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儿童腹痛的临床评估
    陈洁
    2014, 29(5): 321-325.  DOI: 10.7504/ek2014040101
    摘要 ( )   PDF(959KB) ( )  

    摘要: 腹痛是儿科常见的临床问题,病因复杂,病情各异,预后不一。本文系统介绍了腹痛患者的临床诊断思路和处理原则。

    专题笔谈
    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诊治
    黄瑛
    2014, 29(5): 326-330.  DOI: 10.7504/ek2014040102
    摘要 ( )   PDF(1063KB) ( )  

    摘要:儿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腹痛症状可不典型,需要结合病史、内镜、组织病理学等综合诊断。幽门螺杆菌(Hp)是儿童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潜在病因。文章对目前儿童Hp感染的诊断工具及治疗方案等分别进行了阐述,如何提高检出率和根治率,降低复发率及控制耐药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儿童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治
    肖园,许春娣
    2014, 29(5): 330-335.  DOI: 10.7504/ek2014040103
    摘要 ( )   PDF(1047KB) ( )  

    摘要:儿童胰腺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不论急性或慢性,其主要症状都是腹痛,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依赖于医生的警觉以及合适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上以内科治疗为主,但需多学科参与,以更好地改善疾病的预后。

    儿童肝胆疾病与腹痛
    黄志华,王凤革
    2014, 29(5): 335-339.  DOI: 10.7504/ek2014040104
    摘要 ( )   PDF(934KB) ( )  

    摘要:儿童肝胆疾病引起腹痛最常见的病因有慢性肝炎、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管炎、胆囊炎、胆总管囊肿及胆管运动紊乱等。其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钝痛。胆管蛔虫症多为绞痛,常有肝脏肿大,合并感染时有发热、黄疸、白细胞增高等。病史、体征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腹痛相关性功能性胃肠病
    王宝西
    2014, 29(5): 339-344.  DOI: 10.7504/ek2014040105
    摘要 ( )   PDF(959KB) ( )  

    摘要:儿童功能性胃肠病(FGIDs)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儿童和家长的主诉。专家委员会提出以症状为基础的诊断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医师,尤其对排除器质性因素的腹痛相关性FGIDs。本文主要阐述腹痛相关性FGIDs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及治疗。

    食物过敏与儿童腹痛
    李在玲
    2014, 29(5): 344-350.  DOI: 10.7504/ek2014040106
    摘要 ( )   PDF(997KB) ( )  

    摘要:腹痛是食物过敏引起的常见症状。可以是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婴儿腹绞痛等;也可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如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等;或是全身性疾病的表现,如过敏症等。食物过敏引起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与口服免疫耐受建立的不完善,肠道菌群紊乱,肠道黏膜机械屏障的损伤,食物抗原的跨上皮运输,嗜酸细胞在肠道内的聚集以及食物抗原对胃肠道动力的影响有关。

    儿童炎症性肠病腹痛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李中跃
    2014, 29(5): 350-353.  DOI: 10.7504/ek2014040107
    摘要 ( )   PDF(933KB) ( )  

    摘要: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腹痛是IBD一重要临床症状,有一定的临床特点。IBD的腹痛发病机制极其复杂,有多种致病因素及机制的参与。临床上须针对IBD腹痛的不同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小儿急腹症的腹痛特点
    王维林
    2014, 29(5): 354-356.  DOI: 10.7504/ek2014040108
    摘要 ( )   PDF(898KB) ( )  

    摘要:小儿急腹症腹痛具有发生急骤、进展迅速和疼痛定位相对固定的临床特点。小儿各系统器官处于不断发育阶段以及受语言表达能力限制,使急腹症的诊断较为困难。应强调临床全面检查,特别注意腹部触诊和肛门指诊的特殊性。正确认识小儿急腹症的腹痛特点才能提高诊断水平。

    讲座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李士星,姜爽爽
    2014, 29(5): 357-361.  DOI: 10.7504/ek2014040109
    摘要 ( )   PDF(1013KB) ( )  

    摘要: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报道的诊断标准为纵径>0.5 cm、纵横径比(L/T)≥2、有2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超声检查能够及时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并且对淋巴结的形态及血流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否病理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专家经验谈
    从外科角度谈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治经验
    白玉作
    2014, 29(5): 361-362.  DOI: 10.7504/ek2014040110
    摘要 ( )   PDF(853KB) ( )  
    论著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临床危急值报告结果分析
    王政力,陈钇宇,李禄全,刘影,曹卢莹,余加林
    2014, 29(5): 363-366.  DOI: 10.7504/ek201404011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危急值的特点及其对临床诊疗的启示。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2年1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NICU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登记的所有信息完善的危急值病例。调查发生危急值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并分析各危急值项目比例、时间分布、临床应答情况等。结果 本调查共有212例NICU患儿的369项危急值,其总体应答率为65.04%;NICU最常见危急值项目是影像学(81项,22.0%)、血糖(79项,21.4%)以及凝血功能(77项,20.9%);标本因素是假阳性危急值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 定期对NICU危急值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可以根据其特点对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并助于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危急值标准,进而提高临床综合诊疗水平。

    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分析
    郑纪鹏,盛慧英,黄永兰,赵小媛,刘鸿圣,毛晓健,李秀珍,刘丽
    2014, 29(5): 367-372.  DOI: 10.7504/ek2014040112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和酶学特点及GALC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采用荧光底物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β-半乳糖脑苷脂酶(GALC)活性,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来自不同家系的3例Krabbe病患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应用RT-PCR及直接测序法进行GALC基因突变分析。 结果 3例Krabbe病患儿,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3个月至40个月,临床分型婴儿型1例,晚发婴儿型2例。因“哭闹、抽搐或精神运动发育倒退等”就诊,头颅MRI提示双侧内囊后肢或脑白质对称性异常信号影,磁共振波普成像(MRS)提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酐(NAA/Cr)比值下降,胆碱/肌酐(Cho/Cr)比值升高。外周血白细胞GALC酶活性0~0.2 nmol/(mg·17 h)[正常参考范围18~75 nmol/(mg·17 h)]。GALC基因突变分析发现2个已知致病突变p.S68F、 p.R531H, 3个新错义突变p.D46Y、 p.G59S、 p.P154H。随访18个月,死亡2例,病情进行性加重1例。结论 Krabbe病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激惹、抽搐、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或倒退。起病越早,进展越快。头颅MRI表现双侧对称性脑白质或内囊后肢异常信号应高度怀疑Krabbe病,白细胞GALC酶活性测定及GALC基因突变分析有助确诊。

    住院新生儿大肠杆菌分离株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分型
    丁翊君,王亚娟,姚开虎,高薇,董方,俞桑洁,王慧欣
    2014, 29(5): 373-375.  DOI: 10.7504/ek2014040113
    摘要 (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进行分型以示大肠杆菌菌株间的异质性和亲缘性,了解大肠杆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间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住院的102例患儿的110株大肠杆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结果 110株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经PFGE共分65型,相似系数在47.3%~100%,条带在13~22条。优势基因型有13株,相似系数在80.4%~100%。有8对临床分离菌株分别来自于同一患儿,其中7对经PFGE分型方法证实它们属于同一型别(其中1对菌株来自于同一患儿的血液及脑脊液的标本,经PFGE分型证实属于同一基因型,相似系数为93.8%);另1对显示不是同一型别,亲缘关系较远,故从同源性分析来看不除外不同菌株感染或污染的可能。5株菌株经PFGE证实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其中1株分离株来源的患儿曾与4株分离株来源的患儿同住一病房,考虑为院内获得性感染。结论 PFGE分型方法准确、可靠,可以协助临床明确和区分致病株与非致病株,追踪传染源,对于院内感染的防控起到重要的作用。

    子痫前期母亲所生新生儿血清S100B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孙晶,张小莉
    2014, 29(5): 376-379.  DOI: 10.7504/ek2014040114
    摘要 ( )  

    摘要: 目的 探讨S100B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不同程度子痫前期母亲所生新生儿血清中的变化、关系及与1 min Apgar评分的相关性,为早期预测新生儿脑损伤的可能性寻找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子痫前期母亲所生新生儿40例,分为2组:子痫前期轻度组(L组)20例、子痫前期重度组(H组)20例,设立健康对照组(N组) 20例,三组新生儿均于入院时留取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GFAP和S1OOB浓度。另每例患儿均于入院后第3天行头颅超声检查。结果 L组、H组、N组之间血清S100B、GFA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17.20,P<0.001);L组、H组S100B与GFAP浓度呈正相关(γ=0.658,P<0.05);L组、H组S100B、GFAP浓度与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均呈负相关(γ$subScript$S100B$/subScript$=-0.482, γ$subScript$GFAP$/subScript$=-0.534,P<0.01)。结论 母亲子痫前期程度越严重,新生儿脑损伤可能性越大,S100B和GFAP浓度升高越明显,与1 min Apgar评分呈负相关,说明S100B蛋白和GFAP做为预测新生儿脑损伤的可能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论 著
    血小板减少症对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影响分析
    赵婧,许玉霞,皮光环,陈玉蓉
    2014, 29(5): 380-383.  DOI: 10.7504/ek2014040115
    摘要 ( )  

    摘要: 目的 研究血小板减少症与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625例,根据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质量降低的严重程度分别分为4个亚组:轻度[(100 ~9/L;800 ~1289 fL/nL]、中度[(50 ~9/L;400 ~ 799 fL/nL]、重度[(30 ~9/L;240 ~ 399 fL/nL]、极重度(9/L;<240 fL/nL)。纳入2级以上的IVH病例。卡方检验和Fisher’s准确检验用于分析每个单因素。亚组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1.2%。 IVH≥2级的发生率在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中为13.7%,在非血小板减少症的新生儿中为6.4%(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IVH严重程度与血小板计数减少程度无关(P = 0.3),而与血小板质量降低程度有关(P<0.01)。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是引发IVH的危险因素,而且血小板质量的变化与IVH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动态监测血小板质量的变化,可能有利于临床上对于IVH的预测和防治。

    综述
    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张莉娜综述,金玉审校
    2014, 29(5): 384-387.  DOI: 10.7504/ek2014040116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腹痛
    郭静,孙梅
    2014, 29(5): 388-394.  DOI: 10.7504/ek2014040117
    摘要 ( )  
    临床经验
    “积极”的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徐玉敏,朱雪萍
    2014, 29(5): 395-398.  DOI: 10.7504/ek2014040118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生后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对住院期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其中观察组44例,实施“积极”的营养管理;对照组36例,实施传统的营养管理。比较两组营养摄入、体重增长情况、黄疸指数、血生化、血电解质指标以及并发症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增长速率明显增高,生后2周和出院前的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的水平明显增高,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病率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积极”的营养管理是安全和有效的。

    病例报告
    以抽搐 休克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1例
    赵孟文,陈佳,王玮琳,胡宇敏,陈淳媛
    2014, 29(5): 399-400.  DOI: 10.7504/ek2014040119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