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临床病例讨论
    专家经验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急性胰腺炎诊治的新理念、新技术及临床面临的难点与困惑
    吕农华
    2021, 41(1): 1-2.  DOI: 10.19538/j.nk2021010101
    摘要 ( 97 )   PDF  
    急性胰腺炎(AP)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之一,其中约20%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凶险,治疗棘
    手。按病程分期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治疗理念和多学科诊治(MDT)的治疗模式的应用,显著降低了SAP的病死率。重
    视AP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治疗,及时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将有益于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治;合并症与并发症
    专题笔谈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度评估与重症化预测
    高堃1,瞿诚2,童智慧1,2,李维勤1,2
    2021, 41(1): 3-9.  DOI: 10.19538/j.nk2021010102
    摘要 ( 75 )   PDF  
    急性胰腺炎轻则表现为自限性,重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对病情严重程度的正确评估,将影响医师的治疗决策,目
    前广泛应用的严重程度分类包括改良亚特兰大分类、基于决定因素的分类等。正是由于急性胰腺炎病情的不确定
    性,许多预测因子,包括多因素评分系统、影像学评分和生物学标志物,已被用于预测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文章
    将结合当前的研究进展,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度评估与重症化预测进行具体阐述。
    高三酰甘油血症急性胰腺炎的特点与处理
    杜奕奇,宋英晓
    2021, 41(1): 10-13.  DOI: 10.19538/j.nk2021010103
    摘要 ( 68 )   PDF  
    胆结石和高三酰甘油是中国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两大病因,高三酰甘油血症急性胰腺炎(HTGP)患者较年轻、
    男性较多、更易合并2型糖尿病、肥胖等,且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病情更重。HTGP最初的支持治疗与其他病因导致的
    急性胰腺炎类似,另外还采用降低血清三酰甘油水平的特殊治疗,包括肝素、胰岛素的输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等,
    后期生活方式的改变、减轻体重以及药物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肠道菌群失衡在急性胰腺炎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李雪洋,祝荫
    2021, 41(1): 14-17.  DOI: 10.19538/j.nk2021010104
    摘要 ( 83 )   PDF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AP病情进展迅速,15%~
    20%的患者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病死率高达20%~30%。SAP常可导致肠道功能障
    碍,包括肠黏膜屏障损伤和肠道动力障碍,引起肠道细菌移位至其他器官,加重全身炎症反应,对胰腺和机体造成“二
    次打击”,导致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第2大基因组,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常肠道菌群参与人体多种生命过程,在肠道发育和稳态、肠道免疫系统的建立及防御病原
    体入侵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如在AP早期即存在肠道
    菌群的失衡。文章主要就肠道菌群失衡在AP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作一阐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干预策略
    李冠群,孙备
    2021, 41(1): 18-21.  DOI: 10.19538/j.nk2021010105
    摘要 ( 43 )   PDF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2次死亡高峰”是临床治疗中的一大挑战。早期为炎症反应期,应进行以维护器官
    功能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救治;后期以感染性并发症为主,外科医师对于外科干预指征、时机及方式的掌控尤为重
    要。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已逐步形成为一个由多学科参与、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临床中应建立以疾病为核心
    的综合救治平台。文章就近年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外科干预策略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临床病例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腹腔出血及肠瘘多学科诊治病例分享
    黄鑫,柯华婧,吴遥,雷宇鹏,钟嘉玮,余晨,刘婧,何文华,夏亮,陈海鸣,钱克俭,郭贵海,舒徐,祝荫,陈幼祥,吕农华
    2021, 41(1): 22-26.  DOI: 10.19538/j.nk2021010106
    摘要 ( 66 )   PDF  
    专家经验谈
    SF3B1 突变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亚型发病机制及诊断
    周炯涛,何广胜
    2021, 41(1): 27-29.  DOI: 10.19538/j.nk2021010107
    摘要 ( 181 )   PDF  
    SF3B1 基因突变形成了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亚型。MDS国际预后工作组(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for the prognosi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IWG-PM)建议诊断标准:(1)血细胞减少;(2)SF3B1 基因体细胞突变;
    (3)孤立性红系或多系病态造血(诊断不需要RS);(4)骨髓原始细胞<5%和外周血原始细胞<1%(; 5)不符合WHO标
    准的孤立性del(5q)、MDS及骨髓增殖性肿瘤伴环状铁粒幼细胞伴血小板增多(MPN-RS-T)或其他MDS及MPN标
    准、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或其他MPN标准;(6)排除以下染色体异常:单体7;inv(3)或3q26异常(导致EVI1 基因异常融
    合或过度表达),及复杂染色体核型(≥3个以上异常);(7)或共表达RUNX1 或(和)EZH2 基因突变。SF3B1 突变型
    MDS预后较好,可通过luspatercept治疗脱离输血。
    单基因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陈美林,何志义
    2021, 41(1): 30-34.  DOI: 10.19538/j.nk2021010108
    摘要 ( 89 )   PDF  
    脑小血管病(CSVD)是指颅内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病变所致卒中事件发生的一组疾病,其中由动
    脉硬化、感染及免疫因素所致的CSVD较为常见,而遗传因素所致的CSVD并不常见且有其独特的表现和特点。文章
    围绕几类单基因遗传性CSVD,按照血管平滑肌细胞病、血管间质性疾病、血管内皮细胞病及血管代谢性疾病分类,
    总结其疾病特点、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最新诊疗方向,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于单基因遗传性CSVD的认识,提高诊
    疗水平。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金晓慧,李静
    2021, 41(1): 35-39.  DOI: 10.19538/j.nk2021010109
    摘要 ( 66 )   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都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都可以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
    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PCOS患者易合并AITD,而AITD的发生也对女性的生殖功能有一定影响。虽然2种
    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但遗传因素、自身免疫、胰岛素抵抗、相关激素异常、维生素D缺乏和肠道菌群
    失调等均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文章将对PCOS和AITD的相关性做一阐述。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强化免疫抑制治疗的关系
    贾晋松
    2021, 41(1): 40-44.  DOI: 10.19538/j.nk2021010110
    摘要 ( 47 )   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免疫紊乱,特别是T细胞数量、功能的
    异常密切相关,因此免疫功能异常在SAA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或抗淋巴细
    胞球蛋白(ALG)联合环胞霉素A(CsA)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IST)对改善SAA 预后有显著疗效。IST 能够使
    60%~80%的SAA患者得到血液学恢复即是异常免疫反应损伤造血干细胞的最直接证据。然而,由其他非免疫因
    素介导或造血干细胞极度耗竭所致的骨髓衰竭,IST就可能无效。因此,在IST前进行疾病评估和疗效预测具有重要
    意义,其中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对初治SAA进行IST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