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是一类由多种因素导致盆底支持组织薄弱而引发的疾病[1]。随着现代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POP的患病率与就诊率呈上升趋势。一项对中国女性POP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43%~76%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2]。
浏览更多请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及当期杂志。
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结构非常复杂,由多层肌肉、筋膜及韧带组成,彼此盘根错节、相互关联,共同发挥支持盆腔器官等作用。诚然,关于人类盆底结构的诸多奥妙尚待研究,真正导致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病理机制至今依然扑朔迷离。
随着子宫颈癌、子宫颈病变的规范筛查与诊治,以及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预防接种的宣教和启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在子宫颈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子宫颈腺病变包括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发病比率逐渐增加。
盆腔脓肿(pelvic abscesses)是育龄期女性常见急症之一,主要包括输卵管积脓、卵巢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tubo-ovarian abscesses,TOA)及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所致的脓肿,TOA累及输卵管和(或)卵巢[1],较单纯输卵管或卵巢积脓更为严重。依据早期的研究数据,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住院患者中约有20%存在TOA。
子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大常见癌症,严重威胁女性健康。2021年10月26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公布了“2022 NCCN子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为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新版指南,现对其进行简要解读。指南讨论的范围包括子宫颈鳞癌、腺鳞癌、腺癌以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
2021年11月4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了《2022 NCCN子宫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第1版)》。现对新版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及讨论。
BRCA1/2基因是抑癌基因,通过与其他肿瘤抑制因子和调节细胞分裂蛋白等相互作用,参与DNA损伤修复和转录调控,在维持细胞遗传信息的稳定性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调控其他基因的活性,在胚胎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