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2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1-01
    上一期    下一期

    院士论坛
    高端论坛
    专题笔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院士论坛
    中国肾脏病诊治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刘志红
    2012, 32(1): 1-4. 
    摘要 ( )   PDF(112KB) ( )  

    文章总结了中国肾脏病医学领域近30年的发展变化。肾脏病诊断中的活检技术、实验室及影像学技术均取得长足进步。肾脏病治疗中免疫抑制剂和中医中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血液净化技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领域。21世纪中国肾脏内科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是:重视预防,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化,积极推行标准操作提高医疗质量。

    高端论坛
    隐蔽性高血压及其防治策略
    赵连友
    2012, 32(1): 5-7. 
    摘要 ( )   PDF(105KB) ( )  

    隐蔽性高血压是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并非少见,往往伴有多重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特点是诊室血压正常,而家庭血压或24 h动态血压高于正常值。此型高血压易漏诊,应注意筛查。

    专题笔谈
    难治性高血压诊治对策
    高平进,李华
    2012, 32(1): 8-11. 
    摘要 ( )   PDF(144KB) ( )  

    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若不及时诊治常导致较严重的靶器官损伤和高发心血管风险。对难治性高血压的评估首先应排除假性治疗抵抗,并充分考虑伴随情况与并发症,尽可能明确导致难治性高血压的原因,包括继发因素。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应首先去除所有导致血压升高的可逆性因素,选择降压药物时力求阻断所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近期一些新的药物和介入治疗措施被证实能够有效治疗难治性高血压。

    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蒋雄京
    2012, 32(1): 12-14. 
    摘要 ( )   PDF(105KB) ( )  

    肾动脉严重狭窄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可引起严重高血压、缺血性肾病及相关并发症。在中国肾动脉狭窄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80%),其次为大动脉炎(15%)。文章评述了肾血管性高血压处理的当前认识和焦点问题。

    白领高血压特点及处理
    刘国树,薛浩,刘晔,等
    2012, 32(1): 15-27. 
    摘要 ( )   PDF(106KB) ( )  

    本文总结了近十余年来对白领高血压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认为青壮年白领高血压特点:(1)白领高血压特点以舒张压增高者及脉压小为主,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增高及单纯收缩压增高者相对较少。(2)心率偏快。(3)临床多有乏力、胸闷、头晕、周身不适等症状。(4)心脏后前位像显示升主动脉增宽者多。(5)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较好。而老年白领工作者舒张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脉压逐渐加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逐渐增多。其特点与普通老年高血压人群基本相似。白领高血压在治疗上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

    顽固性肥胖型高血压及其治疗
    祝之明,何洪波
    2012, 32(1): 18-20. 
    摘要 ( )   PDF(109KB) ( )  

    肥胖已成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快速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高血压难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肥胖型高血压的治疗尚无相关指南,但控制肥胖和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肥胖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某些膳食因子也有助于肥胖性高血压的控制。

     

    高龄高血压防治的现代观念
    范利
    2012, 32(1): 21-23. 
    摘要 ( )   PDF(108KB) ( )  

    〗高龄老年的高血压发生率逐渐升高,合并心血管死亡增加。近年来高血压防治的现代观念已转变为早期全面筛查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危险因素,及早针对多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治疗。但目前尚缺少有关高龄老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本文将介绍高龄老年高血压防治的现代观念,以利于减少高血压的损害,使高龄患者充分获益。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治
    郭潇繁,张心刚,孙英贤
    2012, 32(1): 24-26. 
    摘要 ( )   PDF(107KB) ( )  

    高血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尽管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显著上升,其诊断及防治相关工作仍相对滞后。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易发展为成人高血压,且易造成多种靶器官损害,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常无症状,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警惕,熟悉常见危险因素,仔细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及物理检查结果,制定合理的诊断路径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晨峰性高血压临床意义及治疗
    郑杨,赵巍
    2012, 32(1): 27-29. 
    摘要 ( )   PDF(105KB) ( )  

    血压晨峰在近年来的高血压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项研究证实血压晨峰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现本文就血压晨峰的定义、临床意义及治疗策略做一简要综述。

    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特点及防治
    杨天伦,陈坡
    2012, 32(1): 30-31. 
    摘要 ( )   PDF(98KB) ( )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是指在标准状态下测量的收缩压<140 mmHg,同时舒张压≥90 mmHg。高血压分为三种亚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SD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是一种发生率相对较低的高血压类型。然而近年来一些大型临床研究发现IDHISHSDH一样已经成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IDH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解掌握IDH的特点及治疗措施已经成为降压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位性高血压发生机制与防治
    陶军,张媛媛
    2012, 32(1): 32-35. 
    摘要 ( )   PDF(113KB) ( )  

    体位性高血压是一种重要但重视程度不够的临床现象,尤其多见于老年高血压及过度杓型血压患者。其机制未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体位性高血压与隐匿性脑梗及认知功能障碍独立相关。正确认识体位性高血压及其机制,对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及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假 性 高 血 压
    姜一农
    2012, 32(1): 36-37. 
    摘要 ( )   PDF(92KB) ( )  

    假性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是指袖带间接法测定的血压低于血管内直接的定值的临床上的疾病和现象。及时发现和确诊是关键。老年人、糖尿病病史较长、慢性肾脏病及动脉硬化严重等患者中易发生假高血压。正确的血压测定对确诊至关重要。一些辅助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如:直接血压测定、血管影像学检查等,而传统的Olser法可能对诊断的意义有限。假性高血压在降压治疗时应避免过度降压。

    夜间高血压研究进展
    禹程远,公永太,李悦
    2012, 32(1): 38-40. 
    摘要 ( )   PDF(105KB) ( )  

    夜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加及盐敏感和盐摄入量过高是夜间高血压重要发病机制。夜间高血压发生还与多种伴随疾病密切相关。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及治疗伴随疾病是控制夜间高血压的主要方法。

    高 盐 和 高 血 压
    华琦,任海荣
    2012, 32(1): 41-44. 
    摘要 ( )   PDF(111KB) ( )  

    盐敏感性高血压是基因机制、离子转运机制、内皮功能障碍机制、肾脏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机制、内分泌机制、胰岛素抵抗机制等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限盐治疗以外,其他针对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降压措施包括补充钾离子和钙离子,降压药治疗,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等。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都是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适用药物,改变我国高盐饮食习惯是盐敏感性高血压一级预防的关键性措施。

    高血压诊疗性别差异
    陈鲁元
    2012, 32(1): 45-46. 
    摘要 ( )   PDF(100KB) ( )  

    亚洲国际心血管病合作研究项目(InterASIA)对中国人群的调查结果,65岁之后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男性(502%473%)。另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血压改善程度和对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来说,没有证据表明ACEICCBARB、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的效果具有性别差异。不同性别间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是对降压药物的反应不同。

    大 动 脉 炎 与 高 血 压
    吴海英,马文君
    2012, 32(1): 47-48. 
    摘要 ( )   PDF(99KB) ( )  

    大动脉炎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的缺血症状。当大动脉炎累及胸腹主动脉和肾动脉时,可导致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