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胃癌肝转移诊断与综合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专家工作组,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4, 44(05): 481-4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1
    摘要 ( )  
    单孔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操作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中国抗癌协会腔镜与机器人外科分会,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腔镜与微创技术分会
    2024, 44(05): 490-4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2
    摘要 ( )  
    指南(共识)解读
    2023年版《国际胰腺病协会京都指南: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管理》更新要点及解读
    浦 宁, 刘 亮, 楼文晖, 吴文川
    2024, 44(05): 497-5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3
    摘要 ( )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胰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之一,一旦考虑其发生癌变,则需及时手术干预。2022-07-07,第26届国际胰腺病会议在日本京都举行,期间就进一步修订IPMN诊治指南展开讨论,并制订了新版IPMN诊治指南——京都指南。该版指南系统评价5个主题的证据:高危征象和担忧特征的定义、非手术切除IPMN的随访原则、手术切除IPMN的随访原则、病理学特征及囊液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述评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孙 备, 张 灿
    2024, 44(05): 506-5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4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微创及内镜技术的发展,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理念在不断更新。创伤递升式治疗是目前SAP的主流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其救治成功率。在技术与理念日益更新的背景下,SAP治疗仍存在一些挑战与争议,例如液体复苏的原则、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处理、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外科干预的时机与方式、内镜引流与外科清创孰优孰劣,以及开放清创手术的必要性等问题,均需要进一步高质量临床研究验证。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至关重要,建立规范的胰腺疾病中心可使更多SAP病人获益。
    专题笔谈
    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微创外科处理策略、技术及评价
    李 非, 黄铂涵, 曹 锋
    2024, 44(05): 512-5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5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带来严重的经济与社会负担。坏死性胰腺炎中约30%的病人会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PN),治疗难度较大,病死率可达30%。随着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以微创技术为核心的“进阶”治疗策略改善了病人预后,获得多项指南一致推荐。目前针对IPN,国内有多种微创治疗方式,根据各中心报道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值得注意的是,IPN是一种个体差异大、存在多种并发症、治疗过程复杂、具有较高病死率的疾病。因此,有必要强调IPN微创外科的治疗策略,评估现阶段各种技术的优劣,促进微创外科理念的推广。
    升阶梯时代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干预的再认识
    王 刚a, 徐德全b, 周昊昕b
    2024, 44(05): 516-5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6
    摘要 ( )  
    近十余年来,创伤递升式治疗(step-up approach)已经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科干预的主流模式。但SAP病情复杂多变,加之微创理念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在step-up approach的大背景下,如何能够让病人从外科干预中受益最大化仍然值得深入思考。感染性胰腺坏死(IPN)分型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即对于不同类型IPN的治疗不能单纯局限于一种策略,针对部分病例可打破传统,采用跨越式干预模式,以此作为step-up approach的补充与完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应贯穿于SAP个体化治疗的始终。外科医生在SAP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中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仍要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学科和医生的技术特点制定个体化、精准化和微创化的干预方案。开放性清创作为step-up approach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合理的指征与时机下有计划开展,不可偏废。在升阶梯治疗的时代下,应遵循递升式与跨越式策略按需切转换,外科式与内镜式干预方式并重,建立高效统一的MDT诊疗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SAP的整体治愈率。
    感染性胰腺坏死内镜下引流清创的时机及技术要点
    何文华, 祝 荫
    2024, 44(05): 521-5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7
    摘要 ( )  
    感染性胰腺坏死是急性坏死胰腺炎后期的主要局部并发症,是住院时间延长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微创升阶梯治疗优于传统外科开放手术,其中内镜升阶梯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外科微创手术更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更少,在国际上被推荐为首选干预方法。微创升阶梯疗法包括初始的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引流或经皮穿刺引流,必要时行内镜经胃坏死清创术、视频辅助腹膜后清创术或经皮窦道内镜清创术。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液体复苏和器官保护
    李双玲a, 谢 旻a, 杨尹默b
    2024, 44(05): 524-5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8
    摘要 ( )  
    液体复苏和器官功能保护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的2个关键环节。一旦诊断为SAP应立即开始液体复苏,尤其合并休克或脱水的病人。平衡液是复苏首选液体,常用乳酸林格液;接受大量晶体液时可使用白蛋白。液体复苏的起始液体速率和剂量需结合复苏目标和监测来定,进行滴定式液体复苏,需遵循个体化、精准化、限制性原则,充分复苏的同时避免液体过负荷。SAP早期器官功能障碍强调早期发现、干预并保护性治疗,以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和进展。预防重于治疗,早期以ICU为主导的监测、适当的液体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和内科综合治疗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包括及时的病因治疗、早期液体复苏和循环支持、调节炎性反应、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血液净化治疗、呼吸早期支持、肾脏支持、抗凝、脑保护、感染控制、镇痛镇静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要点和进展
    金 涛, 夏 庆
    2024, 44(05): 529-5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09
    摘要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特色和优势明显,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与发展,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以“益气救阴、活血化淤、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的中医治法在SAP早期减轻炎症、缓解疼痛、防治重症化、保护器官功能方面与西医治疗的协同效应。病程后期,实行以防治感染、微创外科处理并发症联合中医治疗为核心的“建中”思想,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中西医结合策略可整体提升救治SAP的疗效水平。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严重程度评估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王 铮, 赵 硕, 仵 正, 马振华, 许克东
    2024, 44(05): 533-5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0
    摘要 ( )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起病、剧烈腹痛的严重胰腺炎症,常伴有严重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在发病后的首个24 h内,识别SAP病人并进行针对性强化治疗,对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至关重要。此外,为了避免过度医疗及增加病人创伤、经济负担,正确识别轻症急性胰腺炎也同样重要。推荐采用床旁急性胰腺炎严重度指数评分结合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检测手段作为预测急性胰腺炎危重程度的首选因素及标记物。由于SAP病理生理过程复杂,疾病进展快,影响因素较多,因此仍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以发展更快、更精准的预测SAP手段。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胆道狭窄的诊治
    宁彩虹, 黄耿文
    2024, 44(05): 537-5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1
    摘要 ( )  
    重症医学的发展及“微创升阶梯”和“内镜升阶梯”治疗模式的引入显著改善了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的预后。随着近期疗效的提升,SAP的远期并发症逐渐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胆道狭窄(BS)是SAP罕见的远期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胆管炎、进行性肝功能损害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严重的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以及胰头或胰颈部区域坏死积液压迫是BS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此外,房颤、内脏静脉血栓形成和胰头坏死被认为是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AP继发BS的理想治疗策略目前尚不明确,缺乏具有指导意义的指南或共识。然而,良性BS的治疗指南可以作为参考应用于这一临床情况。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是目前治疗BS的首选方法,经皮介入和外科手术是内镜治疗失败的重要补充。快速清除坏死组织及有效控制炎症,可能减缓BS的进展。
    感染性胰腺坏死并发腹腔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曹 锋, 卢炯地, 李 非
    2024, 44(05): 541-5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2
    摘要 ( )  
    出血是导致感染性胰腺坏死病人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坏死性胰腺炎病程中,坏死范围局限包裹或不断蔓延扩大都将对周围器官血管形成侵袭压迫导致腹腔或消化道出血;而病人自身的凝血功能异常和手术干预等增加了出血风险。腹腔出血的常见类型包括假性动脉瘤破裂和囊肿内出血等;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类型为急性胃黏膜病变和溃疡出血,胰源性门静脉高压出血和内镜支架相关出血等。临床医师应在多学科诊疗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病情变化趋势,出血部位、类型及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改善预后,保守治疗仅适用于出血少、生命体征稳定的病人,多数病人仍需及时行内镜、介入栓塞或手术干预治疗。
    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的诊断与治疗
    王革非, 任建安
    2024, 44(05): 544-5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3
    摘要 ( )  
    胃肠道瘘是坏死性胰腺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内脏静脉血栓形成、胰液和坏死组织对邻近肠壁的直接腐蚀、侵入性操作及手术均是胃肠道瘘发生的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感染坏死严重程度和手术干预率是并发胃肠道瘘的危险因素,早期肠内营养是保护因素。当坏死性胰腺炎病人出现脓毒症加重、消化道出血或器官功能恶化时,应怀疑并发胃肠道瘘,CT是诊断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的重要手段,消化道增强CT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消化道造影、窦道造影或胃肠镜等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坏死性胰腺炎并发胃肠道瘘的感染特点是胰周坏死组织感染与胃肠道瘘导致的感染并存,实施感染源控制时应兼顾两者,根据病情选择“step-up”或“step-jump”策略。上消化道瘘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而自行愈合,而结肠瘘往往需要造口手术转流消化液来控制感染,后期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
    急性胰腺炎网膜囊坏死物破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策略
    童智慧, 李维勤
    2024, 44(05): 548-5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4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网膜囊坏死物破溃综合征(OSNR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坏死物积聚,其特征是坏死物主要积聚于网膜囊,随病程进展,其范围逐渐扩大、压力进行性升高,若不积极干预,在进展为包裹性坏死或感染性坏死前,网膜囊坏死物就可能经网膜囊前壁(主要是胃结肠韧带)破溃入腹膜腔,导致急性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危及生命。诊断依据腹部增强CT的2个特征性表现——横结肠系膜受侵犯及网膜囊内坏死物蔓延至结肠肝区外侧。继发并发症还包括早期自发性出血,结肠狭窄、梗阻及缺血、坏死,胆囊缺血、坏疽,门静脉系统血栓等。一旦诊断为OSNRS,应严密动态监测腹部CT,根据病变进展情况决定干预时机,干预方式建议首选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特别推荐论著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3年度报告
    李梦伊, 刘雁军, 王桂琦, 于卫华, 辛 贺, 李滢旭, 姚琪远, 李 震, 刘少壮, 刘 洋, 张松海, 吕金利, 梁晓宇, 徐东升, 蔺宏伟, 林建贤, 丁印鲁, 孟凡强, 韩加刚, 王 举, 毛忠琦, 姚立彬, 赵象文, 艾克拜尔·艾力, 尹剑辉, 张建成, 韩建立, 张能维, 吴立胜, 李广丽, 姜 涛, 朱利勇, 王 军, 吴良平, 王 兵, 韩 威, 李智飞, 朱晒红, 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 胡三元, 张 鹏, 张忠涛 代表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研究者团队
    2024, 44(05): 552-5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5
    摘要 ( )  
    目的    统计分析中国多地区2023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方法    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2023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23年度,来自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2家中心上传临床数据至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登记有效病例10 525例。术前中位体重指数(BMI)为37.9(25.0,80.1)。女性病人7430例(71.1%),年龄中位数为33(8,80)岁;男性病人3027例(28.9%),年龄中位数为32(10,72)岁。27.4%的病人在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90.6%的病人术前合并脂肪性肝病,51.7%的病人术前合并高血压病,57.3%的病人术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18.5%的女性病人术前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25.5%的病人术前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行胃袖状切除术(SG)占87.74%,胃袖状切除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SG-JJB)占4.91%,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占2.67%,胃袖状切除联合双通道术(SG-TB)占2.19%,Roux-en-Y胃旁路术(RYGB)占1.64%,胃袖状切除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单吻合口十二指肠转位术(SADI-S/OADS)占0.67%,胃袖状切除联合袢式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LDJB)占0.07%,胃袖状切除联合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DJB)占0.01%,其他手术方式占0.10%。结论    通过对2023年度数据报告分析,中国接受减重与代谢手术病人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女性病人居多,术前合并肥胖相关疾病占比高,SG仍为主流术式。2023年度报告研究反映了中国减重与代谢外科学科发展动态,为与既往年度数据、国际数据对比提供了重要基础。
    论著
    感染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外坏死区域和体积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分析
    黄东亚, 李 强, 苗 毅, 蒋奎荣, 陆子鹏, 吴峻立, 高文涛, 肖 斌
    2024, 44(05): 564-5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感染坏死性胰腺炎(INP)胰腺外坏死区域(ENA)和体积(ENV)与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收治的150例INP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136例)与死亡组(14例)。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来探讨ENA和ENV与死亡风险之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通过两分段回归模型来计算饱和效应。结果    病死率为9.3%(14/150),病人平均年龄为(50.5±15.1)岁,其中64.7%(97/150)为男性。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实质坏死程度、ENV、持续衰竭器官≥2个、扩大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CD)管径以及胰腺外坏死(EN)平均CT密度与死亡风险有关(P<0.1)。通过引进或剔除协变量对回归系数影响>10%或单因素分析中P<0.1的方法来筛选协变量。在对协变量进行充分调整后发现,ENA与死亡风险无关,ENV与死亡风险呈非线性关系。两分段回归模型显示ENV拐点为1250 mL。在拐点左侧,ENV每增加100 mL,病人死亡风险增加40%(OR=1.4,95% CI 1.0~2.0,P=0.042)。拐点右侧的效应大小无统计学意义(R=0.7,95% CI 0.4~1.1,P=0.120)。结论    INP病人ENA与死亡风险无关,ENV与死亡风险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当ENV<1250 mL时,死亡风险随ENV增大而升高,当ENV达到1250 mL时呈饱和效应。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病人预后对比研究
    宋瑞鹏, 袁玉斌, 王永帅, 孟凡征, 张珅瑜, 刘连新, 王继洲
    2024, 44(05): 571-5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病人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菏泽市立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479例肝细胞癌伴有微血管侵犯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后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各172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OS的危险因素。 结果    (1)PSM前,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腹腔镜手术组病人的OS更长(P<0.001);PSM后,腹腔镜手术组病人的总体生存期仍更长(P=0.026)。(2)PSM前,腹腔镜相比开放手术组,病人的无瘤生存期更长(P<0.001);PSM后,两组病人的无瘤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3)PSM后,比较两组病人肝切除术复发后治疗,腹腔镜手术组再次根治性手术的比例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0)。(4)PSM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5 cm(HR=1.11,95%CI 1.05~1.17,P<0.001)是影响病人OS的独立危险因素,复发转移后行根治性手术治疗(HR=0.39,95%CI 0.16~0.92,P=0.031)、复发转移后行靶向或免疫治疗(HR=0.45,95%CI 0.27~0.78,P=0.004)是病人OS的保护因素。结论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的病人复发转移后再次根治性手术的比例更高,病人的OS更长。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
    李干斌, 王晨童, 张 潇, 邱小原, 陈伟杰, 张冠南, 孙曦羽, 牛备战, 陆君阳, 徐 徕, 吴 斌, 肖 毅, 邱辉忠, 林国乐
    2024, 44(05): 577-5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肠道菌群失调(IFD)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诊治的1073例接受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使用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后根据是否发生IFD,分为菌群失调组(97例)和无菌群失调组(194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特征并利用二分类变量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FD的危险因素。结果    IFD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50例,51.5%)和腹胀(38例,39.2%),多数病人经过调节菌群和抗感染治疗后获临床痊愈,分别有23例(23.7%)和11例(11.3%)病人行胃管和肠梗阻导管减压引流,置管时机分别以术后第4~6 d(17例,73.9%)和术后第7~12 d(7例,63.6%)较为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肠梗阻(OR=4.88,95%CI 1.17~20.39,P=0.030)和术后早期使用抗生素(OR=7.94,95%CI 2.19~28.74,P=0.002)是IF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肠道准备的同时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OR=0.06,95%CI 0.02~0.19,P<0.001)是IFD的保护因素。结论    IFD以腹泻或腹胀为常见首发临床表现,多数可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对于合并术前肠梗阻或术后早期应用抗生素者,需警惕IFD的发生,术前肠外营养治疗可能会降低IFD的发生风险。
    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58例临床分析
    张 琪, 汤 东, 周家杰, 余文豪, 王 伟, 汪刘华, 任 俊, 刘 铸, 王 杰, 孙龙和, 朱小冬, 王道荣
    2024, 44(05): 583-5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19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LAMN)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3年4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8例LAMN病人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按是否合并腹膜假黏液瘤(PMP)分为LAMN组(37例)和LAMN合并PMP组(21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病理学及预后特征。结果  58例LAMN病人表现腹痛33例,体格检查发现阑尾或盆腔肿物16例,健康检查发现阑尾肿瘤9例。腹部增强CT检查显示回盲部囊实性团块影21例(58.3%),内镜检查显示回盲部或者阑尾开口处黏膜下隆起5例(45.4%);行单纯阑尾切除12例,阑尾切除联合腹膜活检3例,回盲部切除联合活检或联合器官切除22例,右半结肠切除联合腹膜活检或联合器官切除21例,术后1例病人切缘阳性,回盲部及右半结肠切除病人病理检查未见阳性淋巴结。术后中位随访34(3~119)个月,2例失访,随访期间肿瘤复发5例,其中阳性切缘病人未见复发证据。两组病人3年总生存率均为100.0%,LAMN组3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LAMN合并PM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 vs. 76.2%,P<0.001)。结论    腹痛病人CT或内镜检查提示回盲部肿物对LAMN的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LAMN手术不常规推荐扩大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标本切缘阳性的病人可密切随访,且LAMN预后优于LAMN合并PMP。
    讲座
    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评估规范及影像学结构化报告
    王铁功, 郭逸飞, 边 云
    2024, 44(05): 588-5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20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AP)病程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预后差别大。因此,规范、全面、准确的影像学报告不仅对其诊断、分类和严重程度评估起着重要作用,还利于不同机构间检查互认,增强数据的科学价值。然而,目前大部分AP影像学报告仍为自由语言报告,价值有限。增强CT和MRI可综合评估AP病人胰腺及胰周坏死程度及积液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检查手段有利于准确判断AP的严重程度。AP影像学结构化报告应包括胰腺体积、实质坏死、胰外坏死、局部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合并症和影像学诊断,并根据改良的CT严重指数进行影像学严重程度评估。
    文献综述
    急性胰腺炎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刘 涛, 刘悦泽, 张太平
    2024, 44(05): 594-5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21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AP)起病急、并发症发生率高,是普通外科常见急症之一,如干预不及时,可向危重症转变,严重影响病人预后。目前临床上以支持治疗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然而当前并无有效药物能够逆转AP发生发展。AP的发病机制包括胰蛋白酶原异常激活、病理性钙信号传导、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异常、内质网应激、炎症和免疫调节等,以此为基础,在AP病因、治疗靶点、临床转化及临床试验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今后的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病案报告
    感染性胰腺坏死合并胆道狭窄1例报告
    宁彩虹, 黄耿文
    2024, 44(05): 598-6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4.05.2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