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3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高端论坛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医学新进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高端论坛
    医学整合 全程关爱
    胡大一
    2014, 34(1): 1-5. 
    摘要 ( )   PDF(1002KB) ( )  

    目前人体医学处于割裂状态,解决医学发展瓶颈需要医学整合。整合医学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有两个维度,即实现医院-社区-家庭的医疗服务无缝隙链接;实现多学科的有效沟通、统一结合。发展多学科合作,以团队为基础的医疗服务模式,落实医学整合全程关爱。借鉴国外较为理想的整合医学模式,提出实现整合医疗全程关爱的8项基本要求;促进医学人文进临床,要坚持3个不变和3个转变。总之,医学整合全程关爱体现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由之路,是当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医学教育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需求。

    专题笔谈
    中国女性心血管病流行趋势
    王薇,齐玥
    2014, 34(1): 6-9. 
    摘要 ( )   PDF(996KB) ( )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女性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呈持续增加趋势。虽然女性心血管病死亡率低于男性,但女性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构成比超过男性。女性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与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密切关联。女性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已高于男性。女性心血管病一级和二级防治措施应用率低于男性。心血管病作为中国女性的第一位死因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将主要描述中国女性心血管病和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

    女性心血管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韩雅玲,王斌
    2014, 34(1): 10-11. 
    摘要 ( )   PDF(981KB) ( )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是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男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主要与女性心血管疾病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有关。目前尚未发现雌激素与女性心血管疾病预后较男性差别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女性随增龄伴随的疾病增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均可能是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

    性激素与女性心血管健康
    杨慕坤,白文佩
    2014, 34(1): 12-14. 
    摘要 ( )   PDF(984KB) ( )  

    心血管疾病已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女性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有其特殊规律性,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激素治疗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长期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干预研究,早期使用激素治疗所带来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已逐渐显现。

    女性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盛莉,叶平
    2014, 34(1): 15-17. 
    摘要 ( )   PDF(990KB) ( )  

    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首位致死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女性冠心病发生率增加不仅与雌激素有关,而且与血脂异常关系重大,后者多发生于绝经后。与男性相比,女性总胆固醇在绝经后开始升高,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出现下降,前者与女性冠心病明显相关,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是女性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指南推荐在高危人群中应用降脂药物预防冠心病,同时女性应尤其注意用药的安全性。

    糖尿病:女性心血管病变重要危险因素
    田慧
    2014, 34(1): 18-21. 
    摘要 ( )   PDF(1000KB) ( )  

    在中国糖尿病快速增长的人群中,女性患者约占46%,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则占半数以上。糖尿病是中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较早失去雌激素的保护、缺乏糖尿病防病知识、更多饮食运动方面的不良习惯、自我保护能力和医疗条件相对差,均是加重妇女糖尿病损害的影响因素。围绝经期开始糖尿病的预防,加强对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教育和治疗的管理力度,有望改善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高发的不良预后。

    女性高血压特点及治疗
    孙宁玲
    2014, 34(1): 22-24. 
    摘要 ( )   PDF(985KB) ( )  

    女性的血压受年龄、月经周期、生育及疾病过程和特殊药物等多方面影响,比男性高血压更复杂。女性血压波动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高血压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联。女性在不同时期高血压发生的原因不同,临床对女性高血压的治疗也应具有针对性和个体化。

    阿司匹林与女性血管健康
    白小涓,赵心
    2014, 34(1): 25-28. 
    摘要 ( )   PDF(998KB) ( )  

    阿司匹林是20世纪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标准药物。近年众多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已经作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药物之一,其机制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阻断血栓素A2的形成,从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及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男性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但对女性来说,阿司匹林对冠心病一级预防的获益并不明显,文章通过对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疗效、一级预防作用及在计入治疗后的应用等几个方面的回顾,来探讨阿司匹林与女性心脏健康的关系。

    女性精神心理特点与心血管疾病
    刘梅颜
    2014, 34(1): 29-31. 
    摘要 ( )   PDF(984KB) ( )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巨大的生活压力、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心血管病和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且常常共病存在。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其独有的精神心理特点,并且易于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大量相关研究证实,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与心血管病的发病、发展及预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章主要介绍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其与女性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呼吁女性的心理问题及心血管病需要更多的关注及更好的治疗。

    指南与共识
    淋巴瘤免疫化疗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考核委员会,中国抗淋巴瘤联盟
    2014, 34(1): 37-44. 
    摘要 ( )   PDF(1037KB) ( )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大约为6.68/10万[1],每年我国大约有10万例新发恶性淋巴瘤患者,且每年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近20年,我国在恶性淋巴瘤防治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血液学、肿瘤学临床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恶性淋巴瘤的标准化、规范化治疗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建立了完整的恶性淋巴瘤治疗指南及共识,并已实现与国际恶性淋巴瘤最新治疗接轨。
        随着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及研究进展,免疫化疗已使大部分B细胞淋巴瘤得到了最好的治疗,部分患者获得了治愈。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化疗治疗的进展,恶性淋巴瘤已成为可以治愈的恶性肿瘤,但合并症也在增多。由于我国是乙型肝炎发病大国,而免疫化疗可引发肝炎病毒(HBV)激活,使不少可以治愈的恶性淋巴瘤发生了爆发性肝炎和肝坏死而导致死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愈率和长期生存。我国同时是HBV感染高发流行区和淋巴瘤高发国家,淋巴瘤患者的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23.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7.18%)[2-3]。为了建立恶性淋巴瘤免疫化疗患者HBV再激活预防和治疗专家共识,我们组织专家制定了本文件,以提高我国血液肿瘤医生对恶性淋巴瘤免疫化疗引发HBV激活的预防和治疗的认识,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我国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水平。

    医学新进展
    心血管疾病与性活动
    金元哲,韩硕
    2014, 34(1): 45-49. 
    摘要 ( )   PDF(1009KB) ( )  

    性活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伴侣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心脏康复的主要内容。但受传统文化、客观因素等制约,医生、患者及家属对心血管疾病与性活动的认识不足且缺乏相关知识。201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的科学声明为目前该领域最新的指导性建议,文章对科学声明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