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2-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南与共识
    专家论坛
    论蓍
    短篇论著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与共识
    中国浸润性乳腺癌诊治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2, 42(02): 121-12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1
    摘要 ( )  
    中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2, 42(02): 128-1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2
    摘要 ( )  
    中国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2, 42(02): 132-1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3
    摘要 ( )  
    中国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2, 42(02): 137-14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4
    摘要 ( )  
    中国妊娠期与哺乳期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2, 42(02): 146-15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5
    摘要 ( )  
    中国乳腺癌中心静脉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2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乳腺外科学组
    2022, 42(02): 151-1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6
    摘要 ( )  
    专家论坛
    再论腹壁的力学原理——各向异性的临床与思考
    陈 双, 江志鹏
    2022, 42(02): 159-1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7
    摘要 ( )  
    腹壁的物理学特性包括刚性、顺应性、各向异性等,其与腹壁功能的实现及疝外科的手术原理、手术效果息息相关。其中,各向异性指在力的作用下腹壁在不同轴向,尤其是横向(左右两侧)与纵向(头尾两侧)表现出的刚性和顺应性的差异。各向异性与腹壁肌、腹壁筋膜系统、腹白线等结构的机械特性有关。腹壁的各向异性可解释许多腹壁外科的临床问题,包括Keyhole手术为何容易复发、为何要尽量保护腹白线、腹壁缺损应如何关闭等。因此,腹壁外科无论是术式选择还是修复材料设计都应从腹壁的机械特性角度去考量。外科医生也需要增进这方面的了解以更好地理解、运用和创新腹壁外科的技术。
    胆囊癌转化治疗模式探索与思考
    龚 伟, 吴向嵩, 杨自逸
    2022, 42(02): 163-1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8
    摘要 ( )  
    胆囊癌病人预后不佳。如何进一步精确评估手术可行性、提高外科根治性手术比例,是改善胆囊癌治疗效果的关键。以病人是否能从外科手术中获益为标准,可将处于局部进展状态而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胆囊癌病人,进一步细分为临界可切除胆囊癌和局部进展期胆囊癌两种类型,并应对局部进展期胆囊癌开展转化治疗。随着综合治疗手段的进步,有望通过系统性治疗联合外科手术的转化治疗模式,提高此类病人的R0切除率,从而改善预后。
    论蓍
    危重型急性胰腺炎进一步分型价值研究
    韦 琴, 申鼎成, 宁彩虹, 李嘉荣, 林嘉晏, 张 韬, 陈 璐, 朱 帅, 黄耿文
    2022, 42(02): 167-17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09
    摘要 ( )  
    目的    探讨危重型急性胰腺炎(CAP)进一步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120例CAP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CAP病人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性胰腺坏死是否同期发生,分为同时性CAP(69例)和异时性CAP(51例)两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全组病死率为42.5%(51/120),其中同时性CAP病死率为66.7%(46/69),高于异时性CAP组(9.8%,5/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异时性CAP相比,同时性CAP病人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更高、器官功能衰竭持续时间更长、术后出血发生率更高、ICU住院时间及总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至IPN时间(OR=1.1,95%CI 1.0-1.2,P=0.010)、多器官功能衰竭(OR=8.3,95%CI 2.1-32.2,P=0.002)和同时性CAP(OR=9.4,95%CI 2.6-34.5,P=0.001)是CAP病人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同时性CAP是早期器官功能衰竭进行的同时并发感染性胰腺坏死,预后极差。对CAP做进一步分型有助于指导对其预后判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梯度提升机模型在肝内胆管癌手术预后预测中应用价值研究
    范 烨, 季顾惟, 许正刚, 张飞鸿, 孙东伟, 王 科
    2022, 42(02): 172-17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梯度提升机(GBM)模型在肝内胆管癌(ICC)手术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49例ICC病人数据,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433例和测试集216例。采用GBM算法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衡量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校准曲线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比较GBM模型和ICC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所有模型均在独立的测试集内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内病人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39.0个月,测试集内病人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40.0个月,两组病人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8)。GBM模型由6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构成:年龄、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GBM模型对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预测的C-index值分别为0.741(95%CI 0.709-0.773)和0.719(95%CI 0.671-0.766),GBM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系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示GBM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GBM模型可将ICC病人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3组病人手术预后情况比较,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GBM模型比TNM分期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具有良好手术预后的ICC病人。结论    构建的GBM模型集合了6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可显著改善对ICC手术预后的评估。机器学习通过深入挖掘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作用并以集成学习的方式实现精准预测,在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52例胆道疾病病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系统影像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李 斌, 王凤伟, 邱智泉, 张吉祥, 缪应鸟, 张清惠, 姜小清
    2022, 42(02): 179-1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1
    摘要 ( )  
    目的    开展胆道疾病病例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系统影像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1年5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胆道一科收治的352例胆道疾病病人薄层CT扫描图像资料并构建三维数字影像,归类分析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影像学形态特点。结果    影像学形态完全符合经典解剖学著作描述者仅64例(18.1%)。288例(81.8%)存在动脉异位起源(肝动脉25.6%,胰腺动脉支5.7%,右膈动脉6.3%,胃十二指肠动脉0.6%,胆囊动脉0.6%,胃左动脉0.6%,胃右动脉0.3%,胃网膜左动脉0.3%)、副肝动脉(9.7%)、异位走行(肝动脉、异位起源肝动脉及副肝动脉31.0%,异位起源胰腺动脉支5.7%,异位起源胃十二指肠动脉0.6%,异位起源胆囊动脉0.6%)、异常共干(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2.8%;其他动脉共干0.9%)、异常交通支(Bühler弓4.8%)以及动脉缺如(2.6%)等单一或多态并存的非经典解剖学形态。结论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系统解剖形态多样。充分了解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系统解剖形态特点,将有助于合理规划胆道疾病外科手术方案、降低术中出血风险以及提高术后出血性并发症救治成功率。
    经食管裂孔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中应用价值研究
    王大广, 李 伟, 张 洋, 陈羽佳, 国瑀辰, 潘国强, 孔 远, 李 双, 所 剑
    2022, 42(02): 187-19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食管裂孔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在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收治的32例经手术治疗的SiewertⅡ型AEG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腹腔镜下经食管裂孔途径,“以食管为中心按腹侧→背侧→两侧的清扫次序”清扫No.110、No.111、No.112淋巴结。记录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收获淋巴结数量、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通过经食管裂孔途径,“以食管为中心按腹侧→背侧→两侧的清扫次序”实现了No.110、No.111、No.112淋巴结的确切清扫,淋巴结转移发生率No.110为6.25%(2/32),No.111为9.38%(3/32),No.112为9.38%(3/32)。无术中副损伤发生。术后出现胸腔积液21例,胰瘘7例,腹腔感染1例以及吻合口漏1例。结论    通过经食管裂孔途径,“以食管为中心按腹侧→背侧→两侧的清扫次序”对AGE病人进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
    癌性肠梗阻预测模型建立及克罗恩病肠梗阻临床特点分析
    段 明, 吴恩昊, 曹 磊, 李 毅, 朱维铭,
    2022, 42(02): 193-1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癌性肠梗阻和克罗恩病(CD)肠梗阻临床鉴别诊断及不同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手术的406例肠梗阻病人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癌性肠梗阻和CD肠梗阻病人分为肠癌组(63例)和CD组(183例)。比较两组临床及腹部CT相关指标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癌性肠梗阻疾病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    肠癌组发病年龄高于CD组[(54.9±2.2)岁 vs. (39.9±1.0)岁,t=-6.3,P<0.01],病程短于CD组[(12.9±1.6)周vs.( 26.3±3.1)周,t=3.8,P<0.01)。肠癌组呕吐、腹胀、肛门排气排便减少发生率[39例(61.9%) vs. 16例(8.7%),χ2=78.0,P<0.01;58例(92.1%)vs. 82例(44.8%),χ2=44.9,P<0.01;53例(84.1%)vs .61例(33.3%),χ2=50.6,P<0.01]及急诊手术率[45例(71.4%) vs. 17例(9.3%),χ2=98.1,P<0.01]均高于CD组。肠癌组肿瘤标记物标化值升高程度[2.3(1.1~15.6) vs. 1.5(1.0~4.0),Z=-2.5,P=0.014]及升高的肿瘤标记物数目[1.0(1.0~5.0) vs. 1.0(1.0~2.0),Z=-4.8,P<0.01]均高于CD组。肠癌组病变部位肠壁厚度[(11.5±0.5)mm vs.(7.5±0.2) mm,t=-6.9,P<0.01]大于CD组,狭窄肠腔近远端直径比[3.7(1.9~13.8) vs. 3.0(1.3~11.2),Z=-3.3,P<0.01]、狭窄部位肠管直径[3.0(1.0~6.0)mm  vs. 5.0(2.0~9.8) mm,Z=-4.9,P<0.01]小于CD组。基于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及逐步回归,最终纳入发病年龄、病程、呕吐、肿瘤标记物升高数目及CT联合变量构建癌性肠梗阻疾病预测模型。C-指数及模型预测癌性肠梗阻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95%CI 0.959-1.000),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概率和实际概率拟合良好。结论    应从人口学、现病史、肿瘤标记物及影像学资料综合进行癌性肠梗阻和CD肠梗阻的鉴别诊断。癌性肠梗阻疾病预测模型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危险因素分析
    刘军广, 陈贺凯, 郑利军, 汤坚强
    2022, 42(02): 199-2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的3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71例接受Ls-uLAR的病人中有31例(8.4%)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其中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23例(23/307,7.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6例吻合口重度狭窄难以回纳,15例经保守治疗吻合口漏临床愈合(其中2例因肺转移而放弃回纳);无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8例(8/64,12.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急诊行回肠造口,5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符合吻合口漏临床愈合标准的15例病人于初次术后3~16个月行造口回纳,其中8例(8/15,53.3%)再次出现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vs.否:100.0% vs. 30.0%,P=0.026)、初次术中出血量(> 50 mL vs. ≤ 50 mL 87.5%  vs. 14.3%,P=0.010)及吻合口内镜下缺血征象(有vs.无:85.7% vs. 25.0%,P=0.041)与再发吻合口漏相关。8例再发吻合口漏病人表现为骶前脓肿并继发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和肛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所有再发漏病人经保守治疗1~2个月均未能愈合,除1例直肠阴道瘘拒绝再次造口外,其余7例均改行横结肠造口。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并发吻合口漏结局不良,继发吻合口狭窄及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风险较高,对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愈合标准、造口回纳时机和手术方式,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病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生存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张 磊, 时飞宇, 胡晨浩, 张 喆, 阎 俊, 王光辉, 佘军军
    2022, 42(02): 206-21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5
    摘要 ( )  
    目的    探究影响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个体化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1-01—2019-12-3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45例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R软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356例(4/5)病人作为建模组,剩余89例(1/5)病人作为验证组。在建模组中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列线图。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和校准图评价列线图预测效能。结果    年龄、切除效果、CRS评分以及术后辅助治疗为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筛选出的危险因素成功构建预测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OS、PFS列线图模型。建模组与验证组5年OS和PF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784、0.794、0.756。在建模组与验证组的校准图评价中校正曲线均展现了较好的拟合度。结论 高龄、姑息性切除、CRS评分3~5分、术后未行辅助治疗是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预测模型能较为准确预测初始可手术切除Ⅳ期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
    基于SEER数据库乳腺浸润性筛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刘奋德, 王虎霞, 宋张骏
    2022, 42(02): 214-21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2016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局(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的388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在388例病人中,287例(74.0%)为T1期,321例(82.7%)为N0期,374例(96.4%)接受手术治疗,204例(52.6%)接受放疗,85例(21.9%)接受化疗。病人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 94.4%、88.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婚姻状态、T分期、M分期、手术、放疗是影响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病人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分期、M分期、放疗是影响乳腺浸润性筛状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浸润性筛状癌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T分期、M分期。放疗对浸润性筛状癌病人的生存率是否有益仍需对浸润性筛状癌进一步深入研究。 
    短篇论著
    内镜套扎术治疗内痔59例临床分析
    陈章涵, 齐志鹏, 贺东黎, 时 强, 李 冰, 徐恩盼, 刘婧依, 周平红, 钟芸诗
    2022, 42(02): 219-22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7
    摘要 ( )  
    双道丝线结扎处理阑尾根部应用价值研究
    宋 超, 沈卫星, 陈伟新, 楼文晖, 吴伟新
    2022, 42(02): 222-2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8
    摘要 ( )  
    文献综述
    胰腺癌化疗中吉西他滨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央 茂, 冯佳毅, 刘颖斌
    2022, 42(02): 225-22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19
    摘要 ( )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大部分病人确诊时已无手术机会,需要通过全身化疗来改善预后。因此,化疗仍是胰腺癌最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的生存期改善十分有限,化疗药物耐药是关键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开始聚焦于化疗耐药机制的探索,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是吉西他滨耐药,其耐药机制复杂且不明确,肿瘤微环境的干涉、吉西他滨药物本身的代谢异常以及非编码RNA的调节均可能导致耐药的发生。针对上述可能存在的机制,可开发出潜在的抗耐药策略, 提高化疗有效率,并改善胰腺癌的总体预后。
    病案报告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恶变合并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报告
    王家伟, 杨晓俊, 施天培, 卢 旭, 朱 华, 褚朝顺, 汪宝林
    2022, 42(02): 230-2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20
    摘要 ( )  
    甲状腺内胸腺癌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1例报告
    刘九洋a, 陈 浩b, 吴高松a
    2022, 42(02): 232-23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21
    摘要 ( )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伴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报告
    桂志强, 王志宏, 张 浩, 张 平, 贺 亮, 孙 威, 项敬哲, 董文武, 张 挺, 张大林, 吕承洲, 黄加鹏, 邵 亮
    2022, 42(02): 235-23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22
    摘要 ( )  
    腹腔镜手术治疗正中弓状韧带综合征2例报告
    李 宇, 刘学民, 白纪刚, 吕 毅
    2022, 42(02): 238-24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2.02.2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