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讨论
    小儿急救医学诊治进展
    许峰
    2006, 21(05): 321-323 . 
    摘要 ( )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陆权,张育才
    2006, 21(05): 323-326 . 
    摘要 ( )  
    小儿心血管疾病诊治进展
    陈新民
    2006, 21(05): 326-328 . 
    摘要 ( )  
    小儿血液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贾苍松
    2006, 21(05): 329-330 . 
    摘要 ( )  
    小儿泌尿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姚勇,杨霁云
    2006, 21(05): 331-333 . 
    摘要 ( )  
    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江米足
    2006, 21(05): 333-338 . 
    摘要 ( )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诊治进展
    秦炯
    2006, 21(05): 338-340 . 
    摘要 ( )  
    小儿内分泌和遗传代谢疾病诊治进展
    杜敏联
    2006, 21(05): 340-343 . 
    摘要 ( )  
    新生儿疾病临床诊治进展
    杜立中
    2006, 21(05): 343-345 . 
    摘要 ( )  
    小儿风湿性疾病诊治进展
    王宏伟
    2006, 21(05): 345-347 . 
    摘要 ( )  
    小儿过敏性和免疫性疾病诊治进展
    赵晓东,杨锡强
    2006, 21(05): 347-350 . 
    摘要 ( )  
    儿童保健医学临床进展
    赵亚茹
    2006, 21(05): 350-352 . 
    摘要 ( )  
    论著
    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甄双平,黄永坤,侯宗柳,李海林,戚勤,刘建生,庞伟,赵亚玲
    2006, 21(05): 353-356 . 
    摘要 ( )  
    目的研究昆明地区2002~2004年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病毒分子流行特征。 方法收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2003、2004年9~12月儿科住院和门诊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粪便标本计210份。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组,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巢式PCR(netPCR)对5种主要的VP7的血清型(G1、G2、G3、G4和G9)进行分型,并采用RTPCR对VP7阳性标本进行NSP4(非结构蛋白4)的基因扩增,选取30份标本用netPCR法扩增出NSP4 CDNA 500bp送去测序。 结果210份标本中轮状病毒基因阳性143份(681%),其中长型143份,未发现短型和混合型。143份阳性标本行RTPCR扩增VP7全基因,134份获得阳性产物,进一步用netPCR分型显示G3型73例(73/134,545%),G1型38例(284%),未分型11例(82%),混合型8例(6%),G4型4例(3%),未发现G2和G9型。所有VP7阳性标本均可以扩增出NSP4的全长,其中30份标本送去测序显示有变异。 结论A组轮状病毒是目前昆明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致病原,在不同的3年中,轮状病毒电泳型以长型为主,血清型以G3、G1型为主,G4型少见,未见G2、G9型。3年监测结果显示NSP4存在变异,但未发现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症状与NSP4的变异有关。
    临床经验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血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谭美珍,林岚,陈力,彭静宜,张春玲,曾超谊
    2006, 21(05): 356-356 . 
    摘要 ( )  
    论著
    胎儿生长迟缓与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相关性
    刘占利,梁琨,贺湘英,朱高红,王柏岺,曾彬,莫亚雄
    2006, 21(05): 357-359 . 
    摘要 ( )  
    目的探讨胎儿生长迟缓(FGR)与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关系。 方法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04年4~12月,对72例小于胎龄儿(SGA)和48例适于胎龄儿(AGA)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C肽、HDLC、LDLC、TG、非酯化脂肪酸(NEFA)等指标,计算葡萄糖/胰岛素比值(G/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BCI)等,探讨FGR与新生儿胰岛素敏感性变化的关系。 结果(1)SGA组FPG、HDLC低于AGA组,而FINS、LDLC、TG、NEFA高于AGA组(P<001);(2)SGA组G/I比值、ISI低于AGA组,HOMAIR高于AGA组(P<001),而HBCI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FGR儿在生命早期存在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R),而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变化。
    脐血瘦素质量浓度与新生儿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江莲,李华南,戎小平,张会芬,刁玉巧,朱秀丽,孟繁妔
    2006, 21(05): 360-362 . 
    摘要 ( )  
    目的探讨脐血瘦素(leptin)质量浓度与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免疫调控机制。 方法2003年3~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儿科对正常分娩的早产儿30例、足月儿60例,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透射比浊法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脐血leptin、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gG、IgA、IgM、补体(C3、C4)、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质量浓度及bcl2蛋白表达量、T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凋亡率。 结果脐血leptin质量浓度与IgG(r=0630,P<001)、C3(r=0340,P<001)、C4(r=0253,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r=0295,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r=0377,P<001)及IFNγ质量浓度(r=0323,P<005)、GMCSF质量浓度(r=0236,P<005)、bcl2蛋白表达量(r=0318,P<005)均呈正相关,与IL4质量浓度(r=-0277,P<005)、淋巴细胞凋亡率(r=-0532,P<001)呈负相关,而与IgA、IgM无显著相关(均P>005)。 结论脐血leptin质量浓度与新生儿免疫功能密切相关,leptin具有增强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而对体液免疫功能影响较小。leptin可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GMCSF质量浓度,抑制淋巴细胞的凋亡,此作用可能是leptin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机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钠血症与血浆脑利钠肽相关性研究
    张玮,余霞,廖廷彦,刘成忠,李晓玲,翟敏,李先清
    2006, 21(05): 363-365 . 
    摘要 ( )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低钠血症与血浆脑利钠肽(BNP)相关性;HIE病理过程中的BNP及低钠血症生理和病理作用机制。 方法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动态观察22例低钠血症HIE患儿3日龄、7日龄和2周时血浆BNP和血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与血钠正常的52例HIE患儿及血钠正常非HIE患儿(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3日龄HIE患儿BN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日龄时,血钠正常的HIE患儿与对照组之间已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低钠血症HIE组明显高于血钠正常HIE组(P<001);低钠血症组的三个时间段BNP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低钠血症组各时间段的血钠浓度呈递减,依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低钠血症HIE组与血钠正常HIE组相应时间段行为神经(NBNA)测定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低钠血症组的HIE患儿在三个时间段NBNA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钠血症组BNP水平与血钠离子在各时间段具有负相关性。 结论BNP参与和导致了HIE低钠血症,并直接和经过低钠介导在HIE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浆谷氨酰胺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陈志娟,黄妙辉,陈涵强,吴斌
    2006, 21(05): 366-368 . 
    摘要 ( )  
    目的探讨血浆谷氨酰胺(Gln)浓度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关系。 方法选取2002年10月至2003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NEC患儿16例,以同期住院的性别相同,年龄、胎龄、出生体重相当的非NEC患儿16例为对照组,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Gln值,观察两组间差异;以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判定血浆Gln浓度与NEC的关系。 结果NEC患儿血浆Gln浓度为(021±008)mmol/L,对照组为(035±014)mmol/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控制了缺氧和感染因素的影响后,NEC组和对照组的血浆Gln浓度的边缘估计均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16mmol/L(0150~0282mmol/L)和0344mmol/L(0278~0410mmol/L)。两组校正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32)。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浆Gln浓度是NEC的危险因素,OR值为13342(2006~88735)。 结论NEC患儿血浆Gln浓度降低,低浓度的血浆Gln是NEC发生的危险因素。
    多巴胺转运体440bp等位基因与儿童孤独症的关系
    何文,孙晓勉,李雅妹
    2006, 21(05): 369-371 . 
    摘要 ( )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CA)与多巴胺转运体(DAT1)440bp等位基因的关系。 方法陕西省纺织医院等于2004年3~8月,采用PCR技术对来自西安市两所康复中心的汉族CA儿童与DAT1基因多态性进行遗传关联分析。 结果(1)DAT1基因多态性中共观察到5种等位基因(320bp,360bp,440bp,480bp,520bp),6种基因型(480/480,480/320,520/480,480/360,480/440,440/440)。(2)使用相对危险度RR对CA与DAT1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显示480/44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440与CA呈正关联,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5和230,480/48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480与CA呈负关联,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64和077。但统计结果没有发现具有统计意义的差异。 结论中国汉族CA儿童与DAT1440bp等位基因无遗传关联。也许等位基因440bp与基因型480bp/440bp这两个因素是发病的风险因素,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肌肉标本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孙桂莲,赵爽,姜红堃,张菁,荻野谷和裕
    2006, 21(05): 372-375 . 
    摘要 ( )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于2002年4月至2003年3月,借助免疫组织化学、双免疫荧光标记和Western印迹分析的方法,检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和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患儿活检肌肉标本中TIMP1的表达和细胞定位。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双免疫荧光标记结果显示TIMP1在正常肌肉的血管内皮细胞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印迹分析均显示在PMD萎缩的肌肉中TIMP1的表达明显增强;双免疫荧光标记进一步显示TIMP1在再生肌肉纤维、巨噬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的坏死纤维中明显表达,DMD和CMD肌肉中的肌内膜和肌束膜中某些激活的成纤维细胞也强烈表达TIMP1。 结论在PMD病变部位TIMP1产生增多及其分布类型提示TIMP1可能参与了PMD的发病。
    短篇报道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过敏性紫癜32例疗效观察
    马科
    2006, 21(05): 375-375 . 
    摘要 ( )  
    论著
    小儿严重肝病并棘刺红细胞症7例临床分析
    朱春江,李雄,张明,杨方源
    2006, 21(05): 376-379 . 
    摘要 ( )  
    目的探讨严重肝病并棘刺红细胞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间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7例严重肝病并棘刺红细胞症患儿的症状、体征,血细胞光镜检查,肝功能,血脂检查,预后,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5个月至9岁,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6例)、出血(3例)、贫血(7例)、肝肿大(6例)或肝硬化(1例)、脾肿大(3例),外周血中棘刺红细胞占所有红细胞的85%~944%,肝功能损害明显,血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结论严重肝病并棘刺红细胞症临床罕见,这7例患儿的共同特点是:(1)原发病各异;(2)病程长;(3)有程度不等的贫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CV)以增大为主;(4)外周血中均有多少不等的棘刺红细胞;(5)肝功能损害明显;(6)血脂均有多项改变;(7)预后不良。
    临床经验
    小儿肺热咳喘液佐治毛细支气管炎 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闫文娥,杜金莲
    2006, 21(05): 379-379 . 
    摘要 ( )  
    论著
    病毒性脑炎患儿复方丹参治疗前后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顾俊琴,张海欣,张彦祥
    2006, 21(05): 380-382 . 
    摘要 ( )  
    目的观察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浓度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对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2例病脑住院患儿,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观察I组(52例)和观察II组(50例),两组均给常规治疗,观察I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两组均在入院治疗前采静脉血5mL,治疗后5,7,10,14d分别于清晨采空腹静脉血5mL,采用比色测定法测定血浆LPA浓度,同时测定凝血指标。设健康儿童20例为对照组,并进行比较。 结果病脑病情轻度者,LPA浓度于治疗后不同时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重度病脑患儿发病后LPA即明显升高,以后渐降低,治疗14d时基本正常。观察I组LPA恢复正常时间较观察II组短,病情好转亦快。10d时观察I组比观察II组临床治愈好转的例数多,P<005。凝血指标的变化与LPA呈正相关。 结论病脑患儿急性期LPA浓度升高,证明病脑存在血栓前状态,LPA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提示病脑患儿尤其是重度者应予以抗凝治疗。LPA浓度可作为病脑病情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指标之一,可用于指导治疗。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尹红,殷思纯,李发武,罗北京,梁沛杨,黄莹,华莉
    2006, 21(05): 383-384 . 
    摘要 ( )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V)肠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的变化及其在发病制中的作用。 方法对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RV肠炎患儿及2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利用透射比浊法进行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C4质量浓度的测定。 结果RV肠炎患儿急性期血清IgG、IgA、IgM和C3质量浓度较恢复期及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或<005)。RV肠炎中、重型患儿血清IgG、IgA、IgM和C3明显低于轻型患儿(P<001或<005)。IgG、IgA、IgM和C3质量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389,-0547,-0775,-0743,均P<001)。C4质量浓度与病情无相关性(rs=-0061,P>005)。 结论RV肠炎患儿体液免疫活性变化在RV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有一定实用价值。
    65例婴儿麻疹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刘翠莲,董捷,景红
    2006, 21(05): 385-387 . 
    摘要 ( )  
    目的探讨婴儿麻疹防治新思路。 方法用Excel数据库对2005年4~9月间,连续在沈阳市传染病院住院的65例1岁以内麻疹婴儿各项资料进行录入,从患儿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转归进行分析,在性别、发病地区、接种疫苗、并发症方面采用χ2检验。 结果65例患儿中男婴多于女婴,农村患儿多于城市,未接种疫苗者多于接种疫苗者,有并发症者多于无并发症者,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发现了这次流行高峰季节明显后移。 结论65例患儿这次发病高峰在夏季,以农民工男婴为主,未到初次免疫接种(初免)月龄者多,流动人口漏种麻疹疫苗者多和各种并发症者多等特点,提出防治婴儿麻疹应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前初免,孕前再次疫苗接种,“前疫苗”的研制,以及流行期间婴儿的被动免疫等方面入手,控制该病在婴儿中的流行。
    短篇报道
    先天性腹裂1例
    王惠珍
    2006, 21(05): 387-387 . 
    摘要 ( )  
    论著
    长期发热儿童126例临床分析
    张新颖,尹洪臣
    2006, 21(05): 388-390 . 
    摘要 ( )  
    目的探讨长期发热儿童的病因构成及诊断方法。 方法山东省立医院儿科于2001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将以长期发热收入院的126例患儿按年龄分为<3岁(43例)、3~6岁(33例)、>6岁(50例)三组,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26例有113例最终确立诊断,确诊率为897%。<3岁组43例中,感染性疾病28例(651%,28/43),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679%,19/28);风湿性疾病6例(140%,6/43),肿瘤性疾病3例(70%,3/43)。3~6岁组33例中,感染性疾病15例(455%,15/33),其中呼吸道感染6例(400%,6/15);风湿性疾病9例(273%,9/33),肿瘤性疾病5例(152%,5/33)。>6岁组50例中,感染性疾病24例(480%,24/50),其中呼吸道感染18例(750%,18/24);风湿性疾病11例(220%,11/50),肿瘤性疾病4例(80%,4/50)。在确诊的113例中,依据临床经过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77例(681%),依据骨髓检查确诊16例(142%),依据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确诊15例(133%),依据组织活检确诊5例(44%)。 结论长期发热的主要原因为感染性疾病、风湿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最常见,且主要是呼吸道感染。依靠临床经过和必要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可以明确多数长期发热患儿的病因,其中血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要时做骨髓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组织活检等检查,对一些长期发热的疑难病例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
    短篇报道
    以头痛 呕吐为首发表现的先天性青光眼1例
    张亚明,徐风玲
    2006, 21(05): 390-390 . 
    摘要 ( )  
    病案报告
    1例局限性继发全身性癫疒间发作患儿抗癫疒间治疗疗效不佳原因分析
    李听松,蒋莉
    2006, 21(05): 391-392 . 
    摘要 ( )  
    论著摘要
    儿童癫疒间丙戊酸用药个体化治疗观察
    任榕娜,黄铃沂,陈新民,叶礼燕,黄俊景
    2006, 21(05): 393-393 . 
    摘要 ( )  
    临床经验
    气管内冲洗复苏新生儿重度窒息13例临床分析
    姜义,孙文,马红梅,高健,曲凯
    2006, 21(05): 394-394 . 
    摘要 ( )  
    综述
    小儿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沛然,黄磊
    2006, 21(05): 395-397 . 
    摘要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第5讲颅内肿瘤(一)
    范国光
    2006, 21(05): 398-400 . 
    摘要 ( )  
    临床经验
    肠系膜淋巴结炎34例超声诊断分析
    冯卫,王丽华
    2006, 21(05): 400-40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