.36(0.04~1.44) g/L。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 52.8%患儿CD4/CD8比值倒置。TACI基因测序发现了2种新的突变: Cys100Tyr和Ser165Asn。结论 在我国大陆地区, CVID仍未获得临床医师的充分重视, 早期诊断和规范IVIG治疗对CVID患儿的预后可产生明显影响。基因突变对CVID患儿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向的影响, 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9 290例0~7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模式分析
    程 京1,许红梅2
    2016, 31(12): 910-914.  DOI: 10.7504/ek2016120609
    摘要 ( )  

    目的    了解0~7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学模式及其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0~7岁就诊儿童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及HBV表面抗原(HBsAg)(+)患儿家族史,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检出17种血清学模式,各模式在不同年龄组检出率不同。HBsAg总检出率为0.32%,各年龄组HBsAg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式10“HBV表面抗体(抗-HBs)(+)、HBV核心抗体(抗-HBc)(+)”、模式11“抗-HBs(+)、HBV e抗原(HBeAg)(+)、抗-HBc(+)”、模式12“抗-HBs(+)、HBV e抗体(抗-HBe)(+)、 抗-HBc(+)”、 模式16“抗-HBc(+)”及模式17“抗-HBe(+)、 抗-HBc(+)”在0~28 d组、 >28 d至1岁组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余各年龄组(P<0.05)。HBV前S1抗原(PreS1-Ag)(+)见于5种血清学模式,以“HBsAg(+)、HBeAg(+)”模式检出率最高(100%),其次为“HBsAg(+)、HBeAg(+)、抗-HBc(+)”模式(80.77%)。PreS1-Ag在HBeAg(+)组中的检出率为80.72%,明显高于HBeAg(-)组(25.00%),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083,P=0.000)。结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0~7岁儿童HBsAg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而HBV血清学模式分布与年龄相关。PreS1-Ag与HBeAg具有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能更好地反映HBV复制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7—2014年546株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模式及流行特点研究
    龚松迪1,2,华春珍1,李建平1,陈学军1,尚世强1,陈志敏1
    2016, 31(12): 915-919.  DOI: 10.7504/ek2016120610
    摘要 ( )  

    目的    了解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HI)患儿分离株的耐药模式及流行特点,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共检出HI菌株546株,98.7%的菌株来自呼吸道标本。男性患儿检出348株,女性198株,男女比例1.76∶1。年龄范围为7 d至13岁。HI培养采用嗜血杆菌专用培养基,菌株的鉴定采用Ⅴ因子和Ⅹ因子需求试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β内酰胺酶检测采用Cefinase 纸片法。结果 季节分布以春季为主,共331株(60.6%),秋季最少,仅23株(4.2%)。146株(26.7%)菌株 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 β内酰胺酶阳性率逐年上升。153株(28.0%)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多重耐药株占60株(11.0%),最常见者为同时耐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和克拉霉素,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χ2=145.1, P<0.005)。结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HI株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 感染患儿以1岁以内为主,每年2—5月为感染高峰季节,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对二代头孢菌素仍保持较高敏感性,其可作为经验治疗首先药物。

    2岁以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关系
    董贺婷,季 伟,顾文婧,张新星,严永东,陈正荣,王美娟
    2016, 31(12): 920-924.  DOI: 10.7504/ek2016120611
    摘要 ( )  

    目的    探究2岁以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特征与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关系。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的26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 h内取静脉血进行流式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值,同时进行多病原检测,并收集其他临床资料与同龄非喘息肺炎患儿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比较。结果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占同期2岁以下住院病例的11.84%。病原阳性检出率57.84%,病原阳性检出排序为呼吸道合胞病毒(21.27%)、肺炎支原体(16.42%)、流感嗜血杆菌(10.07%)、肺炎链球菌(8.96%)。毛细支气管炎组和非喘息肺炎组CD3+、CD3+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毛细支气管炎组CD4+/CD8+比值最高,正常对照组最低,毛细支气管炎与非喘息肺炎组CD3-CD19+比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淋巴细胞亚群失衡。6个月至1岁儿童更易发生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特别是过敏体质患儿可能存在B细胞表达水平增强倾向。呼吸道合胞病毒仍是毛细支气管炎最主要病原体。

    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功能与胸部CT改变相关性分析
    周彩丽1,刘宗伟1,赵华锋2,周清霞2,段全纪2
    2016, 31(12): 925-928.  DOI: 10.7504/ek2016120612
    摘要 ( )  

    目的    研究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肺通气功能严重程度与肺部CT改变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人民医院儿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RMPP患儿116例,根据胸部CT表现分为磨玻璃样改变组、 肺实变组、 斑片影改变组, 比较组间肺通气功能指标差异及其与肺叶累及数目的关系。结果    3组患儿最高呼气流速(PEF)均<80%。磨玻璃样改变组和肺实变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预测值均低于正常范围;斑片影改变组FVC、FEV1等实测值/预测值均属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CT显示磨玻璃样改变的RMPP患儿多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炎症累及肺叶越多,通气功能越差;胸部CT显示肺实变者多存在大小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且以中度阻塞为主;而斑片影改变者仅存在轻度大气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随炎症累及肺叶增多,肺活量降低,但尚在正常范围。

    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4例临床分析
    王秀丽a,吴玉斌a,杨 屹b,杜 悦a,赵成广a
    2016, 31(12): 929-932.  DOI: 10.7504/ek201612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诊治要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及小儿泌尿外科收治的4例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6~8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尿频、尿痛、排尿困难、耻骨上疼痛、血尿,4例均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膀胱壁增厚,2例经膀胱镜、2例经开腹手术取膀胱组织行膀胱病理活检,病理显示膀胱间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口服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膀胱影像学改变均恢复正常。4例中3例病情反复,糖皮质激素总疗程3个月至1年6个月,1例停药2年无复发,2例复发1次、1例复发2次。结论 嗜酸细胞性膀胱炎确诊依靠膀胱病理诊断,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及膀胱壁增厚对诊断有提示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本病有效,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在高危出血倾向患儿连续血液净化中应用观察
    李 军,张素芳,林 霞,毕思明,党 伟
    2016, 31(12): 933-936.  DOI: 10.7504/ek2016120614
    摘要 ( )  

    目的    观察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在有严重出血倾向危重症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 ,CBP)患儿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收治的11例因不同疾病引起的严重出血倾向及严重肝功能障碍患儿,进行CBP治疗时采用局部枸橼酸钠抗凝。监测CBP治疗前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血清钙离子及动脉血气变化,观察患儿临床出血表现及滤器运行状况。结果    应用局部枸橼酸钠治疗中滤器后ACT值较滤器前有明显延长,治疗中与治疗前滤器前的ACT值无明显变化。治疗中滤器后钙离子较滤器前明显降低,其中2例滤器后钙离子曾低于0.2 mmol/L,予减慢枸橼酸溶液滴速纠正。11例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及原有出血加重情况,均完成了CBP治疗。结论    局部枸橼酸钠抗凝在儿科危重症CBP中的临床效果值得肯定,对全身凝血影响小。可以作为临床有严重出血倾向及肝功能障碍、不宜采用肝素抗凝的危重患儿进行CBP治疗时的抗凝选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过敏性鼻炎患儿吸入性变应原特应性阳性率变化趋势分析
    袁 龙1,5,李科琼3,陈 益1,王 宏3,白 燕4,袁 轲4,李 静1,陈地龙1,2
    2016, 31(12): 937-940.  DOI: 10.7504/ek2016120615
    摘要 ( )  

    目的    观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0~12岁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儿吸入性变应原流行变化趋势,为儿童过敏性鼻炎防治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3年10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的重庆地区0~12岁通过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确诊的过敏性鼻炎患儿10 983例,按年龄分为幼儿(<3岁)、学龄前儿童(≥3~7岁)、学龄儿童(≥7~12岁)三组。回顾性分析患儿吸入性变应原随时间的流行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13年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AR患儿吸入性变应原特应性阳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二次曲线模型:R 2=0.836,校正R 2=0.770;回归模型的ANOVA检验:F=12.727,P=0.011),且与气象因素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屋尘螨、粉尘螨、热带螨、蟑螂、猫毛、狗毛、艾蒿阳性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21.200、123.060 、103.237、104.784、17.042、8.515和11.256;P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00、0.014和0.004)。结论 AR患儿吸入性变应原特应性阳性率的变化与该地区的气象因素、年龄有一定相关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变应原阳性率有趋势性。

    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与婴幼儿持续喘息关系及抗生素疗效分析
    丁凤霞a,刘 博b,谢晓虹a,符 州a,罗 健a
    2016, 31(12): 941-945.  DOI: 10.7504/ek2016120616
    摘要 ( )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细菌感染与婴幼儿持续喘息的关系及抗生素的疗效。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因持续喘息住院的598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菌培养、鼻咽部抽吸物呼吸道7种病毒、 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进一步根据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的婴幼儿院内使用抗生素情况分为抗生素组41例, 未使用抗生素组26例, 对两组患儿症状、 体征改善总有效率及平均住院天数进行评分。结果 (1)136例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的婴幼儿中, 有67例(49.3%)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培养阳性, 其中, 检出率最高的3种细菌分别为肺炎链球菌、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和副流感嗜血杆菌; (2)出院时抗生素组较对照组患儿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有明显增加(P<0.05), 且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P<0.05); (3)肺炎链球菌耐药率最高的3种抗生素分别为: 美洛配能(81.82%)、红霉素(63.64%)及头孢西丁(54.55%)。结论    细菌感染与部分婴幼儿持续性喘息有关, 在运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 体征改善总有效率有明显增加, 平均住院天数较未用抗生素组缩短(P<0.05)。因此, 抗生素治疗对部分持续喘息的婴幼儿可能有效。

    短篇论著
    贵州省2010—2015年新生儿主要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分析
    吴莹钰1,张玉琼2?,张爱华1,安 露3,张宏红3,王 云4,柴 源1
    2016, 31(12): 946-948.  DOI: 10.7504/ek20161206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10—2015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数据,了解主要疾病发病率及特点。方法 收集贵州省2010—2015年各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结果,描述活产新生儿筛查率、可疑阳性儿召回率、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年检测量,并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和苯丙酮尿症(PKU)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贵州省6年间有1 811 085名新生儿参加CH和PKU筛查,筛查率70.03%,可疑阳性儿召回率77.52%,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贵阳市筛查率超出100.00%,PKU召回率高于CH,各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年检测量间存在较大差异。CH发病率0.327‰(593/1 811 085),PKU发病率0.030‰(54/1 811 085),均低于国家平均水平。CH总体呈负增长,PKU相对稳定。结论 贵州省CH和PKU发病存在地域差异,但均不是高发地区。应进一步扩大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普及范围,提高可疑阳性儿召回率。

    综述
    肺功能检测儿童小气道功能应用进展
    冯 雍,尚云晓
    2016, 31(12): 949-953.  DOI: 10.7504/ek2016120618
    摘要 ( )  
    病例报告
    HYDIN基因突变致儿童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1例报告
    陈莉莉,杨运刚,吴谨准,陈先睿
    2016, 31(12): 954-955.  DOI: 10.7504/ek2016120619
    摘要 ( )  
    伴川崎病样表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李申堂,杨作成
    2016, 31(12): 956-957.  DOI: 10.7504/ek2016120620
    摘要 ( )  
    儿童1型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1例报告
    刘 丹,钟礼立,陈 敏
    2016, 31(12): 958-960.  DOI: 10.7504/ek2016120621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