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0-11-0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医学新进展
    专题笔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肾性贫血的治疗现状及展望
    程叙扬,赵明辉
    2020, 40(11): 881-884.  DOI: 10.19538/j.nk2020110101
    摘要 ( )   PDF  
    慢性肾脏病(CKD)导致的肾性贫血是CKD患者常见并发症,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及死亡风险增高。目前主要
    的治疗方法为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及铁剂联合治疗。但是国内目前临床上肾性贫血治疗达标率仍然较低。积
    极寻找ESA低反应原因并给予纠正,避免ESA及铁剂过量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须得到重视。新型治疗药物如低氧
    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为肾性贫血治疗带来新的时代。
    医学新进展
    低氧诱导因子通路多重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刘必成,李作林
    2020, 40(11): 885-889.  DOI: 10.19538/j.nk2020110102
    摘要 ( )   PDF  
    氧气对生命至关重要,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HIF)通路的发现揭示了机体适应氧气变化的新
    机制。缺氧情况下,机体感受到氧气不足,HIF像一个开关,激活体内众多基因转录,使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由于许
    多疾病与缺氧相关,对HIF的认识也可能为许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机遇。目前针对HIF通路研发的
    HIF稳定剂已应用于临床肾性贫血的治疗。考虑到HIF调节的下游靶基因在包括能量代谢、细胞保护、脂质代谢、血
    压调节和血管生成等病理生理过程均具有重要作用,靶向调节HIF通路还可能为炎性贫血、缺氧性肾脏病、慢性肾脏
    病相关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缺氧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启发。文章对HIF通路多重作用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概述。
    专题笔谈
    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管理和治疗
    孙立,姚丽
    2020, 40(11): 890-894.  DOI: 10.19538/j.nk2020110103
    摘要 ( )   PDF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中国透析患者贫血治疗达标率较低。纠正贫血状
    态,对于改善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肾性贫血中铁剂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
    应用及治疗目标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罗沙司他及铁调素拮抗剂等新型治疗肾
    性贫血药物。建议临床医生对肾性贫血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贫血管理
    刘莉,吕继成
    2020, 40(11): 895-898.  DOI: 10.19538/j.nk2020110104
    摘要 ( )   PDF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能导致病死率的增加。贫血的管理是CKD患者管理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多种因素参与了肾性贫血的发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相对不足是重要因素之一。肾性贫血的治疗
    经历了最早期的输血治疗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到EPO联合铁剂的治疗阶段,但仍然有相当部分患者表现
    为EPO低反应性,最常见的原因是铁缺乏,其次是合并炎症和感染。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
    的诞生开启了肾性贫血治疗的新纪元。HIF-PHI与传统治疗手段不同,它可以通过稳定低氧诱导因子(HIFs)调控
    EPO基因的表达,改善铁的代谢,尤其适用于炎症状态的患者。
    围透析期贫血管理要点
    赵景宏
    2020, 40(11): 899-902.  DOI: 10.19538/j.nk2020110105
    摘要 ( )   PDF  
    肾性贫血作为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增
    加。伴随CKD的进展,围透析期的患者死亡风险达到峰值,并与贫血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管理围透析期贫血
    是降低CKD病死率的关键环节。文章将围绕评估、预防以及治疗等要素总结围透析期贫血的管理要点,以期为临床
    医生更好地管理围透析期贫血提供依据。
    慢性肾脏病贫血与心血管疾病
    郑可,李雪梅
    2020, 40(11): 903-907.  DOI: 10.19538/j.nk2020110106
    摘要 ( )   PDF  
    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贫血又进一步增加CKD患者CVD的风险。“心-
    肾-贫血综合征”的概念应运而生,指出了三者共存并相互影响的关系。改善CKD患者贫血有助于减低CVD风险,但
    还应注意把控合理的血红蛋白(Hb)靶目标数值、避免过高Hb带来的血栓事件,同时在需要使用大剂量促红细胞生
    成素(EPO)或静脉铁剂时应积极寻找影响药物效果的潜在因素并纠正,以避免过度使用上述药物带来的潜在CVD风
    险增加。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为新一代治疗肾性贫血的药物,其通过生理性升高EPO、改
    善EPO受体及减少铁调素而纠正贫血,同时还通过下游多种低氧反应元件基因改善糖脂代谢,有望在纠正贫血的同
    时带来更多的心血管获益。此类药物进入临床时间尚短,还需要更大量的来自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进行评判。
    慢性肾脏病贫血与炎症
    刘颖,林洪丽
    2020, 40(11): 908-911.  DOI: 10.19538/j.nk2020110107
    摘要 ( )   PDF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是导致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传统
    改善肾性贫血的治疗手段如红细胞生成刺激剂、补充铁剂等治疗达标率低。主要原因在于肾性贫血病因复杂,受多
    因素影响,尤其炎症、铁稳态失衡。因此,明确慢性肾脏病炎症与贫血关系,可以为改善炎症状态下肾性贫血提供新
    的治疗思路。文章总结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炎症状态与肾性贫血的相关机制。
    心肾贫血综合征
    叶楠,程虹
    2020, 40(11): 912-915.  DOI: 10.19538/j.nk2020110108
    摘要 ( )   PDF  
    心脏与肾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使得心肾综合征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贫血不仅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
    并发症之一,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亦非常常见,因此称之为心肾贫血综合征。贫血会显著增加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和死
    亡风险,并促进肾脏病进展,增加肾脏替代治疗的风险。在心肾贫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缺乏及铁
    缺乏等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对于心肾贫血综合征的治疗也应重视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补充、低氧诱导因子-脯
    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及补铁治疗。目前在心肾贫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需要更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影响肾性贫血治疗效果的因素
    苏森森,许钟镐
    2020, 40(11): 916-919.  DOI: 10.19538/j.nk2020110109
    摘要 ( )   PDF  
    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的常见并发症,可加速肾功能进展,并增加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促红细
    胞生成素联合铁剂是目前临床一线治疗方案,但仍有患者疗效欠佳。影响肾性贫血治疗可能的因素包括铁缺乏、继
    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炎症状态、透析不充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应用、纯红细
    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作为新一类口服药物,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得到证
    实,其长期应用的副反应及耐受性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