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9年, 第3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06-01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医学新进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非肝炎病毒引起肝损伤的临床诊治难点和热点
    窦晓光
    2019, 39(6): 487-488.  DOI: 10.19538/j.nk2019060101
    摘要 ( )   PDF  

    临床上引起肝损伤的病毒很多,包括嗜肝病毒和非嗜肝病毒。随着新生儿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和血液制品的严格管理,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患者会逐渐减少,而由非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伤会逐渐增加,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专题笔谈
    发热伴肝损伤的诊断思路
    李 飞,陆伦根
    2019, 39(6): 489-492.  DOI: 10.19538/j.nk201906010
    摘要 ( )   PDF  

    肝胆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常见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黄疸以及肝区隐痛不适。发热伴肝损伤常提示肝脏感染性疾病或胆道感染,其诊断需结合患者的既往史、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进行综合分析。文章将对相关疾病的临床特点分别进行介绍,并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思路进行总结。

    EB病毒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周凌云,唐 红
    2019, 39(6): 493-497.  DOI: 10.19538/j.nk2019060103
    摘要 ( )   PDF  

    非嗜肝病毒如Epstein-Barr病毒(E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高,具有感染-潜伏-活化的生物学特性,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及EBV相关肿瘤等多种疾病。EBV相关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论是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或是相关并发症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CAEBV可以诱发慢性活动性EBV肝炎(CAEBVH),甚至出现肝衰竭,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早期识别诊断及多学科协作治疗CAEBVH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文章将就CAEBVH的诊断、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规范治疗CAEBVH提供参考。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点和治疗
    姚 岚,丁 洋
    2019, 39(6): 498-500.  DOI: 10.19538/j.nk2019060104
    摘要 ( )   PDF  

    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drug 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DIAIH)是由药物触发自身免疫系统导致的肝损伤,近年来临床报道明显增多。DIAIH的临床特征不典型,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亦无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困难,治疗和预后仍存在争议。文章对DIAIH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进行了阐述,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DIAIH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不明原因肝硬化的影像和病理学诊断
    杨永峰
    2019, 39(6): 501-505.  DOI: 10.19538/j.nk2019060105
    摘要 ( )   PDF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难以明确病因的肝硬化是临床常见难题。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估肝硬化程度和分期、鉴别肝硬化病因的重要手段,文章对肝硬化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以及病因诊断思路做一综述。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必由之路
    郭继尧,杜奕奇,李兆申
    2019, 39(6): 506-510.  DOI: 10.19538/j.nk2019060106
    摘要 ( )   PDF  

    胃癌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恶性肿瘤致死原因中位居第二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在胃癌的多阶段发病机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缓慢诱导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并经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阶段,最终发展为胃癌。相关研究证明根除幽门螺杆菌,特别是在早期阶段,能够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并且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阻止一部分胃癌前病变的发展并使其逆转。文章就根除幽门螺杆菌在胃癌预防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中国胃癌一级预防策略的思考
    刘 雨,杜奕奇,李兆申
    2019, 39(6): 511-514.  DOI: 10.19538/j.nk2019060107
    摘要 ( )   PDF  

    胃癌是严重威胁中国国民健康的一种疾病,大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日本通过广泛根除Hp降低了胃癌的发病率,值得学习。文章阐述了Hp感染增加胃癌风险的证据,借鉴相关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中国根治Hp并预防胃癌的策略。

    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的演变
    茹 楠,杜奕奇,李兆申
    2019, 39(6): 515-519.  DOI: 10.19538/j.nk2019060108
    摘要 ( )   PDF  

    1994年,美国国立研究院提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的第一个适应证——消化道溃疡以来,关于Hp根除指征不断修改和扩大。2015年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提出: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予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方面考虑。即Hp根除不再需要指征。文章将结合中国五部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对中国Hp根除指征的演变过程进行阐述,并展望中国未来Hp根除的适应证范围。

    幽门螺杆菌的广泛根除是否会导致耐药性增加
    王雨嘉1,杜奕奇2,李兆申2
    2019, 39(6): 520-523.  DOI: 10.19538/j.nk2019060109
    摘要 ( )   PDF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持续性感染,全球人群感染率超过60%。其与许多胃肠道疾病有关,并且可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已成为广泛根除的指征,根除幽门螺杆菌也可有效预防相关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不良反应出现的增多,根除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近年来,旨在降低幽门螺杆菌耐药的新治疗方法是研究的焦点。文章将对幽门螺杆菌耐药及广泛根除的现状进行阐述,探讨广泛根除和耐药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根除的卫生经济学考量
    常 欣,杜奕奇,李兆申
    2019, 39(6): 524-528.  DOI: 10.19538/j.nk2019060110
    摘要 ( )   PDF  

    胃癌是人类肿瘤疾病中与细菌感染直接相关的疾病之一,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作为胃癌诱因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携带率高达50%,Hp的根除指征也在不断进展,但是对于感染人群,尤其针对无症状的感染人群是否需进行根除治疗仍存有争议。文章根据中国卫生医疗现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Hp根除与胃癌防治的成本效益,为今后制定Hp感染人群的胃癌防治策略提供借鉴。

    指南与共识
    非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策略调整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 39(6): 529-532.  DOI: 10.19538/j.nk2019060111
    摘要 ( )   PDF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从抗病毒作用强弱及耐药方面考虑,国内外指南将NAs类药物分为一线和非一线用药。《非一线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策略调整专家共识》主要针对目前正在使用非一线NAs类药物且有效的患者,如何规范地调整为一线NAs类药物,并强化CHB初始抗病毒治疗必须选择一线NAs类药物,使患者既可以获得更好的抗病毒疗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又可避免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学新进展
    2018年糖尿病重要临床进展回顾
    李春雨,易祖木,赵呈智,张雨薇
    2019, 39(6): 533-536.  DOI: 10.19538/j.nk2019060112
    摘要 ( )   PDF  

    201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中国老年医学学会(CGS)及中国微循环学会(CSM)等组织就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布一系列指南和共识,关于糖尿病分级预防、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患者血压血脂要求、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降糖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有新的建议和推荐。上述内容对糖尿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糖尿病后续研究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对此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