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ICU 常见的综合征之一,病死率高,诊断率较低,其诊断标准一直在更新,对 这一综合征作出简便准确的诊断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从AECC 标准到柏林标准,均不能准确的识别ARDS 患者, 临床上仍存在误诊,ARDS 的临床诊断与病理学诊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多种生物标志物被证实与ARDS 的发病相关,但依据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诊断ARDS 仍面临挑战。ARDS 诊断目前仍没有一个金标准,但临床+ 生物 标志物诊断模式是ARDS 诊断的努力方向。
重症医学是研究任何损伤或疾病导致机体向死亡方向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性并对重症进行治疗的学科。 Sepsis 和感染性休克是常见的、典型的临床重症。从Sepsis 和感染性休克的定义和治疗的变迁,尤其是从诸如炎症反 应综合征的定位、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液体复苏的定量管理等方面,可以看出重症医学从基础到临床的艰难历程和 不断发展。
脓毒症是一种高度异质的临床综合征,也是重症患者的常见致死病因。近年来,感染后免疫抑制被认为是脓 毒症发病的核心环节之一。但脓毒症患者的免疫抑制发生的时间点一直尚未明确。因此,何时针对脓毒症免疫抑 制进行免疫治疗也就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文章将通过介绍脓毒症免疫抑制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特征来帮 助临床医生早期识别脓毒症免疫抑制。
微循环功能障碍在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全身循环状况并不平行。除传统的评估手段外, 近年来的技术进步使医生能够在床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微循环状态进行直接和间接的评估。手持视频显微镜能 够对微循环改变进行半定量评估。感染性休克的特征性微循环改变包括灌注毛细血管密度减少以及明显的灌注异 质性,且与临床预后相关。然而,微循环指导的血流动力学治疗能否使患者获益,尚有待临床研究证实。
脓毒症凝血反应是一柄“双刃剑”。早期凝血激活有助于感染的局限,但凝血活化与炎症反应相互作用,一旦 超过机体的调控能力甚至转化为失控的弥漫性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导致器官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在脓毒症时抗凝 及纤溶功能受损,而促凝反应占优势。阻断过度的凝血- 炎症反应可能对脓毒症治疗有益,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胞 外诱捕网、微粒体和多糖包被在脓毒症凝血- 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值得关注。脓毒症抗凝治疗是否改善预后的关键 在于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及恰当的时机。
脓毒症肝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肝脏在脓毒症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脓毒症中,肝脏介导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是一把“双刃剑”,在清除细菌和毒素的同时,也可引起炎症级联反应、免 疫抑制和器官损害。文章总结了脓毒症肝损伤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表型,也探讨了脓毒症肝损伤的治疗策略。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瘢痕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加重, 导致病情迅速恶化死亡。由于对IPF 急性加重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其定义和诊断标准不断更新。文章就 IPF 急性加重的观念变迁进行阐述。
胸部高分辨率CT (HRCT) 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的诊断中起核心作用。根据现有指南和专家共识,临床 怀疑IPF 患者的HRCT 表现可分为肯定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可能UIP 和不符合UIP 三个基本类型,而对一些 不典型病例可考虑为不确定UIP 型。当患者具有典型的IPF 临床表现且HRCT 表现为肯定UIP 型或可能UIP 型, 可作出有信心的IPF 的诊断。表现为不符合UIP 型的患者多考虑为非IPF,针对不确定型UIP 可采用积极活检获取 病理诊断或密切观察。HRCT 这种分型方法便于临床上分层管理,将有助于IPF 早期诊断 。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是一类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间质性肺疾病,整体预后差且疾病进展难以预测,即使是轻 度患者也可能因急性加重导致病情快速进展。目前超过50% 的IPF 患者未开展规范的抗纤维化治疗。现有研究证明, 对于疾病不同阶段和高度疑似的IPF 患者在接受抗纤维化治疗后均能在延缓肺功能下降、降低急性加重风险上获得 同等获益,提示所有IPF 患者,即使是病情较轻或高度疑似病例,应该在诊断后尽早启动抗纤维化治疗,以最大程度 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的间质性肺疾病,需要长期管理以延缓疾病、改善预后。 临床医生需要针对IPF 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的疾病管理策略,包括抗纤维化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 疗手段,并密切监测疾病进展。同时,需注重优化IPF 合并症的管理,提高IPF 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肺血栓栓塞症(PTE) 作为一种多学科疾病,由于其症状缺乏特异度易被漏诊及误诊。急性PTE 的处理所需 面对的情况复杂多样。新版指南针对6 种常见的特殊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妊娠合并PTE、恶性肿瘤合并 PTE、PTE 合并活动性出血、围手术期PTE、PTE 合并右心血栓、血小板减少合并PTE 等。尽管这6 种情况无法覆盖 所有特殊情况,但相信能在临床中将给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启示。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 是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 的远期并发症,属于第四大类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EA) 是CTEPH 的首选治疗方法,不能行PEA 或PEA 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可选择 介入治疗和( 或) 药物治疗。与2001 年《 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相比,2018 版《 肺血栓栓塞症诊 治与预防指南》 增加了CTEPH 的诊断和治疗。文章旨在详细解读新版指南中CTEPH 的诊断策略和最新治疗方法, 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造 成住院患者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2018 版中 国《 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 强调院内VTE 预防的重要性,在对患者进行血栓风险、出血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 合既往循证医学证据、中国国情及相关临床实践,针对VTE 的科学预防提出专家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为临床上VTE 的预防提供了更多依据和指导,以期减少住院相关VTE 事件的发生,为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
脓毒症常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损伤,其诊断和治疗仍存在争议。文章将对目前脓毒症相关肾上腺皮质功能损伤 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脓毒症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改变、脓毒症相关肾上腺皮质功能损伤的诊断以及脓毒症中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晶体液和胶体液在容量复苏中的作用之争已逾一个世纪。毫无疑问,晶体液是最为普遍的临床应用液体种类, 而胶体液却具有高效扩充容量的优势。然而,对于机体存在复杂病理生理变化的重症患者,胶体液与晶体液各自所 发挥的有益效应与可能引起的有害作用优劣的比较至今仍无结论。文章通过回顾人们对不同液体种类应用于重症 患者容量复苏的认知历程,探讨液体种类选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问题。
重症监护病房(ICU) 焦虑综合征的发生率非常高,患者的存活率会随着焦虑时间的增长相应的降低。因此, ICU 医生应提高认识并掌握必备的技能以早期准确地识别本病。文章将就ICU 焦虑综合征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和评估工具4 个方面介绍如何识别ICU 焦虑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