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5年, 第25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5-12-12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肝功能不全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围手术期诊治
    赵永强
    2005, 25(12): 1-720. 
    摘要 ( )   PDF(551KB) ( )  
    合并肝功能不全病人的全身麻醉问题
    叶铁虎,朱波
    2005, 25(12): 1-749. 
    摘要 ( )   PDF(532KB) ( )  
    严重创伤后肝功能的改变和防治
    刘大为
    2005, 25(12): 1-720. 
    摘要 ( )   PDF(755KB) ( )  
    述评
    重视合并肝功能不全外科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李宏为,周光文
    2005, 25(12): 1-717. 
    摘要 ( )   PDF(530KB) ( )  
    专题笔谈
    合并肝功能不全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伍晓汀
    2005, 25(12): 1-720. 
    摘要 ( )   PDF(553KB) ( )  
    围手术期合并肝功能不全病人的基本用药原则
    汤耀卿
    2005, 25(12): 1-715. 
    摘要 ( )   PDF(534KB) ( )  
    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
    戴朝六
    2005, 25(12): 1-729. 
    摘要 ( )   PDF(533KB) ( )  
    原位肝移植早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80例分析
    陈皓,彭承宏,沈柏用,申川,邓侠兴,周光文,谢俊杰,董卫,李宏为
    2005, 25(12): 1-729. 
    摘要 ( )   PDF(506KB) ( )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移植肝初期肝功能不良(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IPGF)的各种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80例原位肝移植的病例资料。肝移植术后72h内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500 IU/L作为IPGF组,<1500 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术前分析指标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Child-Pugh分级。围手术期分析指标为:心脏停搏时间(NHBT)、冷缺血时间(CIT)、供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冷保存末期肝活检和术后72h内ALT和AST值。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可能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结果:NHBT、CIT、RWIT 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NHBT是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P<0.05),CIT、RWIT是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IPGF组中1例中度大泡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出现PGNF。结论:NHBT延长是引起IPGF的主要危险因素,供肝脂肪变性、CIT、RWIT延长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论著
    低中心静脉压减少肝切除术中出血的临床研究
    梁力建1,王卫东2,黄雄庆3,殷晓煜1
    2005, 25(12): 1-726. 
    摘要 ( )   PDF(600KB) ( )  

    目的:探讨低中心静脉压对减少肝癌(HCC)切除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2月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一手术组医生施行肝切除术的HCC病人50例,按随机数字采用信封法分为低中心静脉压(LCVP)组和常规手术组(对照组),各为25例。LCVP组切肝时经体位、药物处理使CVP在2~4mmHg(1mmHg=0133kPa)、收缩压>90mmHg,对照组则按常规处理,比较两组的术前一般情况、术中和切肝时的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后恢复情况和肝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病人的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方式、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切除肝组织的重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肝肾功能的恢复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LCVP组手术出血量、切肝时出血量分别为(903.9±180.8)mL、(672.4±429.9)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W值分别为495.5、543.5,P<0.01),而切肝前和切肝后的出血量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LCVP组术后留院时间为(16.3±6.8)d,对照组为(21.5±8.6)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W=532.5,P<0.05)。结论:LCVP技术在操作上简便易行,将中心静脉压控制在≤4mmHg,能够减少切肝过程的出血量、缩短术后留院时间、对病人肝肾功能无损害。

    术后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附137例报告)
    杨建芬,李宁,黎介寿
    2005, 25(12): 1-726. 
    摘要 ( )   PDF(330KB) ( )  

    目的:探讨术后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137例术后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病人均治愈,未发生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2例发生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例术后3 ~ 8个月再次发生肠梗阻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结论:腹腔术后可出现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应积极手术。

    甲状腺结节钙化的临床价值
    赖远辉,李晓曦,王深明,李松奇
    2005, 25(12): 1-720. 
    摘要 ( )   PDF(308KB) ( )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钙化在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3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43例甲状腺结节病人的临床、B超扫描和病理资料。543例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病变473例(87.1%),恶性病变70例(12.9%)。结果:121例甲状腺结节有钙化,占22.3%,其中恶性肿物的钙化发生率(52.9%)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肿物(17.8%,P<0.05)。单发结节、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物为恶性的可能性大(P<0.05)。结论:B超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钙化,并有结节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和血流信号丰富时,宜采用积极的治疗方法。

    原位肝移植早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80例分析
    陈皓,彭承宏,沈柏用,申川,邓侠兴,周光文,谢俊杰,董卫,李宏为
    2005, 25(12): 1-726. 
    摘要 ( )   PDF(506KB) ( )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移植肝初期肝功能不良(initial poor graft function,IPGF)的各种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2年6月至2004年12月80例原位肝移植的病例资料。肝移植术后72h内血清谷氨酸转氨酶(ALT)和(或)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 500 IU/L作为IPGF组,<1500 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术前分析指标为:年龄、性别、原发疾病、Child-Pugh分级。围手术期分析指标为:心脏停搏时间(NHBT)、冷缺血时间(CIT)、供肝复温缺血时间(RWIT)、冷保存末期肝活检和术后72h内ALT和AST值。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有可能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结果:NHBT、CIT、RWIT 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NHBT是引发IPGF的危险因素(P<0.05),CIT、RWIT是可能的潜在危险因素。IPGF组中1例中度大泡脂肪变性供肝移植后出现PGNF。结论:NHBT延长是引起IPGF的主要危险因素,供肝脂肪变性、CIT、RWIT延长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肝门部胆管癌55例临床分析
    张洪义,张宏义,何哓军,张辉,刘承利,赵刚,肖梅,张希东,冯志强,李捷雷
    2005, 25(12): 1-720. 
    摘要 ( )   PDF(322KB) ( )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1995年1月至2005年4月收治的55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37例(37/55)行胆管癌切除,21例切除后存活24个月以上,4例死于15个月内,其余存活4~18个月,未切除者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也可以进行放射治疗,未手术者行内或外引流。结论:外科手术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内外引流手术可以延长病人的存活时间。

    103例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林浩铭1,李波2,霍永忠3,魏永刚2,严律南2,黄韬2,雷黎明4
    2005, 25(12): 1-729. 
    摘要 ( )   PDF(472KB) ( )  

    目的:分析肝移植病人术后各类细菌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0~2003年施行的103例肝脏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选取围手术期45个独立变量,经单变量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术后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52例病人术后发生77次细菌感染,感染率为50.49%(52/103);G-需氧菌占67.8%(103/152),G+需氧菌占32.2%(49/152)。手术时间、呼吸机带机时间、TPN支持时间与术后早期细菌感染有关。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发生细菌感染,针对其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是降低术后感染率的主要措施。

    腔内修复联合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
    常光其,李晓曦,李松奇,胡作军,吕伟明,王深明
    2005, 25(12): 1-720. 
    摘要 ( )   PDF(334KB) ( )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愈的2例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腔内修复前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手术,然后从右股总动脉将带膜支架植入升主动脉封闭内膜撕裂口,并同时封闭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1例术后即时造影和术后2个月随访造影均显示升主动脉夹层消失,无内漏,颈部人造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病人健康生存;另1例术后2个月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内膜撕裂口靠近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管饲全肠内营养在大肠癌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
    梁伟雄,张彤,洪云,郭兢津,冯鉴伦,曹余彦,黄静雯
    2005, 25(12): 1-729. 
    摘要 ( )   PDF(506KB) ( )  

    目的:研究大肠癌病人术前管饲全肠内营养的效果及其肠道清洁的作用。方法:对2004年1~12月收治的40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试验组术前予管饲全肠内营养7d;对照组行传统肠道准备。比较两组在血清蛋白、术中肠清洁度、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前1d和术后7d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则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但两组术中肠道清洁度、住院天数和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大肠癌病人术前应用管饲全肠内营养能获得有效的营养支持和肠道清洁,该方法可替代大肠癌术前传统的肠道准备。

    生长激素联合谷氨酰胺低热量肠外营养对外科重症病人的影响
    杨俊,佟大年,秦环龙
    2005, 25(12): 1-726. 
    摘要 ( )   PDF(321KB) ( )  

    目的:观察生长激素(rhGH)联合谷氨酰胺(Gln)低热量肠外营养(PN)对外科重症病人的优化营养支持作用。方法:2004年4~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对30例外科重症病人施行常规PN、低热量PN+rhGH、低热量PN+rhGH+Gln治疗。在第1、5、8天分别观察血浆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氮平衡、血内毒素、APACHE Ⅱ评分;第8天测3甲基组氨酸、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治疗结束后分析预后的变化。结果:低热量PN+rhGH+Gln组病人第8天时,氮平衡、尿3MH、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血内毒素水平、APACHE Ⅱ评分以及治疗期间ICU住院时间低于常规PN组和低热量PN+rhGH组。结论:rhGH联合Gln低热量PN能减轻机体代谢负担,促进蛋白合成和肠道屏障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供肝动脉变异和植入前动脉重建
    许赤,陈规划,陆敏强,杨扬,蔡常洁,李华,易述红,汪根树
    2005, 25(12): 1-715. 
    摘要 ( )   PDF(506KB) ( )  

    目的:探讨供肝动脉变异类型,术中损伤原因及植入前重建的方法。方法:1993年10月至200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共行供肝切取和修整术600例,术中记录肝动脉变异类型和术中动脉误伤,重建变异肝动脉,形成单一的备吻合血管。结果:在600例供肝中,19.2%(115/600)供肝动脉变异。53例(53/600)变异动脉须血管重建,其中39例(39/53)代替性或副肝右动脉来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1/53)代替性肝右动脉来自腹腔干,5例(5/53)代替性或副肝左动脉来自胃左动脉, 2例(2/53)变异肝左动脉和3例(3/53)变异肝右动脉离断后来源不清,3例(3/53)变异肝左和肝右动脉双重替代。6例(6/485)供肝切取术中意外损伤正常肝动脉,需要动脉重建。变异肝动脉损伤19例(19/115),均行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6/53)、胃十二指肠动脉(12/53)以及复杂的吻合方法(5/53)。结论:供肝快速切取过程中,肝动脉变异增加肝动脉意外损伤发生率,损伤变异动脉均须在植入前重建。变异动脉重建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肝动脉解剖学特点。

    原发性肝癌伴肝外恶性肿瘤32例临床分析
    黄灿1,樊嘉2,邱双健2,周俭2,吴志全2,汤钊猷2
    2005, 25(12): 1-726. 
    摘要 ( )   PDF(320KB) ( )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伴肝外恶性肿瘤(extrahepatic malignant carcinoma,EH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PLC伴EHM 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肝肿瘤直径1.5~14.5cm,≤5.0cm 15例。HBsAg(+)24例,抗HCV(+)2例,AFP>20μg/L 15例,伴明显肝硬化23例。入院前误诊11例。随访5年存活率为471%,以PLC为第二原发癌(异时性)20例,5年存活率为649%,PLC与EHM同时性发生12例,5年存活率为0。结论:(1)PLC伴EHM具有PLC的基本特点。(2)异时性PLC伴EHM预后明显优于同时性。(3)PLC与EHM相伴使PLC易误诊为转移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