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9期
    刊出日期:2013-09-01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重视肝硬化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范建高,曹海霞
    2013, 33(9): 673-675. 
    摘要 ( )   PDF(880KB) ( )  

    肝硬化是危害健康的重要疾病,失代偿期病程难以逆转,预后差。临床医生应及时转变观念,不仅重视并发症的治疗,更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李岚,厉有名
    2013, 33(9): 676-678. 
    摘要 ( )   PDF(880KB) ( )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是肝硬化发展到晚期的严重并发症,预后差。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限制钠盐摄入、白蛋白和利尿剂的使用、腹腔穿刺放液、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腹水浓缩回输等。近年来,特利加压素、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米可君、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一些药物逐渐被用于控制顽固性腹水,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该文就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常用治疗和最新进展做一介绍。

    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的处理
    王宇明
    2013, 33(9): 679-683. 
    摘要 ( )   PDF(898KB) ( )  

    肝硬化低钠血症是指血清钠浓度<130 mmol/L,但也有学者认为该定义过于严格,应当放宽为<135 mmol/L。其最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性改变是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分泌增加,使肾脏清除无溶质水的能力受损,导致水、钠潴留。鉴于低钠血症临床处理困难,高度选择性精氨酸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普坦药物的发现,特别是托伐普坦的上市,对肝硬化低钠血症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大量研究表明,短期甚至长期应用托伐普坦是安全有效的,且其是目前惟一可以用于临床肝硬化低钠血症的普坦类药物。

    肝硬化并发肺部感染抗生素经验治疗
    南月敏,张庆山,王荣琦
    2013, 33(9): 684-686. 
    摘要 ( )   PDF(878KB) ( )  

    肝硬化患者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减低,易发生严重肺部感染,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治愈的关键。细菌性肺炎以头孢菌素及“呼吸”喹诺酮类治疗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感染,选用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抗生素或碳青霉烯类药物。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链球菌及耐药肠球菌肺部感染以万古霉素为一线治疗。肺念珠菌病及肺曲霉菌病首选卡泊芬净或伏立康唑。支原体、衣原体肺炎选用喹诺酮类抗菌药。

    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王静艳,窦晓光
    2013, 33(9): 687-689. 
    摘要 ( )   PDF(879KB) ( )  

    肝肾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终末期肝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死率高。该文对其临床分型、诊断、预防和治疗进行了介绍,以帮助临床医生对肝肾综合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正确的治疗。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
    钟碧慧,王锦萍,林菁华,等
    2013, 33(9): 690-693. 
    摘要 ( )   PDF(894KB) (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之一。由肝硬化所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成后即进行性进展,约1/3患者出现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出血后未采取预防措施者再出血率高达60%,病死率为15%~30%。静脉曲张出血风险主要依据内镜下所见静脉曲张程度以及肝脏储备功能判断。预防措施以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及内镜治疗为主,急性出血后可短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肝硬化并发肝癌危险因素筛查及综合治疗
    韩英,朱疆依
    2013, 33(9): 694-697. 
    摘要 ( )   PDF(889KB) ( )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对高危人群定期监测、早期诊治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高危人群可视为:有肝癌家族史、高病毒载量、病程长、合并多种病毒感染或伴随有嗜酒、肥胖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肝硬化的患者。主张对高危人群每3~6个月监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腹部B超以做出肝癌的早期诊断。肝癌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局部消融、栓塞化疗、药物靶向治疗等,合理规范的应用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临床治疗实践
    聂青和
    2013, 33(9): 698-701. 
    摘要 ( )   PDF(890KB) ( )  

    临床综合治疗是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救治的基本方法。强调控制感染、营养支持、及早输注新鲜血浆或全血、白蛋白的重要性,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及控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是临床救治成功的关键,同时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肝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终末期肝病营养支持治疗
    徐可树,杜 凡
    2013, 33(9): 702-704. 
    摘要 ( )   PDF(881KB) ( )  

    终末期肝病患者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代谢障碍,营养不良被认为是决定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的一项非常重要且独立的影响因素,其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短期生存率。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进行营养支持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耐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营养物质与营养途径。

    指南与共识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草案)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2013, 33(9): 705-707. 
    摘要 ( )   PDF(869KB) ( )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内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良好的肠道准备,而肠道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消化内镜的诊疗效果。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2013年7月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制订了我国首部《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草案)》,为消化道疾病患者消化内镜诊疗相关的肠道准备提供临床指导。

    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类国际共识2012年修订解读
    何文华,吕农华
    2013, 33(9): 708-711. 
    摘要 ( )   PDF(888KB) ( )  

    1992年亚特兰大会议制定的急性胰腺炎分类系统对指导急性胰腺炎的诊治起了重要作用。过去20年来随着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及影像学技术进步,对其分类和定义出现了争议。2012年国际急性胰腺炎修订工作组发表了新修订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采用简明的临床和放射学标准对急性胰腺炎的分类进行了明确定义。该文对共识意见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并与1992年的亚特兰大分类标准进行比较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