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原发性甲减、中枢性甲减、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三大类。原发性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本身疾病引起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导致的功能减退症,占全部甲减的95%以上,多与甲亢同位素或手术治疗、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和环境因素的改变,一些新的甲减患病因素如碘摄入量的增加、环境污染的加剧、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的维生素D缺乏成了不可忽视的致病原因。
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是内分泌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女性及高龄人群,其中以原发性甲减最为多见。对甲减及时准确地诊断有助于指导治疗,最大限度地减低甲减对患者的影响。甲减的临床症状特异性及灵敏度较差,成人以畏寒、乏力最常见,儿童可见发育及智力障碍。目前对甲减的诊断仍主要依赖于实验室血清检测指标,以促甲状腺激素及游离甲状腺素最为重要。同时,对亚临床甲减、黏液性水肿昏迷及妊娠期甲减等特殊类型甲减的诊断仍需深入研究。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治疗简单而预后好;但如果未给予治疗,可出现多器官的异常,尤其是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因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筛查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外指南对甲减的筛查人群设定以及不同人群甲减诊断标准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也有许多分歧。文章对不同的人群(非妊娠成年人、妊娠妇女、新生儿)的甲减筛查工作所形成的的共识以及分歧做了一定的表述。
促甲状腺激素(TSH)是垂体促甲状腺素细胞分泌,其主要负责调节甲状腺细胞的增殖,甲状腺血液供应,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在维持正常甲状腺功能中起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TSH分泌受到甲状腺激素负反馈和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的正反馈调节。多种甲状腺、垂体和全身性疾病均可影响TSH分泌和血清TSH水平。了解和掌握影响血清TSH的因素,对TSH相关性疾病,特别是甲状腺及其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表现为患者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而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其发病率占世界总人口的4%~10%,在女性群体中更多见。亚临床甲减的病因复杂,分甲状腺本身和甲状腺以外的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两大类。血清TSH是筛选和诊断亚临床甲减最重要的指标,80%的患者还可检测到抗甲状腺抗体阳性。亚临床甲减具有一定的临床危害,故推荐在高危人群中的筛查及对血清TSH>10 mU/L的患者进行替代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
研究表明妊娠期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亚临床甲减也可能有类似影响。其诊断应采用TSH和FT4的妊娠三期及方法特异性参考范围进行。最新研究提示评价妊娠4~6周TSH可采用与非妊娠妇女相同参考范围。妊娠期临床甲减必须治疗。妊娠期亚临床甲减伴TPOAb阳性者应接受L-T4治疗,但不必考虑终止妊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一般不能治愈,需甲状腺激素终身替代治疗。无论原发性或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左旋甲状腺素单药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依据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则需依据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调整药物至适当剂量。甲状腺激素替代不足或过度治疗的问题在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尤其是过度替代治疗引起骨质疏松、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不良反应,应尽量避免。此外,还需关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儿童、老年患者及合并心血管或其他疾病患者的替代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往往伴随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升高,是继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病因之一。其发生机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下降有关。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仅有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与血脂异常关系密切,基础研究证实TSH本身也参与脂代谢。对临床甲状腺功能减低者,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能纠正血脂异常,而对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替代治疗对血脂异常的益处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文章以2012年美国最新颁布的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临床处理指南中关于诊断和筛查的内容结合实践总结经验。甲减不一定促甲状腺激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升高不一定是甲减。不推荐普遍筛查、仅在特殊人群中筛查甲减为宜。
降胆固醇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临床研究表明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用他汀类药物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为了达到理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和减少他汀类药物的副反应,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的联合使用有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低钠血症是临床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它也是内分泌会诊的常见疾病。血钠水平与低钠血症的症状间关系密切。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和脑性失盐综合征常需鉴别,它们都表现为低钠血症,但脑性失盐综合征患者尿量常较大,体液容量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患者体液容量通常无明显不足。低钠血症的治疗将血钠纠正至130 mmol/L左右即可,24 h血钠升高不要超过10~12 mmol/L。血钠纠正过快容易引起渗透性脱髓鞘病变。V2受体拮抗剂治疗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时应从小量开始,且不能严格限水。
高盐与肥胖是导致中国人群血压升高的重要环境和代谢危险因素。减少钠盐摄入是防控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限盐策略难以达到钠盐摄入目标。研究表明,肥胖与高盐摄入相关,二者均可导致血压升高、糖脂代谢紊乱和靶器官损害。但高盐摄入促进代谢紊乱的机制及探索人群依从性较好的限盐措施还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