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危重短肠综合征病人的处理难点
    燕晓雯,李维勤
    2005, 25(11): 1-695. 
    摘要 ( )   PDF(526KB) ( )  
    述评
    重视短肠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
    吴肇汉
    2005, 25(11): 1-644. 
    摘要 ( )   PDF(339KB) ( )  
    专题笔谈
    短肠综合征及相关肠道疾病
    秦新裕,刘凤林
    2005, 25(11): 1-695. 
    摘要 ( )   PDF(287KB) ( )  
    讲座与综述
    肠缺血性外科急腹症手术时机的选择
    何裕隆
    2005, 25(11): 1-695. 
    摘要 ( )   PDF(330KB) ( )  
    专题笔谈
    短肠综合征病人残余肠道的代偿
    吴国豪
    2005, 25(11): 1-695. 
    摘要 ( )   PDF(522KB) ( )  
    短肠综合征治疗方法的选择
    伍晓汀,张明鸣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522KB) ( )  
    短肠综合征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李元新,李宁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520KB) ( )  
    短肠综合征代谢并发症的防治
    任建安,黎介寿
    2005, 25(11): 1-693. 
    摘要 ( )   PDF(516KB) ( )  
    小肠移植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王为忠,管文贤,李孟彬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672KB) ( )  
    论著
    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及肠道代偿治疗
    吴国豪,吴肇汉,吴肇光
    2005, 25(11): 1-693. 
    摘要 ( )   PDF(667KB) ( )  

    目的 探讨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以及肠道代偿、康复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4例短肠综合征病人治疗过程及随访情况,其中26例联合应用生长激素[GH,每天(0.10±0.06)mg/kg]和谷氨酰胺[GLN,每天(0.30±0.17)g/kg]进行肠道促代偿治疗。结果 64例病人中死亡6例,存活58例,存活时间3个月至19年,平均(6.6±9.4)年。9例长期接受家庭肠外营养(HPN),13例接受部分PN或肠内营养(EN)支持,完全摆脱PN者36例,平均摆脱PN的时间为(8.6±14.2)个月。 26例接受GH+GLN治疗的SBS病人,其中9例(34.6%)治疗后近期内完全摆脱PN;8例(30.8%)经治疗后明显减少了PN用量[从每周需要PN支持(6.5±1.0)d下降至(4.2±1.0)d,每周PN需要量从(13.6±5.2)L降至(8.2±3.3) L];9例(34.6%)在治疗后仍依赖PN支持。64例共发生286次各种并发症。结论 经过适宜的营养支持和肠道促代偿治疗,大多数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残留肠道可充分代偿,完全摆脱PN或减少PN用量,长期健康存活。

    新辅助放疗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
    吴斌1,邱辉忠1,肖毅1,林国乐1,张福泉2,赵玉沛1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311KB) ( )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疗在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中的疗效及其对保肛手术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39例行新辅助放疗低位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距肛缘3~7cm,平均4.9cm。放疗后21例(53.8%)排便困难、便血等症状得以改善。腹会阴联合切除14例,低位前切除术13例,Parks术8例,Hartmann术4例。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完全消退(CR)3例,肿瘤部分缓解(PR)22例,无效(NR)14例,总有效率为64.1%(25/39)。保肛率为53.8%(21/39),其中放疗有效者(CR+PR)保肛率为64%(16/25),无效者为357%%(5/14),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新辅助放疗对多数直肠癌病人有效,可以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并可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手术经验
    王小平,时开网,曹红勇
    2005, 25(11): 1-693. 
    摘要 ( )   PDF(317KB) ( )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的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18例腹膜后巨大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完整切除,1例大部切除,3例剖腹探查加活检术。14例恶性肿瘤中有10例完整切除,其中8例行联合脏器切除;4例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其中1例行联合脏器切除,无手术死亡。随访3年,18例中14例健在,死亡4例,肿瘤复发14例。结论 准确的术前评估、恰当的手术径路、良好的手术技能是提高手术切除率的关键。

    专题笔谈
    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诊治(附32例分析)
    任建安,陶庆松,王新波,范朝刚,姜军,汪志明,赵允召,黎介寿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470KB) ( )  

    目的 研究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特点与规律。方法 1995~2005年共收治剩余小肠<100cm的肠外瘘病人32例,就肠外瘘发生原因、部位、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治愈20例,死亡6例,6例好转后中断治疗出院。病人残存的肠管平均(58.03±28.30)cm。28例接受了肠内营养,其中9例未进行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为(52.8±31.5)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129.6±89.8)d;19例接受了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64.1±19.2)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61.8±54.0)d。结论 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主要疾病为肠扭转,部位多在吻合口,原因是坏死范围较大,切除界限不易判断。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还可减少短肠综合征急性期的腹泻症状。后期使用生长激素有促进肠外瘘自愈和肠康复的双重作用。

    论著
    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粘附能力影响及其与粘附分子的关系
    郑民华,马君俊,冯波,张轶,陆爱国,胡艳艳,李健文,王明亮,刘炳亚,李宏为
    2005, 25(11): 1-693. 
    摘要 ( )   PDF(475KB) ( )  

    目的 分析不同压强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方法 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6mmHg(1mmHg=0.133 kPa)、9mmHg、12mmHg和15mmHg压强CO2以及常规条件下暴露1h后,流式细胞技术(FACScan)检测粘附分子上皮钙黏着素(E-cadherin)、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CD44和E选择素(E-selectin)于处理后0h、12h、24h、48h和72h在结肠癌细胞表面的表达;取各组处理后0 h和72 h细胞进行体外粘附试验。结果 经各组压强CO2气腹处理后,SW1116表面各粘附分子的表达与处理前相比变化有显著性(P<0.05),这些变化在各压强CO2处理后72h之前均恢复至处理前水平,或低于处理前水平(P<0.05)。在处理后0h,随CO2气腹压强增高,E-cadherin、CD44和ICAM-1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肠癌细胞的粘附能力也呈下降的趋势(P<0.05),处理后72 h,各压强组之间的细胞粘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O2气腹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可产生一过性双向影响,随CO2气腹压强的增高,癌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与粘附能力均受到抑制。

    讲座与综述
    早期胃癌的外科手术策略
    周建平,袁联文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1385KB) ( )  
    论著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
    陈安平,赵聪,陈大夫,王思明,肖宏,温宜清
    2005, 25(11): 1-646. 
    摘要 ( )   PDF(321KB) ( )  

    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经验。方法 1993年10月至2005年3月运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包括胆总管切开,胆管镜取石,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导管胆管引流、T管引流、胆总管切口即时缝合等)有选择地对87例胆总管内径≤08cm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87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术后残余结石。术后5例出现胆漏,均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胆管引流和腹腔引流管引流治愈。术后经输尿管导管胆管造影见胆总管切口缝合区狭窄2例(未处理),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门奇断流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脾亢的疗效分析
    陈伟锋,汪谦,梁力建,黄洁夫
    2005, 25(11): 1-685. 
    摘要 ( )   PDF(618KB) ( )  

    目的 总结和分析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及脾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6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亢病人采用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的资料,探讨其疗效。结果 全组并发症发生率51.3%(38/74),1例死于全身感染及呼吸衰竭,其余病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 脾切除加门奇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效果好。为提高手术疗效,应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时机,彻底断流,熟练掌握手术的技术要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胰腺囊性肿瘤26例临床诊治分析
    王单松1,靳大勇1,楼文晖1,许雪峰1,匡天涛1,倪晓凌1,吴文川1,纪元2
    2005, 25(11): 1-683. 
    摘要 ( )   PDF(475KB) ( )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6例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B超和CT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3/26)和92%(24/26),但不能准确区分其组织类型。26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获随访,1例黏液性囊腺癌病人因复发转移于术后11个月死亡,其余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伴有症状的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以及黏液性囊性肿瘤及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因有恶变倾向及临床不能鉴别其良恶性,需手术治疗;而无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可观察随访。胰腺囊腺瘤手术切除后可获治愈,囊腺癌术后疗效也较满意。

    胃肠道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
    毕建威,经纬,魏国,苏明,唐晓军
    2005, 25(11): 1-653. 
    摘要 ( )   PDF(321KB) ( )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8~2004年收治的46 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13例(28.3%),潜在恶性10例(21.7%),恶性23例(50%)。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7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10例死亡(其中9例为恶性GIST)。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讲座与综述
    短肠综合征病人的营养支持
    袁磊,吴国豪
    2005, 25(11): 1-683. 
    摘要 ( )   PDF(530KB) ( )  
    腹主动脉瘤33例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
    罗灿华,潘爱珍,谭羽灿,徐国建,何志坚
    2005, 25(11): 1-653. 
    摘要 ( )   PDF(306KB) ( )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996年6月至2004年12月间,诊断和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33例,其中胸腹主动脉瘤1例。均采用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结果 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7例,2例死亡。择期手术26例,无一例死亡。结论 术前诊断和掌握手术时机是提高手术成功的关键。应用16排螺旋CT主动脉造影(sixteen 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aortic angiography,16排螺旋CTA)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无创、安全、快速、方便等优点,具有应用价值。对有手术指征的腹主动脉瘤应积极手术治疗,提高传统手术技术使腹主动脉瘤手术更为安全。

    论著
    手术者因素对直肠癌病人术后性功能的影响
    汪建平,蔡观福,黄美近,周军
    2005, 25(11): 1-685. 
    摘要 ( )   PDF(292KB) ( )  

    目的 探讨手术者因素对直肠癌病人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至2004年7月共105例男性直肠癌手术的随访资料。将105例病人随机分为5组,由5位医生作为术者完成手术,对其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直肠癌术后性功能障碍总发生率为35.2%,各手术组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5.4%、35.7%、57.9%、52.6%和15.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5, P=0.009)。结论 手术者因素对直肠癌病人术后性功能有显著影响, 提高直肠癌术中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认识有助于降低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院士论坛
    积极预防短肠综合征
    黎介寿
    2005, 25(11): 641-642. 
    摘要 ( )   PDF(318KB) ( )  
    论著摘登
    肝圆韧带修补上腹部术后缺损16例报告
    王镇,戴朝六,邱芳,等
    2005, 25(11): 690-690. 
    摘要 ( )   PDF(146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