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2-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青年专家论坛
    论蓍
    短篇论著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门静脉高压合并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脾及门静脉高压外科学组
    2022, 42(04): 361-3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1
    摘要 (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2022, 42(04): 370-3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2
    摘要 ( )  
    腹主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2022, 42(04): 380-3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3
    摘要 ( )  
    青年专家论坛
    对高质量前瞻性临床研究的认识与体会
    陆 俊, 郑华龙, 许斌斌, 黄昌明
    2022, 42(04): 388-39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4
    摘要 ( )  
    前瞻性临床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科发展水平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积极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于青年外科医师成长和学科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前瞻性临床研究可能使繁杂的临床工作变得有序,有助于青年外科医师对临床现象加深思考,并推动临床诊疗的规范化。开展高质量前瞻性临床研究涉及多个关键环节,需要持之以恒。前瞻性研究的数据值得进一步挖掘其潜在研究价值。同时,外科医师也应该理性看待“前瞻性研究”,不能盲目笃信。如何在“现实世界”将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结果转化为病人获益,依然值得深入思考。
    从RESONANCE系列研究谈临床研究助手作用及能力培养
    王鑫鑫
    2022, 42(04): 391-3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5
    摘要 ( )  
    临床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临床研究助手对于研究的顺利实施十分重要。临床研究助手既是参与者和设计者,又是执行者和推动者,还是协调者和组织者,其应该是最了解所参与临床研究的人,也是需要承担团队最大量工作的人。在开展临床研究过程中,助手应找准定位,遇事要多请示、多报告,按照主要研究者的要求认真执行,保证质量,避免各种操作失误造成的研究质量下降。同时,临床研究助手还需要更多的热情与力量,更多的学习与思考,更多的努力与付出,更多的耐心与毅力。要充分相信自己,也要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临床研究工作中相与有成,大有所为。
    开展胃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研究的启示
    张 鹏, 陶凯雄, 王国斌
    2022, 42(04): 394-39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6
    摘要 ( )  
    近年来,尽管我国临床医学领域越来越重视开展临床研究,但高水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点问题。结合开展胃肠间质瘤相关临床研究工作经验,建议先建立高质量数据库,以微创外科诊疗、临床典型案例、预后评价体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协作等临床实际问题或热点话题为切入点,开展兼具创新性及实用性的临床研究;在扎实做好单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多中心研究,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论蓍
    手术治疗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373例临床分析
    董志涛, 方鲲鹏, 郭俊武, 戴炳华, 隋承军, 耿 利, 杨甲梅
    2022, 42(04): 398-4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7
    摘要 ( )  
    目的    分析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手术疗效,以及术中输血和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373例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根据最大瘤体直径将病人分为GH组(巨大肝血管瘤,直径10~<15 cm,241例)和EH组(特大肝血管瘤,直径≥15 cm,132例),对比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手术治疗结果,分析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高危因素。结果    EH组血液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高于GH组。在EH组随访过程中,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随直径增加而增多(P<0.05)。EH组的肝门阻断时间、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GH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切除病变数目、阻断方式、术后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H组病人多选用血管瘤摘除术,而EH组病人多选用肝切除术(P<0.05)。GH组中,行肝切除术者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高于行肿瘤摘除术者(P<0.05),而二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与血管瘤直径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瘤直径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直径≥10 cm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人,随着血管瘤直径的增加,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血液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增高,故应根据直径重新划分血管瘤的亚组有助于区分临床治疗策略。
    胆道镜下导丝突破法治疗困难胆管吻合口狭窄12例疗效分析
    李 宇, 董鼎辉, 刘学民, 孙 昊, 吕 毅
    2022, 42(04): 404-40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8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导丝突破法治疗困难胆管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治疗失败的12例胆管吻合口狭窄病例的临床资料。9例为肝移植术后胆管端端吻合口狭窄,使用经口单人操作胆道镜(SpyGlass)进入胆道;3例为复杂上腹部术后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使用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进入胆道。分析操作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    12例病人中,4例针尖样狭窄者均通过胆道镜辅助完成导丝穿越吻合口;余8例为完全狭窄,接受导丝硬头突破法治疗9次(7次SpyGlass胆道镜和2次PTCS),其中6次成功。胆道镜下导丝突破法技术成功率为76.9%(10/13)。导丝通过狭窄后放置PTCD导管(3例)、塑料支架(3例)及全覆膜金属支架(4例)。2例失败者通过PTCD会师及十二指肠内瘘口治疗成功。术后轻度胆管炎2例,保守治疗好转,无出血、穿孔、胆瘘等与导丝突破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11(3~34)个月,4例已脱支架,无狭窄复发。结论    胆道镜下导丝突破法治疗ERCP或PTCD失败的困难胆管吻合口狭窄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诊治胆总管结石价值分析
    朱杰高, 吴鸿伟, 刘 坤, 汪 栋, 刘 军, 郭 伟, 张忠涛
    2022, 42(04): 409-4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LTCBDE)对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阴性的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有高度胆总管结石可能,但术前MRCP检查阴性的832例胆囊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行LTCBDE明确诊断胆总管结石,并行胆总管取石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经胆囊管探查成功率和结石阳性率。结果    772例病人成功完成了LTCBDE,探查成功率为92.8%。418例(54.1%)病人发现胆总管内泥沙样结石或成形结石,415例病人经胆囊管途径取石成功,取石成功率为99.3%。随访时间为5.2(3.2~7.7)年,共9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其中胆瘘2例,术后残留结石3例;354例无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高度胆总管结石可能的胆囊结石病人,当术前MRCP检查阴性时,建议LC术中行LTCBDE;LTCBDE安全、可行,具有较高的探查和取石成功率,能够同期实现诊断和治疗的目标。
    感染性胰腺坏死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卢炯地, 丁乙轩, 郑 智, 曲元旭, 梅文通, 曹 锋, 李 非
    2022, 42(04): 412-41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人发生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至2020-12-3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215例IPN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有无MDRB感染,分为MDRB感染组(107例)和非MDRB感染组(108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转归。结果  MDRB感染组病人入院时CT严重指数(CTSI)评分[8(6~10) vs. 6(4~8),P=0.001]和降钙素原(PCT)水平[(1.7±1.4)μg/L vs. (0.8±0.7)μg/L,P=0.001]高于非MDRB感染组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MDRB感染组病人更需要营养支持(80.4% vs. 50.9%,P=0.001)、微创手术干预(88.8% vs. 64.8%,P=0.001)等治疗措施。在临床转归方面,MDRB感染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并发症(23.4% vs. 12.1%,P=0.029)和新发器官衰竭(11.2% vs. 0.9%,P=0.002),导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30.1±28.7)d vs. (17.9±13.7)d,P=0.001)]和总住院时间[(50.0±31.1)d vs. (29.0±21.5)d,P=0.001]延长。经多因素分析发现,合并胰腺外感染(OR=4.116,95%CI 1.381-12.271,P=0.011)、入院时PCT水平(OR=2.728,95%CI 1.502-4.954,P=0.001)、胰腺坏死程度(OR=2.728,95%CI 1.502-4.954,P=0.001)是影响IPN病人出现MDR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IPN病人是否出现胰腺外感染、胰腺坏死严重程度、入院时PCT水平可评估其发生MDRB感染的风险。
    胰腺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预后模型建立
    张国虓, 李 勃, 尹笑逸, 高绥之, 沈 硕, 王 健, 任义伟, 韩家伟, 郭世伟, 金 钢
    2022, 42(04): 417-42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腺鳞癌(ASCP)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对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肝胆胰腺外科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6例ASCP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分析不同Ki-67指数病人的预后差异,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Ki-67指数的截断值(40%)。对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预后影响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 (Nomogram)预后模型,并使用决策曲线分析法(DCA)进行评估。结果    高Ki-67指数组脉管癌栓阳性病人的比例高于低Ki-67指数组(P=0.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脉管癌栓和Ki-67指数与ASCP病人术后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N分期与Ki-67指数均为ASCP病人术后独立预后预测因素,据此建立Nomogram预后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的C-index为0.714(95%CI 0.663-0.765),高于TNM分期预后模型(C-index=0.581,95%CI 0.523-0.639),在预测总生存时间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DCA 同样显示 Nomogram 预后模型较 TNM分期预后模型具有更高的临床获益。结论    低分化、肿瘤直径>4 cm、N分期(N1+N2)、Ki-67指数>40%的ASCP病人术后预后不良,据此建立的Nomogram预后模型较TNM分期预后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及临床获益。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对比腹腔镜辅助经腹膈肌裂孔入路与经胸腹联合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疗效
    宋奇赢a, 李雄广a, 吴 迪a, 李 硕a, 张沥予a, 乌日力格b, 王鑫鑫a
    2022, 42(04): 423-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2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经腹膈肌裂孔入路与经胸腹联合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425例Siewert Ⅱ型AEG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辅助经腹膈肌裂孔入路(经腹组)363例,腹腔镜辅助经胸腹联合入路(胸腹联合组)62例。采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比分析两组病人近、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各匹配61例,匹配后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胸腹联合组相比,经腹组病人术中失血量少[150(100,200)mL vs. 200(150,200)mL,Z=-2.973,P=0.003],手术时间短[220(188,250)min vs. 293(257,350)min,Z=-6.427,P<0.001],且术后下床活动[2(1,3) d vs. 3(2,4)d,Z=-3.992,P<0.001]和进食流食时间[5(3,6)d vs. 8(6,9)d,Z=-5.522,P<0.001]更早,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0(9,14)d vs. 13(12,16)d,Z=-3.96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胸腹联合组在近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以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优于经腹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为3~84个月,两组病人在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OS)和无瘤生存率(DFS)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S:72.6% vs. 83.2%,χ2=0.379,P=0.538;DFS:58.8% vs. 73.2%,χ2=2.900,P=0.089)。亚组分析显示,在进展期病人中,胸腹联合组3年DFS显著高于经腹组(57.1% vs. 73.7%,χ2=0.5280,P=0.022)。结论    对于Siewert Ⅱ型AEG病人,腹腔镜辅助经胸腹联合入路手术风险高,病人术后恢复时间长,且未能延长术后生存时间,建议选择经腹膈肌裂孔入路;而对于进展期病人,腹腔镜经胸腹联合入路可能存在生存获益。
    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周雪亮, 贾宏涛, 邵岩飞, 洪希周, 张 森, 郑民华, 孙 晶
    2022, 42(04): 429-43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3
    摘要 ( )  
    目的    构建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1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670例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04例(6.5%)发生同时性腹膜转移。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影响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风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从而建立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风险评估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AUC值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梗阻、腹腔积液、肿瘤部位、临床T分期(cT)、临床N分期(cN)、血红蛋白、白蛋白、CA125、CA19-9和癌胚抗原(CEA)与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HR=5.57,95%CI 2.11-14.70,P=0.001)、cT(HR=6.19,95%CI 1.02-37.46,P=0.047)、cN(HR=6.18,95%CI 2.39-15.99,P<0.001)、CA125(HR=27.49,95%CI 8.87-85.17,P<0.001)、CA19-9(HR=46.65,95%CI 12.26-177.58,P<0.001)和CEA(HR=1223.07,95%CI 259.99-5753.70,P<0.001)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风险评估模型的列线图总分为278分,列线图的AUC值为0.97。结论    肿瘤部位、cT、cN、CA125、CA19-9和CEA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风险因素,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腹腔镜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对低位直肠癌病人泌尿生殖功能和生活质量影响研究
    张皓宇, 李干斌, 魏广辉, 渠 浩, 翟志伟, 赵宝成, 王振军, 韩加刚
    2022, 42(04): 434-4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4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与传统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E)对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后泌尿生殖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ELAPE或APE的92例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ELAPE 60例(65.2%),APE 32例(34.8%)。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估病人的泌尿生殖功能,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EORTC QLQ-C30)和结直肠癌病人专用生存质量问卷29(QLQ-CR29)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ELAPE组和APE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分期、肿瘤分化情况、系膜切除质量、脉管浸润和神经侵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泌尿生殖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E组相比,ELAPE组盆底重建率显著增高(76.7% vs. 0,P<0.001)。两组病人术后IIEF-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1~17)分 vs. 17(11~20.5)分,P=0.422],ELAPE组术后IPSS评分显著低于APE组[3(2~5)分 vs. 2(1~4)分,P=0.039]。两组泌尿功能障碍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ORTC QLQ-C30结果显示,ELAPE组病人术后躯体功能显著优于APE组[86.7(73.3~93.3)分 vs. 70.0(60.0~85.0)分,P=0.005]。结论    对于低位直肠癌,与腹腔镜APE相比,腹腔镜ELAPE术后病人泌尿功能较差,而对术后生殖功能和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
    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端侧与侧侧吻合效果比较
    黎 凡, 刘永飞 , 卢传辉, 罗凌涛, 苏国强
    2022, 42(04): 441-4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5
    摘要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采取端侧或侧侧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20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收治的105例行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消化道重建行端侧吻合68例(端侧组),行侧侧吻合37例(侧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随访观察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端侧组术中肠管切除长度短于侧侧组,且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和0.01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首次排气时间、淋巴结清扫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粘连性肠梗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75.9% vs 72.3%,P=0.752)。结论    腹腔镜辅助左半结肠切除术采用结肠端侧吻合与侧侧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均可行,当肿瘤位置位于降结肠及降乙交界处时,端侧吻合可能减少脾曲游离的操作。
    腹腔镜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治疗混合型便秘25例疗效分析
    付占威, 薛 佩, 宗 科, 马君俊, 郑民华
    2022, 42(04): 445-4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治疗混合型便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符合手术指征的25例混合型便秘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随访观察病人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病人满意度、便秘症状改善情况及心理状态。结果    所有2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49.9±16.5)h,首次排便时间为(66.2±26.6)h,住院时间(9.2±4.7)d。术后病人恢复排便后呈现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加,为(13.8±9.3)次/d。术后6个月逐步改善至(5.2±3.9)次/d,术后1年为(3.8±4.5)次/d。病人满意度为(85.3±27.9)分,便秘治疗有效率为92.0%。部分便秘病人术后仍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状态,便秘复发病人中焦虑和(或)抑郁人群的比例明显高于便秘缓解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全结肠加部分直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治疗混合型便秘安全、可行,病人术后恢复快。
    CD55蛋白表达水平与Ⅲ~Ⅳ期结肠癌病人预后相关性分析
    崔艳成, 周宇石, 张银丽, 梁 斌, 申占龙, 姜可伟, 杨晓东, 尹慕军, 叶颖江
    2022, 42(04): 449-4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7
    摘要 ( )  
    目的    探讨影响结肠癌CD55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利用TCGA数据库(https://portal.gdc.cancer.gov/)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CD55 mRNA表达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差异;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09例结肠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CD55蛋白表达,探索影响CD55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CD55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不表达,而在结肠癌组织的细胞膜表面和细胞质中高表达。109例结肠癌组织中,CD55蛋白高表达者占25.7%(28/109),低表达者占74.3%(81/109)。CD55表达与结肠癌病人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部位、T分期、N分期、错配修复状态(MMR)无关(P>0.05),而与有无转移(χ2=8.535,P=0.003)和TNM分期(χ2=8.626,P=0.035)相关。分层分析显示,肿瘤部位、CD55蛋白表达、有无远处转移与Ⅲ~Ⅳ期结肠癌病人OS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CD55蛋白表达水平、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Ⅲ~Ⅳ期结肠癌病人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D55蛋白表达升高与结肠癌病人不良预后有关,是影响Ⅲ~Ⅳ期结肠癌病人术后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可能成为结肠癌病人新的治疗方向。
    喉前皮下针电极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术中神经监测临床研究
    李 朋, 贾 浩, 易 辛, 韦 伟
    2022, 42(04): 454-45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8
    摘要 ( )  
    目的    探讨喉前皮下针电极记录肌电信号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监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收治的20例行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中分别采用喉前皮下针电极和气管插管表面电极监测喉返神经功能。结果    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气管插管表面电极记录肌电信号为:V1=(976.5±452.3)μV,R1=(1161.2±548.3)μV,V2=(966.6±416.2)μV,R2=(1168.2±528.5)μV;喉前皮下电极记录肌电信号为:V1=(548.7±216.1)μV,R1=(677.8±263.4)μV,V2=(545.7±204.4)μV,R2=(679.8±270.4)μV,肿瘤切除前后肌电信号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针电极置入过程中,未发生皮下血肿和电针折断,无医务人员被针电极刺伤事件,术后无喉部皮肤感染和瘢痕形成。喉前皮下针电极记录的肌电信号强度约为气管插管表面电极的50%,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和血钙水平均无关。结论    喉前皮下针电极用于小切口甲状旁腺手术中神经监测安全可行,具有稳定性好、安装方便和成本低廉的特点,但肌电信号强度仅约为气管插管表面电极的50%。
    短篇论著
    腹膜前膜解剖理念用于全腹膜外疝修补术90例疗效分析
    胡安然, 傅锦波, 郑志铭, 郑福榕, 旷鹏昊, 洪晓泉, 郑华滨
    2022, 42(04): 458-4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19
    摘要 ( )  
    文献综述
    阿司匹林用于肝细胞癌防治的研究进展
    顾晶雯, 蒋亚波, 程树群
    2022, 42(04): 461-46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0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且病死率高,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整体疗效。但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价格昂贵,个体差异大,临床仍缺乏有效且费用较低的肝癌辅助治疗药物。阿司匹林已被多项队列研究结果证实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肝癌发病率;同时,在肝癌的辅助治疗上也有较好的疗效。应在开展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及阿司匹林治疗肝癌的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在肝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力,从而能够使病人获得更加有效且经济的治疗策略,使更多的肝癌病人受益。
    胰肠吻合方式发展历史与现状
    颜伟康, 刘颖斌
    2022, 42(04): 464-46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1
    摘要 ( )  
    胰肠吻合从胰管十二指肠吻合的雏形,发展至胰肠端端吻合、胰管空肠端侧吻合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三大类的成熟阶段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胰瘘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胰肠吻合方式在近年来也多有研究与改良,如荷包式吻合、捆绑式吻合、“U”形贯穿缝合、鲨嘴式吻合、Blumgart法、一针法等,各具启发性、创新性、实用性。目前,仍没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表明哪一种吻合技术在预防胰瘘发生方面有明确的优势。无论是传统的开放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现有的共识均推荐术者根据自身经验选择熟练程度较高的术式,以提高吻合质量为主。外科医师仍需更深入地研究胰瘘的发生机制,以更明确指导胰腺残端的重建,尽可能避免发生胰瘘。
    门静脉尾状叶支解剖及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应用进展
    秦兴松, 秦兴雷
    2022, 42(04): 468-47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2
    摘要 ( )  
    近年来,门静脉尾状叶支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术中处理尾状叶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尚未明确。门静脉尾状叶支分布、走行于解剖结构复杂的H型横沟区域,涉及肝脏、胆囊、区域淋巴结等组织器官和门静脉、肝动脉、胆管及下腔静脉等脉管系统,是肝胆外科手术的难点区域,合理的手术入路至关重要。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预处理门静脉尾状叶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契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因此,在实施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时应强调门静脉尾状叶支预处理的地位。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再程外放疗研究进展
    王 垒, 钟晓虹, 邵凌东, 吴君心
    2022, 42(04): 471-47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3
    摘要 ( )  
    随着外放疗(EBRT)的进步,包括调强放疗和立体定向放疗的普及和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的应用,既往接受过盆腔放疗的局部复发性直肠癌(LRRC)病人再程EBRT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其疗效也逐渐得到肯定。对于可切除性LRRC,应考虑术前或术中给予再程EBRT提高R0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如无法手术,可以考虑再程EBRT姑息治疗。虽然放疗范围、剂量目前没有统一建议,但考虑到后期毒性反应,再程EBRT宜采用超分割模式。
    【关键词】    局部复发性直肠癌;外放疗;再程放疗
    病案报告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伴肝转移1例报告
    林卓鋆, 杨泽煌
    2022, 42(04): 475-47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4
    摘要 ( )  
    离体肝切除治疗儿童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报告
    张国锋, 丁一 , 杨合英, 段伟宏, 刘军桂, 郭 飞, 李延安, 岳 铭
    2022, 42(04): 477-4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5
    摘要 ( )  
    巨大肝内孤立性坏死结节1例报告
    吴文楷, 曹叶芝, 汪玲虎, 张 琦, 于庆生,
    2022, 42(04): 479-4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4.2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