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2-01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专家经验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造血干细胞移植展望
    黄晓军
    2014, 34(2): 97-100. 
    摘要 ( )   PDF(1036KB) ( )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恶性疾病等人类疾患的一种规范化手段。亲缘单倍体等移植模式的发展使造血干细胞来源日渐丰富,进入“人人都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新时代。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预处理方案等技术的成熟和规范,促进了规范化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的形成,使移植的适应证更广,疗效更好,生存质量更高,将促成“个性化移植时代”的到来。

    非血缘与亲缘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进展--移植模式改进及最新临床疗效
    刘代红
    2014, 34(2): 101-105. 
    摘要 ( )   PDF(992KB) ( )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恶性血液病的有效乃至根治方法。在全球同胞全合供者匮乏的背景之下,非血缘供者(URD)移植与亲缘单倍体供者移植(haplo-HSCT)技术进展极大,至今已可完全替代同胞全合移植。haplo-HSCT结束了供者来源缺乏的时代,其疗效与其他类型供者移植接近,除了恶性血液病,还被开创性地成功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非体外去T细胞模式被成功用于高加索人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选择
    王健民
    2014, 34(2): 106-110. 
    摘要 ( )   PDF(995KB) ( )  

    移植前预处理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能否成功的中心环节。在增强预处理抗肿瘤作用与减轻毒副反应、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之间取得平衡,从而提高移植后长期生存率,是多年来改进预处理方案的终极目标。应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疾病阶段、不同的供体类型和HLA相合程度,制定相应的预处理方案。文章主要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髓系肿瘤为例介绍近年来预处理方案研究的主要进展。

    长期生存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生存质量评估
    刘立民,吴德沛
    2014, 34(2): 111-114. 
    摘要 ( )   PDF(978KB) ( )  

    生存质量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生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成人患者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生存质量,使生存质量下降,而对儿童患者并无明显不良影响。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生存质量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晚期并发症、体能状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移植类型、性格、工作状况、婚姻状况、性功能情况等诸多因素影响。加强对移植后患者的管理和随访、及时有效地控制cGVHD等并发症、适当的锻炼等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新药时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若干问题探讨
    李荣,侯健
    2014, 34(2): 115-118. 
    摘要 ( )   PDF(967KB) ( )  

    新药时代,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多发性骨髓瘤(MM)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年轻,具有遗传学高危因素,且有合适供者的MM患者,应首选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不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自体移植同样可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在新药时代,合理综合地运用新药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将会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进展
    宋永平,周可树
    2014, 34(2): 118-121. 
    摘要 ( )   PDF(980KB) ( )  

    利妥昔单抗等新药问世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显著提高,但对于高危及难治复发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仍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惟一手段。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主要应用于一线治疗后复发的NHL,但在预后不良的淋巴瘤亚型,如套细胞淋巴瘤(MCL)及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可做为一线巩固治疗;对化疗敏感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NHL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减低剂量预处理(RIC)移植,因其较低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及移植物抗淋巴瘤(GVL)效应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适应证、移植的时机、预处理方案的选择等问题尚需多中心、随机的、前瞻性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防治策略
    黄河
    2014, 34(2): 122-126. 
    摘要 ( )   PDF(997KB) ( )  

    移植后复发是导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病患死亡的首要原因。在预处理方案中应用氟达拉滨、氯法拉滨等新型化疗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移植后利用高度敏感的分子检测技术有效监测微小残留病(MRD)、基于MRD监测的预防性与治疗性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及DLI结合新型化疗药物或靶向药物等新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有望进一步减少移植后复发和提高复发患者存活率。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孙自敏
    2014, 34(2): 127-131. 
    摘要 ( )   PDF(991KB) ( )  

    脐血已逐渐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干细胞来源。尽管移植相关病死率稍高,但由于复发率较低、移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高,接受脐血移植患者的存活率与其他类型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当。脐血移植技术的不断改善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移植疗效。双份脐血移植克服了脐血细胞数量不足的缺陷,扩大了脐血移植在高体重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中的应用。而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的脐血移植则为一些老年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断和治疗
    刘霆
    2014, 34(2): 132-136. 
    摘要 ( )   PDF(990KB) ( )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仍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主要的并发症。GVHD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预处理的组织损伤,炎症细胞因子释放,抗原提呈细胞活化,胸腺损害,T、B淋巴细胞的免疫性效应,最终导致GVHD靶器官损害。GVHD预防可通过提高供体-受体HLA匹配,减少预处理毒性,和改进免疫抑制药物预防方案。尽管有其疗效局限性和显著毒性,发生GVHD后的一线治疗,仍然是皮质类固醇激素。新型免疫抑制剂,靶向效应免疫细胞或炎性细胞因子的各种生物药物显示出很大的潜力,这些药物的联合可能出现更佳的治疗方案。文章对目前GVHD诊断和治疗的现状做一评述。

    重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病毒感染
    林韧,刘启发
    2014, 34(2): 137-141. 
    摘要 ( )   PDF(990KB) ( )  

    病毒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传统的病毒诊断方法如病毒培养和抗原检测逐渐被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所替代。目前移植后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基于PCR检测抗原核酸。病毒感染可能导致HSCT患者一系列的疾病包括发热、终末器官疾病和恶性肿瘤。疱疹病毒等潜伏病毒的再激活在HSCT后免疫抑制期常见,而呼吸道和肠道病毒等大多为社区获得性病毒。包括抢先治疗在内的预防成功降低了部分病毒感染和疾病的发生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够改善病毒性疾病的预后。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临床处理
    张晓辉
    2014, 34(2): 142-145. 
    摘要 ( )   PDF(974KB) ( )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合并症是移植后危及生命的严重合并症之一,HSCT后常见的CNS合并症主要包括CNS感染、脑血管病、抽搐发作、代谢性脑病、药物介导的CNS毒副反应等。HSCT后发生CNS合并症者生存期明显缩短,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恰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不同的CNS合并症好发时间、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不同。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处理
    黄勇,韩明哲
    2014, 34(2): 146-149. 
    摘要 ( )   PDF(985KB) ( )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在移植后发生的一组异质性淋巴系统恶性疾病。易患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如去T细胞移植、特异性抗淋巴细胞抗体的使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的移植等)、受者年龄和种族背景等。PTLD在细胞来源以B细胞为主,多数(55%~65%)PTLD与EB病毒感染有关。PTLD治疗的第一步是减免疫抑制治疗(RI),单纯RI仅适用于轻型的早期病变。而在RI基础上给予rituximab适用于占多数的进展期PTLD;无反应者再给予联合化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CNS)PTLD建议采用类似治疗CNS淋巴瘤的方案。新的治疗手段还包括过继免疫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靶点治疗等。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诊断和治疗
    胡亮钉
    2014, 34(2): 150-151. 
    摘要 ( )   PDF(959KB) ( )  

    出血性膀胱炎(HC)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伴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细菌培养阴性。部分患者病情较重,甚至死亡。文章就移植后出血型膀胱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高危因素、与GVHD的关系、预防和治疗进展进行讨论。

    指南与共识
    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
    2014, 34(2): 152-162. 
    摘要 ( )   PDF(1046KB) ( )  

    肝脏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生物合成、生物转化及解毒等作用,不仅参与蛋白质、脂类及糖类等物质的代谢,也参与药物、酒精及毒物等的体内代谢过程。同时,肝脏也是各种致病因子或疾病常侵袭的器官,如异常代谢、药物、微生物等均可造成肝脏损伤。已证实多数肝损伤常伴有炎症反应,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及癌变是最常见的肝病进展形式及转归。因此,对不同病因的肝病,均需充分了解其与炎症的关联,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评估和抗病毒治疗的综合管理
    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联合课题组专家
    2014, 34(2): 163-173. 
    摘要 ( )   PDF(1052KB) ( )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硬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有效抑制HBV复制可改善肝纤维化,延缓或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向失代偿期的进展,减少失代偿期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减少门静脉高压及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期。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改善疾病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HBV相关肝硬化整体治疗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亚太、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更新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诊治指南或共识,都明确指出应该给予HBV相关肝硬化患者积极、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然而目前各国指南或共识中提出的抗病毒治疗意见比较简单,难以完全满足临床实践的需求。为此,我们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系统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制订本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对HBV相关肝硬化进行规范化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抗病毒治疗,使更多患者获益。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临床指南》(2013)解读
    王 玮
    2014, 34(2): 174-176. 
    摘要 ( )   PDF(964KB) ( )  

    Recently,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CP) published the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in adults.It strongly recommends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treatment as initial therapy for OSAS patients.All overweight and obese OSAS patient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lose weight.Use of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s (MADs) i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to CPAP for OSAS patients who prefer MADs or for those with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CPAP.Surgery should not be used as an initial treatment of OSAS.Pharmacologic therapy should not be prescribed for OSAS treatment.

    专家经验谈
    感染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解立新
    2014, 34(2): 177-179. 
    摘要 ( )   PDF(965KB) ( )  

    脓毒症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的发病率高,是最重要的致死性病因之一,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文章介绍了对脓毒症诊断、预后判断具有临床价值的分子标志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