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1-05-01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共识
    临床指南
    特别推荐论著
    论蓍
    文献综述
    病案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共识
    腹腔镜肝胆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21, 41(05): 481-48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1
    摘要 ( )  
    腹腔镜胰腺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21, 41(05): 489-49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2
    摘要 ( )  
    腹腔镜胃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21, 41(05): 495-50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3
    摘要 ( )  
    腹腔镜结直肠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21, 41(05): 504-5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4
    摘要 ( )  
    腔镜甲状腺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21, 41(05): 512-5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5
    摘要 ( )  
    腹腔镜疝与腹壁外科手术缝合技术与缝合材料选择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2021, 41(05): 515-52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6
    摘要 ( )  
    临床指南
    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病人影像学检查临床适用性评价指南(2021年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减重与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北京市医学影像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2021, 41(05): 524-53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7
    摘要 ( )  
    特别推荐论著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2020年度报告
    李梦伊1,刘 洋1,张松海2,赵象文3,汪 泳4,刘雁军5,蔺宏伟6,吴良平7,丁明星8,李 震9,等
    2021, 41(05): 533-5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8
    摘要 ( )  
    目的    统计分析中国多地区2020年度减重与代谢手术开展情况。方法    基于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数据登记工作,统计分析2020年度各地区开展减重与代谢手术情况,并对病人人口学信息、肥胖相关疾病、手术信息等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20年度来自1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38家中心上传临床数据至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登记有效病例3693例。术前体重指数(BMI)为37.2 (22.9,87.5)。女性病人2975例(80.6%),年龄中位数为31(12,74)岁;男性病人718例(19.4%),年龄中位数为32(14,66)岁。胃袖状切除术(SG)占84.88%、Roux-en-Y 胃旁路术(RYGB)占5.88%、胃袖状切除联合空肠空肠旁路术(SG-JJB)占5.74%、单吻合口胃旁路术(OAGB)占1.60%、胃袖状切除术联合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旁路术(SADI-S)占1.38%、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位术(BPD-DS)占0.17%、胃袖状切除联合袢式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术(SG-Loop DJB)占0.02%、其他手术方式占0.33%。25%的病人在术前合并2型糖尿病,58.3%的病人术前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22.2%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9.5%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结论    大中华减重与代谢手术数据库的搭建为我国减重代谢手术的大数据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目前数据,尽管手术方式呈现多样性,LSG仍是本年度我国多地区减重与代谢手术的主流术式。
    论蓍
    原发直肠胃肠间质瘤多中心临床诊治分析
    张 鹏1,汪 明2,林国乐3,丰 帆4,叶颖江5,刘 骞6,夏立建7,赵 岩8,等
    2021, 41(05): 543-54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09
    摘要 ( )  
    目的    分析原发直肠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外科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11家医疗中心行手术治疗的340例原发直肠GIST病人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统计资料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术前治疗、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最近邻匹配法减少组间基线水平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计算生存率。结果    340例病人中,男性211例(62.1%),女性129例(37.9%),中位确诊年龄54(16~84)岁;初诊时肿瘤中位直径为5.1 cm,肿瘤下缘距肛缘中位距离为5.0 cm。2000—2010年、2011—2013年、2014—2016年及2017—2019年期间局部切除术比例分别为31.3%、34.3%、42.6%、38.2%;术前治疗比例为6.0%、7.5%、33.7%、47.2%;基因检测比例为7.2%、9.0%、30.7%、32.6%;中高危病人辅助治疗比例为21.1%、24.2%、45.9%、47.1%。340例病人中126例(37.1%)行局部切除术,214例(62.9%)行根治性切除术;倾向评分匹配前,局部切除组病人肿瘤直径小(P<0.001),核分裂象少(P<0.001),肿瘤距肛缘距离近(P<0.001),术前治疗比例高(P=0.036);在手术时间、肛门保留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分别纳入74例病人,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距肛缘距离、肿瘤直径差、核分裂象及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部切除组在手术时间、肛门保留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行根治性切除病人。340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52(1~215)个月,随访率(89.4%)。其中59例(17.4%)复发,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8.4%、81.6%。倾向评分匹配前后局部切除组与根治性切除组病人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56,P=0.065)。结论    直肠GIST主要位于下段直肠,多发生于中老年男性;在保证完整切除前提下,局部切除术短期疗效优于根治性切除术,长期疗效两者相当。
    胆道术后严重大出血54例临床分析
    杨新伟a,傅晓辉a,栗玉龙a,葛乃建b,邱应和a,阮 祥a,尹 磊a,等
    2021, 41(05): 550-5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0
    摘要 ( )  
    目的    分析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病程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病人中需要行介入治疗(内镜和血管造影治疗)或再次手术的严重大出血者54例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1.7%(54/3183)。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相关的总体死亡率为0.53%(17/3183)。54例病人中,有3例行内镜检查,仅1例行内镜治疗成功止血;34例接受介入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介入性栓塞治疗(包括介入性钢圈栓塞、覆膜支架等血管介入治疗),18例止血成功,成功率为78.3%(18/23)。35例行再次剖腹止血手术,其中19例将手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16例为内镜或介入治疗失败后行补救性治疗。结论    胆道术后严重出血原因较多,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应综合考虑发病时间、伴发并发症情况和初次手术方案制定治疗决策。介入治疗临床安全性和止血成功率较高,但在介入治疗止血失败的情况下应紧急中转手术治疗。
    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治疗包裹性胰腺坏死32例疗效分析
    曹 锋,王 喆,李 昂,高崇崇,张 超,李 非
    2021, 41(05): 554-5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1
    摘要 ( )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LTGD)治疗包裹性胰腺坏死(WOPN)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LTGD治疗的32例病人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WOPN病人中,28例(87.5%)局限于胰腺或胰周,23例(71.9%)合并脾静脉血栓及左侧门静脉高压。手术时距离发病45(27~181)d。手术时间(151±32) min,出血量(75±40) mL, 术后住院时间12(6~43)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9%(7/32),Clavien-Dindo 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为15.6%,死亡率为3.13%。中位随访时间52(6~101)个月,27例(84.4%)病人成功获得随访,所有WOPN均吸收,无复发。随访期内,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8.5%(5/27)及14.8%(4/27)。结论    对局限于胰腺或胰周的WOPN,LTGD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王敬晗1a,2,李 炜1a,3,马文聪1a,2,宋 浩1b,敖建阳1a,李 斌1a,冯飞灵1a,等
    2021, 41(05): 559-56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2
    摘要 ( )  
    目的    评估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92例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接受PD-1 抑制剂治疗的晚期BTC病人临床资料、治疗效果、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药物不良反应等资料,探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相关的预后因素。结果    92例病人中,胆囊癌(GBC)31例、肝内胆管癌(ICC)34例、肝外胆管癌(ECC)27例。PD-1抑制剂治疗后6个月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DCR)17.4%和40.2%,其中GBC(25.8%)和ICC(23.5%)病人的ORR高于ECC(0)病人。92例病人的中位PFS为4.0个月,中位OS为10.0个月。联合靶向治疗组中位PFS及OS大于单药组(分别为5.0 个月vs. 2.5个月,P=0.007;11.0 vs. 7.5个月,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化疗组中位PFS 及OS大于单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2 个月vs. 2.5个月,P=0.227;10.0个月 vs. 7.5个月,P=0.114);联合靶向治疗组中位PFS 及OS与联合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0个月vs. 3.2个月,P=0.101;11.0 vs. 10.0个月,P=0.254)。6例病人出现3级及以上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晚期BTC病人,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优于单药治疗;与ECC相比,GBC和ICC病人更可能从PD-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
    胃肠内外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比较分析
    周晓青,段 怡,黄 冉,杨志惠
    2021, 41(05): 565-5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比较胃肠外间质瘤(EGIST)与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8月经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确诊的33例EGIST和315例GIST病人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    33例EGIST中男性11例(33.3%),女性22例(66.7%),发病年龄(53.2±13.1)岁;315例GIST中男性141例(44.8%),女性174例(55.2%),发病年龄(56.3±11.8)岁。与GIST病人相比,EGIST病人肿瘤直径更大(χ2=24.644,P<0.001)、肿瘤易破裂(χ2=5.534,P=0.019)、肿瘤易发生囊性变(χ2=15.375,P=0.002)、核分裂象计数>5个/50HPF者更多(χ2=24.867,P<0.001),NIH危险度分级更高(χ2=39.583,P<0.001)。接受肿瘤切除术后,EGIST与GIST病人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3%、81.2%,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3.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EGIST病人的预后更差,并且更易复发转移(χ2=11.418,P=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是影响EGIST组病人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28)。结论    与GIST病人相比,EGIST病人的肿瘤体积更大,更易发生破裂,核分裂象计数更高,高危险度者更多,预后更差,更易发生复发转移,而肿瘤直径是影响EGIST病人预后的独立因素。
    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nomogram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
    郑 晋a,桑玉尔b,施伟斌a
    2021, 41(05): 570-57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4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图预测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概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01—2020-01-0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879例未发生远隔转移及腹膜转移且经手术治疗的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lasso回归筛选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变量,建立nomogram图并用ROC曲线进行评价模型。结果    CA242、肿瘤病灶大小、肿瘤浸润深度以及肿瘤分化程度被纳入构建nomogram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评价模型AUC值为0.802(95%CI 0.766~0.838),外部验证评价AUC值0.791(95%CI 0.699~0.883)。 结论    构建胃癌淋巴结转移nomogram图预测模型,纳入变量在术前易于获得,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和较低的泛化误差,或可为临床医生在胃癌术前分期及治疗决策选择上提供参考。
    甲状旁腺癌59例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及生存分析
    陶 梅1a,罗叔岩2,崔 黎1b,卢秀波1a
    2021, 41(05): 576-58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5
    摘要 ( )  
    目的    分析甲状旁腺癌(P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9例初次手术P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并将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比较。结果    59例病人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3~104)个月。5年总生存率89.0%,无进展生存率为79.9%。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46)及术前甲状旁腺素(PTH)水平(P=0.013)是影响PC病人PFS的主要危险因素;生存曲线比较结果显示,肿瘤直径低风险组(直径8.5~<25.0 mm,23例)PFS大于高风险组(直径25.0~66.5 mm,36例)(χ2size=6.562,P=0.010),术前PTH低风险组(PTH 58~<1654 ng/L,43例)PFS大于高风险组(PTH 1654~2689 ng/L,16例)(χ2PTH=9.754,P=0.002)。肿瘤直径在25.0~66.5 mm 且术前PTH在 1654~2689 ng/L的PC病人定义为超高风险组(12例),肿瘤直径8.5~<25.0 mm 或术前PTH 58~<1654 ng/L的PC病人为一般组(47例),超高风险组疾病进展的HR是19.47,两组PFS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9.370,95%CI 2.535-148.100,P<0.001)。结论    肿瘤大小和术前PTH水平是PC术后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肿瘤直径较大和PTH水平较高的PC病人需进行密切随访和监测。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神经鞘瘤52例临床分析
    阿依木克地斯·亚力孔,李 冰,周平红,姚礼庆,蔡世伦,任 重,时 强,齐志鹏,孙 迪,钟芸诗
    2021, 41(05): 581-58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上消化神经鞘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治疗,且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52例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结果及术后长期随访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52例病人中,21例病变位于食管,31例位于胃。内镜下整块切除51例,整块切除率为98.1%,1例食管上胸段病变行分块切除。中位手术时间为53.5(20.0 ~108.0)min。51例病人中,26例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11例接受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15例接受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且无中转手术的病例。1例(1.9%)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及局部肺不张,经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好转;1例(1.9%)出现术后出血,予心电监护,输血、抗感染、抑酸、止血、补液等内科治疗后好转;1例(1.9%)术后发生电凝综合征, 予以禁食、输液、静脉使用抗生素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6(32.0~48.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治疗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具有可靠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病人恢复好,可作为上消化道神经鞘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文献综述
    影像组学在肝细胞癌中应用进展
    麻泽聪1,廖冠群2,邰 升1
    2021, 41(05): 587-59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7
    摘要 ( )  
    原发性肝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影像组学从标准医学影像中高通量挖掘、提取并分析影像组学特征,实现对医学影像的量化分析。影像组学所挖掘的特征数据与肝癌某些病理、分子和免疫标记物、肿瘤侵袭性和病人预后具有很强的关联,能够协助对肝癌的诊断和分级,并为优化治疗策略、评估治疗反应及预测病人预后提供信息,从而推动肝癌的精准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肠道非移植手术治疗短肠综合征最新进展
    朱长真,王 峰,李元新
    2021, 41(05): 592-59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8
    摘要 ( )  
    短肠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广泛切除后,残留功能性小肠过少而出现的临床症候群,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多数病人需长期依赖肠外营养提供能量。作为短肠综合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道非移植手术已有术式的适应证不断被探讨、临床效果不断被验证及新的术式不断被发掘。实践证明,以“小肠倒置术”为代表的“增加食物转运时间”的手术成功率低,改善营养水平有限,已不做推荐。以“缩窄肠管直径、增加残余小肠长度及吸收面积”为核心理念设计的术式如小肠缩窄延长术(LILT)、连续横向肠管成形术(STEP),效果较为确切,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术式。作为LILT、STEP适应证补充的螺旋延长缩窄术(SILT)是一种最新手术方式,其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病案报告
    巨大回肠系膜副神经节瘤破裂出血1例报告
    许 威,范瑞芳,曹廷宝,韩晓鹏,李洪涛,刘宏斌,曹文静,王新平
    2021, 41(05): 597-5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19
    摘要 ( )  
    儿童肠脂垂扭转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报告
    孙光阳1,李东升2,王绘楠2,汤劲松2
    2021, 41(05): 599-60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21.05.2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