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38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3-12-06
    上一期   

    指南.标准.共识
    指南解读
    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指南.标准.共识
    儿童气道黏液高分泌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2023, 38(12): 881-887.  DOI: 10.19538/j.ek2023120601
    摘要 ( )  
    气道黏液纤毛装置是构成呼吸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其中黏液分泌与清除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气道正常生理功能的保障。气道黏液分泌过多、积聚和(或)黏液黏度的增加均可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造成呼吸道反复感染、气体交换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气道结构改变。重视气道黏液高分泌引起的黏液阻塞性肺疾病,并给予有效治疗和管理,对维持气道正常功能及肺康复均有重要意义。
    指南解读
    《ESPGHAN关于混合饮食在使用肠内营养管的儿童中应用的立场文件》解读
    赵仕国, 楼晓芳, 周红琴, 诸纪华, 夏姗姗, 丁亚平, 何玮梅, 邵琪琪, 张晨美
    2023, 38(12): 888-892.  DOI: 10.19538/j.ek2023120602
    摘要 ( )  
    2023年欧洲儿科胃肠病学肝病和营养学会(ESPGHAN)的健康专家委员会(CAHP)、营养委员会(CON)联合发布了关于混合饮食(BD)在使用肠内营养管的儿童中应用的立场文件,旨在回顾当前的证据,评估潜在的困难和风险,为专业医疗保健人员提供如何管理BD的指南。文章旨在通过对该立场文件以及全球和国内现状解读,为中国儿科医生及营养师提供临床指导。
    专题笔谈
    儿童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术
    蔡华波, 王朝霞
    2023, 38(12): 893-895.  DOI: 10.19538/j.ek2023120603
    摘要 ( )  
    食管狭窄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多为食管手术后继发的吻合口狭窄、腐蚀性物质损伤、先天性狭窄、胃食管反流引起的食管炎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等良性狭窄。有多种方法治疗儿童食管狭窄,内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术较为安全而且有效,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文章就儿童食管狭窄的球囊扩张术的术前准备及注意事项、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加以阐述。除了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辅以丝裂霉素-C局部治疗可改善腐蚀性食管狭窄的吞咽困难及减少扩张次数,辅以类固醇激素局部治疗有可能减少难治性食管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后,随访患儿年龄别体重Z分数的增加提示了营养状况的改善,扩张间隔逐渐延长或1年内不再需要扩张可认为临床治疗成功。
    儿童食管狭窄的支架治疗
    杨洪彬, 刘 珊, 方 莹
    2023, 38(12): 895-898.  DOI: 10.19538/j.ek2023120604
    摘要 ( )  
    儿童食管狭窄内镜下治疗方法很多,但对难治性食管狭窄,单一方法、单次治疗的疗效均不佳,往往需要多次治疗或多种方法联合使用。近30余年来,食管支架在食管狭窄患儿中的运用逐渐开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食管狭窄治疗的成功率。文章就儿童食管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支架种类、置入方法及时间、并发症、术后管理等相关进展进行概述。
    儿童食管狭窄内镜下治疗护理全流程管理
    闫 楠, 杨洪彬, 张含花, 刘 珊, 方 莹
    2023, 38(12): 898-902.  DOI: 10.19538/j.ek2023120605
    摘要 ( )  
    儿童食管狭窄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食管内径变窄,引起吞咽困难、进食障碍及呛咳表现,进而引起患儿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落后。儿童食管狭窄多为良性,包性先天性和后天性食管狭窄,后者常见于物理损伤、化学性腐蚀等原因。食管狭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微创治疗。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镜下食管狭窄诊疗技术以其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得到推广。而护理配合在围手术期管理中至关重要,包括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化的术中配合以及术后随访。
    儿童食管狭窄的药物治疗
    汪 星, 刘海峰, 顾竹珺
    2023, 38(12): 902-907.  DOI: 10.19538/j.ek2023120606
    摘要 ( )  
    儿童食管狭窄在临床并不少见,其可引起呕吐、呛咳、吞咽困难以及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儿童食管狭窄以良性疾病为主,主要由先天性畸形或者后天性食管损伤引起,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包括内镜下的扩张、切开、支架植入及外科手术等。除手术干预,药物应用在该疾病治疗中亦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就儿童食管狭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进行了总结和概述。
    儿童食管腐蚀性烧伤的营养管理
    于飞鸿 , 吴 捷
    2023, 38(12): 907-910.  DOI: 10.19538/j.ek2023120607
    摘要 ( )  
    食管腐蚀性烧伤常发生于6岁以下儿童,多为意外摄入腐蚀性物质所致,是造成儿童食管狭窄常见原因之一。营养支持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患儿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儿童食管腐蚀性烧伤的评估、营养管理的时机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
    儿童食管狭窄的内镜下切开治疗
    梅天璐, 吴 捷, 于飞鸿
    2023, 38(12): 910-912.  DOI: 10.19538/j.ek2023120608
    摘要 ( )  
    食管狭窄是儿童进食障碍最常见病因之一,可引起吞咽困难、呕吐、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生活质量差等。内镜治疗是食管狭窄的首选治疗,包括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药物注射、内镜下切开术及联合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文章将对食管狭窄的内镜下切开治疗进行介绍。
    论著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价值评估
    王良玉, 朱宏斌, 史大伟, 韩晓华, 韩丽娜, 宁立华, 窦海伟, 袁 青, 辛德莉
    2023, 38(12): 913-917.  DOI: 10.19538/j.ek2023120609
    摘要 ( )  
    目的    评估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pneumonia,MP)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采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及2019年10月至12月就诊于包头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MP感染患儿的双份血清样本115对,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简称胶体金法)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以被动凝集法(PA)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4倍升高或下降为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胶体金法检测MP感染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胶体金法与参考标准比较,诊断MP感染敏感度为86.4%,特异度为98.2%。ROC曲线下面积0.90,准确度0.91。病程5~7 d,胶体金法检测敏感度82.6%、特异度100%,ROC曲线下面积0.91,被动凝集法以1∶40为判定标准,敏感度73.9%,特异度85%,误诊率15%,以
    1∶160为判定标准,敏感度39.1%,特异度100%,漏诊率60.9%。病程>7 d,胶体金法敏感度93.1%,特异度94.7%。PA法分别以1∶40与1∶160为阳性判定标准,敏感度均为82.6%,特异度分别为89.4%,100%。结论    胶体金法,敏感、快速,特异度高,诊断准确性高,操作简单,更经济,适于病程早期、门诊、基层医院MP快速检测。可作为临床诊断MP感染的参考指标。若采血时间在病程5~7 d,胶体金法检测阳性,应考虑MP感染,临床可进行抗MP感染治疗。若采用PA法,以1∶40为阳性判定标准,有15%误诊率,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及核酸检测结果等具体分析。若以1∶160为标准,敏感度仅39.1%,漏诊率高。若采血时间为病程7 d以后,胶体金法与被动凝集法均有较高敏感度。若采血时间较早,抗体检测阴性,临床又高度怀疑MP感染患儿,建议病程1周后复查抗体或同时进行核酸检测。
    血清维生素D3水平检测在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应用价值
    丁 颖, 吴蓓蓉, 顾浩翔, 石 双, 董晓艳
    2023, 38(12): 918-923.  DOI: 10.19538/j.ek2023120610
    摘要 ( )  
    目的    评价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关系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就诊,年龄2~14岁,症状为习惯性打鼾患儿227例(男135例、女9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择同期体检的236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患儿行夜间多导睡眠监测,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颈围、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呼吸暂停最长时间、低通气最长时间、平均血氧、最低血氧、睡眠效率、微觉醒指数、鼾声指数、快速动眼期比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等,同时本研究选择对维生素D状态最具指标性的血清25羟化维生素D3[25-VitD3,化学分子式:25(OH)VitD3]含量水平作为依据,检测血清中25-VitD3水平。根据OAHI将研究对象分为OSA组(80例)及非OSA组(147例),比较两组25-VitD3水平的差异,同时对OSA组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监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OSA组与非OSA组在OAH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平均血氧、呼吸暂停最长时间、低通气最长时间、微觉醒指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方面,两组总胆固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OSA组的血清胆固醇高于非OSA组。OSA组和非OSA组患儿的血清25-VitD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而OSA组的血清25-VitD3水平则显著低于非O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清25-VitD3水平与一般指标、血脂及睡眠监测相关指标的多元回归模型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效率和年龄对25-VitD3水平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SA患儿血清25-VitD3水平与最低血氧饱和度存在正相关(P<0.05),而与AHI和OAHI呈负相关(P<0.05)。结论    OSA组的血清25-VitD3水平显著低于非OSA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25-VitD3水平检测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贝利尤单抗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及对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李 丰, 陈慧珊, 唐 盈, 曾 萍, 曾华松
    2023, 38(12): 924-931.  DOI: 10.19538/j.ek2023120611
    摘要 ( )  
    目的    探究贝利尤单抗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活动度、炎症因子水平、T/B/NK细胞亚群及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收治的3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根据用药情况分为两组,10例使用贝利尤单抗治疗作为试验组,20例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作为疾病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临床免疫指标、T/B/NK细胞亚群水平、炎症因子水平,JAK/STAT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蛋白水平。结果    试验组用药3个月、用药6个月后CD4+T、CD19+B、干扰素(IFN)-ɑ、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ɑ、及白细胞介素(IL)-2、IL-4、IL-6、JAK1、STAT1、STAT3、STAT5、SOCS1、SOCS3与疾病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疾病对照组STAT3、p-STAT3、SOCS3蛋白水平在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P=0.01),试验组治疗后STAT3、p-STAT3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81,P=0.07),疾病对照组治疗后STAT3、p-STAT3、SOCS3蛋白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P=0.01)。结论    贝利尤单抗能有效的缓解低中度SLE的症状,显著改善机体的炎症状态和自身抗体水平,有效降低T/B/NK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具体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非血液肿瘤疾病患儿侵袭性真菌 感染临床研究
    崔利丹, 闫钢风, 朱珺珍, 何明丽, 张群群, 梅世月, 雷 志, 刘 敏, 苏 军, 李远哲, 成怡冰, 陆国平
    2023, 38(12): 932-936.  DOI: 10.19538/j.ek2023120612
    摘要 ( )  
    目的    总结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非血液肿瘤疾病患儿不同类型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河南省儿童医院PICU住院的非血液肿瘤疾病IF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标本真菌结果阳性共267例,其中确诊IFI 59例。其中非血液肿瘤疾病58例,男3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11±4.09)岁。IFI合并各系统慢性基础疾病28例。IFI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应用广谱抗生素(100.00%)、留置各种导管(98.28%)、应用糖皮质激素(41.38%)、营养不良(20.69%)。58例IFI患儿中念珠菌感染31例(53.45%),曲霉菌12例(20.69%),呼吸道感染53例(91.38%)。IFI同期检出单纯病毒5例、单纯细菌23例、混合病原30例。对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CI)组和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组患儿进行比较,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ICI和IPA患儿营养不良和粒细胞缺乏等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FI在PICU并不少见,且预后差。念珠菌和曲霉菌仍是PICU中IFI的主要致病菌,呼吸道是最常见的IFI感染部位。IFI常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存在营养不良和IgM降低的患儿发生ICI概率可能更高,应及早识别并经验性使用抗真菌药物。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更易合并IPA,该类患儿临床启动早期经验性治疗时要覆盖曲霉菌。
    表现为抽动症状的儿童过敏性鼻炎86例诊治分析
    杨中婕, 沈 翎, 林宗通, 高信忠, 刘平凡
    2023, 38(12): 937-941.  DOI: 10.19538/j.ek202312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表现为抽动症状的过敏性鼻炎(AR)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86例表现为抽动症状的AR患儿,以鼻咽镜检查确诊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根据有无合并症分为合并症和无合并症2组,并行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耶鲁抽动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及相应的药物和(或)手术治疗,1个月后再以同法评分及疗效评定。分析各组统计学指标。结果    76例有效,有效率88.4%。入组及有效患儿均以3~6岁为主,该年龄段有效率为96.9%。入组患儿治疗前、后VAS和YGTSS评分及治疗前后二者差值均呈正相关。合并症组VAS和YGTSS评分较无合并症组高。无合并症组疗效最佳,有效率为97.8%。结论    部分抽动症状可能是AR表现形式之一,合并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可加重抽动症状。对抽动症状患儿,应评估有无AR、鼻窦炎及腺样体肥大等,尤其3~6岁者,并给予足疗程规范治疗。
    综述
    呼气末二氧化碳图在支气管哮喘中的研究进展
    宋绍秀, 徐勇胜
    2023, 38(12): 942-947.  DOI: 10.19538/j.ek2023120614
    摘要 ( )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诊断、病情严重度评估及疗效评估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检查等手段。传统的肺通气功能检查需要受试者的高度配合,但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及学龄前儿童往往难以配合完成,这导致了肺功能在这些人群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呼气末二氧化碳图( capnography)技术简单无创,对患儿配合度要求相对较低,可在哮喘的诊断、严重度评估、病情监测及疗效评估方面发挥一定的临床作用,文章综述了呼气末二氧化碳图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姜雯雯, 徐勇胜
    2023, 38(12): 948-952.  DOI: 10.19538/j.ek2023120615
    摘要 ( )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是结核感染的一种特殊状态,有5%~10%会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高危人群的风险更高,尽早进行LTBI筛查并积极干预是防止发生结核病并传播的重要举措。探索LTBI有效筛查方法是当前研究热点,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IGRA)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近年来,新研发皮肤试验及QuantiFERON-TB Gold Plus test(QFT-Plus)等新方法不断问世,潜伏期特异性相关抗原、细胞因子、结核抗体检测,以及转录组学等也在寻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从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性感染的证据中展现出良好的潜能。文章就LTBI的筛查方法作一综述。
    病例报告
    PACS2基因突变致新生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例报告
    郭 琛, 刘 洋, 张 芳, 孙 超, 张 艳, 亢晓燕
    2023, 38(12): 953-955.  DOI: 10.19538/j.ek2023120616
    摘要 ( )  
    分析1例2021年6月就诊于天津市儿童医院PACS2基因突变致新生儿发育性癫痫性脑病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儿生后6 d出现抽搐,局灶进展为双侧强直发作。头颅磁共振(MRI)未见异常。动态脑电图提示颞及枕区尖波发放。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发作控制。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示患儿PACS2基因c.625G>A(p.Glu209Lys)错义突变。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1篇,英文文献6篇共24例患儿,包括本例患儿共25例纳入分析,所有患儿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23例在新生儿期起病,24例存在面部畸形(如鼻根低平、上唇薄、宽嘴伴嘴角下垂、眼距宽、睑裂下斜、连眉等),23例患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13例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小脑发育异常。PACS2基因突变相关DEE多在新生儿期以癫痫起病,多伴有发育落后、面部畸形和小脑发育异常。左乙拉西坦治疗可能有效。
    儿童肠系膜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报告
    程蓓蕾, 盛远见, 徐迎春, 陈志敏
    2023, 38(12): 956-959.  DOI: 10.19538/j.ek2023120617
    摘要 ( )  
    报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1年5月收治的1例肠系膜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男,11岁3月龄,以“发热10d、腹痛5d”就诊,以“阑尾炎”诊断收入院。经肠系膜淋巴结活检确诊为肠系膜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予口服泼尼松治疗2周,体温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以肠系膜淋巴结肿痛为主要表现的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罕见,诊断困难。详细的病史及合适的辅助检查对诊断非常重要,必要时需进行淋巴结活检。应积极寻找可活检的浅表淋巴结,以减少对患儿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