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3年, 第2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02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女性生殖器畸形新分类分型和现代诊治策略
    朱兰
    2013, 9(10): 761-763. 
    摘要 ( )   PDF(815KB) ( )  
    专题笔谈
    女性生殖器畸形相关的急腹症诊断与处理
    郑建华,赵宏敏
    2013, 9(10): 764-767. 
    摘要 ( )   PDF(830KB) ( )  
    阴道斜隔综合征分型和诊治
    卞美璐,马莉
    2013, 9(10): 767-769. 
    摘要 ( )   PDF(828KB) ( )  

    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OVSS)的病因、分型、诊断和治疗。OVSS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增加了诊治的难度。年轻、盆腔包块、原发痛经、伴有一侧肾缺如者,应高度怀疑OVSS。切除斜隔引流积液是基本治疗方法。术前正确诊断是关键。

    女性生殖器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临床处理
    郭剑锋,王泽华
    2013, 9(10): 769-771. 
    摘要 ( )   PDF(879KB) ( )  

    不对称生殖道畸形合并泌尿系统畸形发生率较高,其中以阴道斜隔最常见,常合并有斜隔侧肾脏缺如。女性生殖器畸形合并泌尿道畸形的处理主要是解决患者的生殖器畸形,有意识的保护泌尿系统功能。

    宫腔镜和腹腔镜在女性生殖器畸形诊治中的价值
    杨春波,林俊
    2013, 9(10): 771-774. 
    摘要 ( )   PDF(890KB) ( )  

    女性生殖器畸形是影响女性性功能、生育功能的一大类疾病,若未及时诊治,将导致一系列的妇科与产科问题。如何及时、准确诊治女性生殖器畸形,将其导致的对健康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是广大妇产科医师面临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宫腔镜和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给女性生殖器畸形的诊断带来了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诊断方法,而且绝大部分畸形矫治手术均能通过内镜技术来完成,使女性生殖器畸形的诊治进入了微创的新时代。

    先天性无阴道的治疗
    杨清,王丹丹
    2013, 9(10): 774-777. 
    摘要 ( )   PDF(832KB) ( )  

    先天性无阴道患者多数为MRKH综合征(Mayer- Rokitansky- Küster- Hauser syndrome),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重建阴道以解决患者的性生活问题,可采用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法,术式种类繁多,各有利弊。理想的阴道成形术应是在最大限度减少患者损伤的基础上,为其再造一个解剖和功能上均接近正常的阴道。

    性发育异常疾病相关生殖器畸形的诊治
    田秦杰
    2013, 9(10): 777-779. 
    摘要 ( )   PDF(819KB) ( )  

    外生殖器畸形(AG)是性发育异常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雄激素过多、雄激素不足和性腺分化异常是AG的主要原因。该文介绍了AG的表现、Prader分级,常见疾病原因和诊治,并简述了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进展。

    超声诊断女性生殖器畸形的临床价值
    张璇,韩方,于利利
    2013, 9(10): 779-781. 
    摘要 ( )   PDF(809KB) ( )  

    二维超声可诊断较典型的子宫畸形。三维超声既能显示子宫外形,又能显示宫腔情况,还能量化畸形的程度,而且无创、费用低、可重复性高,相比二维超声、输卵管子宫造影准确性较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诊断复杂的子宫畸形。

    放射影像学在女性生殖器畸形检查中的价值
    孙巍,卢再鸣,郭启勇
    2013, 9(10): 781-788. 
    摘要 ( )   PDF(859KB) ( )  

    女性生殖器畸形是一类广泛的、复杂的畸形,常伴有原发性闭经、不孕不育、产科并发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输卵管造影是评价不孕不育的常规检查方法,但其对于子宫的外部轮廓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因此价值有限。MRI常被用于复杂的或是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之下,其因无创性,无电离辐射性,多平面成像性,能够获得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是一种重要的成像参考标准。对于苗勒管发育异常的评价而言,MRI的广泛应用使得侵袭性操作的数量以及治疗方案制定的相关花费都大大减少,MRI凭借可靠性和准确性是目前选择成像的最佳方案。

    醋酸甲羟孕酮通过诱导上皮-间质转化促进卵巢癌细胞转移机制研究
    闫晓楠,徐春琳,宋阳阳,王惠兰
    2013, 9(10): 789-793. 
    摘要 ( )   PDF(845KB) ( )  

    目的 探讨醋酸甲羟孕酮(MPA)对人卵巢上皮性癌(EOC)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病理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培养EOC细胞SKOV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分别设立对照组和MPA组(10-5mol/L MPA作用于SKOV3细胞48 h或72 h)。采用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Snail、Slug mRNA表达水平,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划痕24h、48h时,MPA组剩余划痕面积为[(0.34 ±0.06)%、(0.14±0.0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0.51±0.05)%、(0.4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10-5mol/L MPA作用于SKOV3细胞72h后,细胞由上皮形态转变为间质形态,即细胞由立方形或椭圆形转变为纺锤形或多角形,且细胞间连接松散。10-5mol/L MPA作用于SKOV3细胞48h,可显著上调 Snail、Slug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5mol/L MPA作用于SKOV3细胞72 h,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PA可通过诱导EOC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进而增强EOC细胞的转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