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外科质量控制
    外科手术质量体系建立与评价
    季加孚,薛 侃
    2016, 36(01): 1-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1
    摘要 ( )  

    手术质量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手术质量的关键。然而,外科手术质量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对手术本身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标准,在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下,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生活质量、总生存期以及病人的满意度等关键评价都应该纳入其中。同时,整个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合理的配套制度作为保障,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以及持续的改进也将是维持体系生命力的关键。

    进一步重视外科质量控制
    秦新裕,楼文晖
    2016, 36(01): 4-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2
    摘要 ( )  

    高质量外科系指依据病人病情提供的高性价比医疗服务,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效果优于或不劣于非手术治疗。高质量外科是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实现的,具体措施包括专业化团队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复杂病人的相对集中、标准化流程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符合现代发展的科室文化建设、并发症与围手术期死亡事件的追责。外科的发展不能走粗放式经营的模式,应该更注重内涵的建设,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从上海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实践获得的启示
    楼文晖,秦新裕
    2016, 36(01): 6-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3
    摘要 ( )  

    外科质量控制涉及从诊断、术前准备,到手术和术后管理的全过程。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可以持续推动外科的进步。上海普通外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全市外科质量的调研,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了腹股沟疝修补术、糖尿病及代谢手术等手术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开展了外科质量督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体来说,国内对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无论在质量控制的深度、广度和临床一线医生的参与度上,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普通外科腹腔镜手术质量控制标准
    郑民华,马君俊
    2016, 36(01): 8-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4
    摘要 ( )  

    腹腔镜手术在普通外科领域开展至今已近30年,从手术指征到手术技术,再到从业人员,各个环节亦都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把控,方能全面做到质量控制。而这些环节的质量控制,则需在技术培训、技术规范、技术创新和技术准入方面做更大的努力。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质量控制若干问题
    沈 锋,张小峰
    2016, 36(01): 11-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5
    摘要 ( )  

    肝切除术是目前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我国肝癌病人大多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和存在肝硬化背景,以及肝脏复杂的血管和胆道解剖结构,这些因素依然影响肝癌肝切除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除个体所患肝癌的分期、部位和侵袭性不同,有效提高手术切除质量是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联合多种肝功能检测技术和现代影像学准确评估病人肝脏储备功能,以及不同肝切除方式对肝脏代偿能力的影响,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术中和术后应遵循精准医疗和损伤控制原则,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手术入路、肝切除范围、肝门阻断方式和断肝设备,充分考虑术后加速康复手段,为获得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奠定基础。术后辅以合适的综合治疗以巩固外科疗效。

    胆囊癌手术质量控制
    王 捷,徐鋆耀,姜 海
    2016, 36(01): 15-1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6
    摘要 ( )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外科医生改善胆囊癌病人长期预后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的终极目标是:在病人可耐受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实现R0切除,即所有切缘阴性以及转移淋巴结的彻底清扫。严格的手术质量控制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核心步骤,主要包括:(1)详尽的术前评估,尽可能地明确术前分期(第7版AJCC胆囊癌TNM分期)。(2) 结合探查及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进一步完善分期,并相应的选择手术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范围。(3) 遵循肿瘤外科的规范化的手术操作要求。(4) 规范化的术后标本管理及病人随访。此外,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为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提供了微创化的可能, 而新兴的可视化外科技术必将推动胆囊癌根治术的精准化进程。

    胰腺癌手术质量控制
    金 钢,郑楷炼
    2016, 36(01): 19-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7
    摘要 ( )  

    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希望,也是延长病人生存期的主要手段。然而,胰腺癌手术切除长期以来是一种高风险、高难度的腹部外科手术,存在着切除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死亡率高、术后远期存活率低的问题。因此,应合理把握手术适应证和选择治疗方式,提高手术技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提高胰腺癌手术的安全性及手术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胃癌根治手术质量控制标准
    孙益红,汪学非
    2016, 36(01): 22-2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8
    摘要 ( )  

    胃癌外科手术质量控制涉及医疗机构的资质和设备技术条件、术前诊断评估、外科手术、术后管理、术后病理学诊断及随访等诸多环节。胃癌根治性手术质量标准应具备循证医学证据、有具体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且能符合普遍适用的原则。精细化管理是胃癌根治性手术质量控制的核心理念,应严格遵循胃癌诊疗指南要求,建立标准临床路径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明确临床路径中各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自我评价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临床质量控制体系。

    直肠癌手术质量控制
    叶颖江,申占龙,王 杉
    2016, 36(01): 25-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09
    摘要 ( )  

    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提出,使外科分离的解剖学标志明确、外科平面清晰,是直肠癌手术质量控制的里程碑。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手术质量可评估指标和体系不断建立和明确,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1)术前多学科专家组(MDT)评估。准确的细化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分期,使手术方式选择更个体化,使手术质量得到控制成为可能。(2)质量可控制的手术过程。以TME和肛提肌外腹会阴切除术(ELAPE)为代表,明确的手术操作平面和解剖学界标,减少神经血管副损伤,保护器官功能为其共同特点。(3)术后标本质量病理学评估。环周切缘(CRM)阳性和标本质量评分是术后评估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腹腔镜不同途径与方法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质量控制评价
    池 畔,陈致奋
    2016, 36(01): 28-3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0
    摘要 ( )  

    传统的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曾是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标准术式。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来越多单位已常规开展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多数临床研究表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的手术质量不劣于开腹手术。近年出现了经肛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以及应用3D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并开展了相关临床研究。这些新术式及新设备的应用有其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甲状腺癌手术质量控制争议与共识
    吴 毅,孙团起
    2016, 36(01): 34-3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1
    摘要 ( )  

    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乳头状癌。其发病率明显升高很可能是因为检出率的增加。提高其疗效和减少复发的关键因素是首次手术治疗的规范化。准确的术前分期、合适的甲状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范围都是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中尤其应该重视的问题。我们建议,对甲状腺单发、较小,没有外侵的癌灶行单侧腺叶切除术。对cN0病人常规进行同侧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不推荐行预防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乳腺癌手术质量控制要点及评价
    马 榕,张 凯
    2016, 36(01): 38-4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2
    摘要 ( )  

    乳腺癌手术质量控制目的是防止和减少手术后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乳腺癌手术首先应遵循手术学的一般原则,即无菌原则、减少出血和损伤原则及保留功能和美观原则。除遵循一般原则外,还应遵循肿瘤手术的基本原则:即整块切除原则和无瘤技术原则。

    普通外科进展
    外科临床研究的规范与准则
    杨 镇
    2016, 36(01): 41-4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3
    摘要 ( )  

    为了提高我国外科临床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评价与报道应遵循国际规范与准则。包括:(1)中国医学期刊应采纳“报告声明”的清单和流程图,以确保外科文献的报告质量。(2)根据牛津和GRADE分级标准来评价外科临床研究文献的证据级别和推荐等级,以提升临床研究结果和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3)数据库的建立为外科临床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联网数据录入系统。(4)外科临床研究的实施在方法学上应遵循标准作业程序。(5)统计学对外科临床研究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研究设计、资料收集和结果分析等。(6)精准医学已引进中国,但需完善并与循证医学合作,共同应对临床研究的需求。

    规范化开展加速康复外科几个关键问题
    江志伟,黎介寿
    2016, 36(01): 44-4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4
    摘要 ( )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发展已有18年的历史,在我国的应用已有10年的初步经验。临床研究和应用结果显示,ERAS不仅仅具有缩短住院时间的优势,而且还具有减轻应激反应和疼痛,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快速康复的优势。ERAS是一个集成创新模式,需要包括医院行政管理部门等多学科的参与,需要改变传统的临床路径。需要加大针对术后肠麻痹及肠功能康复的研究,努力实现ERAS共识与指南的临床转化。

    从数字虚拟人到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
    方驰华,蔡 伟,范应方,项 楠,杨 剑,曾 宁,祝 文,刘 军
    2016, 36(01): 47-5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5
    摘要 ( )  

    数字医学是一门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从1989年美国 “虚拟人”体到现在的三维可视化肝脏3D打印,数字医学在肝胆胰外科的高速发展使其成为了转化医学的典范。数字医学,特别是三维可视化技术,为疾病的精确诊疗、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手术前的评估等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不断地改变着外科医师对疾病的诊治模式,使肝胆胰外科的发展进入到了3D时代。

    弥漫型胆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外科治疗
    吴志勇
    2016, 36(01): 51-5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6
    摘要 ( )  

    胆管癌分为肝内、肝门、远端及弥漫型四种。弥漫型胆管癌是指肿瘤浸润较广泛或浸润全部肝外胆管,有两种类型,即浅表扩散性和弥漫浸润性。浅表扩散是指胆管癌从主瘤灶沿黏膜扩散>20 mm者,常见于胆管乳头状癌及其他分化好的腺癌中,恶性程度较低,预后较好。弥漫浸润是指胆管癌累及从肝门至远端的全部肝外胆管,病理学分期晚,预后差。应用MRI、多层螺旋CT以及胆管镜等检查,大多数病人可准确诊断胆管癌的大体类型及胆管累及的程度,特别是在浅表扩散性胆管癌中明确胆管黏膜累及的范围至关重要,这有助于设计精准的手术方案。弥漫型胆管癌需行包括大范围肝切除的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术前大多需行胆道引流和门静脉栓塞,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及防止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

    肝胆管结石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诊治对策
    陈亚进,张贺云
    2016, 36(01): 55-5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7
    摘要 ( )  

    肝胆管结石发展到后期常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这部分病人手术治疗具有高残留结石率、高复发结石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高再次手术率的特点。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前,必须对病人胆道系统、血管系统、肝脏解剖关系及肝储备功能进行精确的评估,制定系统的治疗方案,视所能达到的治疗目标、病情严重程度及矛盾的主次来决定治疗方式,慎重选择再次或多次手术,并以解除梗阻和控制感染的微创技术作为无法满足肝胆管结石治疗“三大原则”的病人治疗的首要选择。对于合并终末期肝硬化的病人应建议肝移植治疗。

    创伤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程春东,白雪巍,孙 备
    2016, 36(01): 58-6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8
    摘要 ( )  

    创伤性胰腺炎(traumatic pancreatitis,TP)是继发于胰腺外伤,主要表现为胰腺急性炎症反应、难以控制的腹腔感染和其他复杂并发症。近年来,因交通及建筑事故等造成的闭合性腹部外伤病人显著增加,胰腺损伤及TP发病率明显升高。TP早期误诊率高、治疗棘手、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TP的自然病程可分为创伤期、感染期和并发症期三个阶段。其治疗的关键点在于:创伤期,控制病人多器官功能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感染期,正确把握手术时机控制感染;并发症期,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并发症。目前,对于TP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外科治疗现状与争议
    曹 晖,赵恩昊
    2016, 36(01): 62-66.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19
    摘要 (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由于肿瘤位于食管和胃的结合部,因此,有关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食管和胃的切除范围、微创技术应用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存在争议。但手术仍然应该重视术前分期和分型的准确性,遵循恶性肿瘤根治手术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策略。未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治将需要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模式来共同完成。

    直肠癌行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研究进展
    王振军,韩加刚
    2016, 36(01): 67-7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0
    摘要 ( )  

    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是治疗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重要术式。近年来,ELAPE手术方式和技术在逐渐发展,其突出的优点是手术简单、精准、根治性有所提高。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系统行ELAPE亦取得肯定效果。多数研究认为,ELAPE降低了环周切缘阳性率、肿瘤穿孔发生率,并可能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存活率。由于切除了更多的肿瘤周围组织,ELAPE可能会增加术后会阴部伤口并发症、泌尿生殖功能障碍和骶尾部慢性疼痛的发生,但有关生活质量研究认为,ELAPE术后病人总体生活质量与传统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无显著差别。个体化ELAPE手术可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生物补片重建盆底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花费。笔者认为,ELAPE从理念上强调了沿肛门外括约肌-提肛肌外侧筋膜平面切除的重要性,尽可能保留坐骨直肠窝脂肪,以解剖学基础指导手术,符合肿瘤根治的精准原则。

    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临床应用价值及展望
    康 亮,陈文豪,蔡永华,罗双灵,张兴伟,胡焕新,汪建平
    2016, 36(01): 71-7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1
    摘要 ( )  

    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已成为近年来直肠癌手术领域的新热点。由于该新兴技术尚未完全成熟,目前,绝大多数的TaTME均需在腹腔镜辅助下方能完成。出于完全单孔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技术难度大以及传统多孔腹腔镜辅助的TaTME微创优势不明显的考虑,在预定回肠造口位置引入单孔腹腔镜进行辅助的TaTME术式被认为可实现技术难度、微创和手术切除质量三者间的最佳平衡。

    指南(共识)解读
    《日本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15)》评介
    杨尹默,陈依然
    2016, 36(01): 75-7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2
    摘要 ( )  

    《日本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发表于2006年,2010年进行了修订。结合2013年对亚特拉大分类重新评价的国际共识,2015年日本再次对其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日本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15)》针对17项与诊治相关的临床领域,以循证医学为指导原则,设计了39个临床具体问题及43条推荐意见。针对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胰管支架留置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后胰腺炎中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物在预防ERCP后胰腺炎中的作用、腹腔灌洗对改善病人预后的作用等4个课题重新进行了荟萃分析。《日本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2015)》较为全面地总结概括了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反映了急性胰腺炎治疗现状与进展,值得参考、学习和借鉴。

    2015年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指南》解读
    赵恩昊a,李晓波b,曹 晖a
    2016, 36(01): 79-83.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3
    摘要 ( )  

    随着早期胃癌检出率的逐年提高,内镜治疗已成为胃癌诊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日本消化器内视镜学会联合日本胃癌学会共同发布了最新版《早期胃癌内镜黏膜切除术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指南》,包含了内镜治疗的适应证、术前诊断、操作技术、治愈性评估、并发症、术后长期监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共7个方面的内容,为规范内镜治疗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意见。

    日本《大肠癌治疗指南(2014年版)》解读
    所 剑
    2016, 36(01): 84-92.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4
    摘要 ( )  

    日本大肠癌研究会编纂的《大肠癌治疗指南(2014版)》于2014-01-24发表并在临床应用。《大肠癌治疗指南(2014版)》在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复发大肠癌的治疗、大肠癌血行转移的治疗、化学疗法、放射线疗法、术后随访等方面均有不同的更新,在2010年版《大肠癌治疗指南》文献的基础上,收集了新的日文及英文文献,将循证医学证据等级高的、新的研究成果以及适合的会议记录和方案纳入指南。因此,《大肠癌治疗指南(2014版)》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其不仅在日本本土,在国际上也有重要的影响,充分的掌握其精神和内容,制定符合我国的诊治指南,对于推动我国大肠癌的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外科临床焦点
    对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评价——兼评洪德飞教授文章
    刘允怡,刘晓欣
    2016, 36(01): 93-9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5
    摘要 ( )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手术诞生后,在国际上引起非常大的争议。由于该手术可短期内把不能切除的肝癌变成为可切除,因此,很快便得到不同国家的外科医生支持。但因该手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也受到不同国家的外科医生反对。为了改善ALPPS的适应证和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外科医生对传统ALPPS进行了改进和变异。所谓改进,即手术术式的小改变。所谓变异,即把手术术式的整体改变。到目前为止,如剩余肝脏体积不足,只有两种方法来使剩余肝脏增生,即ALPPS或传统二期手术(第一期门静脉栓塞或结扎,第二期部分肝切除)。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

    经皮微波或射频消融肝实质分隔联合门静脉栓塞计划性肝切除术治疗余肝体积不足肝癌及胆管癌3例报告
    洪德飞a,范小明b,罗祖炎c,张远标a,彭淑牖a,黄东胜a,沈国樑a,卢 毅a,陈军法c,成 剑a,韩 方a
    2016, 36(01): 96-10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6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或射频消融肝实质分隔联合门静脉栓塞计划性肝切除术(percutaneous microwave/radiofrequency ablation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for planned hepatectomy,PAPEP)替代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 ALPPS)治疗剩余肝体积(future liver remnant,FLR)不足肝癌和胆管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9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应用PAPEP治疗FLR不足的2例原发性肝癌和1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资料。先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分隔预留侧和切除侧肝实质(percutaneous microwave ablation liver partition,PMA),PMA后1~3 d行门静脉栓塞术(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PVE后10~13 d测量FLR,术前系统评估后限期肝切除术:2例肝癌分别行肝右三叶和右尾叶切除术、扩大右半肝切除术,1例肝门部胆管癌行肝右三叶和尾叶切除、肝肠内引流术。结果  PMA前3例标准全肝体积(standard liver volume,SLV)分别为1231.2mL、1202.9mL、1217.1mL,FLR分别为355.6 mL、383.4 mL、385.0 mL,FLR/SLV分别为28.9%、31.9%、31.6%。PMA时间118~132 min, PVE时间158~180 min,PMA或PVE术后病人低热经对症处理好转,肝功能无明显变化。PMA+PVE后10~13 d FLR分别为502.1 mL、527.4 mL、476.3 mL,较术前分别增大41.2%、37.6%、23.7%。肝切除术时间230~440 min,术中出血120~1800 mL。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膈下脓肿,经穿刺后治愈;1例肝癌术后并发腹水、黄疸,经内科治疗后治愈,术后住院时间15~40 d。 结论    PAPEP有望代替ALPPS治疗剩余肝体积不足的肝癌或肝门部胆管癌。

    论蓍
    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期肝切除术治疗伴有轻-中度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细胞癌(附7例报告)
    黄泽坚,曹 君,李闻达,商昌珍,张 磊,张红卫,陈亚进
    2016, 36(01): 102-10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7
    摘要 ( )  

    目的     分析腹腔镜辅助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期肝切除术(ALPPS)治疗伴有轻-中度肝硬化的较晚期巨大肝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微创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腹腔镜辅助下ALPPS治疗伴有轻-中度肝硬化巨大原发性右肝肝癌7例的临床资料。第1期行腹腔镜下门静脉右支结扎+肝实质离断术,待未来剩余肝脏体积(FLR)增生后行第2期开腹肝脏右三叶切除术,并对围手术期结果和近期肿瘤学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7例均行全腹腔镜下的第1期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术,其中4例FLR扩增达标,行第2期开腹肝脏右三叶切除术。第1期平均手术时间(192.9±35.9)min,第2期平均手术时间(210.0±73.9)min,平均FLR增生率35.6%,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发生。术后随访1年,平均至肿瘤复发时间为178.7 d。结论    在有经验的肝胆外科中心对选择性病人实施腹腔镜辅助ALPPS是可行的,对轻度肝硬化以下的原发性肝细胞癌病人实施腹腔镜下门静脉右支结扎和肝脏离断能有效刺激FLR明显扩增,并具有相对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围手术期相对安全,为FLR不足的较晚期巨大肝癌病人提供了一个治疗选择。

    谷氨酰胺治疗对有营养风险肝胆手术病人临床结局影响研究
    刘升辉,卢绮萍,曹廷加,胡 帆,李 勇,陈 惟
    2016, 36(01): 106-110.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8
    摘要 ( )  

    目的    观察肝胆手术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治疗对有营养风险病人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定点采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胆外科病人资料,用NRS2002评分标准,对≥3分的病人纳入研究。共402例病人,分Gln治疗组248例和非Gln组154例,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Gln组和非Gln组感染性并发症分别为9例、14例(P<0.05),住院天数分别为(11.28±7.77)d、(12.03±9.02)d(P>0.05)。NRS评分≥5分的病人,Gln组(130例)和非Gln组(47例)病人的并发症分别为4例、6例,住院时间分别为(11.21±7.15)d、(12.73±1.26)d(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Gln治疗是感染性并发症的保护因素,而NRS评分≥5分、术前GGT升高、术前前白蛋白降低是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0.76、1.19、1.25、1.39,P值均小于0.05。结论    Gln治疗能显著降低存在营养风险肝胆外科手术病人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且NRS评分≥5分的病人尚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从Gln治疗中获益。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尹 杰,蔡 军,张 军,郑 智,刘 钊,张忠涛
    2016, 36(01): 111-114.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29
    摘要 ( )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112例早期胃癌病人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研究。结果 多因素分析示,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脉管内瘤栓与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分层分析示,年龄<60岁、侵犯黏膜下层、分化不良且合并脉管内瘤栓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年龄、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肿瘤局限于黏膜内、分化型且无脉管内瘤栓者可行单纯内镜下切除,具有以上高危因素者,建议根据具体情况加行淋巴结清扫术。

    内镜切除结直肠黏膜下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附559例报告)
    齐志鹏,钟芸诗,周平红,徐美东,时 强,蔡世伦,武逸人,姚礼庆
    2016, 36(01): 115-118.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30
    摘要 ( )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膜下肿瘤(SMTs)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结肠镜下诊治结直肠SMTs 559例临床资料、病理学类型及其特点。结果    结肠SMTs中以脂肪瘤148例(84.1%)最为常见,其次为颗粒细胞瘤(GCTs)9例(5.1%),平滑肌瘤7例(4.0%),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7例(4.0%),胃肠间质瘤(GISTs)1例(0.6%)及其他SMTs4例(2.3%)。其中脂肪瘤可发生于结肠各段,以右半结肠多见;GCTs多见于右半结肠;平滑肌瘤、NETs多见于左半结肠。直肠SMTs中以NETs349例(91.1%)最为常见,其次为脂肪瘤13例(3.4%),平滑肌瘤11例(2.9%),GISTs7例(1.8%),GCTs1例(0.3%)及其他SMTs2例(0.5%)。其中NETs可发生于直肠各段,以下段直肠多见;脂肪瘤、平滑肌瘤多见于直肠上下段;GISTs可见于直肠各段。结论    结肠SMTs中良性病变多,可允许内镜下随访,当出现临床症状或瘤体短时间内增大时行内镜下治疗。直肠SMTs中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占绝大多数,一经发现需积极治疗。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低钙血症相关因素分析
    胡 亚,廖 泉,曹少博,高 翔,王梦一,赵玉沛
    2016, 36(01): 119-121.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31
    摘要 ( )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出现低钙血症及其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临床资料,分析与术后低钙血症及其症状相关的临床因素。 结果    641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成功接受甲状旁腺切除术治疗,并得到术后病理学诊断及长期随访证实。118例(18.4%)术后第一日血清总钙低于正常值下限,210例(32.8%)出现低钙血症相关的临床症状。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原发性甲状旁腺病人术后出现低钙血症相关症状,与病人年龄、术前血清无机磷及碱性磷酸酶(ALP)相关;术后第一日血清总钙水平低于正常与术前血清全片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相关。  结论    青年病人、术前血清iPTH和ALP水平增高、血清无机磷水平低可能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后低钙的相关因素。

    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高国璇1a,于大鹏2,张 虹1b,张 爽1b,徐 玲1a,叶京明1a,李 挺1b,段学宁1a,刘荫华1a
    2016, 36(01): 122-125.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32
    摘要 ( )  

    目的    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临床治疗选择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经治的乳腺癌病例,比较同期青年组(<35岁)与年长组(≥35岁)的临床病理学差异,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绘制Kaplan-Meier曲线计算生存期,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应用后退法筛选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青年女性乳腺癌110例,占全部乳腺癌的5.7%,中位年龄32(21~34)岁,与同时期≥35岁病人相比较,两组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阴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分期、原位癌发病率、HR阳性及HER2阳性乳腺癌所占比例与≥35岁病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青年女性乳腺癌病人选择保乳手术、全乳房切除联合成形手术的比例与≥35岁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位随访时间31.5(8~78)个月,5年存活率93.3%,5年无进展存活率89.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青年女性乳腺癌无进展生存期与N分期(P<0.001)、M分期(P<0.001)相关,总生存期与N分期相关(P<0.001)。结论    青年女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在强化内分泌治疗的同时应注意生育保护,由于对外形、生活质量要求更高,青年女性乳腺癌的外科手术方式需要个体化选择。

    病案报告
    急性胰腺炎并发自发性脾破裂行被膜下脾切除1例报告
    陈宏泽,孙 备,陈 华,孔 瑞,李 乐,赵忠杰,程春东
    2016, 36(01): 126-127.  DOI: 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6.01.3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