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9年, 第2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9-04-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开展支气管哮喘的无创监测
    2009, 24(04): 241-243 . 
    摘要 ( )  
    专题笔谈
    低龄儿童主要肺功能检查方法
    张皓
    2009, 24(04): 244-248 . 
    摘要 ( )  
    肺功能检查用于诊断5岁以上儿童哮喘的临床评价
    万莉雅
    2009, 24(04): 248-250 . 
    摘要 ( )  
    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诊断儿童哮喘的评价
    曹玲
    2009, 24(04): 251-254 . 
    摘要 ( )  
    诱导痰液技术及其在哮喘临床研究中的作用
    农光民
    2009, 24(04): 254-257 . 
    摘要 ( )  
    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检测用于诊断儿童哮喘的临床评价
    尚云晓
    2009, 24(04): 257-261 . 
    摘要 ( )  
    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吴谨准
    2009, 24(04): 261-263 . 
    摘要 ( )  
    论著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
    焦伟伟,李兆娜,孙琳,赵顺英,李惠民,焦安夏,郭雅洁,江载芳,申阿东
    2009, 24(04): 264-266 .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25例汉族儿童 结核病患儿,以同期在北京儿童医院门诊行外科手术(如疝、牙齿矫正、鞘膜积液等)前查体的446例患儿作为对照,对照组无结核病史,X线胸片无异常,PPD皮 试硬结直径小于5 mm,按照年龄、性别以及居住地与病例组进行匹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VDR基因上的Fok I和Taq I位点多态性,采用SPSS 12.0软件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 结核组和对照组Fok I位点的FF、Ff、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29.6%、51.2%、19.2%和27.6%、50.9%、21.5%;Taq I位点的TT、T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0.4%、9.6%、0和86.8%、13.0%、0.2%;结核组和对照组在基因型频率 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样本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后发现,不同性别中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结论 VDR基因上的Fok I和Taq I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儿童结核病的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儿童过敏性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中干扰素-γ白介素4 T-bet和GATA-3 mRNA表达变化的研究
    李付广,王芳,杜英,李玉琴
    2009, 24(04): 267-269 . 
    摘要 ( )  
    目的 探讨在过敏性哮喘尘螨特异性免疫治疗(SIT)过程中,与TH1/TH2细胞分化相关的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T-bet和GATA-3 mRNA 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表达的变化。方法 根据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IT)的时间,采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2007年11月至2008年9月 收治的过敏性哮喘患儿36例,对其SIT治疗前、治疗16周后和治疗1年后的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 定量PCR的方法检测每组中IFN-γ、IL-4、T-bet和GATA-3 mRNA表达情况。同时,观察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随着SIT治疗的进行,患儿临床症状明显 减轻,外周血中在mRNA表达水平IFN-γ/IL-4和T-bet/GATA-3的比值逐渐升高。结论 哮喘患儿特异性免疫治疗有效;治疗后TH1/TH2细胞的失衡得到一定的纠正 ;T-bet和GATA-3转录因子在哮喘的发生和SIT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
    刘春艳,谢正德,,任丽丽,孔晓慧,胡英惠,幺远,杨燕,钱素云,耿荣,申昆玲,王健伟
    2009, 24(04): 270-273 . 
    摘要 ( )  
    目的 了解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病毒病原学特点。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就诊及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ALRTI的 患儿共572例。对每例患儿在就诊当日或次日采集鼻咽吸取物1份,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 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IFA、IFB)、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冠状病毒(HCoV)、偏肺病毒(hMPV)及博卡病 毒(HBoV)。结果 572例患儿标本中,444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检出率77.6%。各种病毒中,RSV检出率最高,占48.3%,其次是RV(27.1%)和PIV(13.3% )。不同年龄组病毒的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岁组检出率较高,≥ 5岁组病毒检出率明显降低。不同年龄组ALRTI病原谱有所不同,< 5岁各组主要是 RSV、RV、PIV,而≥5岁组则主要为RV、IFV、RSV。572例中,158例(27.6%)检出2种或2种以上病毒,< 1岁患儿混合感染率最高,为40.2%,随年龄增长混合 感染率逐渐下降,≥ 5岁患儿混合感染率仅为14.0%。结论 就诊于北京儿童医院的ALRTI患儿中,5岁以下者ALRTI的主要病毒病原是RSV、RV、PIV;≥ 5岁则主 要为RV、IFV、RSV。
    新生儿窒息后肾血流与尿微量蛋白关系的研究
    雷晓燕,孙永红,董皎,王三萍
    2009, 24(04): 274-276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肾血流参数与尿微量蛋白的关系。方法 测定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71例窒息新生儿及20名正常新生儿新鲜 尿液中尿αl-微球蛋白 (αl-MG)、微量白蛋白(MA)、转铁蛋白(TRF)、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同时抽取全部新生儿静脉血测血尿素氮 (BUN)、肌酐( Cr)、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Ca2+、 K+ 、Na+、 Cl- ,并分别在出生后第1、3、7天测定肾动脉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FV)、阻力指数(RI )、舒张末血流速度(EDFV)、时间平均流速(TAMX)、搏动指数(PI)。结果 (1)窒息新生儿尿中αl-MG、TRF、MA 、IgG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5) ,重度窒息组TRF、αl-MG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 P < 0.01)。(2)窒息组肾动脉EDFV在第1、3、7天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各日 龄组肾动脉RI和PI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3)肾血流参数EDFV与MA、TRF、αl-MG 、IgG呈负相关(P <0.01),RI、PI与MA、TRF、 αl-MG、 IgG呈正相关性 (P < 0.01)。结论 通过肾血流检测可估计尿微量蛋白的高低,肾血流检测具有省时、方便、外界影响因素少、可连续观察等优点; 通过尿微量蛋白的高低评估患儿肾血流,判断有无肾血管痉挛、肾缺血及早期肾损害,可为早期使用肾血管扩张药物提供依据。
    16S rRNA基因芯片杂交技术快速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研究
    杨祖钦,林振浪,尚世强,吴亦栋,杜立中
    2009, 24(04): 277-280 . 
    摘要 ( )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新的快速诊断方法。 方法 2003年8至2006年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采用脑脊液细菌16S rRNA 基因芯片技术对24例临床上疑似化脑患儿脑脊液(CSF)的细菌DNA进行测定,同期进行与CSF细菌培养的对照。 结果 (1)49株细菌PCR扩增产物基因芯 片杂交结果显示,33株G+菌其G+探针和通用探针均阳性,G-探针阴性;16株G-菌中,G-探针和通用探针均阳性,G+探针阴性,均能与相应特异的探针发生杂交。 (2)大肠埃希菌DNA的PCR产物其16S rRNA 基因芯片的最小检出量为1 pg,约等于10个拷贝数,相当于2个细菌。 (3)16S rRNA 基因芯片检测24份脑脊液标本 发现11份阳性,阳性率为45.83% (11/24),明显高于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12.50% (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结论 脑脊液细菌16S rRNA 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需标本量少,是早期快速诊断儿童化脑的可靠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8例临床特征分析及预后研究
    李树华,周水珍,张林妹
    2009, 24(04): 281-285 .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征与预后。方法 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3月68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ADEM患儿住院病史资料及 近远期疗效随访。结果 发病年龄1岁至15岁4个月,中位数6.5岁;住院患儿逐年增加。有前驱感染史者占57.4%;预防接种史者占4.4%;38.2%无明确病因。临床 分型:脑型42例(61.8%),脑脊髓型18例(26.4%),脊髓型8例(11.8%);主要症状表现发热、瘫痪、惊厥、精神异常、锥体外系症状、意识障碍、认知障碍 、括约肌障碍、共济失调等,部分患儿出现语言功能障碍、颅神经麻痹。脑脊液免疫指标检查57例,44例(77.2%)阳性[IgG指数增加和(或)寡克隆带阳性]。 皮质激素近期疗效:起效时间55.9%≤3 d、26.5%≤7 d、17.6%>1周;好转时间48.5%≤1周;8例自然缓解,死亡1例;远期疗效:病程≥1 48例;病程 < 1年 20 例。随访结果:痊愈38例;后遗症9例(病程1年以上尚未恢复者);7例复发;随访中8例;失访5例。结论 儿童ADEM多发生于3~12岁,临床特征复杂多样,病 情轻重和病程长短不一;临床有多灶脑病的表现时应重视颅脑MRI检查以早期发现本病;多数远期预后良好,部分严重者完全恢复时间超过6个月,少数患儿留有 神经系统后遗症。
    Tourette综合征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阮毅燕,李尔珍,陈倩,许克铭,崔小岱,马连华,伏瑾
    2009, 24(04): 286-288 .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Tourette综合征(TS)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005年5月至2005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 的58例TS患儿和30名对照组健康儿童的血清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将细胞免疫异常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 给予免疫调节剂或免疫调节剂合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S组治疗前血清IL-6和IL-8水平显著降低,TNF-α水平显著增高(P均 < 0.01 );TS患儿治疗后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 < 0.01,P < 0.05);治疗8周末,单纯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组IL-8水平高于联合治疗组 (P < 0.05),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S患儿IL-6、IL-8和TNF-α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均 < 0.01)。 结论  TS患儿存在细胞因子的 异常表达,单纯免疫调节治疗对免疫异常的TS有一定疗效。
    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对评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性质的价值研究
    张旭,张智伟,钱明阳,石继军,李俊杰,潘微,李渝芬
    2009, 24(04): 289-292 . 
    摘要 ( )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试验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2月至2008年5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50例先天性心脏 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对所有患儿进行左右心导管检查,之后肺动脉内注射酚妥拉明或雾化吸入伊洛前列素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试验,试验后重复左右心导管检 查。根据Fick公式计算血流动力学参数。综合判断肺动脉高压性质,将患儿分成两组:动力组和梗阻组。动力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并修正术前诊 断。结果 酚妥拉明会显著增高受试者的心率,而伊洛前列素对心率的影响较轻微;酚妥拉明和伊洛前列素都能够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升高肺循 环血流量;酚妥拉明同时会降低平均主动脉压力和体循环阻力,升高体循环血流量,而伊洛前列素对体循环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使用伊洛前列素的急性血管扩张 试验中,平均肺动脉压力、肺血管阻力/体循环阻力和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等参数的变化在动力组和梗阻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0.016、 0.024和0.030)。而使用酚妥拉明的急性血管扩张试验中,平均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两项参数的变化在动力组和梗阻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分别为 0.017和0.004)。结论 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儿中,使用酚妥拉明或伊洛前列素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试验都能够有效区分动力性与梗阻性肺动脉高 压。酚妥拉明用药前后,肺循环和体循环的压力、阻力和血流量都有明显变化。而伊洛前列素雾化吸入以影响肺循环为主,可以保持相对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在 安全性上优于酚妥拉明。
    早产儿维生素A营养不良及其补充治疗的临床研究
    陈璐,冯琪
    2009, 24(04): 293-296 . 
    摘要 ( )  
    目的 评价早产儿基础维生素A营养状况、与疾病的关系及常规补充的效果。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出生24 h 内的早产儿(147名)血浆视黄醇浓度,足月儿(40名)脐血作为对照。根据临床治疗常规,早产儿静脉(1650 U/d)和(或)口服(750 U/d)补充维生素A,随 访早产儿血浆视黄醇浓度。结果 出生时,早产儿血浆视黄醇浓度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161±0.051)μg/mL 和 (0.187±0.055) μg/mL(P = 0.005)。早产儿维生素A 缺乏(VAD)发生率高于足月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与血浆视黄醇浓度呈正相关。31 例早产儿补充维生素A 2周后,随访血浆视黄醇浓度显著升高,分别为(0.168±0.046) μg/mL和 (0.203±0.063)μg/mL(P = 0.014);VAD发生率显著下降 ,分别为100%和48%(P < 0.001)。未发现补充剂量、方式对随访维生素A浓度的影响,未发现出生时血浆视黄醇浓度与新生儿期疾病的关系。结论 早产儿基础 维生素A营养状况不良,常规补充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2周时维生素A营养状况。
    超重和肥胖对儿童骨骼强度影响的研究
    张亚钦,李辉,吴秀娟
    2009, 24(04): 297-299 . 
    摘要 ( )  
    目的 分析超重和肥胖儿童的骨强度状况。 方法 以2003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门诊查体的1270名2~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2~6 岁学龄前儿童按WHO/NCHS身高别体重标准判定超重与肥胖,>6~18岁学龄儿童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体重指数(BMI)标准判定超重与肥胖。用Omnisense 7000P型定量超声仪测量骨强度、Genius型体成份仪测量体成份。 结果 学龄前肥胖儿童胫、桡骨骨强度均低于正常儿童,胫、桡骨骨强度下降风险分别是正常 儿童的6.87倍和2.24倍;超重组与正常组无差别。学龄儿童正常、超重、肥胖组的胫骨骨强度依次下降,肥胖、超重组胫骨骨强度下降风险是正常组的9.73和 2.54倍;学龄肥胖组桡骨骨强度低于正常组,超重组与正常组无差别。肥胖儿童不同部位骨强度存在差异。肥胖儿童的体脂含量与骨强度呈负相关(r胫 = -0.35 ; r桡 = -0.33)。 结论 肥胖儿童骨强度较正常儿童差,临床工作中应关注肥胖儿童的骨健康状况,并且应多部位测量以便全面了解骨强度状况。
    鼻腔滴入咪达唑仑治疗儿童急性惊厥的疗效观察
    朱近,张玉琴,张培元,李鸿,刘晓军
    2009, 24(04): 300-301 . 
    摘要 ( )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鼻腔给药治疗儿童急性惊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将天津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3例急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治 疗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鼻腔滴入咪达唑仑0.16~0.32 mg/kg,平均(0.24±0.05) mg/kg;对照组静脉推注氯硝西泮0.04~0.10 mg/kg,平均(0.077± 0.021) mg/kg。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43例有效,有效率87.76%;对照组39例有效,有效率88.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组惊厥控制时间为1~7 min,平均(2.13±1.30) min;对照组惊厥控制时间为1~5 min,平均(1.96±1.08)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全面性发作及局灶泛化全面性发作两种不同类型发作的治疗方面,有效率及惊厥控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 组未发现明显副反应,对照组1例患儿在用药30 min后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咪达唑仑鼻腔给药可有效控制儿童急性惊厥,与静脉推注氯硝西泮疗效相当,且更安 全方便。
    宁夏地区6~14岁儿童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彦香,杨文,孙晓荣,孙霆芳,郝惠芳,许旺,王会宁
    2009, 24(04): 302-304 . 
    摘要 ( )  
    目的 了解宁夏地区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2-7月,对宁夏地区市、县、乡13所学校6000名6~14岁儿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 法,由专人负责进行睡眠障碍发生情况及家庭社会环境因素调查。结果 收回合格问卷5632份,回收率93.87%。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16.26%,其中,睡行症62例 次(6.5%),睡眠打鼾243例次(25.7%),张口呼吸167例次(17.6%),憋醒137例次(14.5%),睡眠中呼吸暂停33例次(3.5%),睡眠中肢体抽动173例次 (18.3%),遗尿132例次(13.9%)。不同症状发生率存在年龄差异,睡眠呼吸暂停在6~8岁年龄段发生率高,遗尿在>8~11岁、>11~14岁组发生率高。睡眠 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父母打鼾、早产和鼻炎。结论 宁夏地区6~14岁儿童睡眠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多种因素可以造成儿童睡眠障碍,应引起儿科、儿保医 生及儿童家长的重视。
    高渗盐水激发试验和运动激发试验用于诊断儿童哮喘的对比观察
    刘艳宇,尚云晓,张晗,曾令梅,舒林华,韩晓华,蔡栩栩
    2009, 24(04): 305-306 . 
    摘要 ( )  
    目的 研究高渗盐水激发试验及运动激发试验在哮喘儿童的临床应用,旨在寻求更适合哮喘儿童的气道反应性检测的方法。方法 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 盛京医院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诊断 标准的哮喘缓解期患儿34例,年龄5~13岁,在规定时间内先后做气道高渗盐水激发试验和运 动激发试验。结果 同一哮喘患儿高渗盐水激发试验的敏感性显著高于运动激发试验(P < 0.01)。结论 高渗盐水激发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运动激发试 验,而且设备低廉,方法简单、易配合,安全,副反应少,尤其适用于在哮喘治疗期间动态观察儿童气道的反应性,对指导药物治疗有重要价值。
    短篇论著
    儿童慢性咳嗽52例病因诊断分析
    常克萍,黄动叶
    2009, 24(04): 307-308 . 
    摘要 ( )  
    米卡芬净治疗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8例临床观察
    韩冰虹,郝文鹏,柏玉宝,迟维刚,钱荟,李海涛,马军
    2009, 24(04): 309-311 . 
    摘要 ( )  
    综述
    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治进展
    白王君,徐佩茹
    2009, 24(04): 312-314 .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卢根,申昆玲
    2009, 24(04): 315-318 . 
    摘要 ( )  
    强生继续医学教育园地——思考病例系列(2)答案
    李维,姜红,张乾忠
    2009, 24(04): 319-320 .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