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1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7-02-15
    上一期    下一期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笔谈
    正畸医生在生命全周期上气道管理中的作用
    刘月华
    2017, 10(2): 65-69.  DOI: 10.19538/j.kq.2017.02.001
    摘要 ( )  

    上气道狭窄或塌陷不仅导致鼾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而且引起代偿性口呼吸。对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长期口呼吸可引发一系列牙颌颅面畸形。在清除上气道内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等软组织后,正畸医生可借助各种矫治器纠正儿童青少年患者牙颌面畸形,亦可通过调整成人患者颌骨及舌体位置以扩大上气道。可见,正畸医生在生命全周期的上气道管理中可发挥独立的或协同的治疗作用。

    儿童错牙合畸形伴OSAHS诊疗理念——多学科合作
    赵婷婷1,邓丽嘉2,贺红1
    2017, 10(2): 70-72.  DOI: 10.19538/j.kq.2017.02.002
    摘要 ( )  

    儿童错牙合畸形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相关性正日益得到重视。OSAHS是常见的儿童睡眠呼吸疾病,正畸临床中也常发现许多错牙合畸形儿童伴有OSAHS症状。儿童OSAHS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初诊医生如果具备睡眠呼吸相关知识,就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有助于儿童面部及整体生长发育尽早回到正常轨道。

    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OSAHS治疗中的应用
    苏忠平,于擘
    2017, 10(2): 73-75.  DOI: 10.19538/j.kq.2017.02.003
    摘要 ( )  

    数字化医学作为数字化技术与医学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数字化3D打印技术即在这一背景下出现。数字化3D打印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尤其是在外科医学领域,主要体现在术前评估及预测风险、术中实时引导手术以及术后效果的评价等。文章着重介绍数字化3D打印技术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治疗中的应用。

    论著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气道二维与三维测量相关性研究
    邓丽嘉1,赵婷婷2,贺红2
    2017, 10(2): 76-78.  DOI: 10.19538/j.kq.2017.02.004
    摘要 ( )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儿童头颅侧位片上气道矢状向最小宽度与锥体束CT(CBCT)上气道最小横截面积的相关性,判断头颅侧位片是否可以作为儿童气道阻塞的初步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OSAHS的10 ~ 12岁患儿48例,将与头颅侧位片同期拍摄的CBCT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计算上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将头颅侧位片测量的气道矢状向最小宽度与CBCT三维重建得到的最小横截面积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头颅侧位片上气道最窄处与CBCT气道重建所得的气道最小横截面积所在的位置基本一致,头颅侧位片测量的上气道最窄处矢状向宽平均值为(3.79 ± 2.40)mm,CBCT测量最小横截面积为(103.30 ± 34.47)mm2,两者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R)= 0.670(P < 0.05)。结论    OSAHS儿童气道的二维和三维测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头颅侧位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道的真实情况,作为气道阻塞的初步筛选工具。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颌骨生长模式与上气道相关研究
    杨莉,邓海艳,张红妤,韩蓓蕾,刘海霞
    2017, 10(2): 79-83.  DOI: 10.19538/j.kq.2017.02.005
    摘要 ( )  

    目的    评价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骨矢状向不同生长模式对上气道位置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安氏Ⅱ类均角错牙合畸形汉族男性患者40例,按照78.5°≤SNA角≤86.8°为上颌正常、76.2°≤SNB角≤84.0°为下颌正常标准,将患者分为上下颌正常组(A组)12例、上颌正常下颌后缩组(B组)10例、上颌前突下颌正常组(C组)9例、双颌后缩组(D组)9例。分析患者术前颅面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片。结果    上下颌不同生长型组ANB角、FMA角、下颌骨总长、下颌骨体长、ad1-PNS、ad2-PNS、ANS-PNS to PPW、AAO-PNS、P-PP、PH-PPH、ANS-PNS to P角、P-SN及M-SN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并且各组间比较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骨矢状向不同生长模式间口咽部及软腭部形态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生长模式的不同运用合适的矫治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呼吸。

    外伤变色牙受伤时间与冠内漂白临床疗效关系评价
    姜艾佳,张英
    2017, 10(2): 84-87.  DOI: 10.19538/j.kq.2017.02.006
    摘要 ( )  

    目的    评价外伤变色牙受伤时间与冠内漂白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急诊·黏膜病科就诊的因外伤导致上颌中切牙变色患者90例(患牙90颗),采用冠内漂白技术治疗,应用Olympus Crystalege分光光度计型全牙比色仪分别对变色牙的颈1/3、中1/3、切1/3区域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色,观察比较各区域漂白效果及不同受伤时间变色牙的复诊次数。 结果    外伤变色牙受伤时间的长短对牙冠变色程度影响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受伤时间患者的复诊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1次和第5次复诊时,外伤变色牙的冠内漂白治疗有效率在中1/3和切1/3均明显高于颈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在中1/3与切1/3的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外伤变色牙受伤时间与牙冠变色的深浅不相关。外伤变色牙受伤时间越长,达到与邻牙颜色一致所需的复诊漂白次数越多。外伤变色牙的中1/3和切1/3区域的漂白效果优于颈1/3。

    成人双颌前突支抗控制中微种植与横腭杆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孟秋菊1,王磊昌2,杜熹3
    2017, 10(2): 88-91.  DOI: 10.19538/j.kq.2017.02.007
    摘要 ( )  

    目的    对比分析成人双颌前突支抗控制中,采用微种植或横腭杆支抗治疗前后患者颜面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双颌前突患者30例(年龄≥18岁),随机均分为2组,均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治疗,观察组以微种植体为支抗,对照组以Nance弓联合横腭杆为支抗。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2组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1例微种植体脱落,对照组9例多次松动、1例脱焊,2组支抗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间隙关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U6A-Sv、U6S-Sv、L6A-Sv和L6S- Sv变化量明显低于对照组,U1A-Sv、U1E-Sv和L1E-Sv变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Ls-E变化量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成人双颌前突患者,采用微种植支抗能更好地控制磨牙,内收切牙,改善软组织侧貌,并能减少间隙关闭时间,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初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Damon Q自锁托槽成年女性正畸疼痛对比研究
    李炎钊1,谭家莉2,郑钰婷2,李素梅1,莫竣翔1
    2017, 10(2): 92-94.  DOI: 10.19538/j.kq.2017.02.008
    摘要 ( )  

    目的    比较成年女性正畸患者初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Damon Q自锁托槽时疼痛程度及疼痛规律。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高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1例成年女性正畸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44例佩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照组37例佩戴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器佩戴后均给予调查问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分别记录佩戴后2、4、8、24 h以及2、3、4、5、6、7 d等各时间点疼痛发生的强度,同时应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估疼痛的性质和口腔溃疡情况。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76份,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Damon Q自锁托槽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性质则有较大差异(P < 0.05)。无托槽隐形矫治口腔溃疡发生率小于Damon Q自锁托槽矫治(P < 0.05)。结论    初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Damon Q自锁托槽基本上都会出现疼痛,但疼痛性质及口腔溃疡发生率有差异。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郑敏谦,黄鹏程,张端强
    2017, 10(2): 95-97.  DOI: 10.19538/j.kq.2017.02.009
    摘要 ( )  

    目的    研究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诊治的正畸固定矫治患者116例,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治疗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分析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年龄、正畸疗程、刷牙频率、使用含氟牙膏、饮食甜食及饮用碳酸饮料等关系密切(均P < 0.05)。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与年龄、不良饮食习惯、刷牙次数及正畸疗程关系密切(均P < 0.05)。结论    正畸固定矫治后牙釉质脱矿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临床治愈率。

    Er∶YAG激光联合不同盖髓剂应用于乳牙直接盖髓术临床对照研究
    马小红
    2017, 10(2): 98-101.  DOI: 10.19538/j.kq.2017.02.010
    摘要 ( )  

    目的    评价Er∶YAG激光联合盖髓剂应用于乳牙直接盖髓术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过程疼痛程度。方法    选择2014年3—6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60例3 ~ 6岁因龋治疗低龄患儿,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分别为Er∶YAG激光去龋+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MTA)组、Er∶YAG激光去龋+氢氧化钙(CH)组、传统手机去龋+MTA组、传统手机去龋+CH组,记录患儿出现明显疼痛时的备洞深度。治疗后第3、6、12、24个月进行回访,通过拍摄X线片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结果    使用传统手机和Er∶YAG激光患儿记录的备洞深度(牙本质浅层、牙本质中层、牙本质深层)数目比例分别为50.0%、40.0%、10.0%和0.67%、20.0%、79.33%,传统手机和Er∶YAG激光备洞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12个月回访时,Er∶YAG激光组成功率略高于传统手机,但4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个月回访时,2个Er∶YAG激光组临床疗效成功率均为93.3%,与传统手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手机+MTA及传统手机+CH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0%(12/15)和73%(11/1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YAG激光备洞过程产生痛感小,低龄患儿易于接受和配合治疗。Er∶YAG激光联合使用盖髓材料的临床疗效成功率高于传统手机联合盖髓剂。MTA与CH用作直接盖髓术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与颈椎骨骼异常相关性研究
    陈艳娜,陈澜月,刘奕
    2017, 10(2): 102-104.  DOI: 10.19538/j.kq.2017.02.011
    摘要 ( )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片检测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与颈椎骨骼异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法    选取2002—201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的研究组患者56例,其中男24例,女32例;年龄14 ~ 42岁。无恒牙先天缺失(除第三磨牙外)且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Ⅰ类患者250例对照组,其中男85例,女165例;年龄18 ~ 36岁。头颅侧位片记录前4个颈椎融合和后弓缺陷数据,曲面断层片记录第二前磨牙缺失情况。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与颈椎骨骼异常之间的关系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颈椎融合发生率为58.9%,对照组为13.2%,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寰椎后弓缺陷发生率为5.4%,对照组为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颈椎融合合并后弓缺陷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第二前磨牙先天缺失患者颈椎骨骼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

    改良Nance托牵引装置矫治唇侧埋伏阻生上颌尖牙临床研究
    刘丽1,孟媛2,刘继延1,陈增力1
    2017, 10(2): 105-107.  DOI: 10.19538/j.kq.2017.02.012
    摘要 ( )  

    目的    探讨使用改良Nance托牵引装置矫治唇侧埋伏阻生上颌尖牙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2016年陆军总医院口腔科门诊收治的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且临床评估有较大把握导萌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治疗组采用改良Nance托牵引装置作为支抗协助导萌,对照组采用常规直丝弓矫治技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均导萌成功,埋伏阻生尖牙均移至理想位置,咬合关系良好,牙周情况良好,无明显牙龈退缩和牙根吸收。治疗组尖牙牵引时间和综合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Nance托牵引装置协助导萌上颌唇侧埋伏阻生尖牙的矫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综述
    明胶酶与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晓琳,仇丽鸿
    2017, 10(2): 108-112.  DOI: 10.19538/j.kq.2017.02.013
    摘要 ( )  

    明胶酶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家族的重要组成之一,包括MMP-2和MMP-9,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酶类。近年研究发现,明胶酶在牙髓炎和根尖周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就明胶酶的基础研究及其在牙髓炎和根尖周炎致病、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白细胞介素-22与口腔疾病研究进展
    吕雁玲,梁文红
    2017, 10(2): 113-116.  DOI: 10.19538/j.kq.2017.02.014
    摘要 ( )  

    白细胞介素-22(IL-22)是IL-10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主要由Th17细胞、Th22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以及固有淋巴细胞(ILCs)等产生。自2000年被发现以来,关于IL-22的研究进展迅速,发现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及肿瘤等,尤其在各种口腔疾病中的研究也成为近年热点。文章就IL-22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复合树脂类牙科材料细胞毒性研究
    陈秀春,张志民,张雅琪,洪丽华,郑鹏,李文月
    2017, 10(2): 117-121.  DOI: 10.19538/j.kq.2017.02.015
    摘要 ( )  

    树脂类口腔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窝沟封闭、树脂粘接以及窝洞充填等口腔修复治疗。为提高树脂材料的生物性能和机械性能,大量新型树脂材料应运而生。研究表明,树脂基材料中未完全反应的残留单体可引起严重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反应,造成细胞功能不可逆性损伤。文章对近年来复合树脂细胞毒性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在改善树脂类材料生物相容性方面提供帮助。

    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研究进展
    杜婷婷1,李静1,杜鹤龄2,成萌1,张彤1
    2017, 10(2): 122-126.  DOI: 10.19538/j.kq.2017.02.016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正畸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学者关于如何加速正畸牙齿的移动进行了很多研究。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激素和药物、电磁激光、手术方法等目前已证实的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病例报告
    罕见Stafne骨缺损1例报告
    韩雪,詹福良,邵丽娜,刘昕阳
    2017, 10(2): 127-128.  DOI: 10.19538/j.kq.2017.02.017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