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25卷, 第08期
    刊出日期:2010-08-06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专题笔谈
    论著
    临床经验
    短篇论著
    病例报告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加强儿童EB病毒感染疾病的相关研究
    申昆玲
    2010, 25(08): 577. 
    摘要 ( )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为疱疹病毒科,γ亚科,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可以说EBV是最成功的病毒,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人感染EBV后呈终身潜伏感染。目前,国内有关儿童EBV感染疾病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专题笔谈
    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
    谢正德
    2010, 25(08): 580. 
    摘要 (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宋红梅
    2010, 25(08): 583. 
    摘要 ( )  

    为急性感染,可无症状或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但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儿,EB病毒(EBV)感染后可出现慢性或复发性IM样症状,伴随EBV抗体的异常改变,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CAEBV于20世纪80年代由Tobi等首次报道,与多种恶性疾病密切相关,包括Burkitt’s淋巴瘤、鼻咽癌以及霍奇金淋巴瘤等;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最近的研究发现EBV感染CD4+T细胞和(或)NK细胞并造成其克隆增殖为其发病的关键。
      目前CAEBV可分为两大类[1]:一类为慢性EBV感染(chronic EBV infection,CEBV),即由EBV引起的具有持续性或复发性IM样的临床表现,但不伴有异常升高的与EBV复制抗原相关的抗体滴度,预后良好;另一类为严重CAEBV(severe CAEBV,SCAEBV),具有更严重的多系统并发症和血液学的异常表现,以及异常升高的EBV相关抗原的抗体滴度,预后差。

    儿童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王丽杰, 刘春峰
    2010, 25(08): 586. 
    摘要 ( )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检验手段的日臻完善,人们对真菌感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致病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属等条件致病真菌。

    儿童深部真菌感染
    叶颖子, 俞 蕙
    2010, 25(08): 588. 
    摘要 ( )  

    近年来,儿童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新生儿及患有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中有更高的危险性。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恶性肿瘤更强的化疗方案、骨髓移植和实质性器官移植广泛的开展以及对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更先进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都是造成该疾病发病率增高的原因。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此外,接合霉菌由于其发病率升高以及较高的病死率而显得尤为重要。
      在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中,深部真菌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因此,及时诊断和早期正确的抗真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是必不可少的。

    抗真菌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王朝霞
    2010, 25(08): 592. 
    摘要 ( )  

    目前,由于抗生素的联合用药过多、品种更换频繁、同一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等因素,使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现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两大类:(1)抗生素类,如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等;(2)化学合成类,如5氟胞嘧啶、吡酮氮及唑类(咪唑及三唑环)药物。其中唑类药物广谱、低毒、耐受性好,可用于表皮和深层霉菌感染,可供口服、静滴及外用。以氟康唑最引人注目,因其抗菌力强,毒性低,可渗入中枢,有可能成为本类药物的主要品种。另外,研究后发现了一些具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的新母核结构,例如多肽、小分子芳环结构化合物及存在于植物中的部分活性较高的化合物。下面介绍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几类抗真菌药物。

    儿童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
    范国光
    2010, 25(08): 597. 
    摘要 ( )  

    真菌是一大类具有典型细胞核、无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常见的致病真菌分为两类:一类只感染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包括曲真菌、念珠菌和毛真菌等,另一类可感染正常人如隐球菌、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小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消化道、呼吸道分泌性IgA缺乏, 正常情况下定植于体内的真菌如念珠菌, 在小儿常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局部和其他迁徙部位感染,当儿童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而导致菌群失调时更容易造成机会性感染。最常造成儿童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念珠菌)属,其次为烟曲霉等丝状真菌。真菌感染可发生于多个系统,其影像表现与菌种有关,且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儿童真菌感染的治疗策略
    刘作义, 陈军华
    2010, 25(08): 599. 
    摘要 ( )  

    近年来儿童真菌病明显增多,尤其是儿童深部真菌病危害严重[1-3],可危及生命,目前儿童深部真菌病的诊治仍有不少困难。本文结合近年国内一些相关文献和笔者的临床实践体会,就儿童真菌感染的治疗讨论如下。

    论著
    Jacobsen 综合征2例诊断及染色体缺失区域的定位分析
    季涛云1,陈红梅2,吴 晔1,肖 静3,王静敏1,李 洁1,姜玉武1
    2010, 25(08): 602. 
    摘要 ( )  

    摘要:目的 诊断并精细定位2例Jacobsen 综合征(JBS)染色体缺失区域,探讨JBS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9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神经门诊以及北京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脑发育迟缓/智力低下(developmental delay/mental retardation,DD/MR)患儿451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亚端粒区拷贝数进行筛查,并用2种SALSA MLPA试剂盒(P070和P036)进行相互验证,阳性结果者进一步对其父母标本进行检测了解是否为新发;对MLPA检测阳性的新发拷贝数异常者行Affymetrix SNP6.0芯片检测以进一步验证,并精确定位明确拷贝数异常的片段范围。结果 451例患儿中发现2例存在11q远端缺失,临床符合JBS,均表现有严重脑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和面容异常,均无血小板减少。病例1为低出生体重儿,同时患脑白质髓鞘化延迟;病例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并有骨骼畸形。2例患儿11号染色体缺失片段长度分别为4.1Mb和12.8Mb,其中4.1Mb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缺失区域。结论 JBS导致DD/MR的关键区域可能位于接近亚端粒区4.1Mb范围内,SNX19、THYN1、OPCML、NCAPD3 和NTM可能为其关键的致病基因;导致颅面部畸形的重要区域可能位于在11号染色体上130.3~134.4Mb区域;导致心脏结构异常的关键区域可能位于125.8~130.4Mb区域。其基因型与表型的确切关系,还有待大样本分析并确认导致DD/MR的致病基因。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增殖过程中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对hoxa9、hoxa10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陈军红, 刘文君, 郭渠莲, 阳 梅, 施 翰, 冯静乔, 黄媚贤
    2010, 25(08): 607. 
    摘要 ( )  

    摘要:目的 在基因水平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导致脐血CFU-G损伤的机制,探讨人类脐血造血干细胞(HSC)向粒系祖细胞(CFU-G)增殖过程中hoxa9、hoxa10基因表达的情况。方法 从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收集12例正常足月顺产新生儿断脐后的胎盘段脐血,采用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以HCMV-AD169和(或)全反式维甲酸(ATRA)持续干扰HSC,观察正常对照组、ATRA组、HCMV-AD169组、ATRA+HCMV组的造血干祖细胞经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诱导后,在增殖分化过程中第3、7和12天检测CFU-G hoxa9、hoxa10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各组hoxa9、hoxa10基因均在CFU-G增殖分化的第7天表达量最高(P < 0.01),第12天表达量明显减弱(P < 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FU-Ghoxa9、hoxa10基因表达受ATRA(6×10-8 mol/L)上调,而受HCMV下调(P < 0.01),与HCMV组比较,ATRA可上调HCMV感染的CFU-G hoxa9、hoxa10基因的表达。结论 CFU-G的增殖分化与hoxa9、hoxa10基因的表达相关。HCMV可能通过调控hoxa9、hoxa10基因表达异常引起造血功能异常, ATRA不仅能显著上调正常CFU-G hoxa9、hoxa10基因的表达,而且能上调HCMV感染的CFU-G hoxa9、hoxa10基因的表达。

    利妥昔单抗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12例临床研究
    周志轩, 赖建铭, 扬丽萍, 黄小兰, 吴凤岐
    2010, 25(08): 61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RTX,商品名:美罗华)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传统治疗不耐受和疗效不佳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罗氏药厂生产的RTX CD20单克隆抗体,静脉注射。初始剂量188 mg/m2(体表面积),2周后进行以375 mg/m2第2次注射。每次注射前30 min给地塞米松5 mg,异丙嗪10 mg各1次,预防药物过敏。结果 12例SLE患儿用药后4周通过外周血细胞流式仪检测10例(85.71%)B淋巴细胞去除为0,并持续6~8个月逐渐回升。IgG、IgM和IgA血浆检测与用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例SLE治疗后1年,临床表现及体征通过SLE活动指数评分由治疗前的(16.0±2.95)分下降到治疗后的(8.67±1.83)分。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补体C3、C4均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狼疮性肾炎(LN)患儿用药 6个月,尿蛋白明显改善;4例用药6个月后,血浆肌酐和尿素氮恢复正常。1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结论 RTX 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儿童SLE 尤其是重症和LN患儿临床效果较为明显。RTX为传统泼尼松和环磷酰胺治疗不耐受和临床效果不佳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经,但其合并严重感染问题不可忽视。RTX单抗能否替代传统的儿童SLE治疗药物,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结节性硬化症TSC1基因外显子15基因突变的研究
    于晓莉a, 宋 力b, 张玉琴a, 李 欣c, 叶露梅a
    2010, 25(08): 614.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TSC1基因外显子15基因突变的特点。方法 1996—2006年采用多聚酶链扩增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对21个家系59名研究对象进行了TSC1基因外显子15检测,对DHPLC检测异常者再进行多聚酶链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方法证实其突变类型。结果 对21个家系TSC1 基因外显子15共检测出4个家系的3种突变形式,其中c.1708~1709delAG(p.Arg570GlyfsX17)与c.1888~1891delAAAG(p.Lys630GlnfsX22) 两种突变为国内尚未报道的小的缺失突变,c.1460C > G(p.Ser487Cys)突变为1种罕见的错义突变。TSC1 基因外显子15突变基因检出频率为4/21(19%)。在检出突变的4个家系中1个为家系突变,其余3个为散发突变。结论 TSC1基因外显子15的c.1460C > G(p.Ser487Cys),c.1708~1709delAG(p.Arg570GlyfsX17)与c.1888~1891delAAAG (p.Lys630GlnfsX22) 突变为目前国内首报突变。

    婴幼儿病毒性腹泻985例粪便标本分析研究
    刘志华a, 龚四堂a, 钟家禹b, 王长兵b, 朱 冰b, 何婉儿a
    2010, 25(08): 618.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现状与流行特点。方法 采集2008-08-01—2009-07-31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并记录其病情信息,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采集的985例患儿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HRV)、肠道腺病毒(EADV)、诺如病毒(NORV),扎如病毒(SPAV)、星状病毒(ASTV)检测。 结果 腹泻病毒的年检出率为45.9%,混合感染率为22.8%,未发现GI组NORV株,单月中11月检出率最高76.3%,HRV、NORV、EADV、ASTV、SPAV的年检出率分别是28.0%、13.7%、8.8%、4.9%、1.0%,95%的阳性标本来自2岁以下婴幼儿,水样便、呕吐、发热的发生率为88.9%、75.2%与68.4%。结论 病毒性腹泻是本地季节性婴幼儿急性腹泻常见原因, 10~12月是发病高峰,2岁以下婴幼儿是主要的流行人群,HRV是最重要的病原体,水样便、发热、呕吐是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三联症。混合感染较常见但其症状较单一感染可能并未加重。


    儿童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及耐药相关性分析
    彭 哲, 朱朝敏, 李奇志, 幸琳琳
    2010, 25(08): 622.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耐药关系。方法 对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集到的150株结核分枝杆菌,应用MIRU基因分型技术,并进行耐药测定,同时分析不同基因型与耐药之间的关系。结果 150株结核分枝杆菌分为89种基因型,其中包括65个单一型,24个成簇型.最大簇基因型为223325173533,耐药菌株在成簇类型和单一类型不存在差异统计学。结论 223325173533基因型菌株在重庆儿童中是社会传播的优势菌群,结核分枝杆菌的成簇与耐药无相关性.

    婴儿巨细胞病毒肺炎40例临床分析
    刘立云, 韩晓华, 尚云晓, 蔡栩栩
    2010, 25(08): 625.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选取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科住院的年龄1个月至1岁肺炎患儿60例,以血清CMV IgM抗体(CMV-IgM)阳性及尿CMV-DNA定量阳性的40例肺炎患儿为观察组;以CMV-IgM及尿CMV-DNA定量均阴性的20例肺炎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肺部的喘鸣音和水泡音等体征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MV肺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肺CT,其敏感度为100%,而肺计算机X线摄影(CR)仅为29.4%。观察组中30例患儿予以更昔洛韦治疗,10例未用;更昔洛韦治疗组22例治愈,治愈率73.3%;未应用更昔洛韦组治愈率2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婴儿CMV肺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体征不典型,普通胸片不易发现炎症,容易误诊。对疑诊患儿需及时检测血清CMV-IgM及尿CMV-DNA,及时做肺CT检查;确诊后首选更昔洛韦治疗。

    多重侵害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其与心理弹性关系研究
    陈倩倩, 曹枫林, 刘佳佳, 程培霞, 孔 箴, 李玉丽, 董方虹
    2010, 25(08): 628.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侵害青少年情绪问题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2009年5月至8月分层整群抽取山东省临沂、聊城普通中学生3155名,采用青少年侵害问卷(JVQ)自评版、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心理弹性量表(RS)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JVQ总分≥5分为筛查阳性,即为多重侵害;多重侵害青少年SCARED总分≥25分为焦虑性情绪阳性,即焦虑组,余为非焦虑组;多重侵害青少年DSRSC总分≥15分为抑郁障碍阳性,即为抑郁组,余为非抑郁组。结果 多重侵害青少年533例(16.89%)。多重侵害SCARED总分为(26.68±12.06)分,DSRSC总分(10.73±4.73)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SCARED和DSRSC筛查出多重侵害青少年焦虑组288例 (54.03%),抑郁组107例 (20.07%),均显著高于非多重侵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8.89、56.36,P < 0.01)。多重侵害青少年心理弹性得分与焦虑、抑郁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 = -0.21~-0.39,P < 0.01)。结论 多重侵害青少年存在更多焦虑、抑郁情绪,心理弹性好的青少年焦虑、抑郁情绪较少。

    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特点分析
    刘春艳1,肖 艳2,张 辉1,赵成松1,谢正德1,申昆玲1
    2010, 25(08): 631.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腺病毒(AdV)感染特点。方法 2009年5月至2009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492例,入选患儿在就诊当日采集咽拭子标本1份,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流感病毒甲型及乙型(IFA、IFB),腺病毒(AdV),肠道病毒(EV),人冠状病毒(HCoV),人偏肺病毒(HMPV)及人博卡病毒(HBoV)。AdV核酸扩增阳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对序列进行Blast和进化分析以对AdV进行分型。结果 49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中,165例检出至少1种病毒,总阳性检出率为33.5%。其中53份检出AdV,检出率为10.8%,在所有检出病毒中阳性率最高。53份AdV阳性标本中共检出3个亚组,7个血清型,以3型(23/53)为主,其次是7(8/53)型和1型(7/53)。结论 2009年春季北京地区AdV有多个血清型流行,以3型为主。AdV仍然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清食欲素-A变化及意义研究
    阿布来提, 古丽巴哈·买买提, 徐佩茹
    2010, 25(08): 634.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患儿血清食欲素-A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选择30名OSAHS患儿( OSAHS组)、健康儿童20名(正常对照组)和单纯肥胖者30例(单纯肥胖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多导睡眠仪监测,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EIA)测定血清食欲素-A水平。结果 OSAHS组血清食欲素-A水平(0.48±0.10) μg/mL 高于单纯肥胖组[(0.29±0.07) μg/mL,P < 0.01]及正常对照组[(0.30±0.12) μg/mL,P < 0.01]。OSAHS患儿血清Orexin-A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 = 0.427、0.468,均 P < 0.05),与最低血样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呈负相关(r = -0.527、-0.541 ,均P < 0.01),OSAHS组及单纯肥胖组血清Orexin-A水平与BMI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儿童OSAHS食欲素-A水平升高,其原因可能与睡眠时频繁唤醒、睡眠片段化、低氧血症有关。食欲素-A可能作为一个血清标志物来初步筛查可疑OSAHS患儿。

    产妇和非麻疹婴幼儿麻疹病毒抗体IgG的检测及分析
    耿胜竞, 俞 蕙
    2010, 25(08): 638. 
    摘要 ( )  

    摘要:目的 对健康产妇和非麻疹婴幼儿的麻疹IgG水平进行评估,以了解其对麻疹病毒的抵抗能力。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产妇静脉血100份、新生儿(与产妇非配对,非麻疹患儿)血液52份、2~6月龄婴儿(非麻疹患儿)静脉血52份分别进行麻疹病毒抗体IgG检测。结果 受检的100例健康产妇中47例(占47%)达到保护性抗体水平,仅9例(占9.0%)麻疹抗体滴度可以在抵抗麻疹病毒侵袭的过程中起到比较明确的作用;受检的52例新生儿以及52例2~6月龄婴儿中分别有20例(占38.46%)和6例(占11.54%)达到保护性抗体水平,仅新生儿中5例(占9.61%)麻疹抗体滴度可以在抵抗麻疹病毒侵袭的过程中起到比较明确的作用。结论 上述人群麻疹保护性抗体水平均较低,产妇、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6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低于产妇以及新生儿。

    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血浆胶体渗透浓度监测的应用价值研究
    卜会驹 ,林小茂,温海洋,陈 亮
    2010, 25(08): 642.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胶体渗透浓度(COP)监测在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9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重症监护室收住的脓毒性休克患儿47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动态监测血浆胶体渗透浓度,并进行液体复苏。其中A组22例,不以胶体渗透浓度测定值作为参考指标,根据临床经验补液,即快速输液阶段采用生理盐水,继续和维持输液阶段晶体液:胶体液为2~3 ∶ 1。B组25例,动态监测测胶体渗透浓度,如低于正常,快速输液阶段采用较多胶体液,继续和维持输液阶段采用晶体液:胶体液为1 ∶ 1,如胶体渗透浓度正常,处理同A组。记录两组患儿平均动脉压(MAP),每小时尿量,中心静脉压(CVP),复苏液量,血管活性药用量,小儿危重病例评分( PCIS评分)等指标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儿入科时COP,PCIS评分,MAP,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P明显低于正常值范围。B组各时段胶体用量,COP均大于A组。第6、24 h B组用的液体总量比A组少,第1、6 h B组PCIS评分,每小时尿量,MAP,CVP均大于A组,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少于A组。第24 h 两组PCIS评分,每小时尿量,MAP,CVP无明显差别,但是B组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于A组。结论 小儿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中动态监测COP,以此依据调整复苏液的晶体胶体比例,可有效提高疗效。

    临床经验
    小儿鼻腔异物误诊误治36例临床分析
    方建苗 1 ,林志宏2
    2010, 25(08): 645. 
    摘要 ( )  
    短篇论著
    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及其与哮喘病情关系的探讨
    刘艳明1,农光民1,李树全2,廖 竟1
    2010, 25(08): 646. 
    摘要 ( )  

    摘要: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状况及其与哮喘病情的关系。方法 对2005—2008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7例临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和作为健康对照组的16名儿童进行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检查,将哮喘组分为轻-中度哮喘组(MA)和重度哮喘组(SA)。所有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12 h,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活化率及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比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活性,还原比色法检测上清液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上清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比较对照组与哮喘组以及轻-中度哮喘组与重度哮喘组反映中性粒细胞功能各指标的差异;比较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PMN活化率及PMN噬菌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哮喘组上清液NE、NO、IL-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重度哮喘组PMN活化率高于轻-中度哮喘组,PMN噬菌率低于轻-中度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上清NE、NO、IL-8高于轻-中度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急性发作期PMN活化率、上清液NE、NO、IL-8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急性发作期患儿PMN噬菌率高于缓解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哮喘患儿外周血存在中性粒细胞活化的证据,表现为吞噬、趋化、释放功能的改变。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哮喘的病情程度有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活化相关指标可用于判断哮喘病情。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对哮喘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

    多巴胺D2受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慢性抽动障碍的相关研究
    卢 瑶1,张 莹1,麻宏伟2,姚 璐1,崔泽实1
    2010, 25(08): 649.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DRD2)基因启动子区A-241G多态性位点与慢性抽动障碍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发育儿科门诊确诊的84例慢性抽动障碍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同期来院体检健康的100名儿童为对照,均取得知情同意。提取静脉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检测DRD2基因启动子区A-241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分析该多态性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结果 DRD2基因启动子区A-241G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慢性抽动障碍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将样本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后发现,慢性抽动障碍组和对照组不同性别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RD2基因启动子区A-241G多态性可能与慢性抽动障碍无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病例报告
    高IgE综合征1例并基因分析
    张 建, 陶少华, 王 斌
    2010, 25(08): 651.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儿童常见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
    邓秋连, 邓 力, 区小冰
    2010, 25(08): 653.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