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论坛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专家论坛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肥胖相关代谢异常诊治现状
    李华婷, 贾伟平
    2022, 42(2): 89-95.  DOI: 10.19538/j.nk2022020101
    摘要 ( )   PDF  
    肥胖及其相关代谢异常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深远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肥胖相关代谢异常与遗传、慢性低度炎症和肠道菌群特异性改变等多因素相关。随着人们对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不断重视和深入研究,肥胖相关新型标志物和肠道菌群等将有助于肥胖及其相关代谢异常的精确诊断和风险预测。饮食、身体活动或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肥胖及其相关代谢异常治疗的基础,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多组学分析也为肥胖及其相关代谢异常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文章着重讨论肥胖相关代谢异常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专题笔谈
    肥胖相关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及展望
    严幸群a, b, 姜雪a, b, 徐爱民a, b
    2022, 42(2): 96-101.  DOI: 10.19538/j.nk2022020102
    摘要 ( )   PDF  
    肥胖是一种体脂过多或分布异常的病理状态,是引发2型糖尿病、代谢症候群、心脑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重要诱因。大量研究表明,诸多脂肪因子(adipokines)和肝细胞因子(hepatokines)水平在肥胖时发生显著变化,通过检测此类因子的动态水平可以预测或评估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情况,并评判其治疗效果。在目前已发现的众多脂肪因子和肝细胞因子中,大量人体和动物研究一致发现在肥胖状态下脂联素(adiponectin)水平下降,而成纤维生长因子21(FGF21)和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则上升。它们不仅可作为肥胖诊断和监控的生物标志物,亦参与了肥胖的病理生理过程,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其中脂联素已广泛应用于肥胖相关代谢病的风险评估,而FGF21和GDF15长效类似物或受体激动剂则被用于治疗肥胖相关疾病并且已开始相关的临床试验。文章着重讨论脂联素、FGF21和GDF15在肥胖及其并发症中的地位及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展望这3种新型肥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发展方向和临床应用前景。
    运动对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作用
    王倩倩a, 王晓航a, 邱山虎b, 孙子林a,
    2022, 42(2): 102-106.  DOI: DOI: 10.19538/j.nk2022020103
    摘要 ( )   PDF  
    肥胖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流行于全世界的一种疾病,由肥胖带来一系列代谢异常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运动可改善肥胖以及肥胖相关代谢异常,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高尿酸血症等,及其进一步引发的大血管、微血管、肿瘤等并发症。文章将从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等对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减重手术对肥胖相关代谢异常的作用
    贾许杨a, b, 曲伸a, b,
    2022, 42(2): 107-112.  DOI: DOI: 10.19538/j.nk2022020104
    摘要 ( )   PDF  
    减重代谢手术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的长期效果已得到全球专家的广泛认可。临床已观察到减重代谢手术对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远期心脑血管病等代谢紊乱的显著疗效。但现行指南推荐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BMI切点相对保守;且新的代谢手术方式如单吻合口十二指肠回肠吻合术,也展现出现极佳的减重降糖的临床效果,何种术式最适合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患者仍无定论,需要更多包含中国人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加以验证并付诸临床。文章根据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中心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和文献综述,对上述减重代谢手术治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若干问题做一探讨。
    指南与共识
    《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解读
    陆迪菲, 郭晓蕙
    2022, 42(2): 113-123.  DOI: DOI: 10.19538/j.nk2022020106
    摘要 ( )   PDF  
    糖尿病高危人群数量庞大,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管理是中国慢病管理、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巨大挑战。近日,由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委会制定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干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布,共识结合中国慢病流行病学的特征,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筛查流程和干预策略,在汇集国内临床证据、参考国外证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文章对共识的要点进行解读,并结合循证证据与国内外相关指南进行对比。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具有明显肺静脉或肺毛细血管受累的肺动脉高压#br#
    王静, 许小毛
    2022, 42(2): 124-127.  DOI: DOI: 10.19538/j.nk2022020107
    摘要 ( )   PDF  
    肺静脉闭塞病(PVOD)和肺毛细血管瘤病(PCH)是一类引起肺动脉高压的罕见疾病,目前统称为具有明显肺静脉或肺毛细血管受累的肺动脉高压,是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中的一个亚类。这一类型肺动脉高压以肺小静脉或肺毛细血管受累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上具有高度相似性,目前认为这两种疾病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PVOD/PCH虽然与PAH有相似的临床特征,但其预后、治疗反应与PAH不同,应用靶向药物后可能会出现肺水肿,应尽早行肺移植治疗。
    《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解读——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br#
    熊长明
    2022, 42(2): 128-130.  DOI: DOI: 10.19538/j.nk2022020108
    摘要 ( )   PDF  
    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临床上常见,左心射血分数保留和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均可以引起肺动脉高压,与其他类型肺动脉高压相比,其肺动脉楔压>15 mmHg,属于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临床上需要仔细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合并左心疾病还是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左心疾病所致肺动脉高压主要治疗基础疾病,不推荐应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
    专家论坛
    中国人群中的心肾贫血综合征研究
    刘雪姣, 蔡建芳
    2022, 42(2): 131-135.  DOI: DOI: 10.19538/j.nk2022020109
    摘要 ( )   PDF  
    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以及贫血三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严重地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对心肾贫血综合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及公共卫生意义。但迄今国内外对于该综合征的研究不多,在中国人群中尤其如此,且主要局限于贫血的流行病学及贫血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及再住院等不良预后的影响。文章通过与国外研究的对比,概述了在中国人群中心肾贫血综合征流行情况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期提高对其的认识及促进后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