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3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4-01
    上一期    下一期

    高端论坛
    专题笔谈
    指南与共识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高端论坛
    中国心血管疾病预防 治疗及康复若干思考
    胡大一
    2013, 33(4): 253-255. 
    摘要 ( )   PDF(903KB) ( )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中国居民的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解决这一状况的根本出路是建设健全“预防-规范化诊疗-康复”的现代医学模式和疾病全程关爱体系。

    专题笔谈
    结构性心脏病认识与进展
    朱鲜阳,肖家旺
    2013, 33(4): 256-258. 
    摘要 ( )   PDF(905KB) ( )  

    结构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心血管领域中一个新的亚专业,是指先天性或获得性的以心脏和大血管解剖结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疾病。大多数解剖结构适宜的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介入方式治愈。内外科联合镶嵌术、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经皮钳夹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等方法的临床应用,转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展现了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广泛前景。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
    蒋世良
    2013, 33(4): 259-262. 
    摘要 ( )   PDF(974KB) ( )  

    中国每年新出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约15万例。自从1984年在中国开展首例先心病介入治疗以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国产器材的应用及经验的不断积累,先心病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国共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81 645例。技术成功率97.6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0.17%,病死率0.03%。目前中国共有33个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在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项目办公室的管理及指导下,先心病介入治疗将日趋规范和普及,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处理时机及方式选择
    高伟
    2013, 33(4): 263-267. 
    摘要 ( )   PDF(924KB) ( )  

    先天性心脏病病情轻重不一,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治疗方式是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前提。肺动脉瓣狭窄在任何年龄段一般首选球囊扩张;而主动脉瓣狭窄无论是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在儿童期均作为姑息治疗;局限的主动脉缩窄在幼儿期和儿童青少年期分别可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治疗。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如存在明显的肺高压则需早期干预,根据适应证相应地选择介入或外科手术。而复杂先心病则依据不同的肺动脉压力、肺动脉发育情况和是否存在低氧血症等决定手术的时间和手术方式。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常见疾病临床处理
    宋治远,姚青
    2013, 33(4): 268-271. 
    摘要 ( )   PDF(918KB) ( )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者病理解剖与病理生理的特殊性,使其易并发肺部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等疾病。这些疾病的并存,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且对治疗效果与预后评估等也可产生明显影响。文章就先心病合并其肺部感染、先心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先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先心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及先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等常见疾病的处理策略、原则及手术治疗时机把握等临床医师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对策
    徐仲英
    2013, 33(4): 272-276. 
    摘要 ( )   PDF(920KB) ( )  

    先天性心脏病比较常见的,在新生儿中发生率约0.8%。在过去的30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许多孩子因此可以存活到成年。仅在美国,经矫治或未矫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成人数,预计将以每年约5%的速度增长,2008已达近100万例患者。中国还没有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统计数据,但患者数目必须是巨大的。文章从紫绀型和紫绀型2个方面阐述常见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策。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疾病治疗方法
    周达新,陈丹丹
    2013, 33(4): 277-279. 
    摘要 ( )   PDF(906KB) ( )  

    肺动脉高压是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肺动脉高压患病率为5%~10%,并呈现出伴随年龄增长的增高趋势。目前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动力型肺动脉高压期,肺血管总阻力多在10 Wood单位以下及肺小动脉阻力正常患者首选介入封堵治疗,是阻滞肺动脉压力进一步发展的最佳方式。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氧疗、抗凝、强心利尿、预防感染及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而对于终末期肺动脉高压患者可选择房间隔造口术及心肺移植或肺移植加心脏矫形手术。

    不可忽视的卵圆孔未闭与反常栓塞
    何璐,张玉顺
    2013, 33(4): 280-283. 
    摘要 ( )   PDF(924KB) ( )  

    卵圆孔未闭(PFO)在胎儿期和近1/4的成人中存在。近年来认识到PFO可能与反常栓塞(PDE)所致的不明原因脑卒中、偏头痛、斜卧呼吸-直立型低氧血症和神经减压病有关。文章重点阐述PFO与PDE的联系,PFO相关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及治疗方法,进一步加深对PFO和PDE的认识,为今后PFO相关综合征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
    秦永文,白元
    2013, 33(4): 284-288. 
    摘要 ( )   PDF(936KB) ( )  

    瓣膜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退行性瓣膜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退行性瓣膜病患者多为高龄且合并多种疾病,而人工生物瓣膜的衰败使患者面临二次手术的风险,故其治疗上,传统的外科手术风险极高,介入技术的发展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文章对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各类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做一概述。

    指南与共识
    2013 ACCF及AHA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更新解读
    李宪凯,徐亚伟
    2013, 33(4): 289-292. 
    摘要 ( )   PDF(1512KB) ( )  

    基于近期大型临床试验,ACCF及AHA不断更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指南,近期ACCF及AHA公布了2013年STEMI治疗指南,其中有很多亮点,如提出首次医疗接触(FMC)到再灌注的救治时间,使得心肌梗死的救治由“院内急救”提前到“院前急救”,强调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抗栓地位等等,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提供了最新依据。

    2012 ESC心脏瓣膜病治疗指南解读及启示
    曾锐,曾智
    2013, 33(4): 293-295. 
    摘要 ( )   PDF(909KB) ( )  

    2012年新版心脏瓣膜疾病(VHD)防治指南在德国慕尼黑ESC大会上由欧洲心脏病协会(ESC)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联合发布。指南更新是基于过去5年里新收集到的临床证据,主要变化包括:淡化对EuroSCORE及STS评分的依赖,强调构建心脏团队对患者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以及经皮缘对缘瓣膜修复术的指针,以及术后抗凝策略的调整等。指南还进一步提示我们:虽然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而使得外科手术不再是某些瓣膜病的惟一治疗方法,但介入治疗仍有许多问题,如适应证的选择、多中心大样本的追踪随访及远期疗效评价、并发症等。在相关条件尚不成熟的大中型医院建议不开展此类诊疗技术。对待新的诊疗技术,我们应该遵循积极探索、谨慎推进的原则,切记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