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本刊特稿
    中国微生态学研究历史及现状
    袁杰利
    2010, 25(7): 497. 
    摘要 ( )  

    微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分支,是研究正常菌群与其宿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生命学科。

    专题笔谈
    儿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刘作义, 程 茜
    2010, 25(7): 499. 
    摘要 ( )  

    近年来,儿科临床抗生素使用十分广泛,滥用抗生素现象也非常严重。据了解,国内部分基层医院甚至个别三甲级医院门诊处方抗生素使用率达90%以上,其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近100%。国外有报道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发生率达5%~39%[1],门诊儿童患者AAD的发生率达6.2%[2]。儿科肺炎使用抗生素后腹泻的发生率为50%[3]。
      AAD在儿科临床相当常见,甚至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对AAD的足够重视。

    微生态与抗感染的相关性
    晏晓敏, 黄志华
    2010, 25(7): 502. 
    摘要 ( )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感染微生态学上的应用,对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最新的一项名为“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 MetaHIT计划)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胃肠道中存在1000~1150种细菌[1]。其中主要有拟杆菌属、梭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数量超过1014,约10倍于人体细胞。在健康的母乳喂养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约占肠道菌群的98%。正常情况下,宿主、正常微生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三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引起微生态失调[2]。微生态失调引起的疾病来源于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内源性主要来源于正常微生物群的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和二重感染;外源性主要来自外袭菌的侵入,形成新的感染[3]。感染微生态学是一门用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感染的发生、发展、结局并引导感染向宿主健康方面转移的微生态学分支,是微生态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与传染病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是感染的微生态原理以及防治措施[3]。

    肠道菌群与腹泻
    武庆斌
    2010, 25(7): 504. 
    摘要 ( )  

    小儿腹泻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每年患腹泻的中位数是3.2次/人,每年约有250万例患儿死于腹泻[1]。感染性腹泻仍是主要的原因。近年来,宿主-肠道病原体-肠道菌群引起了密切关注,甚至有学者把肠道菌群称为宿主内部的“微生物器官”,这个器官由种类和数量极其庞大的微生物群体组成,彼此联系,与宿主细胞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消耗、存储和重新分布能量,生理性地调控重要化学物质转化以及通过自我复制来维持和修复自身的稳定[2]。因此,肠道菌群在维护胃肠道内环境稳定和疾病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宿主-肠道病原体-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及补充微生态制剂的作用和应用进行探讨。

    肠道菌群及免疫
    李志川, 郑跃杰
    2010, 25(7): 507. 
    摘要 ( )  

    人体肠道中有1013~1014个细菌,其数量是人体细胞数10倍。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处于共生状态,主要参与生物拮抗(防御感染)、营养吸收与代谢、免疫应答调节等[1]。近年,肠道菌群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已经成为全世界研究的热点。

    肠道菌群与过敏
    张 琳
    2010, 25(7): 510. 
    摘要 ( )  

    过敏性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其流行病学不是很清楚,循证医学资料倾向于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卫生假说”认为,儿童在生命早期缺乏微生物接触是导致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且儿童体内存在Th1/Th2免疫失衡,使免疫反应更倾向于Th2应答。“卫生假说”为婴儿时期应用益生菌调节免疫系统回归Th1应答,使Th1/Th2恢复平衡提供理论依据,在过敏性湿疹的一级预防中得以证实。Kalliom?ki等[1]研究证实,益生菌治疗小儿过敏性湿疹、鼻炎有效,并指出针对不同用药目的、不同疾病,选用不同益生菌菌株非常必要[1]。对过敏性疾病今后的研究应统一诊断标准、症状评分和临床检测手段,为探讨益生菌在过敏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积累实验室和临床资料。

    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腹泻病的研究证据及评价
    肖国光, 万朝敏
    2010, 25(7): 512. 
    摘要 ( )  

    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急性腹泻主要引起脱水,而迁延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PD)还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及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染等,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目前腹泻病仍然是5岁以下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球引起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中腹泻占第2位(16%),仅次于肺炎(17%)[1]。及时正确的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腹泻病十分重要。
      目前微生态制剂在儿童腹泻病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预防急性感染性腹泻、医院相关性腹泻及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AAD)等,另一方面也用于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及PD等。所选用的制剂可分为益生菌(probiotics)和益生元(prebiotics)。
      目前,关于微生态制剂在预防和治疗儿童腹泻疗效的临床实验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我们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aboratory等数据库(截至2009年12月),获取发表的关于微生态制剂防治儿童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实验(RCT),运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科学评价,以供临床医师在临床决策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胃肠道菌群和胃肠黏膜屏障的检测
    黄永坤
    2010, 25(7): 516. 
    摘要 ( )  
    论著
    婴儿肝炎综合征应用微生态调节剂后肠道菌群及胆汁成分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
    林 莉, 晏晓敏, 黄志华
    2010, 25(7): 520.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调节剂乐托儿(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肠道菌群及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 2002年3月至2008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IHS为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乐托尔组和对照组,随机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患儿均给予熊去氧胆酸(25 mg/次,日3次)及护肝治疗。乐托尔组口服乐托尔散剂(嗜酸乳杆菌散剂)每次1袋,2次/d;15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中和冻干培养基。监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和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中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数量。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个疗程结束后,乐托尔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乐托尔组患儿血清中TB、DB、ALT、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乐托尔组肝脏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十二指肠引流液中TB、DB、γ-GT、TBA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乐托尔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结论 IHS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调节剂(冻干灭活的嗜酸乳杆菌)与熊去氧胆酸合用能促进胆汁酸排泄,改善肝功能及肠道菌群,在IHS的治疗中有明确的有效性。

    北京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肥胖状态的关系分析
    侯冬青1,程 红2a,王天有2b,王 琍2b,赵 地2b,张明明2b,米 杰2a
    2010, 25(7): 524.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北京市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与肥胖状态[依据不同划分标准:体重指数(BMI)、腰围(WC)、体脂百分比(FMP)]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4年4月至10月进行的“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研究”(BCAMS)中19 488名7~17岁儿童青少年(男9824名,女9664名)为研究对象,按照BMI、WC、FMP标准分别划分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状态,分析其血压与BMI、WC、FMP关系,高血压状态的变化及趋势。结果 各种划分标准中血压按正常、超重和肥胖组顺序依次升高;控制年龄和性别后,BMI、WC、FMP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成独立正相关关系(P<0.001);BMI、WC、FMP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胖组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是正常组的3~7倍;BMI分组分别与FMP、WC分组组合,BMI肥胖,FMP肥胖组及BMI肥胖,腹型肥胖组患高血压风险分别是正常组的7.3和6.8倍。结论 儿童青少年BMI、WC和FMP与SBP和DBP密切相关,用BMI指标预测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风险较WC及FMP更敏感;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其高血压发生率随着肥胖程度增加呈现成倍上升趋势。

    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8例临床分析
    王树水1a,张智伟1a,钱明阳1a,梁东坡1a,陈寄梅1b,李俊杰1a,丁以群1b, 张 旭1a,李博宁2,李渝芬1a
    2010, 25(7): 528.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经导管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s)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原因,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措施。 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825例PMVSDs患儿,均进行了经导管介入封堵,其中8例出现三尖瓣损伤。8例患儿中男4例,女4例;年龄3.5~8.0岁。8例三尖瓣损伤患儿中4例出现三尖瓣狭窄,其中2例严重狭窄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封堵器右室盘与三尖瓣腱索缠绕,予松开缠绕、取出封堵器并修补室间隔缺损;2例轻度狭窄者予随诊观察。8例中其余4例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其中3例反流严重予外科手术治疗,术中见三尖瓣腱索断裂1例,腱索断裂并瓣膜撕裂1例,三尖瓣隔瓣腱索被封堵器牵拉1例。术中将断裂的腱索缝合,取出封堵器并修补室缺,合并三尖瓣撕裂者行三尖瓣整形。余1例三尖瓣隔瓣脱垂并轻至中度反流的病例予随诊。结果 5例外科手术治疗者中,4例三尖瓣功能恢复良好,1例三尖瓣血流速度稍增快。三尖瓣损伤不重未行外科处理的3例病例随诊1月至2年,三尖瓣病变无加重,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经导管PMVSDS封堵术并发三尖瓣损伤有多方面原因。操作中应避免轨道钢丝穿过三尖瓣腱索,出现腱索与封堵器或输送钢缆缠绕时切勿使用暴力牵拉。三尖瓣损伤严重时应外科手术治疗。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滴服喂养的临床研究
    马莲美, 王宝宏, 裴连平, 吴福玲, 胡 艳
    2010, 25(7): 532.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早期滴服喂养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效果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45例,分为观察组(早期滴服喂养组)23例,对照组(早期鼻胃管喂养组)22例。观察奶量增加速度、体重增长速度、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住院时间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体重增长速度快(P < 0.05),奶量增加速度明显加快(P < 0.01),经奶头喂养时间、达全口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累计光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 < 0.01)。吸入性肺炎、胃出血及口腔炎的发生率减少(P < 0.05),呼吸暂停、呕吐及腹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 0.01)。结论 早期滴服喂养能较快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14岁儿童血脂正常参考值研究
    张智睿, 陈 沅, 赵 璐, 向 平, 周利刚
    2010, 25(7): 535.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索建立2~14岁儿童血脂正常参考值及致动脉粥样硬化(AS)指数,并分析其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988名,使用西门子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儿童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致AS指数LDL-C/HDL-C及TC、HDL-C的差值与HDL-C之比/[(TC-HDL-C)/HDL-C]。结果 (1)血脂紊乱诊断标准为2~ < 4岁: TC > 4.02 mmol/L, TG > 1.25 mmol/L, HDL-C < 0.83 mmol/L, LDL-C > 2.26 mmol/L;4~ < 7岁:TC > 4.47mmol/L,TG > 1.35mmol/L,HDL-C < 0.90 mmol/ L,LDL-C > 2.55 mmol/L;7~ < 10岁:TC > 4.78 mmol/L,TG > 1.42 mmol/L,HDL-C < 0.99 mmol/L,LDL-C > 2.49 mmol/L;10~ < 13岁:TC > 4.71 mmol/L,TG > 1.49 mmol/L,HDL-C < 0.89 mmol/L,LDL-C > 2.44 mmol/L;13~14岁:TC > 5.00 mmol/L,TG > 1.48 mmol/L,HDL-C < 0.95 mmol/L,LDL-C > 2.96 mmol/L;(2)由低至高5个年龄组致AS指数增高标准分别为:LDL-C/HDL-C > 2.38、1.98、1.95、2.35和2.28;(TC-HDL-C)/HDL-C > 2.59、2.55、2.11、2.46和2.50;(3)TC、HDL-C、LDL-C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致AS指数与TG及LDL-C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初步建立了重庆市区2~14岁儿童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儿童血脂水平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应该重视致AS指数在儿童血脂异常中的预测价值。

    儿童伤寒125例临床分析
    余荣华, 梁 洁, 许红梅
    2010, 25(7): 539. 
    摘要 ( )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伤寒临床特点,以利于其临床早期诊治。方法 对1993—2008年重庆地区125例儿童伤寒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每年均有散发病例,77例(61.6%)发生于夏秋季,110例(88.0%)为5~14岁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124例(99.2%)、肝肿大91例(72.8%)、脾肿大65例(52.0%)、消化道症状103例(82.4%)和呼吸道症状71例(56.8%)。外周血白细胞97例(77.6%)正常、16例(12.8%)减少,28例(84.8%)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培养、骨髓培养、粪培养和肥达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8.2%、55.0%、7.4%和42.7%,临床分离株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分别为100%(26/26)、100%(33/33)、93.3%(14/15)、96.9%(62/64)、66.7%(10/15)、100%(49/49)和100%(6/6)。27例细菌培养阴性者肥达反应阳性。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123例治愈,2例小婴儿误诊死亡。结论 重庆地区儿童伤寒散发,5~14岁儿童好发,夏秋季稍多;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发热、肝脾大、消化道和呼吸道表现为主。肥达反应阳性率较低,但对细菌培养阴性者仍有重要意义。第3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仍是该地区儿童伤寒的敏感药物。

    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安全性研究
    梁惠慈, 杨思渊, 戴 津, 杨 丽, 晏翠芳, 潘丽雯, 麦坚凝
    2010, 25(7): 543.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盐酸哌甲酯治疗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S)合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安全性及对癫痫发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4月至2008年10月广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40例BECTS合并ADHD患儿,经抗癫痫药物治疗临床无发作达6个月以上,加用盐酸哌甲酯,每6个月复查1次脑电图(EEG),评价患儿注意力和行为改善情况,记录癫痫发作次数、类型以及其他副反应,将患儿用药前后的癫痫发作情况进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40例中37例用药时间超过6个月,注意力、多动及对立违拗行为明显改善。4例发生副反应;2例用药1周内发作增多;1例用药1年后出现1次发作;1例用药2d内出现入睡困难,停药后发作及入睡困难停止。患儿服用盐酸哌甲酯前后癫痫发作及其他副反应出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抗癫痫药控制临床发作的同时,在规范剂量范围内使用盐酸哌甲酯治疗BECTS合并ADHD具有安全性。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雷贝拉唑钠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病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朱黎明
    2010, 25(7): 545. 
    摘要 ( )  

    摘要:目的 比较10 d序贯疗法(包括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克拉霉素)和7 d传统三联疗法(包括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6年10月至2009年8月洛阳市机车医院123例Hp阳性胃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进行7 d传统三联疗法,治疗组(82例)给予10 d序贯疗法。疗程结束7 ~ 10 d后检查消化性溃疡愈合情况和Hp清除率,评估症状积分和副反应。结果 溃疡愈合率对照组为40%,治疗组为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Hp清除率治疗组为92.68%,对照组为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56.89 ± 4.32)分,治疗后为(14.96 ± 2.13)分;对照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58.75 ± 5.12)分,治疗后为(21.42 ± 3.78)分,两组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 < 0.05或P < 0.01),治疗组变化更为明显(P < 0.01)。治疗组副反应低于对照组(6.1%对17.1%,P > 0.05)。结论 包括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及克拉霉素的10 d序贯疗法治疗儿童Hp阳性胃病比7 d传统三联疗法更有效。

    短篇论著
    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速率对体格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池 霞, 张 敏, 洪 琴, 蒋宁南, 张挺秀, 窦淑娟, 童梅玲
    2010, 25(7): 549.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速率对其1周岁时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2005年8月至2008年5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96名胎龄28~36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后最初3个月体重增长速率的百分位数将其分为4组(以A、B、C、D组分别代表组别生长速率百分位数 < P25、P25~P50、 > P50~P75及 > P75),比较4组早产儿1周岁时的平均体重与平均身长。结果 4组早产儿出生平均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周岁时A组平均体重显著低于C组及D组,而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组平均体重亦低于C组及D组;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1周岁时除A组平均身长分别与C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 <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速率对其体格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文献研究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药物治疗Meta分析
    万 宏a, 李雪迎b, 杜军保a
    2010, 25(7): 551.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KD)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医学电子数据库中选择相关RCT文献,应用Juni量表进行质量评价,Review Manager 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疗效判断指标为观察期内体温改善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用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共有3篇RCT入选,绘制漏斗图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3篇RCT Meta分析包括再次IVIG治疗组(159例)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对照组(66例),研究显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在静脉应用首剂IVIG无反应后,再次IVIG治疗组在体温恢复方面优于GCS治疗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 = 1.29,95% CI:1.10~1.52,P = 0.002);但在冠状动脉瘤(CAA)发生率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0.91,95% CI:0.33~2.49,P = 0.85)。结论 目前已发表的R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在首剂IVIG治疗无反应后,再次应用IVIG治疗较GCS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体温,但两者在CAA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述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王文建
    2010, 25(7): 557. 
    摘要 ( )  

    微生态制剂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而成,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国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微生态制剂对多种疾病的临床疗效。近年来,国内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发展迅速,菌种和制剂的品种增加,临床治疗的疾病谱也不断扩大;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疗效具有菌属特异性,国外使用产品的疗效证据与国内实际应用的微生态制剂并非一致。本文对国内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情况做一综述。

    粪钙卫蛋白在儿童慢性肠道炎症中的研究进展
    刘金荣, 盛晓阳
    2010, 25(7): 560. 
    摘要 ( )  

    慢性肠道炎症是一组以光镜下可见肠道黏膜改变为特点、肠道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总称,包括消化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反应(如脂肪泻和食物过敏等),免疫调节异常(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憩室病等)[1]。慢性肠道炎症严重影响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与儿童生长发育落后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患有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及生长不良儿童进行慢性肠道炎症的监测和鉴别。
      比较直观监测慢性肠道炎症的辅助检查有肠道内镜、X线钡剂造影、病理活检等,但这些检查价格昂贵,同时需要严格的肠道准备(常引起不适),特别是儿科患者配合性差,从而限制了其使用。生化检查,如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酵母菌抗体(anti-Saccharomyces cerevisiase antibodies,ASCA)等,均需要采集静脉血,在低年龄患儿中实施困难,且血液生化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肠道黏膜损害程度,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2-4]。粪钙卫蛋白(faecal calprotectin,FC)检测具有敏感、特异、简单、迅速、非侵袭性等特点,在成人研究中已经证实是监测肠道炎症最有效的生化指标之一[5],在儿童相关研究中亦证实,适用于儿童慢性肠道炎症的监测[2,6-7]。

    临床病例讨论
    腹泻  反复发热
    江 逊, 林 燕, 王茂贵, 王宝西
    2010, 25(7): 563. 
    摘要 ( )  
    病例报告
    介入治疗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报告
    梁永梅, 金 梅, 郑 可, 郭保静, 丁文虹, 吴 江
    2010, 25(7): 567. 
    摘要 ( )  

    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unilateral absence of a pulmonary artery,UAPA)为一种罕见的心血管畸形,多与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等并存。临床较罕见,诊断、治疗均有难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诊断了3例先天性一侧肺动脉缺如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并通过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获得成功。

    Peutz-Jeghers综合征合并癫痫1例报告
    韦新平, 张玉琴
    2010, 25(7): 569. 
    摘要 ( )  
    先天性凝血因子X缺乏症1例
    熊 婕, 何 莉, 胡宛如, 张乾忠, 胡潇滨
    2010, 25(7): 571. 
    摘要 ( )  
    新生儿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1例
    李 君, 薛辛东, 富建华
    2010, 25(7): 572.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我国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方面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李晓捷
    2010, 25(7): 574. 
    摘要 ( )  

    【编者按】本刊2009年开设“专家答疑栏目”后,陆续收到了多位读者来信。其中,湖北省阳新县人民医院儿科陈绪文医生来信提出了小儿脑瘫的相关问题。就此,编辑部先后征询了国内儿科神经领域多位资深专家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国内关于脑瘫定义、分型及治疗方面存在争议,有必要通过本刊清晰阐述脑瘫定义及统一对脑瘫定义涵义的理解,区分混淆的概念,明确当前适用的脑瘫分型方法,正确引导、及时纠正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一些偏颇和问题。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及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主任委员、我国著名小儿脑瘫及社区康复专家,现任佳木斯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的李晓捷教授执笔,对当前脑瘫康复方面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作以阐释。

    我国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康复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虽然近10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但脑瘫康复的理念、理论、技术、专业队伍素质、康复服务质量等尚不十分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小儿脑瘫康复既面临着需求剧增而服务相对滞后的现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统一认识的热点问题,以下就几个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