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外科医生,勿以“小”而不为也!兼论应重视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
    黄志强
    2005, 25(06): 1-322. 
    摘要 ( )   PDF(347KB) ( )  
    专题笔谈
    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
    李兆申
    2005, 25(06): 1-322. 
    摘要 ( )   PDF(527KB) (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时机与适应证选择
    鲁星燧
    2005, 25(06): 1-352. 
    摘要 ( )   PDF(346KB) ( )  
    述评
    关于微创手术入路与整体损伤比的思考
    姜洪池 陆朝阳
    2005, 25(06): 1-356. 
    摘要 ( )   PDF(529KB) ( )  
    专题笔谈
    胆管恶性梗阻的金属支架治疗
    龚彪 潘亚敏
    2005, 25(06): 1-366. 
    摘要 ( )   PDF(536KB) ( )  
    ERCP联合MRCP对LC术后胆管损伤的诊治价值
    方驰华 朱明德
    2005, 25(06): 1-356. 
    摘要 ( )   PDF(531KB) ( )  
    论著
    内镜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处理中的应用价值
    徐美东1)姚礼庆1)贺轶峰2)何国杰1)高卫东1)周平红1)钟芸诗1)樊嘉2)秦新裕1)
    2005, 25(06): 1-329. 
    摘要 ( )   PDF(512KB) ( )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在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方法 对2001年4月至2004年12月经ERCP诊治的3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管并发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3例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的病人共行ERCP 46例次,明确诊断31例(93.9%),其中胆漏4例,胆管狭窄18例,胆管狭窄伴胆泥淤积或结石6例,单纯胆泥淤积或结石2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1例。针对不同的诊断结果,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式,治疗成功27例(81.8%),发生并发症5例次(10.9%)。结论 内镜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应该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腹腔镜联合内镜胆肠、胃肠内引流术治疗晚期胰腺癌(附32例报告)
    秦明放 吴瑜
    2005, 25(06): 1-366. 
    摘要 ( )   PDF(492KB) ( )  

    目的 探讨对晚期胰腺癌行内镜腹腔镜联合姑息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2月至2004年12月,对32例晚期胰腺癌病人行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减黄后,联合腹腔镜胆肠、胃肠内引流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32例病人,ENBD和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历时70~181min,出血35~220mL,术后3~5d胃肠功能恢复,住院9~24d。术后病人黄疸逐渐消退、肝功能得到改善,恢复经口饮食。术后有1例发生切口感染,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胆肠、胃空肠吻合联合ENBD姑息治疗晚期胰腺癌可行、有效,具有创伤小、减黄彻底、术后痛苦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经肋间隙取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临床意义(附51例报告)
    贺青卿 姜军 杨新华 范林军 郭美琴 张毅 张帆
    2005, 25(06): 1-329. 
    摘要 ( )   PDF(491KB) ( )  

    目的 探讨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方法及意义。方法 于2003年6月至2004年11月,选择内乳区淋巴结显像的51例乳腺癌病人并确定内乳前哨淋巴结,术中再次用γ探测仪、蓝色染料确认前哨淋巴结的位置,切开肋间肌,经肋间隙胸膜外切除内乳区前哨淋巴结及其他内乳淋巴结。结果 51例病人检出内乳前哨淋巴结共54枚,手术时间(31±7)min。检出1枚前哨淋巴结48例,2枚3例,其中发生癌转移18例,共19枚。前哨淋巴结位于第2、3肋间隙者分别为13枚和20枚。用3种方法联合定位内乳前哨淋巴结,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总准确率为100%。51例共检出内乳淋巴结118枚,其中发生癌转移25枚。无前哨淋巴结转移者未见内乳区其他淋巴结转移。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肋间隙取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为明确内乳淋巴结转移状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肝移植术后腹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舒明 彭承宏 陈皓 申川 沈柏用 周光文 李宏为
    2005, 25(06): 1-329. 
    摘要 ( )   PDF(599KB) ( )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腹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3年9月至2005年1月,采用膀胱内压检测法间接测量腹内压,术后每天腹内压>20mmHg(1mmHg=0.133kPa)时定为腹内高压(IAH)。比较腹内高压组与正常组的原发病因、手术方式、术中相关指标及愈后。记录病人术后0~72h的腹内压、肾功能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同时记录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第4天的肝功能。结果 腹内高压组与正常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补液量、术中输血量及术后急性肾衰、呼吸衰竭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术后24~72h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每小时尿量以及心率、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机械通气时间也存在显著不同。结论 肝移植术后并发的腹内高压对器官功能的损害是快速、多部位的,最常见的损害是肾功能与呼吸功能。重视腹内高压、术后早期腹内压的严密监测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专题笔谈
    胆胰疾病的内镜超声治疗
    孙思予 葛楠
    2005, 25(06): 1-356. 
    摘要 ( )   PDF(552KB) ( )  
    论著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内镜治疗时机探讨
    李珂 苏杰 张智勇
    2005, 25(06): 1-366. 
    摘要 ( )   PDF(326KB) ( )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时机。方法 选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95年4月至2005年5月59例经内镜治疗的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例,分为早期治疗组(A组,<48h)31例,延迟治疗组(B组,>48h)28例。分别比较两组病例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病例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均短于B组(P<0.05)。A组发生并发症5例,B组为9例。结论 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应尽早行内镜治疗。

    糖预处理治疗减轻术后胰岛素抵抗的价值
    朱岭 彭开勤 张应天 全卓勇 龚少敏 许涛
    2005, 25(06): 1-356. 
    摘要 ( )   PDF(402KB) ( )  

    目的 观察腹部外科手术病例进行术前糖预处理及应用新的禁食方案等治疗方法对减轻术后胰岛素抵抗的价值。方法 对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采用Quicki法测定191例腹部手术后病人胰岛素敏感性,前瞻性对比术前进行糖预处理及应用新的禁食方案病例组(88例)与对照组(103例)在术后胰岛素抵抗方面的差异,以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 治疗组术后胰岛素抵抗程度及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部手术后早期胰岛素抵抗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手术后长时间胰岛素抵抗不利于术后恢复。术前糖预处理治疗可有效降低围手术期胰岛素抵抗程度,缩短胰岛素抵抗时间,有助于病人早期康复。

    专题笔谈
    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思考
    秦明放
    2005, 25(06): 1-337. 
    摘要 ( )   PDF(354KB) ( )  
    胆总管巨大结石的内镜处理
    姚礼庆 钟芸诗
    2005, 25(06): 1-333. 
    摘要 ( )   PDF(519KB) ( )  
    论著
    VEGF、MVD和CEA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鲁瑶1)潘瑞芹1)原田英也2)上妻喜腾2)高岛茂树2)贾振庚1)
    2005, 25(06): 1-329. 
    摘要 ( )   PDF(444KB) ( )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癌组织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微血管密度(MVD)及术前血清CEA值,探讨其与大肠癌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对来自日本金泽医科大学一般消化器外科1990~1995年的78例手术切除大肠癌标本的癌灶、癌旁、正常大肠组织进行血管标记和染色,并进行定位观察,检测其VEGF表达及MVD计数,同时回顾分析血清CEA值变化,并与病人预后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78例大肠癌病人中,48例病人(61.2%)VEGF蛋白表达阳性,MVD计数为(38.6±9.4),CEA阳性病人35例(44.7%)。它们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血行转移及Dukes分期呈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生长方式无关(P>0.05)。而且,VEGF阳性组与阴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6.8%、86.7%,差异显著(P<0.05);CEA阳性组与阴性组5年生存率亦有明显区别(P<0.05);VEGF+/CEA+组5年生存率最低。MVD与VEGF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VEGF、MVD及CEA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分期及生存率呈明显相关性,VEFG和CEA联合检测,对大肠癌预后的判断更具有实际意义。

    专题笔谈
    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的临床应用
    刘金钢 赵海鹰
    2005, 25(06): 1-338. 
    摘要 ( )   PDF(356KB) ( )  
    论著
    内镜胆管减压治疗急性胰腺炎20年探索与思考
    田伏洲 张丙印 黎冬暄 庞勇 李旭 蔡忠红 周庆贤
    2005, 25(06): 1-338. 
    摘要 ( )   PDF(478KB) ( )  

    目的 分析内镜胆管减压(EBD)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年来分两个阶段共用EBD法治疗AP病人260例。1985~1994年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阶段,观察对象为轻型AP(MAP)及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均为胆源性AP,共152例。治疗组78例行内镜治疗,方法是先行ENBD,若插管失败,再行EST后ENBD。对照组74例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1995~2005年为扩大临床应用阶段,观察对象为胆源性AP 98例,非胆源性AP 84例。治疗方法有所改进,行EST的比例增加。结果 第一阶段:治疗组AP治愈率为87.2%,重型化率为3.8%,与对照组(71.6%,14.9%)相比差异显著;病死率为1.3%,与对照组5.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第二阶段:胆源性轻型AP操作成功率为97.1%,治愈率为92.9%,重型化率为2.9%。胆源性重型AP操作成功率为64.3%,治愈率为60.7%,病死率为5.6%。非胆源性轻型AP操作成功率为98.6%,治愈率为69.6%;非胆源性重型AP操作成功率为43.8%,病死率为17.2%。结论 EBD对于胆源性AP病人能迅速阻断MAP向SAP进展,有效地降低了重型胰腺炎的发生率;同时应严格掌握EBD治疗AP的适应证和时机,不宜选择进展期SAP病人,早期治疗效果好。

    肝移植术后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郭卫平 陈规划 易慧敏 陆敏强 蔡常洁 杨扬 许赤 李华
    2005, 25(06): 1-332. 
    摘要 ( )   PDF(308KB) ( )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 观察2004年2月至2004年9月89例肝移植病人病情,包括原发病、术中输血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早期术后病死率。结果 37例术后早期合并至少1种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包括胸腔积液(25例,28%),肺不张(17例,19%),肺炎(15例,16.8%),急性呼吸功能衰竭(7例,7.8%),肺水肿(6例,6.7%),气胸(2例,2.2%)。合并并发症的病人年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53±13)岁 vs (34±11)岁,P<0.05],术中输血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合并肺炎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总病死率(25% vs 8%,P<0.05)。结论 高龄及术中大量输血是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病死率与肺炎发生率升高有关。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临床应用(附822例报告)
    陈安平 肖宏 温宜清 刘安 田刚 宋安宁 高珂 黄纪伟
    2005, 25(06): 1-366. 
    摘要 ( )   PDF(331KB) ( )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3月至2004年9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对822例病人进行治疗的经验及效果。结果 即时缝合的451例中423例及T管引流的371例中332例治疗获得成功。中转开腹8例,胆漏29例,术后残余结石内镜未取净11例,死亡4例。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