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4-12-06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临床经验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婴幼儿弥漫性肺实质疾病/肺间质疾病概述
    农光民
    2014, 29(12): 881-883.  DOI: 10.7504/ek2014120601
    摘要 ( )   PDF(1034KB) ( )  

    婴幼儿时期弥漫性肺实质疾病/肺间质疾病(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infancy,DPLD/ILD),是一组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的和(或)特有的弥漫性肺疾病,病变累及肺间质和(或)肺实质。本文对婴幼儿时期弥漫性肺实质疾病/肺间质疾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等进行简单论述。

    先天性肺表面物质功能障碍疾病
    郑跃杰
    2014, 29(12): 883-885.  DOI: 10.7504/ek2014120602
    摘要 ( )   PDF(1018KB) ( )  

    先天性肺表面物质功能障碍疾病(surfactant dysfunction disorders)又称先天性肺表面物质代谢缺陷(Inborn errors of surfactant metabolism,IESM),主要指SP-B 基因(SFTPB)、 SP-C基因(SFTPC)、ABCA3基因(ABCA3)、甲状腺转录因子-1基因(NKX2.1)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基因(GMCSFR)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目前被认为是儿童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病年龄和严重程度变化很大,从引起足月新生儿致死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到婴儿期、儿童期和成年人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甚至到成年人出现肺纤维化。

    感染与婴幼儿肺间质疾病
    赵德育
    2014, 29(12): 886-889.  DOI: 10.7504/ek2014120603
    摘要 ( )   PDF(1052KB) ( )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CT的使用,婴幼儿肺间质疾病(ILD)诊断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引起婴幼儿ILD的病因有许多,其中感染在婴幼儿ILD的发病及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染可引起婴幼儿ILD,而婴幼儿ILD患者也易发生感染,使病情加重。因此正确认识感染与婴幼儿ILD关系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肺泡生长异常所致婴幼儿肺间质疾病
    邹映雪
    2014, 29(12): 889-892.  DOI: 10.7504/ek2014120604
    摘要 ( )   PDF(1053KB) ( )  

    虽然间质性肺疾患可见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但婴幼儿时期有其特殊类型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diffus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这种与肺发育直接相关的肺疾患与成人ILD不同。肺泡生长异常(alveolar growth abnormalities,AGA)是常见的导致婴幼儿ILD的原因,本文对此类婴幼儿特殊类型ILD的临床表现、诊断评估、治疗和临床转归进行探讨。

    不明原因婴幼儿肺间质疾病
    尚云晓,冯雍
    2014, 29(12): 892-897.  DOI: 10.7504/ek2014120605
    摘要 ( )   PDF(1065KB) ( )  

    儿童肺间质疾病属少见疑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改善不良预后。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肺间质疾病的高发阶段。近10年来,基于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的诊断模式,确切诊断的病例逐渐增多,但仍有很多病因不明。本文就不明原因婴幼儿肺间质疾病进行阐述,以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该病早期识别及诊治。

    婴幼儿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间质疾病
    陈德晖
    2014, 29(12): 897-901.  DOI: 10.7504/ek2014120620
    摘要 ( )   PDF(1055KB) ( )  

    肺间质疾病(ILD)是一组病因广泛的异质性疾病,婴幼儿时期特殊类型的ILD(DILD)病因分类更为复杂。结缔组织病(CTD)是一组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肺部为最常累及的脏器之一,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疾病(CTD-ILD)与ILD有相似的肺部临床症状,亦有各自特点,但治疗方案及预后截然不同,加强对婴幼儿CTD-ILD与ILD的认识,学习其临床分析思路,对开展广泛深入的临床研究很有必要。

    论著
    已确诊的1型糖尿病患儿病程中酮症酸中毒发生情况及诱因调查
    魏丽亚1,李嫔2,刘倩琦3,卫海燕4,杨玉5,崔巍6,鲁萍7,姚辉8,陈临琪9,杨巧芝10,程昕然11,陈瑞敏12,任潇亚1,朱志颖2,石星3,陈永兴4,吴限5,汪宁6,段晶7,陈晓红8,王凤云9,程玉先10,
    2014, 29(12): 902-908.  DOI: 10.7504/ek2014120606
    摘要 ( )  

    目的 调查已确诊的1型糖尿病(T1DM)患儿病程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情况。方法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江西省儿童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聊城儿童医院、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12家医院登记系统为基础调查多中心1995年12月至2014年6月胰岛素治疗下的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发生DKA的频度和诱发原因。其中,T1DM确诊后发生的第1次DKA为组1A,第2次DKA为组1B。选择北京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T1DM患者血糖控制状况横断面调查病程中无DKA发生者为对照组,即组2。结果 12家医院共新诊断了1676例T1DM患儿,其中89例患者在病程中发生了100次DKA,发生比率为5.3%(89/1676),发生频率为5.9%(100/1676)。且各中心的DKA发生比率不同,波动在1.1%~24.1%之间。组1A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11.31±3.03)% vs.(8.26±1.53)%,P<0.01]及胰岛素剂量[(0.85±0.42)IU vs.( 0.71±0.31)IU,P<0.01]明显高于组2。组1A的胰岛素泵使用率高于组2(25.0% vs. 11.2%,P=0.01)。而且,前者的自我血糖监测达标率(12.1% vs. 40.1%, P<0.01)及复诊次数达标率(21.2% vs. 46.6%,P<0.01)明显低于后者。组1A的DKA诱因主要是感染(33.7%)、中断胰岛素注射(21.3%)、饮食异常(20.2%),1例患者为胰岛干细胞移植后DKA。组1B仍以感染为主要诱因(4/10),1例患者因为胰岛素泵故障而发生DKA(1/10)。不同病程内发生的DKA诱因分布不同(P<0.01),1年内主要以中断胰岛素注射为主,占39.3%(11/28);1年以上中断胰岛素注射仅占13.1%(8/61),主要以感染(22/61)和饮食异常(16/61)为诱因。DKA发生率高的医院主要是以感染为诱因,达50%(12/24),而DKA发生率低的医院感染诱因占28.1%(18/64)(P<0.01)。结论 已确诊T1DM患者病程中DKA发生率为5.3%,各中心不同,最高达24.1%。DKA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差,不能规律的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及门诊复诊,应该强化糖尿病教育。胰岛素泵使用者及胰岛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成为新的教育关注点。DKA发生率高的医院需要强化患者学习感染时的处理措施。

    多学科协作模式诊断和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研究
    顾硕a,王治平b,鲍南a,俞宏真b,叶晓来b,顾颉b,李斐c,周莺d,洪莉e,殷敏智f,宋云海a,
    2014, 29(12): 909-912.  DOI: 10.7504/ek201412060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多学科协作诊断及治疗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癫痫诊治中心收治的43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对难治性癫痫多学科协作诊断治疗模式、术前评估内容及手术指征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43例难治性癫痫患儿均进行多学科的协作诊治,其中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8个月至12岁,平均5岁。29例病例找到病因,包括产前和围生期因素9例,外伤性颅内出血8例,自发性颅内出血3例,皮质发育障碍2例,脑血管畸形2例,结节性硬化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感染性因素1例,脑室肿瘤术后1例。经多学科讨论建议其中29例继续药物治疗,12例建议采取手术方案,2例建议进行生酮饮食。最终5例病例同意并施行手术,术后随访3~18月,4例(4/5)预后分级为Engel癫痫疗效分级Ⅰ级,1例(20%)预后分级为Ⅲ级。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为难治性癫痫患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经过综合评估后采取的手术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难治性癫痫的治疗效果,生酮饮食治疗目前患者的接受度还不够,有待进一步宣传推广。

    福建省长乐市农村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郑建云1,程潮1,邱华波1,陈宏超1,王子建1,陈宇峰1,林婷1,李钿1,陈代润1,陈贞灿1,陈彬乐1,李娟1,唐素萍2,刘艳琳2,华云汉2
    2014, 29(12): 913-917.  DOI: 10.7504/ek2014120608
    摘要 ( )  

    目的 了解福建省长乐市农村地区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与发病危险因素,为农村地区哮喘儿童防治工作提供资料。方法 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农村地区随机抽取的玉田、 古槐两个乡镇0~14岁并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6000例, 采用全国统一的“0~14岁儿童哮喘初筛问卷”进行调查。对初筛出的哮喘患儿现场详细询问病史、 查阅病历资料、 进行体格检查。对确诊的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及可疑哮喘的患儿填写哮喘调查表。结果 共发放“0~14岁儿童哮喘初筛问卷”6000份, 收回5860份,应答率为97.67%。儿童哮喘总检出率为2.3%(包括哮喘、咳嗽变性哮喘、可疑哮喘),其中哮喘患病率为2.03%、可疑哮喘患病率为0.22%、咳嗽变性哮喘为0.05%。哮喘儿童男性81例(2.51%)、女性38例(1.44%)。男女发病比率为1.76∶1。结论 长乐市农村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为2.03%;0~1岁患病率最低(0.38%),3~4岁患病率最高(5.32%),发病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个人过敏史、家族史、性别等是儿童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

    2000—2010年厦门市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对比分析
    杨运刚1,吴谨准1,张建民1,朱碧溱1,钟胜辉2,方玫3,沈玉红4,杨一民5,沈彤6,吴星东6,陈琪7
    2014, 29(12): 918-921.  DOI: 10.7504/ek2014120609
    摘要 ( )  

    目的 了解2000—2010年间厦门市区0~14岁儿童哮喘发病规律及流行趋势,为儿童哮喘防治方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两次流调的儿童哮喘名册、哮喘初筛表及哮喘调查表均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与教育中心提供。所有参加流调的哮喘专科医生进行统一培训,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两次调查样本均10 000名左右。要求花名册上的95%以上儿童都接受本次调查。现场调查中设有质控员进行审核。所有数据均采用双录入。统计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00年及2010年实际调查人数分别为11 845及11 058人,失访率分别为0.53%及0.9%。2000年及2010年哮喘发病率分别为3.96%及3.03%(P<0.05),误诊率分别为35.56%及 35.5%(P>0.05);2/3的儿童首次发作年龄在3岁以内。2000年及2010年近1年内有过发作者分别为75.6%及71.7%,哮喘住院率分别为45.78%及34.5%。曾患过敏性鼻炎患儿分别占51.28%及59.5%。使用抗生素的比例分别为100.0%及83.4%(P<0.05)。结论 厦门市区0~14岁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有所下降,误诊率仍达1/3,一半以上的哮喘患儿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的发病率、住院率及抗生素应用比例有所下降。

    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术结合冷冻治疗婴幼儿声门下狭窄临床研究
    张磊a,殷勇a,张静a,张皓a,王薇a,朱铭b
    2014, 29(12): 922-926.  DOI: 10.7504/ek2014120610
    摘要 ( )  

    目的 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配合冷冻治疗婴幼儿声门下狭窄,并探讨这类新技术的疗效、治疗时机以及安全性。方法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4年5月对28例1个月至3岁的SGS患儿进行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配合二氧化碳(CO2)治疗,并对不同类型声门下狭窄微创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将婴幼儿声门下狭窄按严重程度分为Ⅰ~Ⅲ度,按照狭窄成因分为蹼样狭窄和疤痕狭窄。其中Ⅰ度狭窄病例16例,其中蹼样狭窄球囊扩张有效8例,综合治疗后有效9例,疤痕狭窄球囊扩张有效1例,综合治疗后有效4例;Ⅱ度狭窄病例8例,蹼样狭窄球囊扩张有效2例,综合治疗后有效4例,疤痕狭窄球囊扩张有效1例,综合治疗后有效2例;Ⅲ度狭窄病例4例,蹼样狭窄综合治疗后有效1例,疤痕狭窄综合治疗后有效1例。结论 通过MSCT和气管镜评估,对于婴幼儿声门下狭窄程度和成因进行分级分层,再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声门下狭窄患儿生存质量。

    左卡尼汀对心肌病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及心功能影响分析
    谭卫群a,刘麟a,徐明国a,温鹏强b,崔冬b,孟祥春a,陈淑丽c,李成荣b
    2014, 29(12): 927-931.  DOI: 10.7504/ek20141206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外源性左卡尼汀对心肌病(CM)患儿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儿童医院的88例CM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缓慢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100 mg/(kg·d), 疗程14 d; 后左卡尼汀改为口服, 6岁以下10 mL/d(1.0 g/10mL),7岁以上每次10 mL,每日2次。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浆游离肉碱浓度和心功能改善情况,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 心排出量(CO)、 每搏输出量(SV)、 心脏指数(CI); 左心舒张功能指标: EF 斜率(MVEF)和左室后壁运动快充盈期分数(LFFPW);心电图、血浆游离肉碱浓度、血浆C反应蛋白(CRP)、心肌酶并进行比较。 结果 治疗组LVEF、C0、SV 、CIMVEF、LFFPW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血浆游离肉碱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结论 补充左卡尼汀可提高CM患儿游离肉碱浓度,改善心功能。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
    王丽,张鸿飞,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朱世殊
    2014, 29(12): 932-935.  DOI: 10.7504/ek20141206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与肝脏病理特点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302医院的105例儿童NASH患者的临床及肝脏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中92.38%为男性,年龄以11~13岁多见,病程6~72个月,中位数为19个月。46.67%为肥胖患者,0.95%合并高血压病,33.33%有家族史。(2)本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值(224.90±115.55) μ/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18.57±64.38) μ/L。50.48%的患者三脂酰甘油(TG)升高,2.86%合并2型糖尿病,22.86%的胰岛素高于正常。83.81%的患者超声提示脂肪肝。(3)肝脏病理:本组56.19%的患者F≥3,29.53%的患者 G≥2级,20.95%的患者S≥3。NAS积分5~6分的患者41.90%,7~8分的58.10%。F≥3组患者BMI、ALT、AST的平均值,高TG、G≥2、S≥3的比例大于均F<3组,且BMI和AST平均值及高TG、S≥3的比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依据BMI分组,肥胖组高TG和F≥3的比例高于非肥胖组。(4)肝脏纤维化(S)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肝脏的脂肪变性(F)、BMI为肝脏纤维化的影响因素。结论 儿童NASH重度脂肪变性患者BMI、AST平均值及高TG、中晚期纤维化的比例均高于轻中度脂肪变性患者。肥胖患者高TG和F≥3的比例高于非肥胖患者。中晚期肝纤维化与重度脂肪变性及BMI值相关。

    儿童支气管扩张症172例临床研究
    王昊a,徐保平a,刘秀云a,胡英惠a,任亦欣b,申昆玲a
    2014, 29(12): 936-939.  DOI: 10.7504/ek201412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表现、 影像学及肺功能方面特点, 分析病因构成, 了解疾病预后。方法    回顾性总结 172 例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 肺功能特点及病因, 对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支气管扩张症患儿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生长发育受限、杵状指等。胸部X线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检出阳性率(4.42%)显著低于高分辨率CT(HRCT)的100%。存在免疫缺陷、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及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患儿在HRCT中弥漫性支气管扩张较其他病因更显著(P<0.05)。76.92%的患儿肺功能异常。65.70%的患儿可以发现潜在病因,以肺部感染(31.40%)为主。门诊随访患儿FEV1%随病程的延长以每年1.28%的速度下降。其中1例临床症状、HRCT、肺功能均有好转。结论    儿童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异性。大部分患儿可以发现潜在病因,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对于临床怀疑支气管扩张症的患儿应尽早进行HRCT检查,积极寻找潜在病因。支气管扩张症患儿的肺功能可随着病程的进展缓慢下降。部分患儿在临床症状、HRCT及肺功能上可有好转。

    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刘平,赵晓东
    2014, 29(12): 940-943.  DOI: 10.7504/ek2014120615
    摘要 ( )  

    目的 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4月至2010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PID患儿鼻咽吸取物30份,采用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RT-PCR )方法检测RSV,对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并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30份标本中检测出11份RSV,阳性率为36.7%。其中无感染症状2例(18.2%),支气管炎3例(27.3%),肺炎6例(54.5%)。2例无症状患儿近期均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结论 PID患儿更易感染RSV;IVIG应用于免疫缺陷患儿能够降低RSV肺炎的发生率。

    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20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研究
    付辉,吴玉斌,杜悦,赵成广
    2014, 29(12): 944-947.  DOI: 10.7504/ek20141206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总结分析2006年2月至2014年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内科20例IMN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相关治疗及预后。结果  20例儿童IMN患儿中,男13例,女7例,男女比例1.86∶1。发病年龄4~14岁,平均(10.65±3.18)岁。发病至肾活检时间为7~190 d,平均(59.1±55.9) d。临床表现为低于肾病水平蛋白尿5例(其中单纯蛋白尿1例,血尿、蛋白尿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15例,其中伴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肾脏病理光镜检查为膜性肾病Ⅰ期2例、Ⅱ期17例、Ⅲ期1例,其中16例伴有轻度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增多;其中4例出现部分肾小球球性硬化(硬化肾小球百分比分别为2.4%、3.4%、3.7%、5.5%);其中7例可见灶性小管萎缩,灶性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显示均以IgG和C3沉积为主,部分伴IgM、Fg、C1q、IgA沉积。根据蛋白尿水平予糖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2例获完全缓解,8例获部分缓解。随访19例患儿,12例获完全缓解患儿中10例至今(随诊2~7年)未复发,余2例分别于停药后1.5年、2年后复发。8例获部分缓解患儿中7例目前仍序贯治疗中(疗程为4~19个月),余1例患儿拒绝应用免疫抑制剂后失访。结论  儿童IMN发病年龄以年长儿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短篇论著
    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结合蛋白3与脑瘫关系研究
    穆亚平1,宋平1,李娜1,韩雪婷1,李文杰2,王春楠1,关丽君1,商淑云1,刘涛1
    2014, 29(12): 948-950.  DOI: 10.7504/ek20141206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血清学指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与脑瘫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沈阳市妇婴医院接收的异常出生体重脑瘫儿童23例,均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按出生胎龄及体重分为<28周3例,<34周11例,近足月儿早产儿(≥34周,但<37周)7例,足月小于胎龄儿2例;同时选择同期沈阳市儿童医院就诊与其胎龄及体重匹配40例儿童和足月儿40例,共计8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儿童6月龄时血清IGF-1、IGF-BP3含量,分析指标与脑瘫发生关系。结果 脑瘫组与对照组血清IGF-BP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儿童血清IGF-1比较发现,脑瘫组总体IGF-1为(35.39±2.31)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87±8.6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瘫组各年龄段与对照组年龄体重匹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和近足月儿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和近足月儿其血清IGF-1值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脑瘫儿童血清IGF-1均明显低于非脑瘫儿童。

    综述
    妊娠期严重负性事件对胎儿心肌细胞发育与重构影响研究进展
    李一飞1,2,华益民1,3,王川1,2,周开宇1,3
    2014, 29(12): 951-955.  DOI: 10.7504/ek2014120618
    摘要 ( )  

     妊娠期严重负性事件是指一类在妊娠过程中母亲或者胎儿自身因素使得胎儿在宫内发生严重生长发育受限,导致早产、出生低体重,并且使其在新生儿期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的事件。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妊娠期严重负性事件将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IUGR),伴随产时低体重或极低体重,这个群体的胎儿在成人期较正常人群将面临更大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目前研究认为,这是一种胎儿期疾病的程序化进程的改变,即“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the development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 DOHaD)”。其特点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环境因素(特别是营养因素)的作用,在生命早期形成成年后患病的易感因素,并在日后启动程序化的疾病进程。

    临床经验
    3种不同病因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赵暮迎,李维,张乾忠,姜红
    2014, 29(12): 956-959.  DOI: 10.7504/ek2014120619
    摘要 ( )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并常伴有组织浸润,其病因多种多样。本文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3年1月至10月确诊的3例分别以“腹腔积液”、“咳嗽”、“皮下游走性结节”为首要表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资料,并探讨其不同的发病原因;本组3例患儿的共同之处是入院后常规检查均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但临床表现各异。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