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
    我国腹腔镜肝切除术近10年进展与发展趋势
    蔡秀军, 张 斌, 陈鸣宇, 曹佳胜
    2022, 42(09): 961-9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1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推广普及,其手术适应证也从最初的肝脏局部切除术扩大到肝大部切除术,同时也取得了不亚于开腹肝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近10年来,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技术不断提高,相关器械不断发展,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以“精准肝切除”理念指导的腹腔镜肝切除术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腹腔镜肝切除术也正朝着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目标发展。
    述评
    重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安全性
    陈亚进, 周 睿
    2022, 42(09): 965-9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2
    摘要 ( )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然而,由于肝脏解剖变异多,腹腔镜操作复杂、难度较大的原因,腹腔镜肝切除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和普及的瓶颈所在。在精准肝切除理念快速发展的时代,把握“肿瘤、解剖流域平面及重要脉管的可视化”、“围手术期肝功能、储备功能及剩余肝脏体积评估的可量化”、“术中切缘、出血、损伤及功能的可控化”、“复杂腹腔镜肝切除流程的标准化”4个关键要素,兼顾肿瘤学和外科学的治疗原则,制定同质化的规范术式,是安全有效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关键。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风险因素及对策
    郑树国, 王保林
    2022, 42(09): 970-9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3
    摘要 ( )  
    出血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须面对的难题,也是限制腹腔镜肝切除术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且出血和输血增加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的风险。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风险因素包括:肝脏基础疾病背景,肿瘤大小、部位、性质,手术路径及操作技巧,术中液体及麻醉管理等。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重在预防,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基于三维可视化评估及手术规划,选择正确手术路径及导航方法,通过精细手术操作、肝血流阻断及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VP)等对策能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风险。娴熟的腹腔镜缝合技术及得力的助手配合是处理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终极手段。
    转化医学时代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时机及关键问题
    刘连新, 孟凡征
    2022, 42(09): 975-9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4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大多数肝细胞癌病人确诊时已丧失了手术切除机会。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主要手段。依托多维度、系统化以及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已进入精准转化医学时代,既包括外科可切除性的转化,又涉及到向肿瘤学获益的转化,以期进行安全的R0根治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肝癌转化治疗后病人手术选择中仍占重要位置。转化医学时代腹腔镜治疗肝癌转化治疗后病人术前需精细评估(肿瘤缓解情况以及能否R0切除),综合考虑肝脏损伤情况(炎症、粘连、再生潜力等)来确定病人选择及最佳手术时机。要将病人的安全放在首位,同时做到标准、规范、确保疗效及微创,从而最大程度使病人生存获益。
    专题笔谈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的肿瘤学风险及对策
    梁 霄, 杨再博
    2022, 42(09): 979-9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5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切除术仍然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腹腔镜手术拥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LH)在R0切除率及切缘距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术后生存率甚至优于开放手术。虽然腹腔镜手术缺乏对病变的直接触摸探查,无法直接判断肿瘤边界,但随着三维重建、腹腔镜超声、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技术的应用,实现R0切除并不困难。如CO2气腹、超声刀等被认为可能与肿瘤播散有关,但目前证据表明LH引起的肿瘤种植是极少见的。因此,LH治疗原发性肝癌在肿瘤学上安全可行,并不会增加肿瘤播散风险。
    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中胆管损伤的预防及对策
    王宏光, 王之浩, 姚明军
    2022, 42(09): 982-9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6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的广泛开展,术中胆管损伤逐渐受到重视。肝脏脉管系统中胆道的变异较为常见,也是术中容易发生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常表现为胆道狭窄、胆漏等,对病人预后不利。术前影像学资料的仔细阅读、术中精细解剖操作、正确使用切割闭合器、腹腔镜超声及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像技术的应用将最大程度避免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胆管损伤的发生。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静脉入路及显露过程中的意外及处理
    成 伟, 陈少丰, 刘 毅
    2022, 42(09): 986-9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7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肝脏手术,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与开放手术相当,甚至优于开放手术。腹腔镜下循肝静脉解剖性肝切除是以肝静脉为切肝平面的解剖性肝切除,在保证切缘的前提下,尽最大程度保留具有正常功能的肝组织,减少了无血供无效肝组织的残留,降低了术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率。循肝静脉入路肝切除是目前确定肝内切除平面、实现解剖性肝切除的最佳方法之一。寻找并依循标志性肝静脉走行并判断和修正断面平面对解剖性肝切除至关重要。腹腔镜下循肝静脉操作最大难点在于肝静脉解剖和显露、术中出血控制和处理。循肝静脉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对于手术视野、操作空间及解剖的显露要求较高,因此,合适的切肝入路对于完成循肝静脉腹腔镜肝切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使用较多的入路为前入路、头侧入路和背侧入路,术者须根据自身操作习惯及不同的肝段切除选择不同的入路方式。肝静脉壁软薄、分支多、易撕裂、回血量大、暴露难度大等因素使得在肝切除过程中易损伤肝静脉。出血和气体栓塞是肝静脉损伤引发的两大并发症。术中出血在肝切除术中难以避免,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出血或气体栓塞,须冷静评估并及时处理,才能更安全地开展腹腔镜肝切除。
    腹腔镜肝切除术下腔静脉解剖中的意外及处理
    袁玉峰
    2022, 42(09): 990-9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8
    摘要 ( )  
    腹腔镜肝切除术正在迅速推广普及,这一过程中质量与风险控制尤为重要。术中出血是腹腔镜肝脏手术面临的首要问题,涉及下腔静脉及毗邻肝静脉的损伤或出血往往十分凶险,值得警惕。术前基于个体化病情对涉及下腔静脉解剖及出血风险的预判,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入路及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安全实施下腔静脉区域解剖、防止出血的前提。手术当中充分利用腹腔镜足侧视野优势,以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无血管区作为入路核心,按照“由足侧向头侧,由浅入深,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减少意外的发生。一旦发生大出血,手术野的良好显露,冷静、适宜的止血措施,精湛的术者技艺和熟练的团队配合非常重要;慌乱、盲目的止血可能会招致更为严重的出血或其他致命性并发症,应予避免。气体栓塞虽不常见,但可能后果严重,应时刻警惕其发生的可能性。
    腹腔镜肝切除术肝实质离断过程中的风险及对策
    张 磊
    2022, 42(09): 994-9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09
    摘要 ( )  
    随着器械设备的改进,肝脏解剖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手术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腹腔镜肝切除术已逐步标准化及流程化,甚至基层医院也在逐步开展。然而,腹腔镜肝切除肝实质离断过程仍然充满风险与挑战,主要体现在断肝平面难以全程精准把握,肝蒂及肝静脉的出血难以避免,术后肝创面的胆漏有时难以完全预防。因此,腹腔镜肝切除的每一个病例都必须充分做好术前的评估与准备,术中均应做到谨慎细致操作,并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能安全完成每一台腹腔镜肝切除手术。
    腹腔镜活体供肝切除中的意外及处理
    魏永刚, 徐红卫
    2022, 42(09): 997-10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0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技术以及设备的迅速进步,极大推动了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发展,世界范围的诸多有经验的中心也在逐步扩大腹腔镜肝切除术的适应证,使得腹腔镜下活体供肝切除术成为一种可行的术式选择,促进了供体术后康复过程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由于腹腔镜供肝切取过程相对于普通肝切除更为复杂,术中发生意外的情况更多,处理稍有不当则可能造成中转开放手术。其中术中出血包括了游离肝脏、解剖肝门、离断肝实质以及离断主要管道的各类情形,熟知腹腔镜手术中出血特点、仔细的术前规划、精细的术中操作以及打造默契的团队配合是安全防范和处理术中出血的关键。胆道损伤常常来自于对胆道变异对误判而造成意外,严重者导致供受体恢复不佳甚至移植失败,术前充分的胆道评估和三维重建有助于规避风险,术中离断前后的胆道造影则更是避免胆道损伤的重要环节。此外,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肝静脉的离断可能发生供受体侧的狭窄而影响手术效果,合理的选用仅含单排钉仓的直线切割闭合器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供受体的静脉离断损伤。总之,为减少腹腔镜活体供肝切除术中的意外情况产生,术者应在术前对供体的解剖结构做出充分的评估,并且在术中精细解剖,步步为营,训练打磨良好的扶镜手和一助,打造配合默契的团队是规避风险和安全处理术中意外的关键。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荧光染色意外及对策
    王晓颖
    2022, 42(09): 1001-100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1
    摘要 ( )  
    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已成为精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基本策略包括负染法及正染法。负染法常见Glisson蒂阻断区域仍有染色、荧光染色渗透扩散等染色意外现象。正染法染色意外包括多支、细小门静脉分支穿刺困难、部分目标区域不染色、染色部位及范围与预期不符等。当染色与预期不符时,虽然可以便捷地切换为白光模式,利用传统方法行解剖性肝切除;但建议对ICG染色情况进行研判,尽可能利用ICG荧光染色所提供的信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部分荧光界线、正负染法互换、切换彩色分段模式(CSF)或黑白模式提高对比度等策略应对。
    指南(共识)解读
    《美国超声放射医师学会胆囊息肉管理共识(2022)》解读
    阮 祥a, 陈俊杰b, 王 向a, 张永杰a
    2022, 42(09): 1005-10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2
    摘要 ( )  
    2021年美国超声放射医师学会召集胆囊研究领域的多学科专家(放射科、外科、病理科、胃肠病学、超声科等),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根据胆囊息肉的形态学特征将胆囊息肉分为“极低风险”、“低风险”与“不确定风险”3个类别,“极低风险”表现为球-壁相连或有细蒂,“低风险”表现为宽蒂、宽基底或无蒂,“不确定风险”类别为息肉连接处胆囊壁处局灶增厚(≥4 mm)。《美国超声放射医师学会胆囊息肉管理共识(2022)》综合息肉生长速度与最大直径提出了胆囊息肉的管理建议,“极低风险”及“低风险”类别息肉直径>15 mm为手术阈值,“不确定风险”类别直径>7 mm为手术阈值,另外息肉1年内直径增大4 mm及以上亦为手术指征;<9 mm的“极低风险”或<6 mm的“低风险”类别息肉无须随访;其余情况建议对息肉进行3年随访。
    论著
    腹腔镜与开放胆肠内引流重建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观察:一项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何翔宇, 周 杰, 尹新民, 成 伟, 陈宇泰, 周 卫, 刘 毅
    2022, 42(09): 1010-10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3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胆肠内引流重建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与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50例吻合口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39例)和开放手术(开放组,211例)。通过术前基线资料及术中是否行输入袢重建按照最邻近匹配法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卡钳值设置为0.01),评分匹配后分组为腹腔镜手术组(腹腔镜组,31例)和开放手术组(开放组,31例),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情况[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炎性指标(第1天及第5天C-反应蛋白、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术后并发症(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结石残留)]及出院后随访近期并发症(反流性胆管炎、吻合口再狭窄等)等相关指标。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放组病人在手术时间[(332.58±118.77)min vs.(279.03±97.22)min,P=0.057]、术后住院时间[(12.00±5.16)d vs.(14.84±9.32)d,P=0.14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腹腔镜组较开放组术中失血量较少[(107.10±101.99)mL vs.(212.90±225.09)mL,P=0.02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短[(2.06±0.57)d vs.(2.65±0.76)d,P=0.001],术后炎性指标较低: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103.92±34.02)mg/L vs.(129.07±29.37)mg/L,P=0.003],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12.09±9.35)mg/L vs.(21.42±14.03)mg/L,P=0.003],术后第1天降钙素原[(0.69±0.55)μg/L vs.(1.72±2.23)μg/L,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再手术病例,腹腔镜组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腹腔镜组术后发生胆瘘2例,切口感染2例,结石残留3例,无术后出血病例;开放组术后发生胆瘘2例,切口感染4例,结石残留3例,无术后出血病例,胆瘘、切口感染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石残留出院后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后治愈,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48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反流性胆管炎、吻合口再狭窄等症状。结论    腹腔镜胆肠内引流重建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未增加手术时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未增加术后并发症,且近期疗效确切。
    预康复干预在老年急性胆囊炎序贯性外科治疗中作用研究
    葛云鹏a, 李 晨b, 刘 媛b, 吴明晓b, 王丽娟c, 刘庆梅d, 刘 鹏a, 李 磊a, 陈 剑a, 许静涌a, 宋京海a
    2022, 42(09): 1016-102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预康复干预在老年急性胆囊炎病人行急诊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BD)和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间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北京医院连续收治的年龄>65岁的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一期行急诊PTGBD,门诊行预康复干预,二期行LC病人资料,作为预康复组;选取同时期年龄>65岁、连续入院的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行择期LC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预康复组和对照组行LC时血实验室检查指标、手术时间、中转开放手术率、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日及住院总费用。结果  预康复组共纳入30例病人,对照组纳入33例病人。预康复组相对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80 min vs. 60 min,P<0.01)、放置腹腔引流率高(50.00% vs. 9.09%,P=0.001)、住院总费用增加(21 507.29元 vs. 13 693.07元,P<0.01)。但两组中转开放手术率(3.33% vs. 0,P=0.22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67% vs. 0,P=0.476)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康复干预可改善老年急性胆囊炎急诊PTGBD术后至二期LC期间的身体状态,使手术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的发生率接近择期LC。
    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影响对策研究(附16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梅世文, 刘军广, 胡 刚, 张明光, 邱文龙, 汤坚强
    2022, 42(09): 1021-10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降结肠系膜旋转不良(PDM)的影像学特征、PDM对腹腔镜结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手术的影响及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一术者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行直肠(低位)前切除手术的16例PDM病人的临床资料;使用增强CT后处理的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和最大投影密度(MIP)技术来诊断及分析PDM的影像学特征;采用肠管悬吊法显露直肠后间隙,通过头侧中间入路解剖肠系膜下动脉(IMA),并对其手术结局进行初步分析。结果    16例合并PDM的结直肠癌病人占同期520例手术的3.1%(16/520),其中男性13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58.5岁,中位体重指数25.3。应用MPR-MIP技术测量PDM相关影像学指标,其主要表现为:IMA偏向腹主动脉左侧为9例(56.3%),偏向右侧为7例(43.7%);肠系膜下动脉分型为I型5例(31.2%),Ⅱ型3例(18.8%),Ⅲ型8例(50.0%);IMA至左结肠动脉的中位距离为1.7 cm(0.9,2.2),IMA至边缘血管弓距离为3.2 cm(1.7,3.8),IMA至结肠壁4.0cm(2.6,4.9)。围手术期结果为:1例(6.3%)病人中转开放手术处理IMA;4例(25.0%)因边缘血管弓损伤致肠管缺血被迫游离脾曲;2例(12.5%)病人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结论    降结肠右侧缘位于左肾门内侧可作为PDM诊断的标准;CT后处理MPR和MIP技术可快速、准确评估PDM病人IMA分型及血管变异,可为腹腔镜手术提供参考。采用肠管悬吊法显露直肠后间隙和头侧中间入路解剖IMA可降低PDM病人中转开放手术和边缘血管弓损伤的风险,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余嘉隆, 卢秀波, 贾 勐, 张义晗, 李竹瑶
    2022, 42(09): 1026-103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至2020-08-3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初治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184例儿童及青少年病人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分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组(114例)和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组(70例)。分析导致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R studio软件构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与外部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癌灶大小、肿瘤病灶数、病变腺叶数及是否侵犯被膜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癌灶>5 mm、肿瘤多发、侵犯被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包括癌灶直径>5 mm、肿瘤多发、侵犯被摸,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82。结论    肿瘤原发灶直径>5 mm、肿瘤多发及侵犯被膜是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建议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
    腘动脉瘤外科及腔内治疗19例报告
    刘 硕a, 陈 忠a, 王 盛a, 唐小斌a, 寇 镭a, 吴章敏a, 刘 晖a, 杨 燎a, 陈 东b, 宋妍婷b
    2022, 42(09): 1031-10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腘动脉瘤外科及腔内治疗的策略与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0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9例腘动脉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各病人的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19例病人中,外科修复16例,其中行腘动脉瘤切除+间质移植术7例,行腘动脉瘤旷置+旁路移植术9例。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3例。2例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予抗凝治疗,1例吻合口出血急诊再次手术。30 d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发生。4例失访,15例随访12~144个月,1例病人术后1年行截趾术,因感染重度性休克死亡。2例旁路移植病人出现切口周围麻木,营养神经治疗后好转。1例旁路移植病人术后1年复查桥血管再狭窄(50%),无下肢缺血症状出现。余病人下肢症状改善明确,无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治疗指征明确的腘动脉瘤应积极手术。外科重建或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选择可获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外科重建应作为腘动脉瘤治疗的首选。腔内修复的手术选择仍需非常谨慎。
    讲座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副损伤预防及处理
    邰 升
    2022, 42(09): 1036-103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8
    摘要 ( )  
    随着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国内开展,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和手术范围在逐渐扩大,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意外和手术风险也逐渐提高。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副损伤主要包括胆管损伤、术中出血、膈肌损伤、气体栓塞等。当在术中发生意外损伤时,应立即正确辨别出损伤类型,并迅速采取对应的处理策略,及时处理损伤,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同时,在术中合理使用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及实时超声等辅助技术,可减少术中副损伤的发生。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实施要点与意外处理
    彭 俊, 彭书崚
    2022, 42(09): 1039-10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19
    摘要 (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的合理实施,可减少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提供清晰手术视野、促进病损精准切除、实现病人术后加速康复,因此,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这项技术有一定难度,若实施不当可能导致病人器官功能受损;因此,对麻醉医生的临床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CLCVP技术的合理实施,首先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禁忌证;其次需在完善的“麻醉镇痛、镇静和抗应激”基础上进行限制性补液,同时辅以输注心血管活性药物、调节手术体位、优化通气等治疗措施;最后应确保过程中病人循环功能稳定、重要器官灌注正常。CLCVP技术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CO2气栓、低氧血症、酸中毒和以急性肾功能损伤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损害等意外事件,影响手术进行和病人预后。因此,围手术期应对可能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动态管理、及时处理。麻醉科医师在掌握上述实施要点和意外防治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实践、合理运用CLCVP技术,可为腹腔镜肝切除术提供良好手术条件,协助术者微创、精准切除肝脏病损,同时保障病人安全、促进快速康复。
    腹腔镜肝切除术断肝平面确定及调整
    尹大龙, 蔡 伟
    2022, 42(09): 1042-10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0
    摘要 (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对于断肝平面的把握十分重要,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从最初的术者经验、寻找解剖标记物和遵循缺血线的方法,到精密的术前规划、术中超声和荧光影像的使用,逐步提高了腹腔镜肝切除断肝平面的准确度。在未来,外科手术导航将克服气腹压、呼吸、心跳、手术操作等因素所致的肝脏变形引起的图像配准精确度下降的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导航系统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图像配准的精确度,保障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精准实施,前景可期。
    TNM分期在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中地位和作用
    钱昌林, 刘颖斌
    2022, 42(09): 1046-10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1
    摘要 ( )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肿瘤,易发生血行、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外科根治性手术的完成比例不高,是胆囊癌病人生存率较低的原因。对于T1a期胆囊癌病人,目前主要以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主。对于T1b期肿瘤需要慎重对待,楔形肝脏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可能尚未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对于T2期胆囊癌病人应重点强调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彻底和清扫质量。对于T3期以上的病人,更需重视R0切除的完成,在充分术前评估的情况下,半肝切除、右三肝切除及联合器官切除均可在考虑范围之内。借助精准化的胆道外科理念,合理的运用TNM分期,规范化胆囊癌的认识、诊断及治疗,完善胆囊癌根治术的范围策略,有望达到胆囊癌R0切除的目标,努力提高胆囊癌病人的生存率。
    文献综述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血管重建技术进展
    李中宇, 麻 勇
    2022, 42(09): 1051-10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2
    摘要 ( )  
    随着微创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术凭借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诸多的优越性,逐渐成为治疗肝脏相关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肝切除术中保护肝脏的血液供应及回流将影响病人的预后,因此,血管重建技术作为肝移植手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主要涉及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的重建。血管重建的方式主要包括:血管缺损的缝合,断端的端对端吻合,自体腹膜补片或聚四氟乙烯补片修补,自体血管、冻存的同源血管或人工血管替代等方式。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血管重建方式也尤为重要。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在胆道外科应用研究进展
    刘学谦, 蒋 东, 陈江明, 赵义军, 刘付宝
    2022, 42(09): 1054-10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3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光学及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技术在肝胆外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肝肿瘤精准定位、肝段标记和肝切除切面引导、胆道显影、胆漏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得以体现。ICG荧光影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技术的不足,为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并在胆道外科精准诊疗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腹腔积液研究进展
    苏江林, 胡 斌
    2022, 42(09): 1058-106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4
    摘要 ( )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并发症多,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其中,重型急性胰腺炎常在病程早期出现胰腺炎相关性腹腔积液,也称为胰源性腹腔积液。目前,关于胰源性腹腔积液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在各种病因诱导的急性胰腺炎病程早期,由于胰腺局部的炎症及继发扩大化的瀑布式炎症反应,引发胰腺及胰周组织渗出,以及炎症因子释放共同参与形成胰腺炎相关性腹腔积液。由于含有大量有害因子,胰腺炎相关性腹腔积液可经多种通路造成机体多器官功能损害,从而加重病情,这在大量的动物实验中已得到证实。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强烈推荐通过微创化外科干预来处理胰腺炎相关性腹腔积液,以求改善病人预后。
    基于SEER数据库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诊治研究进展
    王志宏, 桂志强, 张 浩
    2022, 42(09): 1062-10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5
    摘要 ( )  
    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少见,与成人相比具有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远处转移发生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低的特点。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作为北美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数据库之一,详细记录了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且由于具有充足的病例数量使研究更具可信度。未来应继续研究针对儿童青少年甲状腺癌的精准预后评估方法,继续利用好SEER数据库这一样本量大的优点,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以使这一特殊人群能够获得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预后的评估。
    术式讨论
    腹腔镜肝方叶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要点
    朱斯维, 尹新民
    2022, 42(09): 1065-106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6
    摘要 ( )  
    腹腔镜;肝方叶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狭窄
    机器人半肝联合全尾状叶切除术方法与技巧
    赵国栋, 姜 楠, 张修平, 刘 荣
    2022, 42(09): 1069-10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7
    摘要 ( )  
    病案报告
    胰腺淋巴上皮囊肿合并胰腺内副脾1例报告
    李 堃, 刘南斌, 王 晖, 林 锐, 施宝民
    2022, 42(09): 1073-10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8
    摘要 ( )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空肠重复套叠1例报告
    张建锋, 胡旭华, 高相鑫, 马洪庆, 吴冰悦, 王贵英,
    2022, 42(09): 1076-10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29
    摘要 ( )  
    左侧下腔静脉畸形致胡桃夹综合征1例报告
    张 平a, 王浩然b
    2022, 42(09): 1079-10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9.3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