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6年, 第3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6-08-01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支气管哮喘抗原免疫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谢 华
    2016, 36(8): 621-624.  DOI: 10.7504/nk2016070102
    摘要 ( )   PDF  

    目前世界范围内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抗原免疫治疗(allergen immunotherapy,AIT) 应用严重不足,而其是
    惟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进程的方法。最新相关国内指南提出中- 重度过敏性鼻炎合并轻度哮喘的患者推荐使用
    AIT ;部分控制或即使得到正规治疗而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70% 的哮喘患者禁用AIT。AIT 与单纯
    对症治疗相比节省费用,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其安全性好。哮喘AIT 可以选择皮下和舌下免疫治疗,但与传统的皮下
    免疫治疗相比,多种变应原的舌下免疫治疗无效。AIT 还可以选择经淋巴结免疫治疗,但主要针对草花粉过敏导致
    的鼻结膜炎患者。哮喘治疗需要重视AIT。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再认识
    曹小佩,谢 敏,刘先胜
    2016, 36(8): 625-628.  DOI: 10.7504/nk2016070103
    摘要 ( )   PDF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 是特应性体质机体对寄生于支气管内曲
    霉产生的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或囊性纤维化患者。口服激素是治疗ABPA 的基础药物,抗真
    菌药能清除气道内的真菌,降低机体的抗原负荷,减轻机体变态反应、减少激素用量。应把总IgE 作为治疗随访中疗
    效观察指标。

    肺成纤维细胞参与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研究进展
    余常辉,蔡绍曦
    2016, 36(8): 629-631.  DOI: 10.7504/nk2016070104
    摘要 ( )   PDF  

    支气管哮喘( 哮喘) 气道重塑可引起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和顽固性气道高反应性。哮喘患者气道上皮下肺成纤
    维增殖、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及大量细胞外基质(ECM) 合成是导致上皮下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近年来,上皮下
    肺成纤维细胞在哮喘气道重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关注,研究也发现很多哮喘治疗药物也对肺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的
    影响。明确药物对肺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对哮喘气道重塑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重症哮喘支气管热成形术适应证选择探讨
    苏 楠
    2016, 36(8): 632-634.  DOI: 10.7504/nk2016070106
    摘要 ( )   PDF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目前重症哮喘的定义是当哮喘诊断明确且合并症得到良好处理,
    仍然需要高剂量吸入激素(ICS) 联合第二种控制药物[ 和( 或) 全身糖皮质激素] 治疗才能维持控制或仍未达到控
    制的患者。支气管热成形术(BT) 是重症哮喘患者一种新的治疗选择。BT 是一种新型的治疗重症哮喘的非药物疗法,
    它使射频热能作用于平滑肌细胞,以减少气道平滑肌的质量。BT 治疗后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急性
    发作,具有较长期的安全性并能持续降低哮喘的急性发作率,减少医疗费用,改善生活质量。

    烟草烟雾影响支气管哮喘:机制与对策
    周王锋,葛翔挺,戴元荣
    2016, 36(8): 635-639.  DOI: 10.7504/nk2016070107
    摘要 ( )   PDF  

    茄科植物曾因其抗胆碱能性质而被作为抗哮喘药物使用。然而自20 世纪以来,大量研究逐渐证实烟草烟雾
    暴露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烟草烟雾暴露可导致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控制不佳,增加急性发作风险和加速肺功
    能下降等。其机制可能有改变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表型、加重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并引起气道对糖皮质激素
    治疗不敏感。目前对烟雾暴露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管理主要包括控烟以及其他药物干预,如吸入糖皮质激素、长
    效β 受体激动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他汀类药物等。

    支气管哮喘慢病管理:个体化治疗策略
    金美玲
    2016, 36(8): 640-642.  DOI: 10.7504/nk2016070108
    摘要 ( )   PDF  

    支气管哮喘( 哮喘)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可变的呼吸道症状和可变的气流受限,还有不同的表型,故哮喘
    管理需要个体化策略。哮喘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基于疾病的不同严重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同时评估患者的依从
    性、吸药技术、是否存在合并症等个体因素,并分别加以个体化处理,提供个体化哮喘行动计划和自我管理方案。对
    于重度哮喘,根据其不同的表型,给予精准的个体化方案。以患者为中心,根据疾病不同表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可
    以使哮喘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指南与共识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类更新解读
    何广胜
    2016, 36(8): 643-646.  DOI: 10.7504/nk2016070204
    摘要 ( )   PDF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的细胞形态学重现性特征细化,并综合染色体、
    分子生物学变化及临床预后,对MDS 分类进行了修订。取消以血细胞减少系列的名称,代以MDS 伴相应病态造血、
    原始细胞和细胞遗传学异常。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全髓有核细胞计,取消既往的“非红系”计算,使得过去符合急性
    红白细胞白血病再分类为MDS-EB。del(5q) 预后良好,除外单体7 和del(7q),再伴有1 个额外核型异常亦不影响预后。
    在原始细胞增多和出现MDS 典型染色体时,不需要形态学病态造血指标达标即可诊断MDS。SF3B1 突变与MDS-
    环状铁幼粒红细胞(RS) 关系紧密,使RS 阈值降至5%。TP53 突变或缺失则预后不良。NPM1 和MLL 阳性提示进
    展为AML。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淋巴瘤分类更新解读
    缪 祎,朱华渊,徐 卫
    2016, 36(8): 647-653.  DOI: 10.7504/nk2016070205
    摘要 ( )   PDF  

    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为淋巴瘤的分型提供了重要标准,近年来淋巴瘤的临
    床和生物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高通量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部分淋巴瘤有了更新的认识。在2008 年分类的基础
    上,2016 年WHO 淋巴瘤分类有很多重要的更新。一些曾经暂定类型,如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 阴性的间变大细
    胞淋巴瘤在2016 年分类中成为确定的类型,同时一些新的暂定类型被提出:如十二指肠型滤泡淋巴瘤等。文章就
    2016 年WHO 淋巴瘤分类的更新进行解读,以便临床医生了解这些更新的来龙去脉,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分类更新解读
    赵慧慧,洪 鸣,钱思轩
    2016, 36(8): 654-657.  DOI: 10.7504/nk2016070207
    摘要 ( )   PDF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依据一些近年在相关疾病领域发现的独特生物学标记,再次修订了急性髓系白血病、B
    和T 淋巴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分型分类,文章对分型的主要改变及其原因做相应阐述。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骨髓增殖性肿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分类更新解读
    朱 雨,何广胜
    2016, 36(8): 658-661.  DOI: 10.7504/nk2016070206
    摘要 ( )   PDF  

    综合髓系肿瘤中发现的与诊断、预后密切相关的细胞形态学、染色体和基因指标,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针对骨髓增殖性肿瘤(MPN) 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 的诊断与分型标准
    进行了修订。MPN 的变化:慢性髓性白血病(CML) 加速期的诊断标准新纳入了出现主要路径染色体异常及出现
    TKI 耐药;PV 的诊断中强调了基因突变的重要性,降低了对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骨髓形态学变化的
    要求;新分类将PMF 分为纤维化早前期(prePMF) 和纤维化明显期(overt PMF) ;新分类还暂定在髓系或淋系肿瘤
    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中增加伴PCM1- JAK2 重排亚型;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 诊断标准将外周血原始细胞
    比例<1% 改为“罕见(rare)”,并强调了CSF3R T618I 突变的重要性。MDS/MPN 的变化:非典型CML 的诊断强调
    根据形态与特征性的分子标志与CNL 鉴别;新分类将暂分型的RARS-T 改为确定的新亚型MDS/MPN-RS-T ;
    CMML 根据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在分期中新增了CMML-0。

    静脉血栓栓塞症长期治疗和延展期治疗:如何决策抗凝治疗的疗程和方案
    张泽宇,谢万木,翟振国,王 辰
    2016, 36(8): 662-664.  DOI: 10.7504/nk2016070202
    摘要 ( )   PDF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ACCP) 于2016 年发布了对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抗栓指南的更新。新版指南总结归纳
    近年来高质量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成果,充分结合临床实践,为临床医师进行VTE 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循证医学
    证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文章对新版指南关于VTE 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及延展期抗凝治疗的推荐意见做简
    要解读。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第10版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解读:静脉血栓栓塞症初始治疗
    黄 可,万 钧,翟振国,王 辰
    2016, 36(8): 665-667.  DOI: 10.7504/nk2016070201
    摘要 ( )   PDF  

    2016 年1 月,美国胸科医师学院更新出版了第10 版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指南( 新版指南)。新版指南在
    第9 版指南的12 个临床问题的基础上,新增了3 个临床问题,涵盖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治疗、抗凝治疗、介入治
    疗、新型抗凝药物、恶性肿瘤相关肺栓塞等问题。新版指南基础临床研究结果共提出50 条推荐意见,其中20 条推荐
    意见为强推荐。文章就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初始治疗问题进行解读。

    《急性循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解读
    张向阳,陈旭岩
    2016, 36(8): 668-670.  DOI: 10.7504/nk2016070203
    摘要 ( )   PDF  

    急性循环衰竭( 休克) 是以微循环功能障碍为基础组织低灌注、多器官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病
    情危重。需要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早期采取针对性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组织灌注和氧供为中心稳
    定生命体征,保护器官功能,去除病因和诱发因素,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急性循
    环衰竭中国急诊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的发布,有助于提高我国急诊科对急性循环衰竭( 休克) 的早期识别、诊断和处
    置,有利于促进对本病诊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