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5年, 第3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文献研究
    专题笔谈
    论著
    短篇论著
    综述
    病例报告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中国儿童营养面临的双重负担——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
    李廷玉
    2015, 30(12): 881.  DOI: 10.7504/ek2015120601
    摘要 ( )  

    中国儿童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却又面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双重负担。生命早期营养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并且与成年期疾病和生存质量休戚相关。关注并投资于儿童营养,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更是公共健康与社会发展的保障。

    专题笔谈
    蛋白质的质和量与儿童健康
    丁叶,汪之顼
    2015, 30(12): 884.  DOI: 10.7504/ek2015120602
    摘要 ( )  

    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对蛋白质的质和量的需求有其特殊性。蛋白质营养对儿童生长发育、认知功能和免疫功能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同时,其对儿童的远期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针对儿童群体的膳食蛋白质参考摄入量、氨基酸模式和膳食氨基酸参考摄入量、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来源、蛋白质缺乏和过量的危害作一分析。

    文献研究
    儿童生长障碍
    程茜
    2015, 30(12): 889.  DOI: 10.7504/ek2015120603
    摘要 ( )  

    生长障碍指儿童的体格生长,尤其是体重的增长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是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通过儿童保健定期监测体重、身高,并标注在生长曲线上,更容易被发现。目前认为,生长障碍不仅是营养不足的信号,也是疾病、遗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持续的生长障碍将影响患儿身高体重和认知功能,发生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的可能性大。全面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常常能发现生长障碍的病因。针对病因采用积极的营养促进和综合干预措施,能减少严重营养不良的发生,改善预后。

    专题笔谈
    胎婴儿期合理铁营养与儿童大脑发育
    邵洁
    2015, 30(12): 892.  DOI: 10.7504/ek2015120604
    摘要 ( )  

    铁元素是人体内基本的矿物质, 不仅是机体合成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所必需, 也是维持依赖铁的各种酶的功能所必需。大量研究发现, 早期缺铁通过改变脑结构、 神经递质功能和神经代谢, 伴随基因和蛋白组分的改变, 影响着感觉运动、 认知语言和社会情绪的发育; 生命早期合适的铁营养状态受出生前、 围生期、 出生后等时期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铁需求量也因胎儿和婴儿生长发育需求的不同而不同。新的研究进展提示了生命早期的脑发育存在着铁依赖的关键期, 重申了早期不同时期合理补充铁的重要性。

    常用婴幼儿特殊功能配方粉的选择
    胡燕
    2015, 30(12): 897.  DOI: 10.7504/ek2015120605
    摘要 ( )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但对于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以母乳为参照标准的商业化配方粉是喂养的首选。然而,对于特殊生理或疾病状态下的婴幼儿,常需要特殊的营养配方以支持其正常生长发育。掌握特殊配方粉的特点有利于儿科医生根据儿童的生理和疾病状态给予正确的喂养和营养指导。

    维生素D对儿童骨骼外系统的作用
    衣明纪
    2015, 30(12): 900.  DOI: 10.7504/ek2015120606
    摘要 ( )  

    维生素D除了经典的维持骨骼健康的作用外,还对骨骼外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儿童时期的25羟维生素D水平和脑发育、免疫功能、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感染性疾病、过敏、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有密切关联,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使人们对维生素D缺乏的定义以及维生素D最佳营养状况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鉴于维生素D在儿童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多的户外活动和维生素D补充是必要的。

    药物和营养的相互作用
    洪莉
    2015, 30(12): 905.  DOI: 10.7504/ek2015120607
    摘要 ( )  

    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营养饮食摄入可显著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药物在体内代谢和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对营养素消化吸收及患者营养状况产生影响。当制定治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年龄、营养状况、疾病状态以及营养素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小于胎龄儿的合理营养
    吴蒙蒙,杨凡
    2015, 30(12): 913.  DOI: 10.7504/ek2015120608
    摘要 ( )  

    作为新生儿中的特殊群体,小于胎龄儿(SGA)不但在围生期发病率、病死率高,存活者也可伴有体格和智力发育的落后。研究表明,SGA与成年后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提高SGA存活率、改善其生长发育及降低远期代谢性疾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之一。

    叶酸与儿童生长发育
    张霆
    2015, 30(12): 916.  DOI: 10.7504/ek2015120609
    摘要 ( )  

    叶酸是一种很重要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体内经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生成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四氢叶酸在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嘌呤和嘧啶碱基的合成、氨基酸之间的相互转化及DNA和蛋白质等多种物质的甲基化过程,从而对细胞分裂及组织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从营养学及表观遗传学角度,深入探讨叶酸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分子机制,以期为儿童发育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依据。

    论著
    小儿主动脉缩窄血压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变化及其意义研究
    曾洁敏,冯浩然,黄萍,卢根,张丽,陈欣欣,崔虎军,袁家,龚芳,黄锡静
    2015, 30(12): 921.  DOI: 10.7504/ek2015120610
    摘要 ( )  

    目的    监测主动脉缩窄患儿术前及术后近、 中期的血压及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的水平,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行主动脉缩窄矫治术的患儿共23例, 选取20例作为主动脉缩窄组(CoA组),其中单纯性主动脉缩窄6例,复合性主动脉缩窄(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4例;同期选择20例单纯室间隔缺损患儿(VSD组)进行对照,均于术前1 d、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测量血压、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并同期选取20名健康儿童(健康组)进行对照。3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清甘油三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除术前1 d CoA组右下肢血压低于健康组外,CoA组、VSD组的右上肢、右下肢血压均与同时期的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3组儿童均无高血压表现。CoA组术前1 d、 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均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健康组(P<0.01),而VSD组和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A组在不同时期测定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与VSD组、健康组的结果相仿(P>0.05)。同时期的单纯CoA组与复合CoA组的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持续存在,可能与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远期心血管并发症有关,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并未加重主动脉缩窄内皮损害的程度,对主动脉缩窄矫治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功能关系研究
    孙东明,夏琨,刘玲,王瑞耕,尹薇
    2015, 30(12): 925.  DOI: 10.7504/ek2015120611
    摘要 ( )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常用心功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并发心力衰竭的DCM患儿68例, 按改良Ross评分法, 将其分为轻度、 中度、 重度心力衰竭组, 选取健康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间RDW水平的差异, 并将DCM患儿RDW与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 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CM合并心力衰竭组RDW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力衰竭轻度、中度、重度患儿间NT-proBNP水平逐级升高,LVEF逐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心力衰竭各组间RDW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W与NT-proBNP、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44、-0.158,P均>0.05)。结论    RDW升高有助于小儿DCM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但其能否作为小儿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尚不能明确。

    地佐辛和氯胺酮用于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小儿导管造影麻醉对照研究
    张艳丽,张东亚
    2015, 30(12): 928.  DOI: 10.7504/ek2015120612
    摘要 ( )  

    目的    对比观察地佐辛和氯胺酮用于紫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CHD)导管造影麻醉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心导管造影术的6岁以下CCHD患儿64例,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和氯胺酮组(L组), 每组32例。D组静注地佐辛0.2 mg/kg, L组静注氯胺酮2.0 mg/kg,静脉诱导后置入喉罩,以吸入2.0%~2.5%七氟烷维持麻醉。观察注药后患儿入睡时间(T1)、拔管后面罩辅助通气时间(T2)、苏醒时间(T3)、气道痉挛、呼吸抑制、躁动、疼痛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D组患儿T1长于L组(P<0.05), T3短于L组(P<0.05), 诱导期或者拔管后血氧饱和度下降>20%和吸痰2次以上的例数明显少于L组(P<0.05),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佐辛0.2 mg/kg静脉注射可安全用于紫绀型CCHD患儿导管造影麻醉,可提供满意的术前镇静和术后镇痛,且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氯胺酮。

    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儿童房室传导阻滞长期随访分析
    吴强,安亚平,王咏梅,周松,卜婕,俞杉
    2015, 30(12): 931.  DOI: 10.7504/ek2015120613
    摘要 ( )  

    目的    分析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 随访及并发症处理。方法    1992年   5月至2013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症状性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11例,年龄5~14岁,平均(12.0±2.8)岁,均采用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并随访1~22年(平均6.1年)。结果    患儿经头静脉(1例)或锁骨下静脉(10例)途径植入起搏电极, 7例植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    4例植入全自动型起搏器, 心房起搏电极安置于右心耳或房间隔, 4例右心室起搏电极安置于右心室心尖部,7例安置于右心室间隔部。规律随访期内,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儿术后5年发生起搏电极断裂,予更换起搏系统;1例患儿术后3年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过程中,需要针对儿童的有关生理、病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儿童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单纯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室电压和QT间期  QT离散度变化研究
    魏丽,卢永义,乔莉娜,华益民,王一斌,王晓,严淞,王凤阳,刘菊芳
    2015, 30(12): 934.  DOI: 10.7504/ek2015120614
    摘要 ( )  

    目的    观察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封堵缺损前后心电图左室电压和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    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到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心脏介入治疗中心接受以对称型VSD封堵器介入封堵的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心电图资料,对90例接受经皮VSD封堵术且手术前后均未发生心律失常患儿的术前、术后1、3、5 d及1个月心电图的RV5 (V5导联R波)、SV1(V1导联S波)、(RV5+SV1)电压和QT间期、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QTd及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进行分析。结果    VSD封堵后左室电压(RV5+SV1)降低,且在术后第3天后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在术后第5天之后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和QTcd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术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联RV5、 SV1电压及QT间期在术前、 术后1、 3、 5 d和1个月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接受经皮VSD封堵术且手术前后均未发生心律失常的患儿术后左室电压会逐渐降低,QTc、QTd和QTcd会有缩短。

    足月及近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差异探讨
    李昕,姜春明
    2015, 30(12): 937.  DOI: 10.7504/ek2015120615
    摘要 ( )  

    目的    探讨足月及近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在临床上不同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区别,以便在临床上对其进行区分治疗。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新生儿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NRDS患儿80例,按照胎龄,将≥34周的38例新生儿列为(近)足月组(N组),<34周的42例新生儿列为早产组(M组),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和辅助通气对其进行治疗。从患儿入院时的情况、患儿高危因素、治疗情况、出现并发症情况4个方面对两组患儿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NRDS中男性新生儿的发病率比女性高;M组发病时间早于N组;M组多因早产和不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N组多因剖宫产导致;M组由于胎膜早破、胎盘异常导致NRDS发病率比N组高;M组由于妊高症和糖尿病、宫内窘迫、脐带异常导致NRDS发病率低于N组;M组PS使用时间低于N组;M组PS二次使用率高于N组;M组窘迫程度高于N组;M组辅助通气时间高于N组;M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高于N组。结论    足月及近足月儿与早产儿在NRDS临床特点上有许多不同,在孕期指导和分娩方式中应作出正确指导,在治疗中应选择合适治疗方案。

    短篇论著
    新生儿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并文献复习
    徐加菊,丁艳洁,张晓慧
    2015, 30(12): 941.  DOI: 10.7504/ek2015120616
    摘要 ( )  

    目的    了解新生儿朗格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 实验室特点、 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毓璜顶医院1例新生儿LCH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患儿,因呼吸困难、皮疹生后12 min入院, 初始仅表现为头部、 四肢、 躯干、 手足多发皮疹, 进而发展为皮肤、 淋巴结、 肺、 骨骼等多系统受累的新生儿LCH。皮肤活检提示Langerin(+), S-100(+), CD1a(+), 符合LCH诊断。结论    新生儿生后有特殊皮疹, 应进行皮肤活检, 需警惕LCH。新生儿LCH多进展为多系统受累型LCH, 预后差。

    综述
    表观遗传学在过敏性疾病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邢梦娟 综述,胡燕 审校
    2015, 30(12): 944.  DOI: 10.7504/ek2015120617
    摘要 ( )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治疗进展
    周蔚然,沈颖,刘小梅
    2015, 30(12): 948.  DOI: 10.7504/ek2015120618
    摘要 ( )  
    病例报告
    嗜酸性膀胱炎1例报告
    张欣,赵凯姝,赵秉刚,马青山
    2015, 30(12): 952.  DOI: 10.7504/ek2015120619
    摘要 ( )  
    川崎病并发类白血病反应1例报告
    杜彦强,姜红
    2015, 30(12): 955.  DOI: 10.7504/ek2015120620
    摘要 ( )  
    儿童Blau综合征1例报告
    刘力,赵倩倩,李崇巍,胡坚
    2015, 30(12): 957.  DOI: 10.7504/ek2015120621
    摘要 (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伴发急性髓性白血病1例报告
    刘颖,贺嘉,程士凯,付大军,刘颖,王慧玲,罗福永,张锦华
    2015, 30(12): 959.  DOI: 10.7504/ek2015120622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