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8年, 第3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8-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论坛
    述评
    高端论坛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中国ERCP技术发展历程——纪念ERCP技术临床应用50年
    汪 鹏1,潘 骏1,胡 冰2,李 文3,郭学刚4,冀 明5,麻树人6,李兆申1
    2018, 38(8): 677-680.  DOI: 10.19538/j.nk2018080129
    摘要 ( )   PDF  

    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 于1968 年由美国学者William McCune 率先报道,如今刚好走过了半个世
    纪的历程。中国ERCP 始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内镜及其附属器械的迅速发展,ERCP 逐
    步成为胆胰疾病的重要诊治手段,开创了中国胆胰疾病介入诊治的新局面。文章就中国ERCP 技术发展历程做一
    回顾及展望。

    述评
    肺功能检查研究进展2017
    梁晓林,郑劲平
    2018, 38(8): 681-684.  DOI: 10.19538/j.nk2018080101
    摘要 ( )   PDF  

    2017 年,中国发布了肺功能检查指南——呼气峰值流量及其变异率指南,推出了覆盖4~80 岁人群肺通气功能
    预计值方程。同年,国外发布或更新了肺的一氧化碳弥散量测量预计值及支气管激发试验指南。美国胸科学会首
    次提出了标准化肺功能报告的建议,并推荐使用采用正常值下限或Z 值作为异常阈值的判读。复杂型限制性通气
    功能障碍的概念被提出,即用力肺活量及肺总量不成比例地下降,其可能提示肺排空过程障碍,如神经肌肉疾病、隐
    匿性的气道阻塞及胸廓活动受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慢阻肺) 患者吸气相及呼气相电抗之差的增高可提示
    其运动耐量更差、急性加重及住院次数更多,病死率更高,并可用于选择呼吸支持治疗的水平。为减少慢阻肺患者
    的漏诊,除了吸烟人群,也应在有症状的人群进行肺功能筛查。少年儿童时期的肺功能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高
    风险人群。慢阻肺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肺功能及减缓肺功能下降。

    高端论坛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现状
    董 漪1,董 强1,2
    2018, 38(8): 685-688.  DOI: 10.19538/j.nk2018080102
    摘要 ( )   PDF  

    从1995 年起,静脉溶栓治疗就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
    中国仅有4%~5%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有机会接受到静脉阿替普酶的治疗。文章简介中国静脉溶栓治疗之现状,探讨
    目前存在的问题、相关因素、变化趋势,并罗列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卒中地图”等中国特色的急救模式,对国内静脉溶
    栓治疗发展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专题笔谈
    中国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建设现状及方向
    黄 镪1,黄 丽1,杨骊鹏1,武 剑1,2
    2018, 38(8): 689-692.  DOI: 10.19538/j.nk2018080103
    摘要 ( )   PDF  

    缺血性卒中是中国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和重大疾病负担的最常见病种之一,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是其最
    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改善卒中绿色通道是推广静脉溶栓等有效治疗方法的人群获益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包括缩短
    院前和院内时间延误。近年来我国的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存在专业化卒中医师欠缺,公众、
    急救系统与医院之间的协作机制尚不成熟等问题。文章就我国静脉溶栓绿色通道的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评估及处理
    叶 晨,韦琛琛,刘 鸣
    2018, 38(8): 693-698.  DOI: 10.19538/j.nk2018080104
    摘要 ( )   PDF  

    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与预后不良有关,也是溶栓等再灌注疗法使用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关于出血转
    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揭示了与出血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建起了一些预测出血转化模型,为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
    的风险评估提供了工具,也为出血转化的早期干预打下基础,但研究结果尚不令人满意,有待更多深入及转化研究。

    多模式影像评估指导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
    张 圣1,楼 敏2
    2018, 38(8): 699-703.  DOI: 10.19538/j.nk2018080105
    摘要 ( )   PDF  

    中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率仅约1.6%,合理筛选静脉溶栓可获益人群是提高静脉溶栓率的突破点。
    多模式影像或可突破“时间窗”对静脉溶栓的限制,从而成为优化静脉溶栓筛选标准及提高溶栓率的有效方法。文
    章将针对多模式影像学指导静脉溶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侧支代偿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作用
    王 超,靳 航,罗 云,杨 弋
    2018, 38(8): 704-709.  DOI: 10.19538/j.nk2018080106
    摘要 ( )   PDF  

    静脉溶栓应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有20 年,但其临床现状仍不容乐观,尤其是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使
    绝大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该治疗。侧支代偿对半暗带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是再灌注治疗的前提。众多临床证据表
    明,良好的侧支代偿不仅可以延长静脉溶栓的治疗时间,使更多患者有机会接受该治疗,而且可以提高溶栓治疗的
    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现状及展望
    姚志国,陈会生
    2018, 38(8): 710-713.  DOI: 10.19538/j.nk2018080107
    摘要 ( )   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率、致死率均很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所以寻找
    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目前溶栓治疗已被大家公认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的主要手段,并且一直是人们关注
    和探讨的热点。文章将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治疗时窗、溶栓药物、溶栓治疗未来方向等方面进
    行概述和展望。

    急性缺血性卒中个体化静脉溶栓评估与决策
    姜 南,彭 斌
    2018, 38(8): 714-718.  DOI: 10.19538/j.nk2018080108
    摘要 ( )   PDF  

    静脉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有效恢复血管再通、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内科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
    年中,不断积累的真实世界经验提供了关于静脉溶栓在各种特定临床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信息。 本文针对
    特定情况下的静脉溶栓决策进行复习,总结真实世界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特定临床情况时进行静脉溶栓的安全
    性数据。

    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研究进展
    张佩兰
    2018, 38(8): 719-726.  DOI: 10.19538/j.nk2018080107
    摘要 ( )   PDF  

    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溶栓治疗后出现早期神经功能
    恶化(END),症状进一步加重。目前学术界对于END 的定义尚未统一,因此导致END 的发生率不尽相同。关于
    END 确切病因、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理生理机制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END 的发生强烈提示患者3 个月预后不
    良。文章就以上内容进行综述。

    指南与共识
    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撰写组
    2018, 38(8): 727-738.  DOI: 10.19538/j.nk2018080109
    摘要 ( )   PDF  
    2018全球哮喘防治倡议哮喘指南解读
    张清玲
    2018, 38(8): 739-741.  DOI: 10.19538/j.nk2018080110
    摘要 ( )   PDF  

    2018 全球哮喘防治倡议进一步明确了哮喘急性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细化了哮喘诊治中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
    的运用,将2 型靶向生物制剂benralizumab 纳入了重度嗜酸粒细胞型哮喘的第5 级阶梯治疗,新增了哮喘- 慢性阻
    塞性肺疾病重叠的表型和月经性哮喘,添加了妊娠期饮食与过敏、哮喘发生的研究论据。还更新了≤ 5 岁儿童吸入
    性糖皮质激素的日常低剂量、第3 和第4 级药物治疗新依据、2 型靶向生物制剂的适用年龄、变应过敏原免疫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