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病案报告
    表皮样囊肿致Mollaret脑膜炎1例报告
    邓亚仙,高宝勤,杨伟力
    2006, 21(03): 0- . 
    摘要 ( )  
    专题讨论
    我国儿童铅中毒防治的现状与任务
    颜崇淮,沈晓明
    2006, 21(03): 161-163 . 
    摘要 ( )  
    铅的神经毒理机制研究进展
    赵正言,邵杰,竺智伟
    2006, 21(03): 163-165 . 
    摘要 ( )  
    中国儿童铅中毒的影响因素
    戴耀华,樊朝阳
    2006, 21(03): 165-167 . 
    摘要 ( )  
    准确测定儿童血铅水平
    吴宜群
    2006, 21(03): 167-169 . 
    摘要 ( )  
    铅中毒对儿童体格发育及心理行为的影响
    赵亚茹
    2006, 21(03): 169-171 . 
    摘要 ( )  
    儿童铅中毒处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颜崇淮,沈晓明
    2006, 21(03): 171-173 . 
    摘要 ( )  
    论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前后认知功能比较
    程嘉,王玉凤,丰雷
    2006, 21(03): 174-177 . 
    摘要 ( )  
    目的探讨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于2001年9月至2004年9月,采用Neurocom公司出产的Balance Master机型对3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年龄10~16岁的ADHD患儿进行每周2~6次共20次治疗,治疗前后评价韦氏记忆、韦氏智力、斯特鲁普(STROOP)等几项测试。并与36名正常对照进行比较。 结果ADHD患儿长时记忆、记忆商和C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1)。STROOP测试中,患儿各部分完成时间、颜色干扰时和字义干扰时较正常对照明显长,C、D部分的错误数明显多(P<0.05)。治疗后患儿韦氏记忆量表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记忆商分值均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韦氏智力中C因子分明显改善(P<0.001);D部分完成时间有下降趋势(P=0.074)。 结论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对改善儿童认知功能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及反应抑制等方面的疗效较好。
    病案报告
    脊髓性肌萎缩1例
    马真芳,李海霞
    2006, 21(03): 177-177 . 
    摘要 ( )  
    论著
    肥胖患儿体内抗氧化剂 抗氧化酶和丙二醛的检测及分析
    肖伟强,肖志强,李艳萍,周君富
    2006, 21(03): 182-184 . 
    摘要 ( )  
    目的探讨肥胖是否会引起儿童体内的氧化应激加剧以及可能的机制。 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单位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分光光度分析法检测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确诊的80例肥胖儿童(OCs)和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80例健康儿童(HCs)的血浆维生素C(VC)、维生素E(VE)、β胡萝卜素(βCAR)水平以及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红细胞丙二醛(MDA)水平。 结果与HCs组VC、VE、βCAR、SOD、CAT和MDA均值比较,OCs的VC、VE、βCAR、SOD和CAT均值均显著降低(P<0.001),MDA均值显著增高(P<0.001);对80例肥胖儿童控制年龄和肥胖病程的偏相关分析提示,随着BMI升高,VC、VE、βCAR、SOD和CAT值逐渐降低(P<0.05~0.01),MDA值逐渐增高(P<0.001);对反映肥胖儿童氧化应激加剧的可靠性分析表明,6项生化指标的可靠性系数为0.7152,P<0.001,标化可靠性系数为0.9018,P<0.001。 结论肥胖儿童体内存在着氧化应激加剧,此氧化应激加剧与体重指数(BMI)密切相关。
    亲代出生体重对子代出生体重的影响
    单晓益,米杰,侯冬青,程红,赵小元
    2006, 21(03): 185-187 . 
    摘要 ( )  
    目的探讨亲代出生体重对子代出生体重的影响及母亲宫内发育不良的经历是否会影响子代宫内发育状况,为研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出生体重的影响提供线索。 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于1995~2001年以1948~1954年北京协和医院出生的“宫内发育与成人疾病”队列人群为基础,利用研究对象的出生记录和回顾性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出生体重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关联。 结果在控制了母亲的产次、生育年龄以及配偶的身高体重等影响因素后,母亲的出生体重与其子代出生体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8,P<0.001),而父亲与子代之间在出生指标尚未表现出相关性;母亲为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g),其子代中低出生体重发生的危险是对照组(亲代出生体重≥3500g)的3倍多。 结论母亲与子代在出生体重上存在明显正相关,母亲低出生体重可能会增加子代发生低出生体重的危险。
    小儿高脂血症危险因素的临床抽样调查
    韩薇,米杰,刘颖,杜军保
    2006, 21(03): 188-190 . 
    摘要 ( )  
    目的通过临床抽样调查,探讨与小儿高脂血症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小儿高脂血症的早期检测提供客观指标。 方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等于2004年9月,调查并分析了962名北京市景山学校在校学生(5~19岁)的血脂浓度,其中采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4项指标。采用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来反映身体肥胖程度,进一步分析了这些指标与血脂浓度的关系。 结果在962名学生中,共检出高脂血症患儿122例,总检出率为12.7%。高脂血症组的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4项指标明显高于正常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等4项指标与甘油三酯均呈高度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均呈高度显著负相关(P<0.01)。 结论正常组与高脂血症组的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4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坐高、腰围、上臂围、体重指数均是影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危险因素。
    婴儿痉挛临床诊治与预后127例分析
    王艺,陈雯,邱鹏玲,孙道开
    2006, 21(03): 191-193 . 
    摘要 ( )  
    目的通过对127例婴儿痉挛患儿的临床诊治和随访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婴儿痉挛的诊断治疗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婴儿痉挛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和前瞻性队列研究,对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在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收治的婴儿痉挛患儿进行分析和随访,对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127例婴儿痉挛患儿进入研究。起病年龄为(6.1±3.1)个月,患儿随访时间(38±8)个月;72.4%为症状性,宫内发育迟缓、先天脑发育畸形、出生时窒息为主要病因,脑发育不全、智能发育迟缓多见;27.6%为隐原性或原发性。脑电图表现为高峰节律紊乱、弥漫或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丙戊酸钠、氯硝基安定、硝基安定、苯巴比妥、托吡酯、拉莫三嗪为常用的治疗药物。在症状性婴儿痉挛中,76.1%预后不良,原发性或隐原性婴儿痉挛中,有60.8%的病例发作得到控制;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落后、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可能提示婴儿痉挛预后不良。 结论婴儿痉挛多为症状性,有明确病因、起病年龄<3个月、起病前发育异常、EEG背景活动变慢或有局灶性棘慢波发放,与婴儿痉挛预后不良有关。
    齿铅负荷量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唐剑波,张新春,邢建明,李惠和,叶掌梅,殷里平,俞锡林
    2006, 21(03): 194-196 . 
    摘要 ( )  
    目的了解湖州地区儿童牙齿内铅含量,以及稳定的生活环境下齿铅负荷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方法湖州市妇幼保健院等于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采用整群抽取湖州城市、农村共10所幼儿园,检测了在园就读171例儿童离体乳牙(上门齿)铅的含量,以ROC曲线法确定高齿铅值。 结果高齿铅的临界值为19.50μg/g,儿童体格发育指标与齿铅(对数转换后)的相关分析发现,高齿铅量与儿童的身高呈负相关关系(r=-0.370,P<0.001),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与体重、头围的相关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以齿铅为自变量,采取逐步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发现齿铅含量与儿童注意力、身高、母亲职业等8个因素在方程中具有统计学意义(F=10.312,P<0.01)。 结论母亲职业铅接触、易拉罐食品、婴幼儿啃指甲动作、营养素失衡均是导致儿童体内铅负荷增高的主要因素,而高齿铅对儿童身高的影响最大。
    单纯性肥胖儿童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童国元,叶礼燕,陈新民,任榕娜,林茂英,杨湘越,薛昭卿
    2006, 21(03): 197-200 . 
    摘要 ( )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和健康正常体重儿童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质量浓度的差异,探讨BDNF与儿童肥胖及瘦素抵抗、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方法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等于2004年5月至2005年5月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单纯性肥胖儿童(37例)和健康儿童(31例)血清BDNF质量浓度与胰岛素(INS)浓度,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瘦素(LEP)质量浓度。比较两组儿童血清BDNF、INS、LEP的差异,分析血清BDNF质量浓度与血清LEP质量浓度和INS浓度的关系。 结果(1)两组儿童的体重指数(BMI)、BDNF、INS及LEP均差异显著(BMI:F=175.05,P<0.01;BDNF:F=12.35,P<0.01;INS:F=21.71,P<0.01;LEP:F=48.89,P<0.01),肥胖组BMI、INS及LEP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而肥胖组BDNF明显低于健康组。(2)影响LEP的因素依次为BMI、丙氨酸转氨酶(ALT)、BDNF(R2=0.5946,F=0.31,P<0.01);影响INS的因素依次为BMI、BDNF(R2=0.2647,F=11.34,P<0.01)。去除BMI、ALT影响后,BDNF与LEP、INS负相关(BDNF与LEP:r=-0.2455,P<0.05;BDNF与INS:r=-0.2878,P<0.05)。 结论(1)肥胖儿童血清BDNF缺乏,未发现“BDNF抵抗”的特点。(2)学龄前儿童血清LEP、INS受BMI影响最大,还受血清BDNF影响。BDNF是二者独立的负相关因素。
    孕妇肥胖对婴儿体格发育和瘦素质量浓度的影响
    张晓,夏光,李爱斌
    2006, 21(03): 201-202 . 
    摘要 ( )  
    目的探讨孕妇肥胖对婴儿体格发育和瘦素质量浓度的影响。 方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于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选择肥胖孕妇和正常体重孕妇各80例,比较她们的子代在出生后及满1岁时的体重、身高和血清瘦素质量浓度;瘦素检测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结果符合检测数据统计条件的肥胖组为53例,正常组49例。(1)肥胖孕妇的瘦素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孕妇(P<0.01);(2)肥胖孕妇组子代出生体重和脐血瘦素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3)肥胖孕妇组子代1岁时体重和血清瘦素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子代(P<0.05)。 结论孕妇肥胖对婴儿的体重和瘦素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影响,此影响对子代以后的生长发育和瘦素质量浓度是否继续存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4岁儿童语言发育的抽样调查
    章依文,金星明,沈晓明,张锦明
    2006, 21(03): 203-205 . 
    摘要 ( )  
    目的了解2~4岁儿童正常的语言发育规律。 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于2001年3~6月,以713名24~47个月的儿童为研究对象,以问卷的形式,由父母报告小儿能自发表达的助词等和语法表达结构量。 结果(1)男女儿童语法结构表达量的差异存在于24~35个月,女孩的表达量多于男孩。(2)名词动词和动词名词结构是最早掌握的短语结构,随后掌握的为“的”、“在”、“介词名词”、“否定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30个月时有90%左右的小儿掌握这7个结构。 结论掌握2~4岁儿童正常的语言发育规律,有利于专业人员对儿童的语言发育进行指导和评估,使幼教机构的语言教学以及特殊教育的语言康复做到科学、有序。
    性早熟女童糖脂代谢与脂联素的关系
    蔡锡顶,陈黎勤,梁黎,庄满利,李艳华,朱红,蒋优君
    2006, 21(03): 206-208 . 
    摘要 ( )  
    目的分析中枢性性早熟(CPP)女童糖脂代谢的特点及脂联素在性早熟女童糖、脂代谢中的作用。 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于2004年6~10月收治50例CPP女童,测量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联素,并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采用总体胰岛素敏感指数(WB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这2个指标来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β细胞功能。并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1)CPP女童空腹胰岛素、HOMA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CPP女童A1组胆固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3)CPP女童体重指数(BMI)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超重16%(8/50),肥胖8%(4/50)。(4)CPP女童脂联素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5)CPP女童BMI值与WBISI显著负相关(r=-0.31,P<0.05),与HOMAIR显著正相关(r=0.30,P<0.05),与脂联素显著负相关(r=-0.43,P<0.01)。CPP女童脂联素与WBISI显著正相关(r=0.29,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PP女童脂联素与WBISI、HOMAIR无显著相关性。(6)排除12例超重加肥胖CPP女童后再分析显示A1、A2组女童空腹胰岛素、HOMAIR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脂联素水平3组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1)CPP女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尤见于BMI值明显升高的性早熟女童。(2)肥胖或超重的性早熟女童胰岛素抵抗可能与脂联素水平下降有关。
    视频脑电图对婴幼儿非癫疒间性发作的诊断价值
    沈南平,华颖
    2006, 21(03): 209-210 . 
    摘要 ( )  
    目的评估视频脑电图对婴幼儿非癫疒间性发作的诊断价值。 方法无锡市儿童医院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152例拟诊或需排除癫疒间的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 结果非癫疒间性发作51例,其中非癫疒间性强直发作10例,良性夜间肌阵挛8例,屏气发作7例,婴幼儿擦腿综合征6例,脑瘫及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动作强直、震颤、手足徐动5例,良性非癫疒间性婴儿痉挛5例,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4例,其他疾病6例。 结论视频脑电图是鉴别发作性质及类型的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也是鉴别癫疒间与非癫疒间性发作的有效方法。
    窒息新生儿抗凝血酶Ⅲ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及D二聚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李志光,冯战桂,文飞球,徐勇
    2006, 21(03): 211-213 . 
    摘要 ( )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浆中抗凝血酶Ⅲ(ATⅢ)、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深圳市人民医院于2002~2004年,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39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和16名正常新生儿VWF、DD的水平及ATⅢ的活性,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 结果重度窒息组的ATⅢ明显降低;窒息新生儿血浆的VWF、DD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重度窒息组升高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窒息后并发器官功能损害新生儿较无并发症组血浆的VWF、DD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颅内出血患儿升高最为明显(P<0.05,P<0.01)。 结论窒息新生儿表现以高凝状态为主的早期DIC、VWF及DD的升高与窒息的程度有关,VWF及DD明显升高者常合并组织器官损害。测定窒息新生儿血浆中ATⅢ、VWF、DD等指标对窒息后新生儿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对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评估
    钟佑泉,吴惧,谢晓丽,胡文广,周文智
    2006, 21(03): 214-216 . 
    摘要 ( )  
    目的引进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并评估其与临床症状轻重的关系,以及以量表积分在观察者间的一致性。 方法2001年7月至2002年6月成都市儿童医院全文翻译YGTSS,未予修改,观察72例抽动患儿YGTSS总积分与临床抽动症状严重度分型的关系和该量表积分进步率与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的关系(临床效度检验),观察24例患儿该量表运动和发声抽动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干扰性5个维度积分及总积分在观察者间一致性。 结果抽动患儿该量表总积分与临床抽动症状严重度分型之间和该量表积分进步率与治疗后症状改善程度之间有较好的效度(F值分别为59.31和124.44,P均<0.01),运动和发声抽动数量、频度、强度、复杂性、干扰性5个维度积分及总积分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均大于0.7,显示较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 结论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中译本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衡量抽动症状严重程度的工具之一。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合并破坏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王洪,苏林雁,黄广文,刘军,耿耀国
    2006, 21(03): 217-218 . 
    摘要 ( )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合并破坏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3医院等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003年11月至2005年5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心理门诊的114例ADHD儿童进行评定,根据父母教养方式中对儿童的责打次数分为“不打”,“有时打”和“经常打”3组,对是否合并破坏性行为障碍(DBD)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被父母责打的ADHD儿童比不挨打儿童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以外化性问题(攻击、违纪)为特征,并伴有内化性问题(躯体主诉、焦虑/抑郁)和社交问题、思维问题等,尤其是经常被打的儿童;ADHD合并DBD的影响因素为:父母打孩子每周2次以上、ADHD混合型、儿童年龄大。 结论打骂教育与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有关,是ADHD发展为DBD的危险因素。
    论著摘要
    婴儿维生素B1缺乏性脑病32例临床分析与随访
    刘慧玲,吴芝兰,陈仁纲,胡云,吴海英,余文华
    2006, 21(03): 219-220 . 
    摘要 ( )  
    论著
    小儿蛛网膜囊肿26例治疗及随访观察
    刘寅,庞保东,曹丽华,张双,张琰
    2006, 21(03): 221-221 . 
    摘要 ( )  
    综述
    小儿时期的肌阵挛
    王波综述,蔡方成审校
    2006, 21(03): 222-225 . 
    摘要 ( )  
    讲座
    儿童癫疒间的远期预后
    秦炯
    2006, 21(03): 226-227 . 
    摘要 ( )  
    新生儿脑电图及其在评价脑损伤中的应用
    刘晓燕
    2006, 21(03): 228-230 . 
    摘要 ( )  
    合理补钙与铅中毒防治的研究进展
    周忠蜀,郑承宁
    2006, 21(03): 231-232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3讲颅脑先天发育畸形(二)
    范国光,陈丽英
    2006, 21(03): 235-239 . 
    摘要 ( )  
    临床经验
    托吡酯治疗儿童偏头痛近期疗效观察
    黄越,孙群英,魏钰书
    2006, 21(03): 240-24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