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
    2022, 42(07): 721-7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1
    摘要 ( )  
    述评
    造口旁疝诊断和治疗中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
    唐健雄, 顾 岩, 李绍春
    2022, 42(07): 730-7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2
    摘要 ( )  
    造口旁疝是疝与腹壁外科领域较为棘手的疾病之一,目前我国造口旁疝的流行病学资料仍不完善。通过查询结直肠肿瘤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及国内几家大型结直肠外科中心的数据,粗略的对我国造口旁疝发生率进行估计分析。虽然我国接受永久性造口的病人数量相对不多,但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很高,可达到>80%。造口旁疝修补手术复杂,影响手术的因素很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复发率高,甚至在一段时间后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目前仍然建议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同时,应充分发挥腹腔镜技术的优势,在多种术式中Sugarbaker手术效果相对更好。另外,随着补片材料的不断改进,预防性造口旁疝补片修补术将会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专家论坛
    肠造口的规范化实施及造口旁疝的预防策略
    楼 征, 张 卫
    2022, 42(07): 734-7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3
    摘要 ( )  
    肠造口在肠道良恶性疾病治疗和创伤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规范化实施是减少造口并发症、提高造口病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外科医师首先要建立肠造口是肠道与皮肤吻合口的概念,术前应由外科医师、造口治疗师、病人及家属共同选择造口部位。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规范化操作包括:合理选择造口部位、腹部切口大小、腹壁通道宽度以及造口外置高度,良好缝合造口肠管与腹壁各层组织等。造口旁疝是最常见的造口远期并发症。女性、肥胖、糖尿病等是造口旁疝常见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腹膜外造口和预防性补片置入能降低造口旁疝发生率。
    腹腔镜手术治疗造口旁疝的共识与争议
    乐 飞, 李健文
    2022, 42(07): 737-7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4
    摘要 ( )  
    造口旁疝治疗较为复杂,总体疗效不如腹壁切口疝。腹腔镜手术治疗造口旁疝有较多的获益,但目前难以形成适用于所有病人和所有医师的临床解决方案。早期Keyhole手术开展较多,近年来Sugarbaker手术开展比例增高。现有“弱证据”指向的初步共识是Sugarbaker优于Keyhole,但在修补材料有待改进的情况下,Sugarbaker替代Keyhole尚为时过早,二者均有各自的临床适应证。腹腔镜修补结合造口原位重建技术在恢复造口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无明显重建指征的造口旁疝,也可在全腹腔镜下游离肠管、关闭缺损、缩小疝囊,既可将感染、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风险降至最低,又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各类腔镜腹膜外修补技术(EER)逐渐兴起,在造口旁疝领域,EER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适应证有限。由于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RCT的匮乏,临床决策推荐尚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支持,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手术的术式选择争议还将持续。随着更多高质量文献的发表,相信外科医师一定能够在共识中解决争议,在争议后达成共识,为造口旁疝病人提供最佳的微创治疗策略。
    专题笔谈
    从腹壁结构和生物力学分析造口旁疝的发生与发展
    陈 双a, 王 辉b, 吴丁财
    2022, 42(07): 743-74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5
    摘要 ( )  
    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正常的腹壁是左右对称的结构,构成了相对密闭且压力均衡的腹腔,而造口打破了这种对称和平衡。同时,在造口肠管自身运动以及腹壁力学特性的影响下,造口旁疝的发生似乎无法避免,而发生的时间则取决于造口对“腹壁功能单位”的破坏与“腹壁功能单位”代偿协调之间的平衡。造口旁疝的有效预防需要重视腹壁造口的规范性,尤其是造口的位置,以及造口肠管穿越腹壁的斜度。因为造口旁疝一旦形成,势必逐渐进展,并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对于造口旁疝的治疗,腹腔镜手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Sugarbaker手术,从手术原理以及腹壁力学特性角度考量,均优于Kehole手术,这点在术后复发率上也可以获得验证。
    造口旁疝手术时机、适应证及术式选择
    陈 杰, 史晓洋, 朱熠林, 刘 静, 袁 昕
    2022, 42(07): 747-7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6
    摘要 ( )  
    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50%~70%,切口早期愈合不良,腹膜化组织长入切口使肌肉筋膜薄弱或连续性中断是造口旁疝形成的重要机制。当造口旁疝合并反复发作的嵌顿、肠梗阻、局部疼痛、造口周围皮肤破损以及造口护理困难等合并症时,须采取手术治疗。目前,补片修补术是造口旁疝的主要手术方式,其中Sugarbaker手术相对常用,但具体术式仍需根据病人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造口旁疝修补材料选择及应用
    杨福全
    2022, 42(07): 749-75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7
    摘要 ( )  
    修补材料在造口旁疝手术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正确选择并合理应用补片是造口旁疝修补手术的关键问题之一。补片的材料学参数指标包括强度和弹性、补片的重量和网孔大小、补片的皱缩率和组织相容性等方面。补片按材料学分类包括聚丙烯、聚酯等合成补片,具有防粘连性能的复合补片以及生物补片。在补片的选择和应用中须关注补片的强度和有效性,也应注意应用补片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造口旁疝发生嵌顿及绞窄的治疗策略
    傅晓键, 姚琪远
    2022, 42(07): 752-75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8
    摘要 ( )  
    造口旁疝是腹部各类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出现嵌顿及绞窄而必须实施急诊手术,处理比较棘手,需要有经验的疝外科医师根据术中情况综合判断选择适宜的方案。造口旁疝发生嵌顿及绞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很高,需要加强宣传及病人宣教,尽早干预,择期修补,以减少发生。
    肥胖合并造口旁疝诊治中的相关问题
    顾 岩, 杨建军, 宋致成, 杨董超, 董文培, 唐健雄
    2022, 42(07): 754-7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09
    摘要 ( )  
    肥胖是促进造口旁疝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诊治具有特殊性,治疗效果至今尚不理想。对于肥胖合并造口旁疝病人,准确评估肥胖及其相关代谢性疾病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治疗的基础,正确掌握手术时机与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重要保证,采用包括补片在内的预防措施将有可能为减少造口旁疝的发生提供重要支持。
    造口旁疝复发原因和治疗对策
    王明刚, 曹金鑫, 刘雨辰, 朱熠林
    2022, 42(07): 758-7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0
    摘要 ( )  
    造口旁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较高,复发后治疗非常棘手,其治疗结果有赖于正确治疗决策的制定、丰富诊疗经验的医师、精湛手术技术的术者和系统细致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复发性造口旁疝的发生原因及诊断方法与原发造口旁疝基本相同。对于复发性造口旁疝治疗的策略是:积极手术,对前次手术查漏补缺,简化修补,避免全部推倒前次手术重新进行大范围整体修补,遵循个体化治疗。
    造口旁疝相关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解读
    李航宇, 魏士博
    2022, 42(07): 761-7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1
    摘要 ( )  
    由于造口旁疝在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争议较多,我国腹壁疝相关指南中缺乏对造口旁疝的系统性阐述,检索国内外与造口旁疝诊治相关的指南或共识,并对其中提出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分析:(1)在造口旁疝发生率方面,造口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累积发生率更有临床价值。(2)造口旁疝合并无法解除的肠梗阻或肠绞窄时需要行急诊手术,而择期手术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须全面评估风险和收益。(3)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注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巧妙运用各术式独特优势,选择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Sugarbaker、Keyhole和Sandwich 3种术式各有优缺点,目前临床中Sugarbaker手术相对开展较多,复发率低。(4)推荐造口手术预防性使用不可吸收补片。
    我的观点
    造口旁疝治疗的部分中心数据和经验分享
    吴立胜, 李俊生, 江志鹏, 张光永, 范庆, 魏士博, 李航宇, 杨盈赤, 乐飞
    2022, 42(07): 765-7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2
    摘要 ( )  
    论著
    造口旁疝修补术式选择及疗效评价(附单中心15年403例报告)
    李绍杰, 李绍春, 黄 磊, 蔡 昭, 孟云潇, 顾 岩, 唐健雄
    2022, 42(07): 768-77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造口旁疝不同修补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1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03例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入组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年龄(67.1±4.7)岁,BMI为27.5±3.1。手术时间57~620(127.1±30.2)min,术后住院时间为4~61(6.2±2.3)d。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手术部位感染(SSI)42例,血清肿或血肿19例,不全性肠梗阻19例,造口并发症7例,肠管损伤2例。另有死亡2例,皆因高龄嵌顿疝急诊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复发55例(13.6%),造口相关并发症14例,不全性肠梗阻22例,迟发性补片感染7例,慢性疼痛11例。不同术式比较,复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缝合修补(29.4%)、Keyhole手术(15.3%)、Sugarbaker手术(3.2%),Sandwich手术和造口移位无复发;Sugarbaker手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最高(19.4%)。不同手术入路比较,开放手术后SSI(18.1%)和肠梗阻(6.4%)发生率均为最高,杂交手术病人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最高(7.5%)。结论    治疗造口旁疝的不同手术方法中,Keyhole手术在补片修补手术中复发率最高,Sugarbaker和Sandwich手术复发率相对较低,但须注意预防术后肠梗阻的发生。造口旁疝总体疗效仍有待提高,术式及材料仍需不断发展,腹腔镜修补手术疗效与传统开放手术相近,将占据更重要的治疗地位。
    开放腹横肌松解术治疗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20例临床分析
    黄永刚, 邵国益, 郭自成, 王 平
    2022, 42(07): 773-7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开放腹横肌松解术治疗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疝和腹壁外科连续收治的20例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开放腹横肌松解加肌后补片修补术,术后随访观察。结果    20例病人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62.3±10.2)岁。17例(85.0%)为结肠造口,3例(15.0%)为回肠造口。均使用标准型聚丙烯补片,补片大小为(553.9±102.5)cm2,手术时间为(146.5±35.8)min,术中出血(137.7±49.3)mL,住院时间为(14.6±3.1)d。术后1例出现浅表手术部位感染,2例Ⅲ型血清肿,均经非手术治疗后治愈。无补片感染、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随访16.9(5~45)个月,无疝复发或腹壁膨出病例。结论    开放腹横肌松解术是治疗造口旁疝合并切口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疝囊镜技术用于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价值分析
    王 瑶, 李 原, 刘力嘉, 陈思梦
    2022, 42(07): 777-78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疝囊镜技术在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疝专业组收治的61例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腹腔镜疝修补术37例(腹腔镜组),腹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24例(中转组)。两组中共有16例术中应用疝囊镜技术。比较不同手术病人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分析疝囊镜技术对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中转开放手术的影响。结果    58例行腹腔内补片疝修补术,包括Sugarbaker手术52例,Keyhole手术5例,Sandwich手术1例;3例缝合修补术。腹腔镜组共37例,含应用疝囊镜技术避免中转开放的10例;中转组共24例,包括应用疝囊镜技术后仍中转开放手术的6例,中转手术中造口重建占比为66.7%。应用疝囊镜技术使腹腔镜手术成功率由44.3%增高至60.7%。腹腔镜组和中转组相比,病程、缺损面积、血红蛋白、白蛋白、合并症(糖尿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手术时间[(136.3±32.5)min vs. (205.6±62.8)min]、术后住院时间[7.0(6.0,10.0)d vs. 10.5(7.3,15.3)d]、切口感染(0 vs. 6例)、造口并发症(0 vs. 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中使用疝囊镜技术的病人(16例)与直接中转开放手术者(18例)相比,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造口旁疝手术中应用疝囊镜技术有助于降低中转开放手术比例,手术安全易行,是腹腔镜造口旁疝修补术中一种很好的补充技术。
    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再修补安全性与术式选择研究
    刘彦旸, 傅晓键, 沈奇伟, 何 凯, 花 荣, 陈 浩, 姚琪远
    2022, 42(07): 782-7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再修补的安全性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1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修补手术治疗的40例复发性结肠造口旁疝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开放缝合修补或腹腔镜探查及手术(包括Lap-re-do 缝合修补、Lap-re-do Keyhole修补、Lap-re-do Sugarbaker修补、全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0例病人中13例行开放缝合修补,3例行Lap-re-do缝合修补,7例行Lap-re-do Keyhole修补,14例行Lap-re-do Sugarbaker修补,3例行全腹腔镜Sugarbaker修补。术后30 d内再次入院2例,均为肠梗阻;术后30 d内再手术1例,原因为引流管断裂。术后共12例病人再次复发;10例病人发生肠梗阻;5例发生局部感染,其中2例补片感染;3例病人发生造口出血;2例病人发生造口塌陷。结论    复发性造口旁疝再次修补安全可行,需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具体策略为:(1)对急诊梗阻病人首选开放缝合修补,以解除梗阻优先。(2)对既往使用聚丙烯补片修补的病人可采取直接开放缝合。(3)对腹腔情况不明者优先采取腹腔镜探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当的修补术式。
    超声引导下经Petit三角区腹横肌平面阻滞技术用于成人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术78例分析
    罗 文, 王 勇, 段 鑫, 石 念, 柯文杰, 杜晨阳, 武英翔
    2022, 42(07): 786-7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Petit三角区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技术联合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为初发嵌顿疝,均在TAP阻滞下松解嵌顿疝环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结果    78例病人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35.2(30~70)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0(1~7)d。术中发现小肠及系膜嵌顿40例,结肠嵌顿7例,网膜嵌顿24例,腹膜前脂肪嵌顿6例,阑尾嵌顿1例。术后3例病人出现伤口脂肪液化,4例阴囊皮肤淤斑,2例阴囊血清肿,无补片感染及严重并发症病例。术后随访8(1~12)个月,随访率100%,手术侧均无复发,对侧新发腹股沟疝3例,无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    经Petit三角区TAP阻滞技术联合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对于嵌顿疝病人尤其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者的治疗具有优势,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胆囊原发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杜 倩a, 梁 霄a, 王观宇a, 沈 波a, 吴峥嵘a, 王翀韡b, 曹利平a
    2022, 42(07): 790-7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8
    摘要 ( )  
    目的    分析胆囊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GB-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5例确诊为GB-NEN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5例病人中3例出现右上腹隐痛,2例无临床表现。术前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未发现远处转移。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5例均为GB-NEN,其中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1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另外2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瘤(GB-NET)分别为G1、G3级。免疫组化检查示,4例病人CgA阳性,5例病人SyA、CD56均为阳性。1例分化良好的GB-NET G1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余4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其中3例为腹腔镜手术,1例为开放手术。5例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GB-NET G3 病人和SCNEC、LCNEC病人术后行辅助化疗。LCNEC病人术后9个月出现肺多发转移,更改化疗方案联合免疫抑制剂继续治疗。MANEC病人术后5.5个月出现肝转移,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CE)治疗。随访14.0(4.5~78.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GB-NEN极为罕见,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联合化疗等多种模式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生存。
    T3期胆囊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预后影响分析
    罗 艺, 刘东明, 李广涛, 韩智强, 郭 华, 陈 璐, 武 强, 宋天强
    2022, 42(07): 794-79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19
    摘要 ( )  
    目的    评估T3期胆囊癌(GBC)病人术中行标准或扩大淋巴结清扫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肿瘤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7例T3期GBC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分别为32、35例。67例病人中T分期达到T3的Ⅲ期GBC病人为56例,其中标准和扩大淋巴结清扫分别为32、24例。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不同淋巴结清扫范围对于局部晚期胆囊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对于T3期病人,N分期(HR=2.24,95%CI 1.49-3.36,P<0.001)和淋巴结清扫范围(HR=2.51,95%CI 1.35-4.67,P=0.004)是总生存率(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肝浸润(HR=2.10,95%CI 1.18-3.74,P=0.012)和胆石症(HR=2.84,95%CI 1.30-6.19,P=0.009)是无复发生存率(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手术切除后T分期达T3期的Ⅲ期GBC病人,淋巴结清扫是OS和RFS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2.46,95%CI 1.27-4.77,P=0.008;RFS:HR=1.99,95%CI 1.05-3.77,P=0.040),N分期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9,95%CI 1.23-4.29,P=0.009),胆石症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55,95%CI 1.02-6.35,P=0.045)。结论    扩大淋巴结清扫可能有助于改善T3期GBC病人的生存,尤其是T分期达到T3的Ⅲ期GBC病人,而且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无关。
    Ⅰ~Ⅲ期胃癌病人癌结节形成风险因素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
    华科雷a, 霍明科a, 董志闯a, 李 森a, 张 贺b, 任莹坤a
    2022, 42(07): 800-8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0
    摘要 ( )  
    目的    分析Ⅰ~Ⅲ期胃癌病人癌结节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能够辅助临床预测癌结节发生的可视化评价工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 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70例Ⅰ~Ⅲ期胃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在R软件下按照3∶1 的比例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将病人分为训练集(n=654)和验证集(n=216)。通过 Lasso 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素,利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由验证集评估预测癌结节发生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准确度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    870例病人中,癌结节阳性病人121例,阴性病人749例,癌结节阳性病人在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方面均劣于阴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 回归结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OR=1.363,95%CI 1.172-1.584)、CEA(OR=1.041,95%CI 1.004-1.078)、CA19-9(OR=1.007,95%CI 1.003-1.011)、pT分期(OR=2.229,95%CI 1.397-3.557)和pN分期(OR=1.639,95%CI 1.271-2.113)是胃癌病人发生癌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利用上述变量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癌结节发生的AUC为0.865(95%CI 0.826-0.904),验证集中为0.858(95%CI 0.783-0.912)。在验证集和训练集中校准曲线均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训练集和验证集DCA的结果显示阈值概率在1%~99%时使用该模型预测癌结节发生风险的净收益更高。结论    用肿瘤大小、CEA、CA19-9、pT和pN分期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提高发生癌结节高危胃癌病人的识别和筛选能力。
    男性直肠前间隙解剖学研究及其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临床应用
    郭 震, 张 宜, 张 皓, 肖俊杰, 夏青倩, 沈自豪, 蔡子凌, 张宏宇, 盛华均, 朱淑娟
    2022, 42(07): 806-80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1
    摘要 ( )  
    目的    确认经肛进入直肠前间隙的解剖层次及定位标志。方法    自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重庆医科大学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室完成。选用成年男性盆部标本22具,在正中矢状切面下模拟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进行4倍放大做精细解剖观测直肠前间隙的位置和毗邻结构。将50名正常成年男性盆部磁共振数据与尸体标本相应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taTME的25例男性病人手术视频,对其直肠前间隙等重要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    尸体解剖数据结果显示,直肠前间隙下界至肛缘距离约为4.6 cm,距齿状线约为2.8 cm,齿状线至肛缘距离约为1.8 cm;磁共振数据结果显示,直肠前间隙下界至肛缘距离约为4.8 cm。taTME手术视频解剖学观察显示,当直肠壁切开线位于直肠前间隙下界上区,由直肠腔内向外逐层切开前壁即可进入直肠前间隙;当切开线位于直肠前间隙下界下区,由内向外逐层切开直肠前壁时会遇到直肠尿道肌和会阴体等组织结构,此时可采取侧方入路即从截石位的1~2点钟或10~11点钟方向切开肠壁向头侧解剖越过直肠前间隙下界(直肠尿道肌),进一步分离可观察到前列腺后壁被膜进入到直肠前间隙(上区),再从头侧向尾侧方向沿前列腺后壁平面紧贴直肠前壁离断直肠尿道肌等组织结构。结论    以直肠前间隙下界平面将经肛手术操作分为上、下区,经不同入路有助于顺利进入直肠前间隙,减少尿道膜部及神经血管束的损伤。
    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术前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林振宇, 钟 彬, 张建新, 尚作宏, 张 涛, 董庆泰, 马丹丹, 李中虎, 金炜东,
    2022, 42(07): 810-8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术前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01-01至2016-12-31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并作一期吻合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吻合口漏的术前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完成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能力。另收集2017-01-01至2018-12-31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并作一期吻合的57例病人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结果    330例中有42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漏发生与术前营养支持、肿瘤距肛门距离、BMI、营养风险筛查评分(NRS2002)、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NRS2002评分>3分、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血红蛋白<120 g/L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74(95%CI 0.823-0.925)。内部验证显示,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69。外部验证采用时段验证,AUC为0.787(95%CI 0.632-0.942)。结论    BMI≥25、NRS2002评分>3分、肿瘤距肛门距离≤10 cm及血红蛋白<120 g/L是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变量的列线图可作为临床决策参考。
    短篇论著
    以胃结肠静脉干为中心的扩大右半结肠联合远端胃切除12例分析
    顾焱晖, 赵玉洲, 翟科伟, 程 勇, 张世甲, 华科雷, 王新玉, 李国毅
    2022, 42(07): 815-81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3
    摘要 ( )  
    讲座
    右半结肠切除术中神经保护相关问题
    赵 鑫, 郭释琦, 张 宏
    2022, 42(07): 818-8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4
    摘要 ( )  
    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中可能发生肠系膜上神经丛的损伤,由于没有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右半结肠的神经支配是双重的,包括外来神经系统和壁内神经系统,二者共同调节右半结肠的运动、吸收与分泌等功能。右半结肠癌D3根治术后发生腹泻、腹痛、排便次数增加等症状可能与术中淋巴结过度清扫而损伤肠系膜上神经丛有关。以术前肿瘤精准分期为依据、以神经纤维组织解剖为基础的淋巴结清扫可以有效避免神经损伤,减少术后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症状。
    文献综述
    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重建研究进展
    王子健, 鲁意迅, 王鑫鑫, 陈 凛
    2022, 42(07): 823-82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5
    摘要 ( )  
    双通道重建理论上是近端胃切除术较为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其可使食物经由两条途径进入远端消化道,更有利于营养吸收和消化道激素平衡,规避了食管-残胃吻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高发的问题,手术复杂程度易于双肌瓣吻合且对残胃容量要求较低,可以较好地保障病人术后生活质量。但其对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重建术后双通道有效率和长期有效性仍有待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予以评价。
    减重代谢外科临床研究热点问题进展
    邹 曦, 尹博辉, 高瑞辰, 刘天同, 热夏提·如则, 徐 强
    2022, 42(07): 826-8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6
    摘要 ( )  
    回顾近年发表的高质量专业期刊文献,总结当前减重代谢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相关进展如下:(1)比较胃袖状切除术(SG)与胃旁路术(RYGB)的临床疗效。现有国外随机临床试验及国内队列研究显示,SG与RYGB在减重效果及缓解肥胖相关代谢异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比减重代谢手术与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效果。减重手术或手术联合药物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对于T2DM有更好的疗效。(3)青少年减重手术分支。(4)代谢手术共治其他系统疾病。(5)术后长期健康管理。(6)多中心减重代谢手术病例注册系统及数据库的建立完善。
    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的腹股沟疝治疗进展
    李 琦, 孟祥朝, 孙惠军
    2022, 42(07): 830-8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7
    摘要 ( )  
    腹腔积液是肝功能失代偿期的表现,合并肝硬化腹腔积液的病人,腹股沟疝发病率增高。腹腔积液、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以及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使此类病人的治疗充满挑战。现有指南并未对这一特殊人群的治疗做出明确的指导,针对肝硬化腹腔积液病人的腹股沟疝修补的最佳时机和手术方法尚存争议。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采用个体化原则,多学科协作可使此类病人获益。
    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研究现状
    盛宇斌, 梁 霄
    2022, 42(07): 833-83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8
    摘要 ( )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ICC的方法。但由于ICC的生物学特性,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在操作规范和疗效上仍存在争议。对于ICC病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实施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并未增加病人围术期病死率,但在远期疗效上暂未体现优势。
    病案报告
    胰腺癌肉瘤1例报告
    耿朋霄, 陈旭阳, 许鑫森, 王许安, 陈 炜, 刘颖斌
    2022, 42(07): 836-8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29
    摘要 ( )  
    腹腔镜手术治疗全脏器反位胃癌1例报告
    江一铭, 林光锬, 王祖凯, 郑朝辉, 黄昌明, 林建贤
    2022, 42(07): 838-8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7.3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