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0-12-0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专家经验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心源性休克
    韦丙奇,邹长虹,张健
    2020, 40(12): 969-973.  DOI: 10.19538/j.nk2020120101
    摘要 ( )   PDF  
    心源性休克是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均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将
    从心源性休克的现代概念、临床评估方法、现代治疗及休克中心的建设4个方面将心源性休克做一系统述评。
    神经精神性狼疮研究现状
    侯晓钰,杨娉婷
    2020, 40(12): 974-977.  DOI: 10.19538/j.nk2020120102
    摘要 ( )   PDF  
    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神经系统的表现,是SLE的主要预后不良因素之一。NP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
    脑屏障的破坏、抗磷脂抗体相关血栓的发生、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生、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脑内固
    有免疫的激活是其主要机制。NPSLE的诊断仍面临很大挑战,需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排除其他病因进行综合
    判断。治疗上除了常规的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外,利妥昔单抗显示了确切疗效。
    专题笔谈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的规范化诊断
    何山a,田庄a,任超b,霍力b,张抒扬a
    2020, 40(12): 978-980.  DOI: 10.19538/j.nk2020120103
    摘要 ( )   PDF  
    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心肌病(ATTR-CM)既往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治疗有限且预后差。但随着无创诊断
    模式兴起,学界对于该病的认识正逐渐转变。放射性心肌核素显像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早期诊断,预计该病在中国
    人群的确诊数量将大幅上升。多项新型治疗药物已证实可改善疾病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提高临床意识,实现早
    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大限度改善预后。在此,文章概述目前该病的最新诊断规范流程。
    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李莹莹,王华,杨杰孚
    2020, 40(12): 981-985.  DOI: 10.19538/j.nk2020120104
    摘要 ( )   PDF  
    药物规范治疗已经大大改善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患者的预
    后,近年来,新型药物进展较快,临床试验结果不断公布,文章对近期HFrEF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介绍。血管紧张素受
    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新型选择性心肌肌球蛋白激活剂及可溶性鸟
    苷酸环化酶激活剂维利西呱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治疗HFrEF,许多临床试验结果令人振奋。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
    疗逐渐向多靶点、多种作用机制迈进,心力衰竭治疗将更加多元化、个体化,新型药物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新的希望。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的新认识
    周京敏,李福海
    2020, 40(12): 986-989.  DOI: 10.19538/j.nk2020120105
    摘要 ( )   PDF  
    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是近年来备受重视的心力衰竭类型,患病率高,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后
    差。HFpEF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障
    碍、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炎症、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衰老等,特别是系统性炎症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HFpEF的治疗
    有了新的方法,沙库巴曲缬沙坦在临床试验中显示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章系统回顾了HFpEF的临床流行
    病学特征及发病机制,并根据近期临床研究,全面概述HFpEF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研究现状
    丁建东,马根山
    2020, 40(12): 990-995.  DOI: 10.19538/j.nk2020120106
    摘要 ( )   PDF  
    随着人口老龄化,瓣膜性心脏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常导致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也可引起心脏结构的改变,导
    致继发性瓣膜病变。最常见的瓣膜病变是二尖瓣反流和主动脉瓣狭窄。以心导管为基础的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为
    心力衰竭合并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选择
    王传合,孙志军,李晓东
    2020, 40(12): 996-1000.  DOI: 10.19538/j.nk2020120107
    摘要 ( )   PDF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21世纪最难攻克的两大心血管疾病,二者常互为因果,形成恶
    性循环,并发心衰和房颤的患者临床表现更为严重,预后更差。中国心衰注册研究显示,住院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
    高达24.4%,房颤的发生率与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相关,分级加重时房颤患病率上升。心衰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
    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的基本治疗策略是心室率控制、节律控制及血栓预防治疗。文章对心衰合并房
    颤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评述。
    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毛静远,赵志强,王贤良
    2020, 40(12): 1001-1004.  DOI: 10.19538/j.nk2020120108
    摘要 ( )   PDF  
    尽管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丰富,但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优势被广泛应用。鉴
    于业内对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仍存质疑,相关研究正在逐步采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建立适合中医药的临
    床评价体系,旨在获得可靠的临床证据,文章就相关进展进行概述。
    专家经验谈
    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免疫失衡的发病机制及免疫靶向治疗策略
    何婉雪,解立新
    2020, 40(12): 1005-1009.  DOI: 10.19538/j.nk2020120109
    摘要 ( )   PDF  
    尽管近年来重症感染相关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发病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差、病死率
    高,需予以重点关注。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即免疫衰老,其对重症感染的免疫反应尤为特殊,固有
    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中各免疫细胞数量改变、亚群失衡、功能障碍,免疫失衡更加明显。因此,准确检测老年重症感染
    患者免疫失衡的动态变化,明确其潜在机制,在此基础上适时应用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进行有效干预,对于老年重症感
    染患者的治疗及疾病转归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肾性贫血铁代谢指标的评估、判读及应用
    李伟英,陈崴
    2020, 40(12): 1010-1014.  DOI: 10.19538/j.nk2020120110
    摘要 ( )   PDF  
    肾性贫血是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并发症。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缺乏、铁代谢紊乱是肾
    性贫血难以纠正的重要原因。所有慢性肾脏病患者初治时都应该进行铁代谢评估,常用指标包括转铁蛋白饱和度和
    铁蛋白,并且在启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前纠正铁缺乏。正确有效的补铁能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促红细胞生成
    素刺激剂使用剂量,且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补铁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应综合评估获益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