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3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3-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临床经验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儿童咳嗽病因识别与用药选择
    洪建国
    2016, 31(3): 161.  DOI: 10.7504/ek2016030601
    摘要 ( )  

    咳嗽是儿童常见临床症状,儿童急性咳嗽多与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关,呈自限性过程。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别于成人,虽然我国儿童慢性咳嗽协作组的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我国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由于检测手段等原因,可能存在对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诊断不足,临床医师应加以注意。急性咳嗽一般无需使用特殊咳嗽药物治疗,慢性咳嗽应尽可能搜索病因,明确诊断,采取对因治疗。目前临床存在儿童咳嗽药物使用过度的现象,尤其应该注意避免联合使用含有相同药物成分的咳嗽药物。

    专题笔谈
    咳嗽机制研究进展
    农光民
    2016, 31(3): 165.  DOI: 10.7504/ek2016030602
    摘要 ( )  

    咳嗽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性反射,但反复剧烈的咳嗽会影响休息、生活,甚至引起气胸、支气管破裂、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咳嗽机制的探究有助于咳嗽管理。目前咳嗽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对咳嗽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很有必要。

    慢性咳嗽鉴别诊断要点
    陈德晖
    2016, 31(3): 168.  DOI: 10.7504/ek2016030603
    摘要 ( )  

    儿童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可涉及呼吸系统以外的多系统或多病因并存的疾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征象。临床医师无论在初诊还是随访中,均应建立正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思路,鉴别特异性咳嗽与非特异性咳嗽,从病史中寻找慢性咳嗽常见病因的线索,从痰液性质区分感染或非感染的慢性咳嗽,综合评价无创气道炎症检查的临床意义,有新病因征象者应及时修正诊断。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治
    鲍一笑,陈 嫕
    2016, 31(3): 173.  DOI: 10.7504/ek2016030604
    摘要 ( )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 在儿童尤为多见。临床上以慢性持续性干咳为惟一或主要临床症状, 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CV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认为其和典型支气管哮喘(CA)发病机制相似,主要是以慢性气道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为本质。其病因与季节密切相关, 发病频率分布有季节性。支气管扩张剂的良好治疗反应是其诊断最可靠的依据。一旦确诊CVA应尽早进行规范的抗哮喘治疗。抗炎药物的早期干预, 有利于预防CA的发生, 也有利于预防典型哮喘的发生。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于秀华,成焕吉
    2016, 31(3): 176.  DOI: 10.7504/ek2016030605
    摘要 ( )  

    慢性咳嗽是儿童常见的就诊原因,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作为儿童慢性湿性咳嗽的重要病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儿科医生的重视。PBB为传导性气道的慢性细菌性感染,常见病原菌为未分型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及卡他莫拉菌。细菌在气道形成生物膜、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减退、气道发育异常、免疫功能缺陷等因素常与本病形成相关。其主要症状包括痰咳、喘息以及喘鸣,肺部体征可有湿啰音及或哮鸣音。国际指南推荐抗生素治疗,2周的阿莫西林及克拉维酸能够使绝大多数PBB患儿咳嗽症状达到缓解。

    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焦路燕,曹 玲
    2016, 31(3): 179.  DOI: 10.7504/ek2016030606
    摘要 ( )  

    咳嗽是临床常见症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指各种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咽喉炎、腭扁桃体炎等上气道疾病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咳嗽常见病因之一。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慢性咳嗽的机制研究近年取得了一些进展,总结其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可提高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儿童咳嗽治疗药物选择
    赵德育,杨倩媛
    2016, 31(3): 183.  DOI: 10.7504/ek2016030607
    摘要 ( )  

    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无论急、慢性咳嗽,因其病因复杂而成为临床较棘手的问题。治疗儿童咳嗽首先应明确疾病诊断,针对不同病因选择治疗药物。对于尚未明确诊断的疾病,可先经验性用药,待诊断明确后再行针对性治疗。

    论著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哮喘患儿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状态影响研究
    赵丽霞1,2,殷 勇1,张 皓1,钟文伟1,张 磊1,张 静1,王 薇1,董文芳1
    2016, 31(3): 186.  DOI: 10.7504/ek2016030608
    摘要 ( )  

    目的    探究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对哮喘患儿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哮喘患儿48例, 作为哮喘组, 以同期住院治疗的肺炎患儿53例为肺炎组,以儿保科门诊体检儿童49名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并结合粉尘螨刺激检测3组的外周血嗜碱粒细胞中CD63的表达,并进行比较;哮喘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6个月后再次检测血嗜碱粒细胞中CD63的表达,对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 与肺炎组、正常对照组比较:粉尘螨刺激前,哮喘组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粉尘螨刺激后,哮喘组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哮喘组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6个月后,粉尘螨刺激前,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无变化(P>0.05);粉尘螨刺激后,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下降(P<0.05)。结论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状态的检测可作为监测哮喘控制状态的参考指标,嗜碱粒细胞是吸入激素作用于儿童哮喘的重要靶标之一。

    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早期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刘晓颖1,王 静2,王 群1,皇惠杰1,李 珍1,任亦欣1,王 燕1,刘永革1,向 莉1
    2016, 31(3): 190.  DOI: 10.7504/ek2016030609
    摘要 ( )  

    目的    了解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经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早期临床疗效的动态变化, 并探讨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11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尘螨致敏的轻中度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70例, 对其进行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哮喘和鼻炎的药物治疗, 并进行病例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54例患儿完成了1年的随访, 治疗后3、 6、 9和1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2%、 75.9%、 81.5%和87.0%; 治疗后1年SMS较基线期显著降低[(5.28±2.28) vs. (2.87±1.96),P<0.05],VAS较基线期显著降低[(5.59±3.35) vs. (4.04±3.68),P<0.05],肺功能呼气流量峰值(PEF% pred)较基线期显著升高[(95.41±15.18) vs. (99.24±16.24),P<0.05]。结论 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联合控制药物治疗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儿的早期有效率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 哮喘病程短、 基线期PEF%pred低、 基线期症状用药计分高的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2011—2014年苏州儿童医院3596例喘息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原学分析
    顾文婧a,季 伟a,张新星a,陈正荣a,严永东a,王美娟a,黄 莉a,蒋吴君a,邵雪军b
    2016, 31(3): 195.  DOI: 10.7504/ek2016030610
    摘要 ( )  

    目的    了解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喘息患儿年龄、季节分布等临床资料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4年间因喘息住院治疗的3596例患儿病史及痰标本,均经多病原联合检测并结合病史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及博卡病毒(HBoV),RT-PCR法检测鼻病毒(HRV)及偏肺病毒(HMPV)等,并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喘息主要发生在3岁及3岁以下年龄,以0~1岁最为多见。冬季喘息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春季和秋季。3596例喘息患儿总病原学检出率为63.0%(2264/3596例)。共检出病毒1458例(40.5%),MP 342例(9.5%),细菌1052例(29.3%)。各年龄组喘息患儿病毒检出率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P<0.001),MP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升高(P<0.001),而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喘息易发生于3岁及3岁以下儿童,冬季发生率最高。喘息儿童的病原检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及年龄特点。病毒是小年龄组的主要病原,而大年龄组则以细菌和MP较为多见。

    住院患儿细菌培养标本分离肺炎链球菌特征分析
    董 方a,甄景慧a,王 艳a,徐保平b,王 荃c,刘 钢d,姚开虎e,宋文琪a,申昆玲b
    2016, 31(3): 201.  DOI: 10.7504/ek2016030611
    摘要 ( )  

    目的    分析住院患儿细菌培养标本中所检出肺炎链球菌的分布、血清型及耐药性特征。方法 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感染及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95例患儿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对其进行肺炎链球菌常规检测、血清分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2013年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进行结果判断。应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195例患儿分离到肺炎链球菌,其中婴幼儿占66.1%。195例中共检出20种血清型,其中19F最多,占32.3%,其次19A,占20.5%。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最不敏感(敏感率<5%),对青霉素不敏感率为46.7%。与对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比较后显示,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和复方新诺明不敏感率均高于敏感菌株,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肺炎链球菌的检出、流行型别的确定以及耐药性检测均不容忽视,应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2007—2013年上海南翔医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病毒谱季节流行特征分析
    严华杰1,盛 军1,董 蔚1,浦艳燕1,刘 嘉2,姚福家2,邵 洁3
    2016, 31(3): 206.  DOI: 10.7504/ek2016030612
    摘要 ( )  

    目的    根据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呼吸道咽拭标本病毒检出季节分布情况分析呼吸道病毒季节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儿科门诊连续每周采集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4389例。通过RT-PCR法检测出流感病毒A型325例、 B型128例, 人偏肺病毒67例, 呼吸道合胞病毒320例, 副流感病毒1~4型274例, 人肠道病毒105例, 鼻病毒72例, 冠状病毒105例, 人博卡病毒118例和人腺病毒146例。根据病毒检出的季节、月份分布,分析各病毒的季节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4389例咽拭标本中,病毒检出1526例,总阳性率为34.8%,其中FLU-A型检出率最高(7.4%,325/4389),其次为RSV(7.3%,320/4389)、ADV(3.3%,146/4389)、PIV-1(2.9%,128/4389)。部分呼吸道病毒有明显季节流行特点。2007—2012年,FLU-A在每年的8月至次年的2月、3月检出明显增多,夏末至冬季是流感病毒的好发季节。在PIV病毒属中以1型检出最多,其在夏季检出率最高。结论 在上海地区冬季是RSV、 FLU-B、 HBOV等多种病毒的好发季节; FLU-A在夏末至冬季是好发季节, 夏季是流行高峰; PIV-1呈现夏季流行高峰; 秋季RSV开始流行至冬季检出高峰, 呈现隔年高峰的现象。

    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53例临床回顾分析
    翟 嘉,邹映雪,张文双,郭永盛,李 姣
    2016, 31(3): 211.  DOI: 10.7504/ek201603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塑型性支气管炎(plastic bronchitis,PB)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儿童PB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天津儿童医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3例PB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以及吸出物病理分析、治疗经过、转归等。结果    53例患儿均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吸取或钳取肺内塑型样物质,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PB。患儿均有发热、咳嗽病史,发热峰值均>39℃,80%以上患儿发热时间小于1周,最短发热时间仅为半天。患儿均为首次发作,X线胸片及肺CT均示大片实变,63%合并胸腔积液。支气管镜直接去除阻塞气道的塑型性内生异物是治疗PB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还须辅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体位引流、胸部理疗等。53例患儿平均住院12.6 d,病情好转或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病情反复。结论    塑型性支气管炎为儿科急危重症,病情进展快,凡临床上急起高热,咳嗽、气促,肺部影像学急性进展,出现肺大片实变、肺不张及胸腔积液,血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呈数倍升高,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需警惕急性塑型性支气管炎可能,建议及早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治疗。

    不同年龄发热患儿血培养阳性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张交生a, 董意妹b,郑跃杰b,赵瑞珍c,邓继岿a
    2016, 31(3): 215.  DOI: 10.7504/ek20160306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发热患儿血培养阳性菌株的分布及常见细菌耐药性。方法 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血培养阳性的发热患儿856例,按其年龄分布分为5组:新生儿、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儿童(>3~7岁)、学龄期至青春期儿童(>7~14岁)。回顾性总结不同年龄段血培养阳性患儿的细菌排序,以及常见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 共送检血培养14102例,阳性856例(6.1%);其中革兰阳性菌(G+)643株,革兰阴性菌(G-)190株,真菌及不能定性的细菌23株。不同年龄组的第1位细菌均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新生儿组为129株(57.6%);婴儿组为151株(49.3%);幼儿组为89株(47.1%);学龄前期组为45株(48.9%);学龄期至青春期组为20株(88.9%)。药敏试验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率为20.7%和87.8%。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血培养菌株构成不同,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时需根据病原分布及耐药性合理选择。

    定量测定尿促性腺激素判断女童性发育程度应用价值研究
    陈 烨 a,王俊祺 b,倪继红b,陆文丽b,孙文鑫a
    2016, 31(3): 219.  DOI: 10.7504/ek20160306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定量测定尿促性腺激素(UGn),包括尿黄体生成素(ULH)、尿卵泡刺激素(UFSH)在女童性发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内科因乳房发育就诊的109例女童作为研究对象。109例均诊断为性早熟或青春发育提前。收集其就诊第1、2日晨尿,检测UGn浓度。就诊第2日晨采血,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并收集试验后4 h内总尿,测UGn。结果    (1)连续2日晨尿UGn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血Gn基础值显著相关。(2)GnRH激发试验后4 h总尿UGn浓度与血Gn峰值呈显著相关,激发试验后血和尿的LH/FSH比值也呈显著相关。(3)尿、血Gn水平评估Tanner Ⅱ期与Tanner Ⅲ期的价值相似。(4)晨尿ULH、激发后4h总ULH及ULH/UFSH比值有助于临床鉴别乳房早发育(PT)和中枢性性早熟(CPP)。结论    检测UGn对于判断女性儿童性发育程度有一定意义,可作为一种无创而灵敏的诊断方法。

    短篇论著
    布地奈德与地塞米松治疗儿童急性喉炎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影响比较分析
    赵 慧
    2016, 31(3): 224.  DOI: 10.7504/ek2016030616
    摘要 ( )  

    目的    比较布地奈德与地塞米松治疗儿童急性喉炎的疗效及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急性喉炎患儿,分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组(观察组)和地塞米松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两组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和喉鸣评分等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和喉鸣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困难、声嘶、犬吠样咳嗽和喉鸣消失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0、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hs-CRP、TNF-α、IL-6和WB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而Lym、CD3+、CD4+和CD8+ 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hs-CRP、TNF-α和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急性喉炎疗效显著高于地塞米松,且对机体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影响较少。

    综述
    儿童骨质疏松症诊疗进展
    郑荣飞,熊 丰
    2016, 31(3): 227.  DOI: 10.7504/ek2016030617
    摘要 ( )  
    临床经验
    手足口病致脱甲症83例临床分析
    胡凤娥,孟宪萍,苑丽颖,杨建荣,张海波,张健
    2016, 31(3): 233.  DOI: 10.7504/ek2016030618
    摘要 ( )  
    病例报告
    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伴蜂窝织炎1例报告
    魏雪梅,何颜霞,邓继岿
    2016, 31(3): 235.  DOI: 10.7504/ek2016030619
    摘要 ( )  
    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合并真菌性肺炎1例报告
    安淑华,王亚坤,李金英,田利远,高文杰
    2016, 31(3): 238.  DOI: 10.7504/ek20160306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