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血管移植物感染(VGI)是血管移植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风险与移植物位置、材料、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耐药性,以及病人的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相关。主要病原体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阴性菌、厌氧菌和真菌等。VGI的诊治依赖于及时采样明确病原体,并进行有效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和外科处理。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是VGI管理的核心,需综合考虑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病人基础情况及药物的生物膜穿透性等因素。经验性治疗通常广泛覆盖革兰阳性和阴性菌,并使用能够穿透生物膜的抗微生物药物;目标性治疗则根据明确的病原体选择窄谱药物,如青霉素类、万古霉素及利福平等。对于耐药菌株,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目细菌或碳青霉烯类耐药菌,可用碳青霉烯类或新型β酰胺类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针对生物膜相关感染,可联合使用利福平、氟喹诺酮类等药物提高治疗效果。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方案可优化抗感染疗效,常根据药物浓度与时间关系,选择浓度依赖性或时间依赖性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程视感染严重程度、病原体特性、临床随访结果而定,通常为4~6周,必要时延长至3~6个月甚至终身。移植物的彻底清创与替换对改善VGI预后至关重要。对于无法完全去除感染的病例,建议进行长期抗感染治疗,并定期评估其有效性及不良反应。通过及时、充分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以及精准的外科干预,可显著降低VGI相关死亡率并延长无感染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