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25-07-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机器人结直肠癌手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机器人外科学组
    2025, 45(07): 721-7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1
    摘要 ( )  
    完全腹腔镜胃癌手术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2025, 45(07): 739-7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2
    摘要 ( )  
    述评
    重视胃外科手术相关的精细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王振宁, 朱甲明, 王 鑫, 孙景旭
    2025, 45(07): 748-7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3
    摘要 ( )  
    胃外科手术中精细解剖学研究的核心进展主要包括解剖学研究方面的血管淋巴系统精细化分型、神经保护机制及膜解剖理论应用,术式创新与临床证据方面的脾门淋巴结个体化清扫策略、微创技术适配性及保功能手术,并发症防控方面的吻合口漏预警及胃术后排空障碍等。胃外科手术的精准化依赖血管、神经、淋巴及膜解剖的深度认知,未来研究中须整合传统解剖与膜解剖理论等,建立多维度解剖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及实时导航技术,推动个体化、微创化手术发展,最终改善病人生存质量。
    新辅助治疗对胃癌手术精细解剖及质量控制的影响#br#
    李子禹, 邢继尧
    2025, 45(07): 753-7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4
    摘要 ( )  
    尽管新辅助治疗显著提升肿瘤控制率和病理完全缓解率,但其导致的组织水肿与纤维化改变模糊了胃系膜解剖层次,增加手术复杂性与并发症风险(如术中出血量增加、手术时间延长)。组织改变主要表现为:(1)水肿导致解剖平面辨识困难、术区渗出明显、组织易撕裂。(2)纤维化使解剖间隙消失,分离困难,增加副损伤风险。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用以下手术质量控制策略:(1)精准进行临床分期,避免过度治疗。(2)审慎实施功能保留性手术。目前,仍需坚持标准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仅在特定人群探索缩小手术或豁免手术。(3)优先解剖正常区域,避免进入错误间隙,应用吸引器辅助操作,注重强化团队协作。未来需建立术中组织改变评价体系、推进多模态精准分期,并在临床研究中探索保功能手术路径,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围手术期治疗。
    专题笔谈
    精细解剖学对胃癌手术迷走神经保护的意义及操作要点分析
    张子臻, 曹 晖
    2025, 45(07): 759-7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5
    摘要 ( )  
    迷走神经的精准解剖是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的关键要素。在技术层面,术中神经监测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导航、手术入路优化、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导航系统等技术革新,极大地提升了迷走神经保护的精准性和可行性。然而,仍存在一些争议:肝支保护已成共识,但腹腔支保护因操作难度和对淋巴结清扫彻底性的潜在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证据支持;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显著降期的病人,能否安全实施保留神经的缩小手术甚至免除手术,以及进展期胃癌的神经保护的肿瘤学安全性,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精准保护迷走神经是改善胃癌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需结合技术进步和循证医学证据持续推进个体化精准手术发展。
    胃癌手术中胃短血管安全处理操作要点
    王 权, 国瑀辰, 依力哈尔·艾则孜, 穆剑锋
    2025, 45(07): 763-7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6
    摘要 ( )  
    胃癌手术中胃短血管因解剖复杂、毗邻脾门及胰尾,其处理是手术难点,易致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远端胃切除术仅需处理脾下极约2根胃短血管,其长度较长、操作空间大,仅需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即可实现安全有效的淋巴结清扫和血管结扎。而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因脾上极胃短血管短、操作空间小,传统自下而上路径易发生出血且止血困难。采用“胃短先行”的处理策略能够解决传统策略下因视野遮挡及胃短血管过度牵拉引起的脾门出血问题,在确保淋巴结清扫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肥胖胃癌病人手术中解剖层次把握及术野显露要点
    臧 潞, 蒋天宇
    2025, 45(07): 766-7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7
    摘要 ( )  
    肥胖胃癌病人数量日益增多,由于其独特的生理解剖特点、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新辅助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影响,故存在围手术期管理困难、手术难度较大等问题。在对肥胖胃癌病人实施手术时,外科医师应进行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和手术规划,深刻理解脂肪掩盖下的固有解剖层次和膜解剖概念,熟练运用各种器械及能量设备进行精细操作,同时通过一定的技巧减少助手操作难度,实现持续、稳定、有效的术野显露。在操作时耐心、细致,避免粗暴牵拉和盲目分离,时刻注意保护重要组织结构及邻近器官。更要注重围手术期的管理及综合治疗,以此达到妥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胃上部癌术中保证胃系膜完整性的意义和精细解剖要点
    杜晓辉, 梁文全, 李宇轩
    2025, 45(07): 771-7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8
    摘要 ( )  
    随着微创技术进步,膜解剖理念推动胃癌手术向完整系膜切除方向发展。胃上部癌因解剖位置特殊(毗邻贲门、食管及膈肌),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治疗策略存在争议。实现胃左血管系膜、脾血管系膜及左膈下动脉系膜等关键区域的完整性切除,是提升疗效的核心前提。通过引入“完整系膜切除”的手术策略,结合膜间层面的清晰分离与血管导向的操作原则,可有效减少术中癌细胞外溢、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淋巴清扫的彻底性与手术安全性。
    胃癌手术中基于膜解剖的No.11p、12淋巴结清扫要点
    朱甲明, 孙景旭, 王 鑫, 郭彭涛, 那 迪
    2025, 45(07): 775-7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09
    摘要 ( )  
    基于膜解剖的D2淋巴结清扫+完整胃系膜切除术通过还原胚胎发育形成的自然间隙,显著提升了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与安全性。在No.11p淋巴结区域,沿Treitz筋膜与脾动脉血管鞘间的无血管间隙分离,可实现淋巴结脂肪组织的整块切除,避免微小转移残留。对于No.12淋巴结清扫,精准分离Glisson鞘外平面确保肝固有动脉完全脉络化,降低肿瘤细胞脱落风险。膜解剖理念强调在脾动脉鞘前方操作,避开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走行区;而No.12淋巴结清扫时,保护门静脉与胆总管依赖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层次辨识,避免向深面过度分离。No.11p淋巴结清扫中紧贴脾动脉鞘操作可避免切入胰腺实质,降低胰瘘发生风险。彻底清扫No.11p、12淋巴结对预防局部复发至关重要,膜解剖的“完整系膜切除”理念降低了肿瘤细胞腹腔播散风险,为后续辅助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胃癌根治术中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的解剖学边界意义和要点
    胡建昆, 周 浪, 陈小龙
    2025, 45(07): 779-7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0
    摘要 ( )  
    胰腺上区淋巴结是D2淋巴结清扫的重要部分,但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血管和器官等特点,成为胃癌根治术中的难点区域。深刻理解胰腺上区各组淋巴结的解剖学边界,规范清扫胰腺上区淋巴结且显露相关解剖学标识边界是做好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质量控制的基础。将精细解剖理念始终贯穿于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过程中,是安全、彻底地完成该区域淋巴结清扫,高质量完成胃癌D2根治术的重要保障。
    胃癌手术中幽门下区淋巴结分布解剖学特点与清扫技术要点
    潘宏达, 范 昕, 刘凤林
    2025, 45(07): 784-7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1
    摘要 ( )  
    在胃癌根治术中,规范清扫幽门下淋巴结(No.6)至关重要。基于幽门下区血管系统,幽门下淋巴结可分为胃网膜右静脉周围淋巴结(No.6v)、胃网膜右动脉周围淋巴结(No.6a)、幽门下动脉周围淋巴结(No.6i)3个亚组。在清扫操作中,术者须精准识别血管走行,以十二指肠、胰腺、结肠系膜等毗邻结构作为解剖标志,选择正确的解剖层面,依次离断血管分支并彻底清扫各组淋巴结,同时避免损伤毗邻器官。机器人手术系统、CT血管三维重建、荧光成像和纳米炭示踪导航等技术可提升淋巴结清扫的精准度与安全性。
    论著
    基于国内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现状及疗效分析
    张 鹏, 林建贤, 杜雨强, 王鑫鑫, 李 伟, 盛伟伟, 唐兆庆, 袁庶强, 王林俊, 曹 毅, 陶 凯, 王大广, 孙 晶, 邢加迪, 张子臻, 史 征, 尹 杰, 王 震, 曹守根, 刘鑫璐, 商 亮, 肖 华, 黄昌明, 孙益红, 练 磊, 赵玉洲, 陶凯雄
    2025, 45(07): 788-7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2
    摘要 ( )  
    目的    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病理特征、诊疗方案及疗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22家大型三甲医院收治的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局部进展期(cT1~2N+M0期或cT3~4bNxM0期)胃癌病人的真实世界病例资料,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并且术前至少完成1个周期新辅助治疗。结果    共纳入3892例病人,其中男性2945例(75.7%),女性947例(24.3%)。病人初诊年龄主要分布在:65~<70岁,871例(22.4%);60~<65岁,724例(18.6%);55~<60岁,640例(16.4%)。行新辅助化疗2460例(63.2%),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1173例(30.1%)。化疗方案主要为SOX方案[1771例(45.6%)]、FLOT4方案[470例(12.1%)]、XELOX方案[412例(10.6%)];免疫治疗主要药物为信迪利单抗[577例(45.1%)]、替雷利珠单抗[175例(13.7%)]、特瑞普利单抗[123例(9.6%)]。新辅助化疗周期数依次为3个周期[1478例(38.0%)]、4个周期[1083例(27.9%)]和2个周期[866例(22.3%)];新辅助免疫治疗周期数依次为3个周期[548例(42.9%)]、4个周期[317例(24.8%)]和2个周期[245例(19.2%)]。R0切除率为98.4%,494例达病理完全缓解(pCR),1053例为主要病理缓解(MPR)。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病人R0切除率(99.2% vs. 97.8%,P=0.005)、pCR率(21.6% vs. 9.5%,P<0.001)和MPR率(39.8% vs. 23.6%,P<0.001)均优于单纯新辅助化疗病人。新辅助化疗组与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9%和24.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6%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2、0.341)。结论    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中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占比逐渐增高;相较于单纯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显示出更高的R0切除率和病理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主要病理缓解临床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段开鹏, 李东宝, 王鹏博, 李炜康, 孙小童, 顾力行, 王运良, 周 进
    2025, 45(07): 794-8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获得主要病理缓解(MPR)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5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外科收治的48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学肿瘤退缩分级评估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效果,分为MPR组(23例)和非MPR组(25例)。对比两组病人新辅助前后各项指标,分析MPR的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和贝叶斯回归模型。结果    MPR组与非MPR组病人在cN分期、印戒细胞癌占比、Lauren分型、联合阳性评分(CPS)、ypT分期及ypN分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N分期早(OR=0.753,95%CI 0.430-0.872,P=0.025)、非印戒细胞癌(OR=1.873,95%CI 1.451-2.314,P=0.043)及CPS≥5分(OR=2.241,95%CI 1.692-2.868,P=0.023)是预测MPR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上述3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781(95%CI 0.613-0.927)。贝叶斯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其预测MP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36 (95%CI 0.579-0.883)。结论    基于cN分期、是否为印戒细胞癌以及CPS评分构建的列线图和贝叶斯回归模型能够有效筛选胃癌新辅助免疫治疗敏感人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全腹腔镜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在晚期胃癌合并幽门梗阻中应用研究
    韩 硕, 马跃东, 周思彤, 孙鹏达
    2025, 45(07): 801-8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4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全腹腔镜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治疗合并胃幽门梗阻(GOO)的晚期胃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胃肠营养及疝外科收治的45例合并GOO的晚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胃空肠吻合方式分为分隔式吻合组(行全腹腔镜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16例)和传统吻合组(行全腹腔镜传统胃空肠吻合术,29例)。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合并(GOO)病人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结果    分隔式吻合组与传统吻合组病人在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出院白蛋白、出院胃幽门梗阻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吻合组比较,分隔式吻合组病人手术时间延长,术后排气时间、首次饮水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胃肠造影胃半排空和排空时间、首次肠内营养时间、出院时间均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隔式吻合组1例病人出现术后胃瘫,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合并GOO的晚期胃癌病人,相较于全腹腔镜传统胃空肠吻合术,全腹腔镜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虽然操作难度增加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但未增加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且在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和进食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建议推广应用。
    全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手术中采用外翻视野下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胡 刚, 邢兆东, 杜锦波, 邱文龙, 李 博, 王语涵, 汤坚强
    2025, 45(07): 806-8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手术中采用外翻视野下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 2023 年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同一手术团队收治的行全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手术的16例低位直肠癌(距齿状线≤1 cm)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外翻视野下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方法。收集手术相关指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资料,采用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Wexner评分等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1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肿瘤距肛缘距离为3.0(2.0~3.5)cm,手术时间为(179.5±94.9)min,术中出血33(10~100)mL,吻合口距肛缘距离为2.5(1.0~3.0)cm。手术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术后2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为术后9 d发生出血,急诊行介入止血;另1例发生肛周脓肿,保守治疗好转。造口还纳距初次手术时间为7.5(3~13)个月。随访22(14~41)个月,无局部复发,还纳后2年LARS评分为(13.5±4.2)分,Wexner评分为(4.2±1.9)分,肛门功能良好。结论    外翻视野下切除部分齿状线和肛管全层的全腹腔镜超低位保肛手术可应用于肿瘤距齿状线≤1 cm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治疗,显示出较好的肿瘤学结局和肛门功能,但其长期疗效及相对于传统术式的优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早期诊断模型及其效能评价
    王大广, 杨少康, 武 平, 房立军, 刘志成, 陈羽佳, 何其通, 所 剑
    2025, 45(07): 812-8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6
    摘要 ( )  
    目的    筛选对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AL)有预测价值和诊断效能的病人临床特征、血液学指标及其复合指标,并构建早期诊断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中心胃结直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低位前切除术的1195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训练集839例,验证集356例。收集病人临床特征指标以及术前、术后第1~3天血液学指标。根据有无AL发生分为AL组和非AL组,运用3种机器学习算法筛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AL早期诊断模型,并验证模型效果。结果    1195例病人中83例(7.0%)发生AL。3种机器学习算法共筛选出8个差异性指标:术后第2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术后第3天,WBC、预后营养指数(PNI)、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dNLR)、WBC与淋巴细胞比值(WLR)、CAR。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的模型由术后第3天的WBC、WLR及CAR构成,P值为0.008、0.004和<0.0001,OR值为1.2(95%CI 1.08-1.35)、1.05(95%CI 1.01-1.08)及1.61(95%CI 1.39-1.87)。训练组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95%CI 0.786-0.916),敏感度为75.9%,特异度为86.9%。在验证组中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95%CI 0.719-0.900),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67.3%。结论    对于行腹腔镜前切除术的直肠癌病人,术后第3天WBC、WLR、CAR是术后发生AL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模型可早期诊断AL,为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影响因素分析
    王 爽, 时国东, 尹 杰, 吴鹏飞, 涂 敏, 陈建敏, 郭 峰, 陈国胜, 肖 斌, 李 强, 张 凯, 冯 旭, 卫积书, 高文涛, 吴峻立, 陆子鹏, 蒋奎荣
    2025, 45(07): 819-8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胰头区肿瘤病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围手术期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EI)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3年8月至2024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拟行PD治疗的266例胰头区肿瘤病人,检测术前和术后1个月病人粪便弹性蛋白酶-1(FE-1)水平,以FE-1 <200 μg/g诊断为PEI。结合病人基线指标、病理类型、手术并发症及术后营养指标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EI的危险因素。结果    (1)术前PEI:发生率为32.2%(57/177),其中胰头癌病人为45.2%(42/9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术前合并糖尿病(OR=11.49,95%CI 2.36-67.45,P=0.004)、胰头癌(OR=3.16,95%CI 1.28-8.26,P=0.015)、肿瘤体积≥6 cm3(OR=2.99,95%CI 1.23-7.57,P=0.017)、男性(OR=3.05,95%CI 1.20-8.25,P=0.022)、术前主胰管直径≥6 mm(OR=2.86,95%CI 1.11-7.60,P=0.031)、术前BMI<24(OR=2.96,95%CI 1.17-8.07,
    P=0.027)是胰头区肿瘤病人PD术前发生PEI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PEI:发生率为85.5%(178/208),其中胰头癌病人为93%(93/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术前FE-1≥500 μg/g(OR=4.03,95%CI 1.23-15.80,P=0.028)和术后胰瘘(OR=0.24,95%CI 0.07-0.73,P=0.015)是胰头区肿瘤病人PD术后发生PEI的独立影响因素。(3)围手术期指标变化:术后FE-1水平、体重、BMI、总胆固醇、白蛋白、血钙、血镁、血红蛋白、25-羟维生素D及维生素B12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头区肿瘤病人PD术后PEI发生率较术前升高;合并糖尿病、主胰管扩张、肿瘤体积较大、术前低水平BMI、胰头癌及男性病人是术前发生PEI的高危因素;对于术前FE-1水平较低及术后非胰瘘病人,也应警惕术后PEI的发生,必要时应予以胰酶替代治疗;PD病人术后营养指标全面恶化,建议早期强化营养治疗。
    单吻合口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38例疗效分析
    边识博, 张翊乔, 李梦伊, 田沛荣, 张 萌, 刘 佳, 刘京丽, 张 鹏, 刘 洋, 张忠涛
    2025, 45(07): 826-8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行OAGB治疗的38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完成1年随访。比较手术前后体重、2型糖尿病病情、代谢相关性指标及胃镜检查结果的变化,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38例病人,术后1年总体重减少百分比(%TWL)为(28.6±7.1)%,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EWL)为(124.6±57.9)%,BMI由35.1±6.1下降至25.0±4.1,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由(9.1±1.5)%下降至(5.6±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谷氨酰转肽酶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均<0.001)。糖尿病完全缓解率为65.8%(25/38),与ABCD评分呈线性相关(P=0.01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OR=0.829,P=0.016)和%TWL(OR=1.137,P=0.039)是完全缓解的影响因素。术后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胆汁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18.4%、13.2%和31.3%,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  OAGB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手术方式,但仍需重点关注病人术后贫血、营养不良及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
    讲座
    腹腔镜胃癌手术中胰腺上缘解剖精准识别与术后胰瘘预防
    付占威, 蔡正昊, 马君俊, 臧 潞
    2025, 45(07): 832-8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19
    摘要 ( )  
    胰瘘作为胃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其预防关键在于术中避免损伤胰腺。腹腔镜手术因视野局限、器械操作限制及能量器械热传导,可能增加胰瘘发生风险。但近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技术进步,腹腔镜手术可成为B级及以上胰瘘的保护因素,说明技术成熟可克服其局限性。解剖结构特点决定手术难度。通过术前CT识别胰头突阳性,可指导手术避免损伤胰腺;胰腺表面与肝总动脉根部距离(≥25 mm)、胰腺与主动脉垂直距离以及胰腺上缘至胃左动脉根部高度是腹腔镜手术后胰瘘的独立预测指标,反映解剖操作难度。浅表型胰腺脂肪变性使胰瘘风险升高,内脏脂肪厚度亦为其危险因素。优化腹腔镜技术、术前CT评估解剖特征并针对性调整操作层面,可有效降低风险。
    文献综述
    胆道恶性肿瘤围手术期化疗及联合策略的进展
    陈诗雨, 吴向嵩, 龚 伟
    2025, 45(07): 835-8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7.20
    摘要 ( )  
    胆道恶性肿瘤(BTC)是一类高度异质且生物学行为侵袭性强的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系统治疗可实现术前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术后清除潜在微转移灶、延缓复发,已成为BTC综合管理的重要方向。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仍是核心治疗策略,近年来,多项研究探索了新辅助治疗、转化治疗以及辅助治疗中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多模式方案的疗效,部分联合方案已显示出提高R0切除率及改善生存的潜力。未来研究应完善术前与术后免疫联合方案的标准流程与疗效评价体系,基于分子分型和免疫表型实施个体化策略,并统一“边界可切除”与“不可切除”定义、开发预测生物标记物,以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优化剂量序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