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
    我国胃癌外科治疗相关临床研究近10年进展及未来方向
    季加孚, 季 科
    2022, 42(10): 1081-10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1
    摘要 ( )  
    近10年,随着我国胃癌早期诊断比例增高、规范化诊疗水平提升以及多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结果发布,胃癌治疗模式发生了改变,整体预后得到改善。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于手术方式的改变和发展,其中最活跃的是腹腔镜技术。在CLASS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动下,我国腹腔镜胃癌手术开展例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围手术期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地位已得到肯定,同时随着免疫治疗相关研究的重大突破,晚期胃癌病人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获益。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模式是我国胃癌诊治的特色,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指南与共识
    胃癌流出道梗阻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上消化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
    2022, 42(10): 1084-10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2
    摘要 ( )  
    述评
    进一步提高我国早期胃癌诊治水平
    王振宁
    2022, 42(10): 1092-10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3
    摘要 ( )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低,是胃癌总体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胃镜精查是提高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切实可行的策略。早期胃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预后良好,目前治疗上更强调根治与功能保留并重,尽可能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术前对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病变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的精准判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成为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的早期胃癌的首选治疗,对非治愈性切除病人应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各种功能保留胃切除手术是目前外科倡导的主流术式。其中,腹腔镜手术、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逐渐得到认可,双镜联合手术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早期胃癌内镜治疗的评价、思考及展望
    曹 晖, 张子臻, 赵恩昊, 朱纯超
    2022, 42(10): 1097-11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4
    摘要 ( )  
    随着内镜治疗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陆续发布,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已成为早期胃癌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镜治疗对传统外科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上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但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同样风险与获益并存,外科医师提供的外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保障,可以保证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病人的肿瘤学安全性和治疗安全性,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在临床新技术的创新上,无论是内镜科医生或是外科医师,均应坚持严谨学风的精神,积极思考、钻研技术、循序渐进的创新模式,为我国胃癌病人建立更好的诊疗模式,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和更优的诊治体验,做出各自领域应有的贡献。
    专题笔谈
    早期胃癌复发因素和模式
    汪学非, 孙益红
    2022, 42(10): 1104-110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5
    摘要 ( )  
    早期胃癌病人整体预后良好,术后复发转移是限制其疗效进一步提高的根本原因。恶性肿瘤的病因仍然是影响早期胃癌复发的主要原因;胃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异质性决定了早期胃癌转移复发的危险度;内镜微创治疗的规范程度和技术水平也是影响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早期胃癌的复发模式主要包括原位复发、残胃复发、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等。临床上应详细分析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深入了解其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可能机制和临床特点,选择规范合理的治疗技术。随着肿瘤复发转移理论的完善和新检测技术开发,早期胃癌复发转移的精准预防和干预是未来最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特征与危险因素
    王 权, 夏明杰
    2022, 42(10): 1107-111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6
    摘要 ( )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断淋巴结转移对于病人的预后判断与治疗模式选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认为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肿瘤组织分化类型、肿瘤病灶直径均与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对于具有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早期胃癌病人,应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方案,必要时选择追加外科手术对病人施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
    早期胃癌行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的争议与共识
    王林俊, 李 铮, 徐泽宽
    2022, 42(10): 1110-111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7
    摘要 ( )  
    近端胃切除术是一种保留功能的胃切除手术,近年来在早期胃癌的外科诊疗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相较于全胃切除术具有能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等优点,但是由于其破坏了原有的贲门抗反流结构,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对于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目前尚缺乏公认的理想方法。临床较常用的重建方式包括食管残胃吻合、间置空肠吻合及双通道吻合。同时,各种改良或新型消化道重建方式也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涌现。各种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各有利弊,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进行论证。
    早期胃癌行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的探索与实践
    黄昌明, 林光锬, 吴 栋
    2022, 42(10): 1115-11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8
    摘要 ( )  
    随着早期癌症筛查的普及,我国早期胃癌的比例逐渐升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得益于外科技术的成熟和治疗经验的积累,早期胃癌行根治性手术后病人预后显著改善。随着胃癌外科朝着微创化、精准化和个体化发展,如何在确保肿瘤根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保留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新的时代需求。许多学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以胃癌淋巴回流途径为理论基础,前哨淋巴结示踪和术中快速病理学诊断为技术保障的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应运而生。虽然大量前期研究表明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安全性、可行性和潜在优势仍需大规模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且该术式存在的技术壁垒和质量控制阻碍了更广泛的开展。
    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应用价值
    臧 潞, 左冰玉
    2022, 42(10): 1119-11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09
    摘要 ( )  
    早期胃癌的手术治疗正由追求传统和标准化转向微创化、精准化和个体化发展,即从单纯强调根治转变为根治与保留功能并重。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手术(LECS)是其中的重要实践,该术式既可对内镜治疗下难以处理的早期胃癌病灶进行局部精准切除,又能够对潜在的转移淋巴结进行清扫。尽管目前暂无更多大型临床试验验证此类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但经过近20年的实践,已证明LECS是一种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并能提高病人获益的治疗手段,LECS+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将是未来早期胃癌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早期胃癌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的争议与共识
    赵恩昊, 朱纯超, 赵 刚
    2022, 42(10): 1122-112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0
    摘要 ( )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是胃中部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方式之一,也是重要的保留功能胃切除术,在确保肿瘤学安全性的前提下保留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对于病人长期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有较好的改善。该术式伴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不断提高在日韩得以普及和推广,近年来在国内也逐步开展,其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操作步骤等细节也不断规范,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和焦点问题。完全腹腔镜较腹腔镜辅助更具微创优势,但对于术中病灶定位有较高的要求;幽门下区的淋巴结清扫趋于更精准,但术前分期尤为重要;而保留幽门胃切除术最主要的并发症则是胃排空障碍,通过术中保护幽门部静脉减少局部水肿,进而降低其发生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手术的时机与术式选择
    刘凤林, 蔡天翼
    2022, 42(10): 1126-11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1
    摘要 ( )  
    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早期胃癌的早诊早治。然而,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适应证的逐步扩大,非治愈性切除病例也呈现增多趋势。因此,对于该类病人的补救处理值得进一步探讨并规范统一。结合日本胃癌学会(JGCA)、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及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各项相关临床研究,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数据后可得出结论,内镜切除根治度C(eCura-C)的病人具有相对较高的癌残留和淋巴结转移风险,对于此类非治愈性切除的病人,ESD后的补救处理建议以外科手术为主,但仍须结合具体的非治愈性因素及病人一般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为追加手术仍有较高的术后病理学无癌残留和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追加手术时机和术式选择已基本明确,其中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考早期胃癌相关规定,如何进一步缩小手术范围,最大程度保留胃功能仍是未来术式选择的研究重点。如何准确预测非治愈性切除病人的淋巴结转移、精准前哨淋巴结活检、可疑转移淋巴结示踪及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的观点
    早期胃癌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单中心经验及观点
    程向东, 胡建昆, 燕速, 吴永友, 胡文庆, 孙伟峰, 梁品, 邓靖宇
    2022, 42(10): 1132-11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2
    摘要 ( )  
    论著
    原发性胃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张子臻, 张浩宇, 王鑫鑫, 陈 豪, 林建贤, 木尔扎特·艾麦提, 关 达, 夏 翔, 肖永彪, 黄昌明, 李国新, 陈 凛, 曹 晖
    2022, 42(10): 1136-11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腺鳞癌(PGAS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月至2019年12月5家医院收治的48例PGASC病例的临床资料(PGASC组),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6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4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9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6例,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3例;另以2016年1—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487例胃腺癌(GAC)病人作为对照(GAC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按1∶2匹配后,PGASC组48例,GAC组96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3、5年总生存率(OS)并分层分析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PGASC病人预后的影响。结果    相较于GAC组,PGASC组原发灶位于近贲门部位比例(39.6% vs. 22.4%)、就诊时病人局部进展期和晚期比例(95.8% vs. 78.6%)、浆膜侵犯比例(83.3% vs. 65.7%)、脉管侵犯比例(39.6% vs. 10.5%)以及神经侵犯比例(41.7% vs. 12.7%)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GASC组中Ki-67>50%的比例显著低于GAC组(33.3% vs. 63.4%,P<0.01),而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10%的比例显著高于GAC组(32.4% vs. 2.9%,P<0.01)。PSM后两组仅PD-L1表达存在差异,预后分析结果显示PGASC组OS劣于GAC组(3年OS:30.7% vs. 68.4%,P<0.01;5年OS:21.5% vs. 64.2%,P<0.01)。进一步分析局部进展期病人术后辅助化疗效果,GAC组中术后接受辅助化疗者OS显著优于未接受化疗者(P<0.01),而PGASC组中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对O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GASC是一种罕见的胃癌病理类型,其恶性程度较高,对传统化疗敏感性较低,病人预后较差。PGASC存在特殊的组织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PD-L1表达模式,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中行裂隙法食管胃吻合可行性及疗效分析
    洪 军, 王雅平, 王 健, 华鲁纯, 蒿汉坤
    2022, 42(10): 1141-11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4
    摘要 ( )  
    目的    分析裂隙法食管胃吻合用于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连续收治的4例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术中消化道重建均采用裂隙法食管胃吻合,即在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于残胃前壁纵向做一浆肌层裂隙,长约3 cm,保留黏膜完整,将食管断端与裂隙远端胃壁行端侧吻合,吻合口近端的残胃作270°折叠包绕食管下端。观察病人术中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随访10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于腔内完成吻合,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225.5±48.8)min,吻合时间为(45.0±21.2)min,术中失血(30.0±16.3)mL。术后无Clavien-Dindo分级Ⅱ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为(7.0±1.4)d。内镜随访未见明显吻合口狭窄或反流。结论    裂隙法食管胃吻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胃底折叠、瓣膜成形食管胃吻合方式,降低了手术难度,可在全腹腔镜下完成,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与食管胃吻合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对比研究
    王子健, 高云鹤 , 胡 鹏, 李 力, 王鑫鑫, 陈 凛
    2022, 42(10): 1147-11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5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与食管胃吻合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和术后生活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收治的84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双通道组(40例,行双通道吻合),食管胃组(44例,行食管胃吻合)。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相关并发症,通过Visick 分级、EORTC QLQ-C30和 EORTC QLQ-STO22 量表联合评估术后 1 年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结果    与双通道组相比,食管胃组病人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费用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清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通道组18例病人完成术后7 d消化道造影,61%的病人消化道造影呈双通道。术后随访 12个月,双通道组 Visick分级优于食管胃组(P=0.040);EORTC QLQ-C30问卷调查显示双通道组病人总健康状况较好(P=0.040),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症状较少;EORTC QLQ-STO22问卷调查显示双通道组反流症状较少(P=0.030)。两组病人BMI均下降,双通道组BMI下降差值低于食管胃组(P=0.019)。结论    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中,食管胃吻合较双通道吻合的手术时间更短,手术费用更低;双通道吻合术后实际呈现单通道与双通道两种状态,双通道吻合病人在术后生活质量和BMI维持方面优于食管胃吻合。
    分隔式与传统胃空肠吻合治疗晚期胃癌流出道梗阻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比较研究
    张海翘, 陈 豪, 郑 智, 刘小野, 蔡 军, 尹 杰, 张 军
    2022, 42(10): 1152-11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6
    摘要 ( )  
    目的    比较分隔式胃空肠吻合术(SPGJ)与传统胃空肠吻合术(CGJ)治疗晚期胃癌伴胃流出道梗阻(GOO)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收治的60例晚期胃癌伴GOO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SPGJ 40例(SPGJ组),行CGJ 20例(CGJ组),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和预后指标。结果    SPGJ组与CGJ组病人在术后排气时间[3(1,1)d vs. 5(3,6 )d,P<0.001]、饮水时间[3(3,4)d vs. 5(4,6)d,P<0.001]、进流食时间[5(4,5)d vs. 6(6,7)d,P<0.001]、进半流食时间[7(6,7)d vs. 8(7,11)d,P=0.001]、术后住院时间[7(6,8)d vs. 9(8,13)d,P=0.001]、术后30 d恢复正常饮食比例(100% vs. 85%,P=0.033)、术后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率(2.5% vs. 45%,P<0.001)、DGE分级(P<0.001)、总并发症发生率(5% vs. 55%,P<0.001)及并发症分级(P<0.001)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晚期胃癌伴GOO病人,SPGJ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经口饮食恢复、住院时间、DGE发生率、DGE分级、总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分级方面较CGJ具有显著优势。
    经新辅助或转化治疗术后分期为ypT0~1NanyM0局部进展期胃癌54例预后分析
    郭飞龙, 马 龙, 相小松, 李国立
    2022, 42(10): 1156-115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7
    摘要 ( )  
    目的    分析经新辅助或转化治疗术后分期为ypT0~1NanyM0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的长期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经新辅助或转化治疗后行根治性切除手术,且术后分期为ypT0~1NanyM0的54例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病人3年和5年的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并比较术后分期为ypT0N0M0与ypT1N0M0病人之间的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54例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10例(18.5%)病人术前接受常规给药途径的SOX化疗方案,44例采用动静脉结合的化疗方法,其中31例(57.4%)为SEEOX方案,13例(24.1%)为FLEEOX方案。所有病人均实施D2或D2+淋巴结清扫,并获得R0切除。30例(55.6%)病人行全胃切除术,24例(44.4%)行远端胃切除术。术后分期为ypT0N0M0病人38例(70.4%),ypT1N0M0病人11例(20.4%)。所有病人术后均接受辅助化疗。随访56.5(13.1~170.3)个月,共有15例病人死亡,其中11例病人因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死亡,复发转移时间为18.9(7.8~55.5)个月。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3.2%和76.4%,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3.1%和72.8%。分期为ypT0N0M0与ypT1N0M0病人生存时间比较结果显示,总体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为尚未达到(NR) vs. 5.2年,HR=0.46,95%CI 0.12-1.68,P=0.13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NR vs 4.6年,HR=0.57,95%CI 0.15-2.20,P=0.3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新辅助或转化治疗术后分期为ypT0~1NanyM0 的局部进展期胃癌病人长期预后较好,且ypT1N0M0与ypT0N0M0病人的长期生存时间相近。
    脂肪组织放射学特征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近期疗效关系分析
    张 钰, 胡博扬, 臧明德, 高健鹏, 靳洁洁, 王江立, 陈 杰, 黄 华
    2022, 42(10): 1160-11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8
    摘要 ( )  
    目的    评估皮下脂肪组织(SAT)和内脏脂肪组织(VAT)的放射学特征与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收治的180例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的胃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Slice-O-Matic 5.0软件计算病人身高校正后的SAT面积(SAT-M)和VAT面积(VAT-M)以及SAT密度、VAT密度,分析其与腹腔镜全胃切除术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VAT-M面积与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259、0.225,P<0.01),而与清扫淋巴结数目呈显著负相关(r=-0.257,P<0.01)。SAT-M面积与手术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152,P<0.05),VAT密度、SAT密度与手术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0.238、-0.149,P<0.05)。按术后有无并发症分组,相较于无并发症组(163例),有并发症组(17例)的VAT-M面积更大[(70.4±20.9) vs. (52.4±24.9),t=2.880,P=0.004],住院时间更长[(23.0±19.5) vs. (8.3±1.8),t=3.108,P=0.00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VAT-M是术后近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65 cm2/m2 vs. <65 cm2/m2,OR=5.505,95%CI 1.623-18.669,P=0.006)。结论  腹腔VAT的增加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影响手术安全及病人术后恢复的重要因素。
    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吕 洋, 汤文涛, 许平平, 徐宇秋, 林 奇, 韦 烨, 任 黎, 何国栋, 许剑民
    2022, 42(10): 1165-11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19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与散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2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1例行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病人(移植术后新发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从2008—2013年行原发灶切除的散发结直肠癌病例中按照1∶4的比例匹配84例病人作为对照(散发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和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1例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病人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60.2(43~73)岁;其中11例既往行肝移植手术,5例行肾移植手术,5例行心脏移植手术。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与散发组比较,移植术后新发组病人手术时间延长,手术相关并发症(吻合口漏、副损伤、胃肠动力障碍)发生率更高,术后恢复排气和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延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位无病生存期(55个月 vs. 58个月)和总体生存期(118个月 vs. 未达到中位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散发结直肠癌相比,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新发结直肠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后并发症增加,术后恢复明显较慢,但二者远期生存相同。因此,对于此类病人须进行严格的术后管理。
    国产3D腹腔镜用于住院医师进阶整合二段式腹腔镜模拟培训效果分析
    孙 晶a, b, 周雪亮a, 邵岩飞a, 吴 超a, b, 洪希周a, 王佳玉c, 潘睿俊a, b, c, 胡伟国a, b, 郑民华a, b
    2022, 42(10): 1170-11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国产3D腹腔镜用于住院医师腹腔镜外科基本技能培训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进阶整合二段式腹腔镜模拟培训一阶段课程的35名外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学员分别操作传统2D腹腔镜与国产3D腹腔镜,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员对于3D腹腔镜的主观感受。培训后评估操作考核结果。结果    培训过程中部分学员操作3D腹腔镜会产生一定的眼疲劳及眩晕等视觉不适,但对于3D腹腔镜的总体主观感受无明显不适。3D腹腔镜在纵深感(77.1%)、清晰度(62.9%)、空间定位感(80.0%)等方面明显优于2D腹腔镜。学员分别操作3D腹腔镜和2D腹腔镜完成轨道过弯、穿隧道及高低柱3个模块的考核,在用时[(286.6±215.2)s vs. (302.3±249.2)s,(280.1±157.1)s vs. (306.3±248.4)s,(317.2±130.2)s vs. (342.0±283.7)s]、不规范操作次数[(2.3±1.8)次 vs. (2.7±3.3)次,(2.6±2.0)次 vs. (3.1±4.3)次,(7.0±3.8)次 vs. (6.0±9.5)次]及评分[(3.6±0.9)分 vs. (3.5±0.9)分,(3.7±0.9)分 vs. (3.6±0.9)分,(3.6±0.9)分 vs. (3.7±1.0)分]方面,3D腹腔镜组与2D腹腔镜组的客观考核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国产3D腹腔镜在腹腔镜外科基本技能培训中有效、可行,学员主观接受程度良好,可以作为在临床工作使用3D腹腔镜前的辅助培训,推进3D腹腔镜的临床应用。
    文献综述
    日本早期胃癌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
    程 明a, 颜上程, 彭 巍a, 于广秋b, 胡端敏b, 吴永友a
    2022, 42(10): 1173-117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1
    摘要 ( )  
    微创、保胃、保功能与个体化已成为日本早期胃癌治疗的显著特色。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与根治性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外科治疗方面,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推荐D1+淋巴结清扫;对可疑或明确淋巴结转移者,行D2淋巴结清扫。尽管早期胃癌的微创手术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基于现有临床研究,第6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对微创手术的适应证仍较谨慎,对于临床I期病例,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获强推荐,但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及机器人手术仅为弱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结合淋巴引流区清扫、双镜联合手术有望进一步缩小胃切除与淋巴结清扫范围。保留幽门的胃切除术及近端胃切除术开展日益广泛,获指南弱推荐,近端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推荐食管残胃吻合、双通道吻合或间置空肠,但临床主流是双肌瓣吻合、改良食管胃侧壁吻合(mSOFY)及双通道吻合。早期胃癌手术建议保留大网膜,对迷走神经的保留仍具有一定争议。基于现有证据,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均不推荐术后辅助治疗。今后,早期胃癌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微无创、保胃、重功能及个体化的特点将更加显著。
    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临床研究进展
    黄文柏, 梁 寒
    2022, 42(10): 1180-118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2
    摘要 ( )  
    内镜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是早期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结合前哨淋巴结(SLN)示踪技术被认为是能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达到保留胃功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手段。但由于胃癌淋巴结转移途径的特殊性,早期胃癌SLN导航手术(SNNS)一直存在争议。随着SLN引流区概念的提出,早期胃癌SNNS的根治性得到更好的保证。尤其是SENORITA研究结果的发表,早期胃癌SNN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SLN引流区清扫联合腹腔镜或内镜手术将成为有效的早期胃癌治疗手段。
    胆囊癌切除范围研究进展
    朱宏毅, 刘颖斌
    2022, 42(10): 1184-11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3
    摘要 ( )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易发生转移和复发。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改善胆囊癌病人生存的唯一方法,但仍存在若干争议,如T2期是否需要行肝段切除、扩大根治术是否可以延长晚期胆囊癌病人的生存时间、各期胆囊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结合术中所见、病理学检查等判断胆囊癌的肿瘤分期,并依据分期规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是提高R0根治切除率的关键,且扩大根治术可以改善晚期病人的预后。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
    王 喆, 张 磊, 许雪峰
    2022, 42(10): 1189-11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4
    摘要 (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且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可分泌多种生物标记物进入体循环,据此可对pNEN的肿瘤学行为进行预测,筛选高风险人群,早期诊治。近年来,关于循环肿瘤细胞、转录组生物标记物检测等研究不断进行,为探索新型标记物打开了新的思路,也发现了经典肿瘤生物标记物应用的局限性。同时,新型放射性示踪剂和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也为诊断pNEN提供了更多选择。多数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肿瘤生物标记物仍需要进一步实验认证。
    术式讨论
    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拱桥式消化道重建的重点与难点
    王胤奎, 李子禹, 季加孚
    2022, 42(10): 1194-11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5
    摘要 ( )  
    近端胃切除术;胃癌;消化道重建;双肌瓣吻合;拱桥式重建
    早期胃癌手术保留迷走神经的争议
    蔡林弟, 樊 林
    2022, 42(10): 1197-12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10.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