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加速康复外科与手术并发症防治
    陈 凛,张珂诚
    2017, 37(04): 329-3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1
    摘要 ( )  

    手术相关应激增加了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加速康复外科(ERAS)整合一系列具有循证医学基础的研究结果,以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为核心理念,优化病人围手术期机能状态,具有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生理机制基础。准确详尽记录并发症、重视出院随访、辨识高危人群有助于更好地评估ERAS的临床疗效,并制定适合高危人群的个体化ERAS方案。基于共识和指南,探索建立适合各自医院实施的ERAS方案,并确保依从率,才能实现并发症的有效防治,促进病人快速康复的最终目的。

    微创外科时代胃手术并发症特点及防治
    梁 寒
    2017, 37(04): 332-3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2
    摘要 ( )  

    近20年来,微创已成为胃外科的发展方向。大量临床数据显示,与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胃手术不但具有美容效果,同时可减少术中失血、减轻腹腔粘连和术后疼痛、加快胃肠功能恢复以及缩短住院时间。腹腔镜胃手术中,术中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大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十二指肠残端漏也是不可忽视的手术并发症,应积极应对;胰瘘发生率虽然明显低于开放手术,但同样须认真对待。3D腹腔镜还原了真实的手术野且增加了放大倍数,故较2D腹腔镜具有更短的学习曲线,术中出血的发生率更低。机器人手术系统是外科手术的革命性成果,裸眼3D高倍图像以及灵活防手颤的机械臂有望进一步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从而达到微创、精准的目的。

    专家论坛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其风险预测
    胡 祥,张 驰
    2017, 37(04): 337-34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3
    摘要 ( )  

    胃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吻合口漏、胰瘘、腹腔脓肿等,亚洲病人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0.0%,病死率约为1.0%。高龄、肥胖、并存基础疾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高。国际上对并发症的诊断评价主要采用Clavien-Dindo标准;日本主要采用通用不良事件术语标准(CTCAE)4.0版和日本临床肿瘤研究组(JCOG)的手术后并发症标准。JCOG的手术后并发症标准更精确、实用,尤其适用于临床研究和规范。术前生理学因素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生理学和手术侵袭度评分、生理能力和手术应激评估系统、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Charlson加重并存疾患指数、虚弱性(frailty)评价等被用于评价风险程度以及并发症预测。这些方法将各类风险量化并进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评价术式内容,以指导术式选择和围手术期管理。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的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虞文魁,李 宁
    2017, 37(04): 342-34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4
    摘要 ( )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21世纪外科治疗的革命性理念。近年来,其在全球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ERAS旨在通过优化围手术期的多项治疗措施,减轻应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加速病人康复。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过程,对病人预后有重要影响。术前应注意避免脱水,缩短禁食时间,口服碳水化合物;术中注意在维持循环容量的同时避免发生水肿,根据病人体液丢失情况进行补液,实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指导补液;术后鼓励病人早期进食、进水,尽早停止静脉入液,注意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严格控制血糖。

    专题笔谈
    胃癌根治术后胰瘘预防与治疗
    苏向前,周传永,杨 宏
    2017, 37(04): 345-34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5
    摘要 ( )  

    根治性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胰瘘是胃癌根治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病人生命。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手术方式、器械操作、胰腺和病人全身的基本情况密切相关。胃肠外科医生应该熟悉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关注,加强预防。胰瘘的治疗应根据分期而定,及早治疗,从而改善预后。

    胃癌术后迟发性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刘文韬,燕 敏
    2017, 37(04): 348-3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6
    摘要 ( )  

    胃癌术后大出血通常发生在术后<24 h,而迟发性出血也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术后大血管出血、吻合口瘘等多种原因可能引起迟发性出血。随着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系统以及超声刀、吻合器等新器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临床上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和处理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征,如较迟发生、反复多次等,更需要预防和积极处理。

    近端胃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防治
    所 剑,李 伟
    2017, 37(04): 351-35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7
    摘要 ( )  

    近端胃切除是治疗胃食管结合部和胃底区域良恶性肿瘤的一种手术方式,能够保留更多的胃功能并使病人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由于胃上部切除后破坏了胃食管结合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所导致的反流性食管炎是该术式降低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种类多样,选择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具有重要价值。一旦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可采用手术、介入以及药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尽量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胃手术后淋巴漏和乳糜漏原因及防治
    曹 晖,赵恩昊
    2017, 37(04): 355-3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8
    摘要 ( )  

    淋巴漏和乳糜漏是胃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区域淋巴循环途径被破坏引起淋巴液外漏所引起,术中未能正确地处理离断的淋巴管造成医源性损伤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是预防淋巴漏和乳糜漏的重点。非手术治疗在淋巴漏和乳糜漏的治疗中成为首选,严格的饮食控制、保持引流通畅、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给予全肠外营养和生长抑素是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则主要用于保守治疗失败的病人,确切地结扎或缝扎淋巴管漏口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介入治疗和腹腔镜手术用于淋巴漏和乳糜漏将成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防治
    李国立,王绪林,何 琪
    2017, 37(04): 358-36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09
    摘要 ( )  

    胃癌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漏主要与其解剖特点以及胃癌的浸润转移程度等有关。十二指肠壁薄、位置固定,血供相对较差,内容物量大并具有腐蚀性,周围汇集着消化系统各种重要解剖结构,仅球部有少许游离度,可供闭合操作的长度有限。十二指肠球部周围是胃下部癌转移发生率最高的部位,当胃下部癌浸润或转移严重时将影响十二指肠球部的游离、闭合等操作,勉强实施则易发生漏。临床症状与漏出现的早晚、内容物漏出量多少、能否有效引流等因素有关。治疗上,控制感染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引流,合理的营养支持是促进愈合的手段。再手术的目的是放置确切的引流,建立持久的营养支持途径。如果非手术方法能够达到此目的则可不选择手术。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为确切关闭十二指肠残端等操作争取一定的空间,有利于预防十二指肠残端漏的发生。动静脉结合的术前化疗可以使疗效提高到约75.0%。

    胃癌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防治
    胡建昆,杨 昆
    2017, 37(04): 362-36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0
    摘要 ( )  

    随着外科操作及吻合器械的进步,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但仍时有发生。一旦发生吻合口相关的并发症,不仅增加病人的病死率,延长住院天数,还可能因为影响后续治疗的开展导致病人远期生存受损。因此,外科医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手术操作技巧及对胃肠道解剖生理学特征、吻合口组织愈合机制和影响愈合的全身及局部因素等的认识,科学地预防及处理吻合口并发症,降低其发生率及对病人的影响。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出血预防与处理
    黄昌明,陈起跃
    2017, 37(04): 366-36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1
    摘要 ( )  

    根据2010年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推荐,对进展期胃上部癌行D2根治术时需清扫脾门淋巴结。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对脾脏功能的深入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脾门区解剖复杂、转移淋巴结清扫困难,以及病人肥胖和脾门区粘连等原因,行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时,出血常是外科医生需要面对的挑战。因此,掌握腹腔镜脾门淋巴结清扫出血的预防与处理的策略是顺利完成操作的保障。

    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及相关并发症处理
    臧 潞,马君俊
    2017, 37(04): 369-37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2
    摘要 ( )  

    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为BillrothⅠ式三角吻合、BillrothⅡ式吻合和胃空肠Roux-en-Y吻合。BillrothⅠ式三角吻合的应用须严格把握适应证,而胃空肠Roux-en-Y吻合近年来有增多趋势,BillrothⅡ式+Braun吻合和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较Roux-en-Y吻合更简单易行,在全腹腔镜下操作时更易于掌握。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可分为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与圆形吻合器吻合两种方式,当前对各类应用直线切割闭合器进行重建的关注多于圆形吻合器。随着直线切割闭合器在全腹腔镜下的应用逐渐成熟,其各种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并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腹腔镜吻合方式。由于全腹腔镜下重建较小切口辅助手术视野更好,操作空间更大,吻合过程均在腹腔镜监视下完成,而且随着腹腔镜下切割吻合器械的研发与改进,其吻合更安全可靠,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逐渐降低。

    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与胃切除术后消化道梗阻关系
    刘 彤,戚 峰,赵忠治
    2017, 37(04): 373-37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3
    摘要 ( )  

    外科技术和手术器械的进步给胃切除术带来了各种革新,术后消化道梗阻发生原因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涉及原发疾病、术式选择、吻合方法等多种因素。术后吻合口狭窄或梗阻可发生在胃-十二指肠、胃-空肠、食管-空肠、食管-残胃等多种吻合中,与吻合方式和吻合器械的选择、瘢痕或肿瘤复发关系密切。输入袢或输出袢梗阻仍然是困扰着外科医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输入袢问题更多见。Roux-en-Y吻合上举空肠臂也可能发生一些特有的消化道梗阻,包括上举肠臂肠管套叠、内疝、Roux滞留综合征等。此外,胃瘫、粘连性肠梗阻也时有发生。疾病谱的改变和胃肠外科的发展,使胃切除术后消化道梗阻发生原因、特点均出现了很大变化,需要临床医生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断总结临床经验。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并发症特点及处理
    徐美东,初 元
    2017, 37(04): 377-38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4
    摘要 ( )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对早期胃癌研究的不断深入,内镜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早期胃癌的重要方法。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治疗适应证范围内的早期胃癌安全性高且疗效相当。但其也伴随着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包括出血、穿孔、狭窄等。正确认识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和处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发挥内镜治疗早期胃癌的优势,使更多的病人获益。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并发症防治策略
    王 勇,王墨飞
    2017, 37(04): 382-38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5
    摘要 ( )  

    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LSG)因其疗效快速持久而成为减重外科的首选术式,但同时也存在某些潜在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及早预防及诊断LSG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LSG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及完善的术后随访是预防并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基础,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手术并发症能够得到有效处理的保障。

    我的观点
    胃癌根治术中十二指肠残端加固缝合问题
    2017, 37(04): 386-387.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6
    摘要 ( )  
    胃癌术后内疝及延迟性大出血处理
    2017, 37(04): 388-38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7
    摘要 ( )  
    国际外科动态
    “第89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特别演讲重要内容介绍
    梁 寒
    2017, 37(04): 390-39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8
    摘要 ( )  

    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缩小了胃癌标准手术的切除范围,不推荐对近端非大弯侧胃癌行脾切除,对于cT3/4期胃癌不推荐行网膜囊切除。对于IV期病例,不推荐手术+化疗的治疗模式,化疗+手术可能是选项之一。扩大了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绝对适应证。增加了新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和化疗方案,例如奥沙利铂和RAM单抗被批准用于胃癌的化疗和靶向治疗。扩大了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用于围手术期化疗的适应证。选择了30~40个临床问题,经过讨论后给予最可能的回答。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与第8版国际抗癌联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UICC/AJCC)胃癌分期系统进行了整合,该分期是基于国际胃癌学会胃癌TNM分期项目的结果修订的,第一次体现了国际化。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修订了幽门下组淋巴结,将其分成No.6a、No.6v和No.6i三个亚组。对腹膜转移分级进行修订,将P1按转移范围进一步分成P1a、P1b和P1c。如果胃窦癌侵犯十二指肠,No.13淋巴结发生转移,应该视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做为M1对待。传统意义的R0不适用于对ESD手术质量的评估。食管胃结合部癌的诊断标准应该结合内镜所见、上消化道造影及病理诊断。对化疗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修订,确定了肿瘤消退的界值为10%。

    日本第15版《胃癌处理规约》及第5版《胃癌治疗指南》更新内容解读
    胡 祥
    2017, 37(04): 394-39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19
    摘要 ( )  

    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及《胃癌治疗指南》(以下分别简称规约和指南)对全球胃癌诊治具有重大影响,且其迅速筛选并汲取新研究、新理念,及时进行充实修订。在2016年和2017年的第88、89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分别对规约和指南再度修订要点进行了严谨而深入的讨论。规约对胃区域淋巴结的亚分类、胃癌腹膜转移程度的判定标准、病理学分类等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指南更新部分主要集中在外科治疗、化疗(推荐新的药物及化疗方案)、内镜治疗(内镜切除适应证扩大)和指南的文书形式方面。修订后新版规约及指南将于2017年出版。此次修订汇集当今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将对胃癌临床诊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更新要点
    所 剑
    2017, 37(04): 399-40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0
    摘要 ( )  

    2017年3月7-9日,“第89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在日本召开,会议对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进行了更新解读,新版规约对幽门下淋巴结及胃癌侵犯十二指肠时的淋巴结重新进行了定义,对腹膜转移重新分类;对内镜切除时不同的“R”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对食管结合部癌的定义以及淋巴结转移范围进行了说明;对病理学内容(如TNM分期、淋巴管浸润、静脉浸润、化疗治疗效果等)的记载进行了重新规定。新规约的更新反映了临床对胃癌的最新的认识,对胃癌的诊治及《胃癌治疗指南》的修订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
    所 剑
    2017, 37(04): 402-405.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1
    摘要 ( )  

    “第89届日本胃癌学会年会”对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内容的解读。新版本《胃癌治疗指南》是由团队的集体想法所确定内容的临床型指南而不单纯是之前版本的共识型指南;基于JCOG0607试验结果,确定了内镜治疗胃癌的绝对适应证、扩大切除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新版指南在存在单一不可治愈因素胃癌的治疗方式的选择、脾切除对完全清扫No. 10 和No. 10淋巴结的价值、cT3/T4期胃癌网膜囊切除的选择以及胃食管结合部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给予了明确解答;基于专家组投票,确定了进展期胃癌的推荐化疗方案。

    指南与共识
    成人家庭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
    2017, 37(04): 406-41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2
    摘要 ( )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入路选择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2017, 37(04): 412-41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3
    摘要 ( )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手术入路选择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
    2017, 37(04): 415-41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4
    摘要 ( )  
    特别推荐论著
    肠系膜上血管及其属支临床解剖研究
    肖 毅,陆君阳,徐 徕
    2017, 37(04): 420-424.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5
    摘要 ( )  

    目的    观察分析腹腔镜手术肠系膜上血管主干和属支在十二指肠胰头区域的解剖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的共27例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病人,观察回结肠血管、右结肠血管、中结肠血管的动静脉出现率和毗邻关系,以及胃结肠干的出现率和属支情况。结果    术中观察发现,回结肠血管出现率为100%,右结肠动脉、静脉的出现率分别为33.3%和11.1%,中结肠动脉、静脉的出现率分别为88.9%和92.6%。中结肠动脉的长度为1.9(0~7.2)cm。胃结肠干的出现率为92.6%;由2~5支属支汇合而成;主干的长度为0.8 (0.2~2.4) cm。结论    回结肠血管出现率高,可以做为手术解剖的首要步骤;肠系膜上血管在十二指肠胰头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术者应该充分了解该区域解剖关系。

    论著
    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邱江锋,顾佳毅,王晓松,郁丰荣,徐 佳,赵恩昊,汪 明,曹 晖,赵 刚
    2017, 37(04): 425-42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6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5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ROC曲线确定观察指标的临界值并分组,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应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45例病人中33例(13.5%)术后出现并发症。在纳入分析的17个观察指标中,BMI≥25(χ2=12.620,P<0.01)、伴发合并症>1种(χ2=4.272,P=0.039)、血清白蛋白≤33 g/L(χ2=6.805,P<0.01)、手术时间>230 min(χ2=7.976,P<0.01)、术中出血量>200 mL(χ2=7.140,P<0.01)、围术期输血量>600 mL(χ2=22.686,P<0.01)、肿瘤直径>2 cm(χ2=9.812,P<0.01)、术者操作经验欠缺(χ2=5.896,P=0.015)与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3 g/L)、围手术期输血(>600 mL)和肿瘤直径(>2 cm)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病人,术前审慎评估全身情况、纠正低蛋白血症,术中操作精准以减少出血和输血,合理选择吻合方式,尽早度过学习曲线,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胃癌根治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26例分析
    罗忆泓,贺宏勇,李豪杰,唐兆庆,汪学非,刘凤林
    2017, 37(04): 429-43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7
    摘要 ( )  

    目的    总结分析胃癌根治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458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病人26例,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结果    胃癌根治术后30 d内非计划再手术26例病人中,腹腔出血11例(42.3%);吻合口相关并发症10例(38.5%),其中吻合口漏6例,吻合口梗阻1例,十二指肠残端漏3例;切口裂开5例(19.2%)。25例(96.2%)病人经再手术治疗后顺利出院,1例(3.8%)吻合口漏病人再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腹腔出血、吻合口漏、吻合口梗阻、十二指肠残端漏以及切口裂开;规范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合理有效的围手术期支持是减少胃癌根治术后非计划再手术的关键。

    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张维汉,陈心足,杨 昆,刘 凯,张 波,陈志新,陈佳平,胡建昆
    2017, 37(04): 432-43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8
    摘要 ( )  

    目的    比较胃癌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病人与无并发症病人间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19例胃癌手术病人临床资料。排除残胃癌、术前接受化疗以及无肺部并发症但合并其他并发症病例后,分为肺部并发症组(103例)与无并发症组(616例)。结果    肺部并发症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较无并发症组延长[(13.5±7.0)d vs. (10.7±3.1)d,P<0.001],其余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8)、肺部疾病史(P<0.001)、术前肺功能[1 s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P=0.002]、血红蛋白(P=0.004)、术中出血(P=0.042)以及手术时间(P=0.048)与肺部并发症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肺部疾病史(P<0.001)、术前肺功能(P=0.032)以及血红蛋白(P=0.004)为影响胃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BMI≥25、合并肺部基础疾病、FEV1/FVC<60、血红蛋白<90 g/L的胃癌病人,应注意采取必要措施以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

    3D与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近期疗效对比研究
    张珂诚,王鑫鑫,卫 勃,黄晓辉,胡 翀,崔建新,郗洪庆,郭 欣,陈 凛
    2017, 37(04): 437-439.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29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3D和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科同一手术组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56例胃癌病人临床资料,其中行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70例(3D组),2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86例(2D组),比较两组病人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 结果    与2D组相比,3D组病人手术时间更短[(232.9±95.8)min vs. (202.4±89.7)min,P=0.044],术中出血更少[(152.8±41.0)mL vs.  (138.9±42.0)mL,P=0.039]。在淋巴结清扫数、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能获得与2D腹腔镜手术相近的临床短期疗效,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和减少了术中出血。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0例诊治分析
    李鹏鹏,田 涛,王孟超,王 剑,刘 辉,林 川,潘泽亚,周伟平
    2017, 37(04): 440-442.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0
    摘要 ( )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0例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既往病史、术前检查、术中情况、术后检查诊断及治疗措施等。结果    门静脉血栓确诊时间为术后3~15 d,平均为6.6 d。术后9例病人出现肝功能迅速恶化,表现为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逐渐下降后突然升高,确诊当日TBIL为159.4(9.5~472.9)μmol/L,ALT为1175.4(73.9~5485)U/L。6例病人术后行D-二聚体检查,其中5例(83.3%)明显升高(>20 mg/L),1例轻度升高(≤20 mg/L)。10例均常规术后使用止血药物,且均于确诊门静脉血栓后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3例抗凝治疗后门静脉血流恢复,好转出院;6例因急性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导致病人术后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故建议肝切除术后宜慎用止血药并早期抗凝。

    奥沙利铂诱导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王雨蒙,彭 智,陆 明,周 军,张小田,李 健,沈 琳
    2017, 37(04): 443-44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奥沙利铂诱导的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1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第6周期XELOX辅助化疗后1 d曾出现一过性寒战,于2016-09-22给予第7周期奥沙利铂输注后数小时内突发寒战、高热,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以白细胞和血小板为著,诊断为奥沙利铂诱导的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结果    经过给予糖皮质激素、输注红细胞及血浆等支持治疗后,病人症状迅速缓解,三系血细胞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恢复。结论    奥沙利铂诱导的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系一种罕见的、潜在致命的药物不良反应,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准确及时的识别处理至关重要。

    胰腺全系膜切除用于腹腔镜胰头癌根治术34例疗效分析
    张建生,王天阳,刘润田,王文斌,闫长青,吕海涛,刘学青,李秋生,李冬瑞,邢中强,路文彦,刘建华
    2017, 37(04): 447-451.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2
    摘要 ( )  

    目的    探讨胰腺全系膜切除(TMpE)用于腹腔镜胰头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4例胰头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应用动脉先行技术实施TMpE。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存活情况。结果    34例病人均实施全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为(468.7±78.2)min,术中出血(748.5±256.5)mL。术后1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5例发生胰瘘,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清扫淋巴结数目为7~25(14.6±3.8)枚,其中23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其数目为1~8(2.7±1.1)枚。34例中28例(82.4%)达到R0切除。截至2017-01-30,随访8(1~25)个月,7例病人死亡,其中1例术后2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另6例均因肿瘤复发死亡,术后生存期为11(5~14)个月,余27例存活病人仍在随访中。结论    TMpE用于腹腔镜胰头癌根治术安全可行,有助于提高R0切除率。

    短篇论著
    术中连续神经监测用于26例高风险甲状腺手术疗效观察
    王 展1,李 朋2,韩 彬2,韦 伟2
    2017, 37(04): 452-453.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3
    摘要 ( )  
    文献综述
    深在性囊性胃炎研究进展
    段鹏羽,孙 备,王 刚
    2017, 37(04): 454-456.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4
    摘要 ( )  
    病案报告
    成人慢性小肠扭转2例报告
    束 平1,曹小曼2,高晓东1,方 勇1,沈坤堂1,秦 净1,孙益红1,秦新裕1
    2017, 37(04): 457-458.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5
    摘要 ( )  
    淋巴组织细胞样间皮瘤1例报告
    史珍珍1,翟春宝2,田利军2,王永刚2,胡 震2
    2017, 37(04): 459-460.  DOI: 10.19538/j.cjps.issn1005-2208.2017.04.36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