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2-07-01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论坛
    专题笔谈
    专家经验谈
    指南论坛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中国临床医生转化医学实践之路
    钟南山
    2012, 32(7): 481-483. 
    摘要 ( )   PDF(113KB) ( )  

    转化医学旨在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对转化医学的正确理解可有助于临床医生在该领域发挥自主能动性。临床医生应该积极走进实验室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但一定要进得去、出得来。对转化医学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医生对疾病诊、治、防的水平。

    专题笔谈
    扩张型心肌病
    张健
    2012, 32(7): 484-487. 
    摘要 ( )   PDF(116KB) ( )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组心肌的异质性疾病,其特点是在没有异常负荷状态或没有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的缺血因素存在的前提下,表现为心室扩大和心肌收缩力下降。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近似,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异较大,预后有别。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
    乔树宾,袁建松
    2012, 32(7): 488-491. 
    摘要 ( )   PDF(122KB) ( )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相对常见的遗传性疾病,部分出现流出道梗阻,需要药物、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心外科治疗是梗阻性HCM治疗的金标准,有近50年的历史。目前“改良扩大MORROW术式”治疗效果明显,绝大多数患者5年内症状改善,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恢复,晕厥次数减少。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1995年英国医生Sigwart首次在Lancet上报道了应用96%酒精阻塞间隔支成功治疗肥厚型心肌病。机制是使用化学的方法消除肥厚的室间隔,使左室流出道增宽,心脏后负荷减轻,心排出量增加。PTSMA需注意掌握好适应证、做好激发试验、术中注意靶血管的选择和心肌声学造影(MCE)以及无水酒精的使用。

    限制型心肌病
    田庄,刘永太
    2012, 32(7): 492-494. 
    摘要 ( )   PDF(109KB) ( )  

    限制型心肌病(RCM)是一类以限制性舒张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心肌病,其诊断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标准,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CMR)是重要的辅助检查。RCM多继发于全身疾病,常见于淀粉样变性、含铁血黄素沉积、高嗜酸细胞综合征等;一些肌结蛋白或结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特发性RCMRCM预后较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对于一些患者,早期进行心脏移植可能会改善其预后。

    缺血性心肌病
    李新立,周艳丽
    2012, 32(7): 495-497. 
    摘要 ( )   PDF(113KB) ( )  

    文章从缺血性心肌病(ICM)的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和治疗及其进展等方面描述了ICM是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但不能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解释。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射血分数下降;最后,着重介绍了ICM治疗及其进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选择血管重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干细胞治疗、人工辅助循环和心脏移植。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李学斌
    2012, 32(7): 498-501. 
    摘要 ( )   PDF(121KB) ( )  

    心律失常与心肌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严重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合并各种心律失常是常见现象。多数情况下,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心脏扩大的结果。但随着对心律失常机制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导管消融根治时代的到来,发现许多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心律失常根治后,扩大的心脏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人们把因各种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统称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继发性心肌病
    谭慧琼,罗晓亮
    2012, 32(7): 502-504. 
    摘要 ( )   PDF(113KB) ( )  

    心肌病是指除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外的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伴有心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是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疾病。继发性心肌病是系统性疾病累及的心肌病变,为全身性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常常有明确的病因,又称特异性心肌病,可以针对其原发疾病进行防治。

    围产期心肌病
    王辉,方全
    2012, 32(7): 505-507. 
    摘要 ( )   PDF(108KB) ( )  

    围产期心肌病是妊娠期出现的一种相对少见的心肌病,以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并引起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显示,氧化应激及泌乳素的16 kU片段在围产期心肌病的发生中有重要意义。由于患者处于妊娠期或产后哺乳期,药物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保证母亲及胎儿的用药安全。拮抗泌乳素的药物可能是该病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酒精性心肌病
    李为民,井玲,刘怡希
    2012, 32(7): 508-510. 
    摘要 ( )   PDF(107KB) ( )  

    长期持续过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心肌病(ACM),其发病率逐年增长,危害严重,社会负担较重。随疾病进展,晚期患者预后较差。因此,对ACM患者的预防和早期诊断及干预至关重要。文章讨论了ACM的当前认识和焦点问题,并综述了ACM相关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的最新研究。

    病毒性心肌炎
    汪朝晖,廖玉华
    2012, 32(7): 511-513. 
    摘要 ( )   PDF(110KB) ( )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5%的患者发生心肌炎,约有125%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并且没有相关的特异性检查,因而临床上难以明确诊断。尽管国际上有Bolt等多个诊断版本,但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标准。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了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参考标准,但在临床上往往因掌控不严而导致诊断过宽。另外,在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时需除外一些疾病如冠心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风湿性心肌炎等。

    心包炎的临床诊治
    董吁钢
    2012, 32(7): 514-518. 
    摘要 ( )   PDF(127KB) ( )  

    心包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心包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在各个临床科室都可能会碰到心包炎患者。心包炎的临床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等。近些年尽管在心包炎的诊治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因循证医学证据的缺乏目前临床上心包炎的诊治仍是以经验治疗为主。急性心包炎的自然病程往往呈自限性,预后较好,所以治疗上以支持治疗为主。一旦心包炎的病因明确,其治疗则是以病因治疗为主。

    专家经验谈
    心包积液临床诊治思路
    齐国先
    2012, 32(7): 519-521. 
    摘要 ( )   PDF(104KB) ( )  

    心包积液是心包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心包积液应该从病因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角度进行诊断,这对于心包积液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治疗主要从病因和病理生理学两个方面着手考虑,病因学诊断一经确立,应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其次应该解除心包压塞,正确及时的诊断决定了治疗措施的采取和患者的治疗效果。

    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应用
    赖晋智,方全
    2012, 32(7): 522-524. 
    摘要 ( )   PDF(109KB) ( )  

    心内膜心肌活检(EMB)是一种提供活体心脏组织来进行各种检查的诊断技术,它已成为心脏移植术后不可缺少的评价方法。尽管EMB在成人及儿童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但它在一些特殊心脏疾病包括心肌炎、药物心脏毒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肿瘤和继发于系统疾病的心脏疾病诊断中仍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指南论坛
    年美国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解析
    夏云龙,陈菲菲,杨延宗
    2012, 32(7): 525-528. 
    摘要 ( )   PDF(125KB) ( )  

    2011118日,ACCF/AHA两大学会联合发表了肥厚型心肌病(HCM)诊断和治疗指南,这是国际几大学会首次针对这一疾病撰写指南,凸显了对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视,也体现了HCM近年来研究和发展及其迅速。指南分别从流行病学、临床定义、鉴别诊断、病程进展、病理生理学、诊断、疾病管理、其他问题和未来研究需要等各方面做了系统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