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5年, 第4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01
    上一期   

    指南与共识
    指南(共识)解读
    述评
    专家论坛
    专题笔谈
    论著
    讲座
    文献综述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液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手术质量控制与评价专家工作组
    2025, 45(03): 241-2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1
    摘要 (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及门静脉高压外科学组
    2025, 45(03): 249-2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2
    摘要 ( )  
    乳腺Paget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5, 45(03): 257-2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3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IHPBA-APHPBA临床实践指南:国际德尔菲胆囊癌共识推荐》解读
    何开举, 吴向嵩, 龚 伟
    2025, 45(03): 260-26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4
    摘要 ( )  
    《IHPBA-APHPBA临床实践指南:国际德尔菲胆囊癌共识推荐》由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与亚太肝胆胰协会(APHPBA)组织全球45位专家通过德尔菲共识法制定,旨在为胆囊癌的临床实践提供统一规范。该指南重点围绕胆囊癌外科治疗争议、术语标准化及可切除性评估提出指导意见,并与国内外现有指南进行对比。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中,该指南强调膳食因素、环境污染物及胆石病的作用,但明确胆囊腺肌症并非风险因素,与国内指南存在分歧。对于无症状胆石病病人,共识不支持预防性胆囊切除术以降低胆囊癌风险,而国内指南则建议对高危病人实施择期手术。胆囊息肉治疗标准与国内指南一致:直径≥
    1 cm的息肉需手术切除,直径≥2 cm或伴可疑特征者术前需完善CT检查。病理学检查方面,该指南建议所有胆囊切除标本均应常规行病理学检查,以降低漏诊风险。手术命名与范围中,根治性胆囊癌切除术定义为肝切除联合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则涵盖大范围肝切除、肝外器官或血管切除等。对于意外胆囊癌,T1a期病人可观察,T1b期需再手术,但需结合病人全身状况评估手术风险。肝切除术范围根据分期决定:T2期可行肝楔形切除术,T3期存在肝楔形切除或肝Ⅳb~Ⅴ段整块切除的分歧。淋巴结清扫范围首次达成全球共识:T1b期及以上病人需行标准D2清扫(No.8、No.12、No.13a淋巴结),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b1)转移则视为远处转移,放弃手术。微创手术仅推荐用于早期病例,晚期胆囊癌不建议常规施行微创手术。该共识首次提出临界可切除/局部进展期胆囊癌(BR/LA-GBC)的评估标准,包括肝门阻塞、淋巴结转移或血管侵犯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被推荐用于局部进展期分期及新辅助治疗反应评估。对于转移性病例,共识推荐姑息性化疗,仅在必要时考虑姑息性手术。该指南通过规范外科治疗流程及定义推动胆囊癌管理的标准化,但受限于地区医疗差异,部分推荐内容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述评
    克罗恩病并发肠瘘综合治疗中的难点及对策
    朱维铭, 贡钰霞
    2025, 45(03): 266-2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5
    摘要 ( )  
    肠瘘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并发症,能够引发腹腔感染、脓毒症、坏死性筋膜炎等急重症,治疗过程复杂且病死率较高。CD并发肠瘘的类型多样,临床上通常分为肠外瘘和肠内瘘两大类。CD并发肠瘘不仅具备普通肠瘘的病理生理特点,还常伴随肠道炎症、营养不良及治疗药物的副反应等多种不利因素,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随着生物制剂等新型药物及技术的发展,CD并发肠瘘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逐渐增多,但手术依然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采用内外科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充分进行病情评估和预康复,才能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从而使病人最大化获益。
    肠瘘诊治若干焦点问题
    王革非, 吴 磊, 任建安
    2025, 45(03): 270-2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6
    摘要 ( )  
    肠瘘是胃肠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其发生通常由于消化液外漏,导致腹腔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肠瘘的病理生理特征与其治疗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肠瘘可分为危重型和稳定型。危重型肠瘘通常发生在病程早期,死亡率较高,而稳定型肠瘘则为经过初步控制的病情,主要面临消化液丧失等相关问题。肠瘘的发生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腹腔压力升高、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等。对于肠瘘的诊断,早期发现至关重要。直接征象如消化液外漏和腹腔感染症状变化,以及间接征象如消化酶腐蚀等都可以作为诊断依据。诊断的及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起着决定性作用,能有效避免病死率的上升。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肠瘘的治疗方法逐渐多样化,内镜下的负压治疗和黏膜清创等新技术为肠瘘的自愈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治疗方面,肠瘘的管理需要分阶段进行。危重病情阶段应以挽救生命为首要任务,采取液体管理、抗感染治疗、感染源控制等综合手段;病情逐步稳定后,治疗重点转向促进自愈,减少手术干预的必要性,辅以营养支持和预康复治疗。尽管阶段性治疗策略已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但肠瘘的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在个体化治疗和长期管理方面。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肠瘘的病理生理特征及治疗方案的优化,以期实现更高的治愈率和更好的病人预后。
    专家论坛
    合并腹腔干狭窄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多学科干预策略
    卫积书
    2025, 45(03): 274-2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7
    摘要 ( )  
    腹腔干狭窄(CAS)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CAS与PD术后胰瘘、胆漏、肝缺血及胃排空障碍等并发症显著相关,甚至有可能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CAS的诊断主要依赖CT、MRI或动脉造影,狭窄程度>50%可明确诊断。其病因分为腔外压迫(如膈肌正中弓状韧带压迫)和腔内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AS占比显著升高。由于腹腔干(CA)与肠系膜上动脉(SMA)存在侧支循环血管,发生CAS时,依赖胰头区侧支循环血管经过胃十二指肠动脉(GDA)维持腹腔干的血供。PD需要离断胰头区血管和GDA,破坏了上述侧支循环血管,导致肝脏、脾脏及残胰缺血,进而引发严重术后并发症。针对CAS的处理需个体化制定策略。术前影像学评估应重点关注腹腔干开口狭窄征象及胰头区异常曲张血管。对于动脉斑块所致CAS,可考虑血管内支架置入或球囊扩张;若为正中弓状韧带压迫,则术中行韧带松解术。若术中发现CAS,可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进行血管重建(如腹腔干再植)。对于无法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的病例,术后需警惕肝脏和脾脏以及残胰的缺血,必要时及时行血管介入治疗。尽管有报道部分病例未经干预亦可恢复,但多因素分析表明,重度CAS是术后肝灌注不全和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合并CAS的病人将进一步增加。胰腺外科医师需加强术前影像学评估,早期识别CAS并制定干预方案,以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多学科协作与标准化诊疗流程的建立是未来优化此类病人预后的重要方向。
    专题笔谈
    放射性肠损伤合并肠瘘的治疗原则与策略
    秦启元, 李至杰, 马腾辉,
    2025, 45(03): 278-28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8
    摘要 ( )  
    放射治疗是盆腔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放射剂量的积累可能导致放射性肠损伤(RII)。肠瘘是RII的严重并发症,显著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RII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生理差异,针对不同阶段的肠瘘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对于急性RII合并肠瘘,应以“损伤控制”为主要指导原则,采用创伤较小的治疗方法尽可能迅速地控制感染。对于慢性RII合并肠瘘,应力争进行放射性损伤“责任病灶”的确定性切除。RII合并肠瘘常累及盆腔邻近器官,因此,应树立整体盆腔观念,结合多学科协作进行病情的综合评估,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肠造口转流术是重要的过渡性治疗手段,合理应用可为病情危重的病人创造二期手术的机会。对于存在多器官瘘或复杂瘘的病人,联合器官切除或全盆腔器官切除是最终的治疗选择。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肠瘘的外科治疗策略
    黄 骞, 孙 冉
    2025, 45(03): 284-2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09
    摘要 ( )  
    肠瘘通过引起腹腔感染、加剧内稳态失衡及增加营养风险等途径增加了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病死率,是SAP晚期较为棘手的并发症。肠瘘的发生机制与胰周组织压迫侵蚀、肠道血运障碍和医源性操作密切相关。早期诊断的关键在于提高对肠瘘的警惕性,灵活运用CT、消化道及窦道造影和胃肠镜等技术明确瘘口位置。SAP继发肠瘘的外科治疗策略遵循分阶段治疗原则:非手术治疗阶段强调以感染源控制为核心,联合肠内营养、器官功能支持等积极促进肠瘘自愈;确定性手术阶段的策略则取决于瘘口位置,对胃、十二指肠等高位瘘优先保守治疗,而结肠瘘则需更积极的手术干预。
    切口疝修补术后肠瘘处理#br#
    朱 彤, 刘雨辰, 朱熠林, 王明刚
    2025, 45(03): 289-2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0
    摘要 ( )  
    肠瘘是切口疝修补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腹壁及腹腔感染。后续继发的脓毒血症、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感染性休克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病人生命安全。与普通肠瘘的处理不同,切口疝修补术中留置的人工合成补片增加了肠瘘后续处理的难度。肠瘘引发的腹腔感染是病人高死亡率的始动因素,尽早诊断和及时有效的外科干预是降低病人死亡率的关键。切口疝术后肠瘘的处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基于损伤控制性手术(DCS)理念结合肠瘘病理生理特征制定的阶梯性治疗策略为切口疝术后肠瘘治疗提供了重要思路。
    营养治疗在肠外瘘病人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杨 帆, 王新颖
    2025, 45(03): 294-2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1
    摘要 ( )  
    肠外瘘是胃肠外科的一种急危重症,通常由手术创伤、感染、炎性肠病或恶性肿瘤等引发。该病症的进展常伴随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及电解质失衡,严重影响病人的临床预后并加重病死率。精确的营养治疗 能够满足病人的能量与营养需求,并调节全身代谢状态,促进组织修复与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治疗的阶段性支持对病人恢复至关重要,分为感染期、带瘘生存期和围手术期三大阶段。各阶段的营养策略分别聚焦于感染控制、电解质平衡修正、肠内外营养的逐步恢复等,并通过合理的蛋白质与能量摄入促进瘘口愈合与病情稳定。早期的合理营养治疗不仅提升了肠外瘘病人的自愈率,还能够显著降低病死率。特别是在感染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适时结合能够有效维持病人的营养状态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特定微量元素如锌、硒及免疫营养素(如ω-3脂肪酸和谷氨酰胺)在肠外瘘病人的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如3D打印肠瘘支架、功能化生物补片等新兴技术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将进一步优化个性化治疗策略,并可能提高治疗效果与病人预后。
    肠空气瘘伴腹壁毁损外科重建策略
    吴秀文, 刘 野, 张锦鹏, 任建安
    2025, 45(03): 299-3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2
    摘要 ( )  
    肠空气瘘(EAF)伴腹壁毁损是一种复杂的外科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EAF的发生率在腹腔开放病例中可达8%~20%,并常伴有腹壁组织的广泛损伤。EAF的治疗依赖于分阶段的外科策略。初期目标是控制感染源,稳定病人全身状况,重点通过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减轻腹腔污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中期主要是管理瘘口,通过引流、瘘口封堵、负压治疗等技术促进愈合,减少感染和电解质失衡。后期则实施确定性手术,恢复肠道连续性和腹壁结构,针对腹壁毁损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策略。新兴技术,如3D打印肠瘘支架、生物补片及智能材料,已在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EAF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内镜技术在肠瘘诊治中的应用
    张娟娟, 汪志明
    2025, 45(03): 304-3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3
    摘要 ( )  
    肠瘘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容易引发腹腔感染、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问题,且病程较长,治疗复杂。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下早期闭合肠瘘成为可能,且相比传统手术治疗,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治疗肠瘘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内镜治疗技术包括金属夹、支架置入、内镜缝合及组织密封剂等。肠瘘的治疗经历了从传统手术到内镜治疗的转变,内镜技术在微创治疗中的优势已被广泛认可。近年来,内镜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使得肠瘘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改善。支架治疗是常用的技术之一,尤其是自膨胀金属支架(SEMS)在治疗肠瘘方面显示出高成功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金属夹技术和内镜下缝合技术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OTSC金属夹在治疗消化道瘘方面效果显著。内镜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病程较短且瘘口纤维化较少时,OTSC等技术能够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为肠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未来仍需要通过更多临床研究来验证不同内镜治疗手段的长期效果及其在肠瘘治疗中的广泛应用。
    论著
    胃癌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风险: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苗儒林, 任双义, 张 涛, 田艳涛, 曲建军, 潘 源, 王 权, 梁 品, 于文滨, 李子禹
    2025, 45(03): 309-3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当前手术条件下胃癌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DSL)的发生率,评估可能的危险因素及术后引流液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国内9家诊疗中心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接受胃癌手术的1036例病人。术后第1、3、5、7天动态监测引流液淀粉酶及直接胆红素水平。主要研究终点为DSL发生率,次要终点包括Clavien-Dindo分级、并发症发生率及引流液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结果    DSL总发生率为0.97%(10/1036),其中Clavien-Dindo分级Ⅱ级(50.0%)和Ⅲa级(30.0%)占主导。DSL组病人心脑血管合并症比例显著高于非DSL组(60.0% vs.23.7%,P=0.016),手工离断组DSL发生率显著高于器械闭合组(33.3% vs. 0.9%,P=0.029)。DSL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较非DSL组显著延长(24.4 d vs.10.9 d,P<0.01)。术后引流液淀粉酶及直接胆红素在DSL组呈持续升高趋势(术后第7天分别达35250.2 U/L和44.9 μmol/L),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DSL病例均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抗感染及充分引流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胃癌术后DSL发生率降至0.97%,器械闭合十二指肠残端安全可行。术后引流液淀粉酶及直接胆红素动态监测可能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但需更大样本验证。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治疗新辅助治疗后近临床完全缓解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董月伦, 王 燕, 李 冰, 杜嫣妘, 阿依木克地斯·亚力孔, 齐志鹏, 章 娴, 叶乐驰, 王 健, 许剑民, 钟芸诗, 贺东黎
    2025, 45(03): 316-3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5
    摘要 ( )  
    目的    评估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TR)在新辅助治疗后近临床完全缓解(ncCR)直肠癌病人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4年3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癌病例,筛选其中经再评估达到ncCR并接受EFTR的病人纳入研究。主要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病理结果及短期随访数据。研究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排便功能评分(Wexner评分)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9例cT2-3N0M0期病人,所有病人均接受以卡培他滨为基础的化疗联合同步放疗。所有病人顺利完成EFTR,平均手术时间为68.5 min。整块切除率及R0切除率均为100%。术后病理评估显示,6例仅残留黏膜内病变,3例病人残余肿瘤侵犯黏膜下层(ypT1期)。术后排便功能评估的Wexner评分平均为6.8分。在11~36个月(中位时间23个月)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或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达到ncCR的直肠癌病人,EFTR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策略,能够实现高整块切除率及R0切除率,并在短期随访中显示良好的局部控制效果。然而,长期的肿瘤学预后仍需进一步评估。
    肝内胆管癌术后生存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预后评估效能研究
    韩智强, 尹毅青, 王凯元, 宋天强, 黄纪伟, 陈 璐,
    2025, 45(03): 322-3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6
    摘要 ( )  
    目的    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预测术后生存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332例接受ICC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资料,将之分为建模队列(131例)和验证队列(201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是影响ICC病人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队列中C-index为0.807,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6;验证队列中C-index为0.818,AUC为0.857。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高度一致。结论    整合CA19-9、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分化程度及TNM分期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可为ICC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的个体化预后评估及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双主刀”模式在高难度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高 淼, 孟凡征, 宋华传, 张珅瑜, 王永帅, 刘连新, 王继洲, 宋瑞鹏,
    2025, 45(03): 329-3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7
    摘要 ( )  
    目的    比较“双主刀”与“单主刀”模式在行高难度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的HCC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模式分为“双主刀”组(35例)和“单主刀”组(39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    在高难度手术中,“双主刀”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单主刀”组[(199.5±50.4)min vs.(254.4±82.9)min,P=0.001],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更低[101.80(32.80,834.60)U/L vs. 159.10(21.10,1005.00)U/L,P=0.027],术中失血量更少[100.0(100.0,200.0)mL vs. 200.0(100.0,400.0)mL,P=0.001];但“双主刀”组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单主刀”组(P=0.025)。两组术中输血率、肝门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高难度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双主刀”模式可在保证围手术期安全性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并促进肝功能恢复。
    可单手操作肝蒂阻断钳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研究
    沈正超, 储鸿鹏, 蒋 彬, 王冠男, 方小三, 王 杰, 王小明,
    2025, 45(03): 334-3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8
    摘要 ( )  
    目的    评估可单手操作的肝蒂阻断钳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其对手术流程优化及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期间43例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手术的病人临床资料。手术中均采用自制的肝蒂阻断钳进行第一肝门阻断,记录术中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须中转开放手术。术中使用肝蒂阻断钳对第一肝门血流实施间歇性阻断(15 min阻断、5 min松解),中位阻断次数为4次,中位阻断时间为6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318.1±113.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为(535.1±395.5)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8.2±4.1)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6%,均为Clavien-DindoⅠ级或Ⅱ级,无Ⅲa级及以上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所有病人术后未发生门静脉血栓或肝动脉瘤。结论    可单手操作的肝蒂阻断钳使用简便,有助于优化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流程,可靠地实现肝门血流阻断,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该器械为腹腔镜肝切除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且便捷的工具,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潜力。
    胆囊结石的风险因素分析及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金素丽, 姜 霞, 张 征, 武 艳, 秘玉静, 梁涛涛, 高世超
    2025, 45(03): 340-3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19
    摘要 ( )  
    目的    探究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构建胆囊结石形成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检查出的854例胆囊结石病人作为疾病组,从同期体检人群中随机选1799名无胆囊结石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将疾病组和对照组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训练集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一致性指数(C⁃Index)、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列线图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疾病组与对照组的年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肌酐(CREA)、总胆红素(T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选取年龄、BMI、GLU 3个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 0.731和0.725,Hosmer-Lemeshow 检验的拟合优度分别为(χ2=11.78,P =0.23)、(χ2=13.43,P=0.14),校准曲线的C⁃Index 分别为 0.462和 0.450(P>0.05)。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分别在 1%~70% 和 1%~50%范围内有较大的正向收益率。结论    年龄、BMI、空腹血糖是胆囊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基于此建立的胆囊结石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准确且稳定,有利于临床进行个性化的风险评估。
    讲座
    腹腔粘连的评估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李思澄, 任华建, 任建安
    2025, 45(03): 346-3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20
    摘要 ( )  
    腹腔粘连是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可高达90%,尤其在肠瘘等复杂腹部疾病中更易形成广泛而致密的粘连。精准评估腹腔粘连对优化治疗和降低并发症风险至关重要。当前腹腔粘连评估方法包括临床评估、影像学评估、生物标记物检测及手术探查。临床评估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提供粘连线索,但难以准确判断粘连部位和严重程度。影像学评估中,超声可显示腹腔内器官运动状态及内脏滑动征,但对深部粘连显示效果较差;常规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仅能间接提示粘连存在;动态磁共振成像(Cine MRI)通过捕捉器官动态活动,评估准确率可达90%。生物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与粘连严重程度相关,但特异性不足。手术探查虽为"金标准",但因其侵入性不适合常规诊断。腹腔粘连评分系统包括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粘连分级、Nair评分系统和临床粘连评分(CLAS),其中,CLAS结合了粘连相关并发症和再手术难度等多维参数,其观察者间可靠性高达0.95。精准评估腹腔粘连可指导手术入路选择、预测术后并发症风险及指导抗粘连策略应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多组学联合分析探索特异性分子网络;建立多模态数据综合评估体系;开发风险分层的评估体系;研发新型抗粘连材料和药物。尽管腹腔粘连评估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敏感度低、特异性不足、缺乏统一标准等挑战。开发精准、无创或微创的评估方法,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推动临床转化研究,是改善病人临床结局的关键。
    文献综述
    直肠阴道瘘诊治进展
    唐景彤, 周建平
    2025, 45(03): 351-3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21
    摘要 ( )  
    直肠阴道瘘是指直肠和阴道之间出现病理性通道,可导致直肠中的气体、黏液和粪便通过瘘管进入阴道。其发生率占肛门直肠瘘的1%~5%,常见病因包括产科创伤、手术损伤、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肿瘤、放射性损伤等。直肠阴道瘘的发生不仅会影响病人的生理功能,还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其诊断依赖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等多种手段,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结肠镜、肛门指诊、超声、MRI等。直肠阴道瘘的治疗方式多样,依据病因、瘘管分类以及病人健康状况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由于病因和瘘管的复杂性,手术方式需个体化选择。常见手术方法包括推移瓣修补术、经会阴直肠切开术、组织瓣移植术及内镜手术。对于一些小而无症状的瘘管,保守治疗可能有效。放射性直肠阴道瘘的治疗则需要考虑辐射损伤带来的影响,治疗时应综合评估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和干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为病人带来了希望。未来,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直肠阴道瘘的诊治方法有望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将得到提升。
    十二指肠残端瘘预防及诊治进展
    郑 煌, Joshua Lin, 邵岩飞, 周雪亮, 郑民华, 孙 晶
    2025, 45(03): 356-3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5.03.22
    摘要 ( )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胃切除术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在Billroth Ⅱ式和Roux-en-Y重建术后更为多见。其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发热、心率加快等,严重时可导致腹膜炎、腹腔感染及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诊断依赖影像学检查,如CT和超声等。该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营养不良、低白蛋白血症、肝硬化以及胃肿瘤部位等。特别是胃窦和幽门部位的肿瘤更易导致残端瘘的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非常关键。轻症病人可仅行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及营养支持等;对于症状严重的病人,则需手术干预。内镜治疗对于较小、无明显感染的瘘有一定优势,而开放手术治疗则针对较重的病例。尽管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率较低,但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