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7年, 第32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7-07-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讲座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精准医学的典型适应证
    赵晓东
    2017, 32(7): 481-483.  DOI: 10.19538/j.ek2017070601
    摘要 ( )  

    作为一组单基因遗传的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通常具有明确的致病机制和特异的干预治疗靶点。近10年来新发现的PID病种中,相当部分具有功能获得性突变(GOF),临床上常表现为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小分子抑制剂或生物大分子在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δ综合征、LPS反应性米色锚样蛋白缺陷、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抗原4单倍剂量不足和STAT1 基因GOF等几种疾病中均已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上述基于精准靶点的治疗策略体现了PID作为典型适应证,今后数年将可能为精准医学带来突破性进展。

    专题笔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新生儿筛查
    文 旻,王晓川
    2017, 32(7): 484-487.  DOI: 10.19538/j.ek2017070602
    摘要 ( )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新生儿筛查项目越来越普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新生儿筛查的成功开展,为其他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广泛筛查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包括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文章通过回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历史,总结目前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概况,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推行我国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筛查项目,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评估进展
    蒋利萍,向青青
    2017, 32(7): 487-491.  DOI: 10.19538/j.ek2017070603
    摘要 (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一组高度异质性疾病,以自幼反复严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顽固反复感染,难于治疗,多数PID为疑难病例。近年来随着对免疫系统了解的深入以及新型免疫学检测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PID患者被明确诊断和适当治疗。文章就目前PID免疫功能评估进展及应用做简单论述,包括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T细胞剪切环、检测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谱型多样性等方面。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子诊断及新发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毛华伟
    2017, 32(7): 491-496.  DOI: 10.19538/j.ek2017070604
    摘要 (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免疫系统1个或多个要素缺陷所致的一类罕见病,大多数PID为单基因遗传病。由于遗传的多效性与异质性,明确的分子诊断对PID精准诊治非常重要。Sanger测序和下一代测序(NGS)是PID分子诊断的主要工具。前者是检测单个基因以及验证NGS结果的金标准。NGS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对生物信息分析的要求较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需合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发挥最优作用。PID分子诊断的4步法策略值得借鉴。另外,对NGS的临床应用和PID分子诊断发展的一些建议也值得学习。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进展
    于 洁,胡明凤,罗明静
    2017, 32(7): 496-502.  DOI: 10.19538/j.ek2017070605
    摘要 (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根治部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重要甚至惟一手段。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的同胞供者移植后PID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可达90%以上。国际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移植后的长期存活率在70%以上,Wiskott-Aldrich综合征患者移植后的总体存活率在80%以上,慢性肉芽肿病患者接受HLA全相合移植后长期存活率可达90%以上。预处理方案是决定HSCT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巨细胞病毒的复燃严重影响患者干细胞移植后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文章对近年HSCT治疗PID患者在非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移植、预处理方案、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防治、巨细胞病毒复燃的防治方面的进展进行介绍。

    自身炎症性疾病生物制剂治疗
    宋红梅,李 冀
    2017, 32(7): 502-507.  DOI: 10.19538/j.ek2017070606
    摘要 ( )  

    自身炎症性疾病是由于调节固有免疫系统重要蛋白突变引起无法控制的炎性反应综合征的总称。对于该类疾病分子机制的深入揭示使得生物制剂的应用成为可能。白介素(IL)-1受体拮抗剂在冷炎素相关周期性综合征中的成功应用是选择性阻断单一细胞因子消除炎性反应最好的例子,并且IL-1拮抗剂目前已用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及家族性地中海热等自身炎症性疾病。TNF抑制剂用于TNF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的发热,亦可使家族性地中海热合并淀粉样变的患者获益。TNF-α抑制剂是Blau综合征最常用的治疗,有助于控制关节病变。IL-6受体拮抗剂用于全身型JIA,可明显缓解关节症状,其在TNF受体相关周期性综合征及家族性地中海热中的应用也有个例报道。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靶向治疗
    孙碧君,孙金峤,王晓川
    2017, 32(7): 507-511.  DOI: 10.19538/j.ek2017070607
    摘要 (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影响儿童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主要治疗策略是免疫重建或替代治疗。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多种PID致病机制得以明确。在此基础上,针对免疫受损位点的靶向治疗逐渐在临床开展,并取得一定效果。文章就目前成熟的用于PID的靶向治疗做一阐述。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基因治疗
    安云飞,赵晓东
    2017, 32(7): 511-515.  DOI: 10.19538/j.ek2017070608
    摘要 (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是由基因突变造成免疫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异常的一类致死性疾病, 发病率约1/5000,我国至少有存活患儿200 00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目前大部分致死性PID的惟一根治手段,但由于供者难寻、花费巨大以及不同程度的免疫排异反应,大部分患儿无法接受治疗。基因治疗指对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突变基因进行修复,以重建免疫系统的新型根治方法。PID历来是基因治疗的首选适应证,基因治疗同样也是PID最具前景的新型根治手段,已经在许多PID病种中取得初步成功。我国部分单位也已启动PID基因治疗临床前研究。另外,以TALEN、ZFN、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定点甚至原位基因编辑技术的深入研究,使缺陷基因原位修复成为可能,完全有希望解决基因表达精确调控、保持基因组完整性等难题,让基因治疗造福广大PID患儿及家庭。

    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杨 军,何庭艳
    2017, 32(7): 515-521.  DOI: 10.19538/j.ek2017070609
    摘要 ( )  

    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和X-连锁隐性遗传 (XR)方式起病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 多表现为功能丧失性突变(LOF),LOF造成相关免疫基因不表达或表达不足、表达产物功能完全丧失或明显降低进而引发PID。而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方式起病的PID除可表现为LOF外,还可表现为功能获得性突变(GOF),GOF可造成相关免疫基因功能增强或异常活化,进而引起相关临床表现。目前已发现18种PID由GOF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表型复杂,免疫学异质性明显,常以自身炎症或自身免疫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其他经典PID的临床特征如反复感染、过敏、肿瘤等。

    论著
    秋水仙碱治疗儿童家族性地中海热12例分析
    李 冀,孙之星,王 薇,等
    2017, 32(7): 522-525.  DOI: 10.19538/j.ek2017070610
    摘要 ( )  

    目的    探讨秋水仙碱对中国儿童家族性地中海热(FMF)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经Tel Hashomer临床诊断或基因检测证实为FMF的12例患儿,加用秋水仙碱治疗。记录每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体征、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非特异性炎性指标结果,致病基因MEFV测序结果,以及秋水仙碱用药剂量、有效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 12例患儿中10例经Tel Hashomer临床诊断标准确诊,其中4例基因检测又证实;另2例经基因检测而确诊。确诊FMF时的年龄中位数为8岁(1~10岁)。12例均接受秋水仙碱治疗,剂量为0.01~0.025 mg/(kg·d)。其中1例因过敏反应停药,其余用药至随访终点。加用秋水仙碱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8~38个月),按照有效的评价标准,11例持续用药均有效。结论 秋水仙碱对中国儿童FMF治疗有效,对临床或基因确诊病例应早开始秋水仙碱治疗,改善预后。

    儿童肾脏疾病临床与病理753例分析
    刘素雯,孙书珍,李 倩,等
    2017, 32(7): 526-530.  DOI: 10.19538/j.ek2017070611
    摘要 ( )  

    目的    分析和总结儿童肾脏疾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类型, 探讨肾穿刺活检术在儿童肾脏疾病中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15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接受经皮肾穿刺活检的753例肾脏疾病患儿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结果 753例经皮肾穿刺活检患儿中,原发性肾小球疾病428例(56.84%)、继发性肾小球疾病306例(40.64%)、 先天性遗传代谢性肾脏疾病17例(2.26%)、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2例(0.27%)。临床诊断最常见的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分别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分别为紫癜性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先天性遗传代谢性肾脏疾病中最常见的为薄基底膜肾病和Alport综合征。8例重复肾活检患儿的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均出现改变。结论 儿童肾脏疾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最常见的临床诊断和病理类型分别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重复肾穿刺活检有助于及时掌握患儿病理类型转化,调整治疗方案。

    过敏性紫癜患儿粪便细菌代谢相关产物短链脂肪酸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胡红卫1,潘 媛2,赵 波3,等
    2017, 32(7): 531-533.  DOI: 10.19538/j.ek2017070612
    摘要 ( )  

    目的    测定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粪便中细菌代谢相关产物短链脂肪酸水平并研究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HSP 27例患儿, 其中男15例、 女12例;平均年龄(9.0±2.8)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推荐的HSP诊断标准。健康儿童2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9.5±1.3)岁。收集保存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的粪便标本。应用气相色谱技术定量测定对照组、 HSP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包括乙酸、 丙酸、 丁酸、 异丁酸、 异戊酸浓度。结果 对照组、 HSP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粪便乙酸浓度(mol/g)分别为(6.04±2.15)×10-5、(3.90±3.08)×10-5和(4.73±3.95)×10-5, 对照组与急性期组比较, 对照组高于急性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与恢复期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丁酸浓度分别为[4.53(2.68,5.47)]×10-5、 [1.48(0.14,3.78)]×10-5和[0.93(0.31,1.75)]×10-5, 对照组高于急性期组及恢复期, 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丙酸浓度分别为[3.22(2.22,4.20)]×10-5、[1.80(7.84,3.66)]×10-5和[2.68(0.46,4.93)]×10-5,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异丁酸浓度分别为[0.19(0.07,0.30)]×10-5、[0.17(0.08,0.59)]×10-5和[0.14(0.03,0.30)]×10-5, 异戊酸浓度分别为[0.13(0.04,0.19)]×10-5、[0.13(0.06,0.32)]×10-5和[0.09(0.02,0.23)]×10-5,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 HSP急性期患儿粪便乙酸、 丁酸显著降低。恢复期粪便乙酸虽有升高, 但仍未完全回到正常水平, 而粪便中丁酸浓度更低。

    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5例临床分析
    张丽丽1,2,王新华1,李文辉1,等
    2017, 32(7): 534-538.  DOI: 10.19538/j.ek2017070613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5年4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5例确诊为抗NMDAR脑炎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中男8例、女7例,年龄8个月至12岁,中位发病年龄7岁。临床症状:首发症状意识障碍伴惊厥3例(20.0%),精神行为异常4例(26.7%)。15例均有惊厥发作,睡眠障碍5例(33.3%);发生惊厥持续状态3例;意识障碍10例(66.7%),昏迷3例;肢体或颜面部不自主运动12例(80.0%);尿潴留7例(46.7%)。中枢性低通气3例(20.0%)。继发于感染后2例(13.3%)。辅助检查:均行脑脊液检查,5例(33.3%)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13.3%)蛋白明显升高;脑脊液抗NMDAR抗体均阳性;其中10例行IgG指数检查,4例(40.0%)IgG指数升高。10例(66.7%)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异常。脑电图均为背景活动变慢,9例(60.0%)痫样放电,未发现δ刷。仅1例(6.7%)发现卵巢占位性病变。治疗和随访:均应用静脉甲泼尼龙加丙种球蛋白免疫治疗,1例(6.7%)给予血浆置换。随访1~6个月,9例改良Rankin量表评级为0~2级。结论 抗NMDAR脑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初期诊断困难。脑脊液特异性抗NMDAR抗体阳性可确诊该病。儿童抗NMDAR脑炎患者肿瘤发生率低,脑电图δ刷少见。早期诊断和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预后良好。

    双歧杆菌BB-12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刘羽飞1,王朝霞1,皮 壮1,等
    2017, 32(7): 539-542.  DOI: 10.19538/j.ek2017070614
    摘要 ( )  

    目的    评估双歧杆菌BB-12对婴幼儿腹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消化内科诊治的120例腹泻患儿,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为双歧杆菌BB-12治疗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阳性对照组、未添加益生菌的安慰剂组,各40例。均配合蒙脱石散及补液等对症治疗,比较各组病例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37.50%、52.50%,阳性对照组为42.50%、42.50%,安慰剂组为17.50%、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大便次数:第4天治疗组(3.10±1.41)次/d、阳性对照组(3.05±1.63)次/d、安慰剂组(3.93±1.91)次/d;第7天治疗组(1.45±0.64)次/d、阳性对照组(1.43±0.90)次/d、安慰剂组(1.95±1.30)次/d, 3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后腹泻好转所需天数方面,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及安慰剂组分别为(4.20±1.32) d、(4.40±1.37) d、(5.18±1.57) d,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BB-12治疗婴幼儿腹泻安全有效。

    短篇论著
    以关节炎就诊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1例分析
    郭翼红,俞海国,张雅媛,等
    2017, 32(7): 543-545.  DOI: 10.19538/j.ek20170706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以关节炎就诊的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03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关节炎就诊最后诊断为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11例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11例患儿多在关节肿痛后就诊于骨科,诊断为感染及滑膜炎,部分行手术治疗,关节炎症累及膝、踝、肘和髋等大关节,血清丙种球蛋白均明显低下。诊断明确后,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病情得到控制,关节未发生进一步损害。结论 关节炎患儿应常规行免疫功能检查,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10例临床分析
    黄 瑛,何庭艳,梁芳芳,等
    2017, 32(7): 546-548.  DOI: 10.19538/j.ek2017070616
    摘要 ( )  

    目的    探讨儿童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RPLS)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RPL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2009—2015年10例RPLS患儿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 10例均急性起病,其中继发于过敏性紫癜4例、 肾病综合征3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 IgA肾病1例。10例均应用免疫抑制剂。10例RPLS均有癫痫发作, 8例合并高血压, 4例出现头晕头痛, 3例出现视觉异常, 3例出现意识障碍, 2例出现恶心、呕吐。10例患儿均完善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大脑后部为主的长T1、长T2信号,大部分呈对称性。10例RPLS经控制惊厥、降颅压、积极控制原发疾病等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短期内好转。结论 RPLS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癫痫发作、头痛、视觉障碍、意识障碍。头颅MRI是诊断RPLS的重要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RPLS患儿,大部分预后良好。

    讲座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多学科治疗
    杨欣英,吕俊兰
    2017, 32(7): 549-554.  DOI: 10.19538/j.ek2017070617
    摘要 ( )  
    综述
    肠内营养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机制研究进展
    宋诗蓉,吴 捷
    2017, 32(7): 555-558.  DOI: 10.19538/j.ek2017070618
    摘要 ( )  
    病例报告
    新生儿先天性偏身肥大2例报告
    张淑莲,钱 甜,张 澜,等
    2017, 32(7): 559-560.  DOI: 10.19538/j.ek20170806019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