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颅内静脉系统在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日益受重视,已观察到许多静脉征象,如同侧颅内静脉发育不全或 闭塞、早期静脉充盈、皮层静脉充盈缺损、晚期出现的皮层静脉充盈、皮层静脉不对称征、毛刷征、治疗后大脑内静脉 不对称等,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相关。基于神经血管网络的概念,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目的应该是恢复动脉和静 脉循环的平衡,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再通或再灌注治疗。因此,未来需要更好地理解静脉循环在急性脑梗死中发挥的 病理生理机制。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 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影像检查是确诊CVST 的主要途径。CVST 诊 断中的错误多由对影像发现的误读所致。文章讨论总结了在CVST 诊断中的常见影像陷阱,重点是容易被误诊为 CVST 的影像改变,也包括了部分提示CVST 而被判断为非CVST 病变的影像改变。
脑小血管病是一组发生在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的病因多样的病理过程。脑小血管病神经影 像标志物主要包括:近期皮层下小梗死、假定血管源性的腔隙灶、假定血管源性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 出血和脑萎缩。在相关研究中,可部分量化其中一些影像标志物来进行分析。根据病因,可将脑小血管病进行分型, 文章简述其中几个临床常见脑小血管病的影像特点。
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动脉是一个活跃的器官,会随多种病理生理情况发生重塑。从早期冠心病和周围 血管粥样硬化所致的局灶性动脉重塑,到近年来报道的普遍性动脉重塑。文章综述了颅内动脉重塑定义、分类,研 究测量方法,重塑机制及与临床症状疾病的关系。
脑小血管病(CSVD) 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脑部常见的影像学表现。CSVD 是导致痴呆的常见血管性因素,并且是混合性痴呆的主要病因。其约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1/4,可使脑卒中风险 增加1 倍。许多研究表明,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ASL) 技术是反映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该技术获得的脑血流量(CBF) 可作为CSVD 的生物学标记,在研究CSVD 的发病机制、病变进展等方面起到一定作 用。文章就ASL 在CSVD 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是利用磁敏感差异成像并增加图像对比的新技术,其对血液代谢成分、缺氧血、钙化和 铁沉积等非常敏感。已广泛应用于血管畸形、脑血管病、脑外伤、脑肿瘤、神经系统变性病以及脱髓鞘疾病等的临床 诊断。文章对SWI 的基本原理及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功能经颅多普勒超声(fTCD) 是研究脑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监测认知过程中的脑血流进行研究。 尽管有视空间及记忆等方面的认知过程研究,而目前语言功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对语言学的试验方法、 评价指标、影响因素、临床进展方面进行阐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目前中国常见的致死致残病因之一,但由于静脉溶栓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禁忌证要 求,临床获益率较低。近年此类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 组修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流程与规范专家共识》。为了临床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规范治疗流程。 文章对专家共识进行解读。
中国正快速步入老年化社会,心脏病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群首要死因,因此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基 于此,2017 年6 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持制定《 75 岁以上老年抗栓治疗专家共识》, 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和深静脉血栓栓塞等常见老年血栓性疾病,从药理角度对不同抗栓药物 进行梳理并提出推荐。文章就该共识进行解读,旨在为老年患者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上- 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指炎症累及上和( 或) 下气道的慢性疾病,包括以上气道为主的疾病、以下气 道为主的疾病、上- 下气道炎症并存性疾病。这一系列疾病涉及多个专科,其临床表现与处置原则各不相同又相互 联系,在一些情况下需要临床医生全面思考,甚至多学科联合诊治。《上- 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联合诊疗与管理 专家共识》 全面梳理了常见上- 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诊疗规范和实验室评估方法,强调多学科联合诊治,补充 纳入儿童诊疗规范,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