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是指妊娠孕周不满37周分娩,即≤36+6周[1]。早产儿或未成熟儿的定义是指出生体重<1000g。197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和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首次提出早产新生儿这一概念,目前已沿用了40多年。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早产是围产儿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与死亡的重要原因。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存活儿的残障(如脑瘫、智力低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视力障碍等)发生率也越高。法国全国范围内基于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妊娠25周的早产,出院前有40%的死亡风险,约45%存活儿出现轻度至重度的残疾;32周的早产,存活率达98%,随访至2岁时约有4%并发脑瘫,8%并发神经系统发育迟缓[1]。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是卵巢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975年Rosenoff等[1]首次将腹腔镜用于卵巢癌术前探查与评估,1980年Pussell等[2]证实了腹腔镜在卵巢癌治疗后二次探查术中的作用。1989年国际上报道了首例Ⅰ期卵巢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3]。随后大量研究表明,有经验的妇瘤医师对早期卵巢癌实施腹腔镜下全面分期手术,可获得不亚于开腹手术的肿瘤学结局。
子宫颈机能不全(cervical incompetence,CIC)又称子宫颈内口闭锁不全、子宫颈口松弛症、子宫颈功能不全,是指在没有宫缩的情况下,子宫颈由于解剖或功能缺陷而无法维持妊娠最终导致流产或早产。CIC的发病率占所有孕产妇的0.1%~2% [1],8%妊娠中期流产及早产与之相关[2]。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或细胞)生长在子宫体腔之外且以疼痛与不孕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妇科疾病。虽然2021年12月发布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1]为疾病提供了基于年龄分层和以患者问题为导向的临床诊疗策略和规范,但指南在基层医院及非内异症方向的妇科医生中的普及和精准运用仍有待加强,受限于其对指南理解的局限性和临床经验的不足,各级基层医生在内异症患者的临床决策、长期管理和手术质量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
子宫颈癌发病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第4位,占我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近年来年轻患者的占比呈逐年增高趋势[1]。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可否保留生育和(或)卵巢功能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卵巢转移率低,<45岁的未绝经患者可选择保留卵巢,但子宫颈腺癌患者保留卵巢的指征未臻统一[2-3]。为进一步明确早期子宫颈腺癌患者卵巢保留的指征,我们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有关指南、共识的循证证据,制订本专家指导意见以供临床参考。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位常见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2022年12月23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3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新版指南根据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重大更新,包括保守性手术标准及对低风险早期子宫颈癌开展保守性手术的推荐。为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的变化,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2022年12月22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3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