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论坛
    Oddi括约肌异常的分类及防治对策
    吴硕东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339KB) ( )  
    指南与共识
    2006年美国麻醉医师联合会输血指南(主要内容)
    方波 摘译,马虹 审校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312KB) ( )  
    专题笔谈
    回收式自体血回输技术及其在手术中的应用
    陈方祥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3441KB) ( )  
    血液及其代用品在外科临床的应用及评价
    安友仲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855KB) ( )  
    恶性肿瘤病人围手术期输血的争论
    韦军民,贾文焯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494KB) ( )  
    论著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的研究
    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梁法启,张国华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473KB) ( )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腔内覆盖大部分,然后腔内重建。无名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然后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重建主动脉弓。结果:54例仅须处理左锁骨下动脉,8例须处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1例须处理弓上3分支血管。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左锁骨下动脉未进行重建者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2.6±24.2)mmHg(1mmHg=0.133kPa)。EVAR后30d内漏发生率17.5%。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人,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安全的。通过辅助技术,可以扩大EVAR的手术适应证。长期结果须行进一步随访。

    专家论坛
    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江志伟,李宁,黎介寿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471KB) ( )  
    争鸣与讨论
    中国肥胖病现状及减肥手术的新概念——腹腔镜手术治疗肥胖病的手术指征及疗效评判新标准
    郑成竹,李心翔,胡兵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300KB) ( )  
    论著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分析
    兰勇,符伟国,王玉琦,郭大乔,蒋俊豪,陈斌,徐欣,杨珏,史振宇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302KB) ( )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4例,左髂总动脉瘤2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结果:7例均取得技术成功。3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右髂内动脉,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I(Aortouniiliac)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动脉旁路术。2例左髂总动脉瘤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6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10.6±6.42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尚须进一步随访。

    普通外科病人真菌败血症的临床研究
    顾军,任建安,李维勤,李宁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490KB) ( )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的种类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4例真菌败血症病人的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易感因素主要为使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插管、全胃肠外营养、入住重症监护病房。94例病人分离出94例菌株。非白色念珠菌是主要致病真菌。94例经抗真菌治疗者中37例死亡。结论:真菌败血症多发生在存在腹腔感染病人。念珠菌属是主要致病真菌,其中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对高危病人应重视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和肠内营养有望进一步改善预后。

    微小肝癌的经皮消融疗效观察
    匡铭a,徐作峰b,吕明德a,梁力建a,彭宝岗a,谢晓燕b,何强a,李绍强a,黎东明a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426KB) ( )  

    目的:评估经皮消融治疗微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单个结节直径≤2 cm的33例微小肝癌病人行超声引导经皮消融,视肿瘤所在部位分别采用水冷式低杆温微波消融或多极无水酒精消融,每个肿瘤治疗1次。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为93.9%,局部复发率9.1%,远处复发率33.3%,1年、2年和3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62.6%、62.6%和62.6%,总存活率84.0%、74.5%和63.9%。单因素预后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基线水平与无瘤存活率显著相关,甲胎蛋白、治疗后远处复发与总存活率显著相关。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甲胎蛋白和远处复发是影响总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经皮消融对微小肝癌疗效良好,病人的甲胎蛋白基线水平和治疗后远处复发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胰腺术后引流液监测诊断胰漏的价值
    徐彬,楼文晖,王单松,牛耿明,陆嘉,靳大勇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412KB) ( )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引流液监测在诊断胰漏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05年11月至2006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2例胰腺术后腹腔内胰肠吻合口处引流液进行淀粉酶测定,同时记录病人术后相应的临床资料和腹腔引流液的性状。结果:42例病人中有12例出现胰漏,单因素分析发现引流液颜色从淡黄夹杂淡血色变为灰褐色的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的引流液颜色、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术后第7天空腹血糖是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示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变化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结论:术后引流液颜色动态变化、淀粉酶值的增高趋势、术后第7天中性粒细胞比值能有效判断胰漏的发生,有利于临床早期认识胰漏,对于这种病人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专题笔谈
    输血不足与输血过量对外科病人的影响
    罗志强,蒋筱强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2646KB) ( )  
    外科输血与急性肺损伤
    杜隽铭,全志伟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2583KB) ( )  
    各种成分输血的选择和应用
    代文杰,胡震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3417KB) ( )  
    ABO血型或亚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及救治
    梁廷波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509KB) ( )  
    述评
    重视输血在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
    林武存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2577KB) ( )  
    专题笔谈
    外科危重病人输血适应证选择及合理应用
    刘颖斌,蔡炜龙,彭淑牖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2543KB) ( )  
    老年及儿童外科病人输血治疗的特殊问题
    秦环龙,杨俊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497KB) ( )  
    论著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许业传1,童钟2,钱叶本1,李方跃1,余宏铸1,熊奇如1,耿小平1
    2007, 27(02): 1-151. 
    摘要 ( )   PDF(275KB) ( )  

    目的:总结小儿肝母细胞瘤诊治经验,探讨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05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中TNMⅠ期8例、Ⅱ期14例、Ⅲ期6例、Ⅳ期1例;病理学类型有胎儿型18例,胚胎型5例,未分化型3例,混合型3例;行根治性切除25例(86%),姑息性切除4例(14%),并发症发生率13.7%(4/29),术后肝功能10d恢复正常。22例获随访,1、3、4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86.4%(n=19)、68.2%(n=15)、36.4%(n=8)。结论:手术切除是小儿肝母细胞瘤首选的治疗方法,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临床分期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

    不钉合补片的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34例临床应用体会
    帅建,戴丽萍,余小舫,鲍世韵,刘嘉林,毕建纲
    2007, 27(02): 1-153. 
    摘要 ( )   PDF(282KB) ( )  

    目的:总结不钉合补片的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临床应用体会和经验。方法:2004年2月至2006年3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腹股沟疝病人,全部在全麻下行TEP手术,补片不作钉合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施行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单侧疝手术时间60~120min,双侧疝手术时间100~150min,术中出血10~50 mL,术后阴囊血肿2例,局部血清肿2例,术后3~5d出院。随诊3~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不钉合补片的TEP同样安全、可靠,并发症和费用降低,且操作更为简单易行。

    短篇报道
    小肠重复畸形致穿孔1例报告
    范志刚,杨龙强,高玉敏
    2007, 27(02): 105-105. 
    摘要 ( )   PDF(799KB) ( )  
    短篇论著
    糖尿病对结石性急性胆囊炎围手术期影响的研究
    陈静,董明,梁健,等
    2007, 27(02): 154-154. 
    摘要 ( )   PDF(150KB) ( )  
    讲座
    肝移植术中的输血问题
    蔡常洁
    2007, 27(02): 155-157. 
    摘要 ( )   PDF(476KB) ( )  
    去除或灭活白细胞血液的临床应用
    郝一文
    2007, 27(02): 158-159. 
    摘要 ( )   PDF(316KB) ( )  
    自体血液回输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李栋林,梁廷波,郑树森
    2007, 27(02): 160-162. 
    摘要 ( )   PDF(483KB) ( )  
    糖尿病外科治疗进展
    苏畅,周光文,李宏为
    2007, 27(02): 163-165. 
    摘要 ( )   PDF(476KB) ( )  
    短篇报道
    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治疗阑尾脓肿11例分析
    和金昌,徐盛丽
    2007, 27(02): 165-165. 
    摘要 ( )   PDF(146KB) ( )  
    讲座
    微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鹏振维,陈敏山
    2007, 27(02): 166-167. 
    摘要 ( )   PDF(1654KB) ( )  
    文献综述
    围手术期血容量保护
    马虹,方波
    2007, 27(02): 168-170. 
    摘要 ( )   PDF(446KB) ( )  
    输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贾文焯,韦军民
    2007, 27(02): 171-173. 
    摘要 ( )   PDF(512KB) ( )  
    早期胃癌治疗的新策略
    李中信,王娟,陈峻青
    2007, 27(02): 174-175. 
    摘要 ( )   PDF(302KB) (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与液体治疗的研究进展
    徐东升,孙备
    2007, 27(02): 176-178. 
    摘要 ( )   PDF(2546KB) ( )  
    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园地
    互联网上的普通外科资源
    吴耀华,代文杰,姜洪池
    2007, 27(02): 179-180. 
    摘要 ( )   PDF(167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