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儿童期睡眠障碍的诊治
    麦坚凝
    2010, 25(09): 657-658. 
    摘要 ( )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也称为睡眠障碍性疾病,包括睡眠启动及维持障碍、过度睡眠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及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各种功能障碍等。近十余年来,儿科因睡眠问题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多。国内开展的“全国2~12岁儿童睡眠状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约为28.87%[1]。然而,国内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推测除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外,也可能与研究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技术不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中主要通过问卷调研形式来评价睡眠状况,因此,当评定结果异常时发现的仅为异常的睡眠行为表现,而不是睡眠障碍性疾病。
      儿童睡眠障碍可引起儿童身心发育障碍,导致学习与记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等问题。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很多,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有研究认为,2~6岁儿童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睡眠障碍的两大主要致病因素。此外,儿童心理行为异常、躯体器质性疾病等也常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与睡眠卫生、社会、家庭、营养和抚养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2]。
      随着对儿童睡眠认识的不断深入,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已受到儿童神经、精神、心理、呼吸内、耳鼻喉、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儿科等各专业的重视。但仍有许多问题,如诊断、治疗等内容尚需各学科达成共识,共同协作解决。

    专题笔谈
    儿童睡眠障碍与癫痫
    王 华1,官文征2
    2010, 25(09): 659-661. 
    摘要 ( )  

    睡眠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生理活动,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很多人有过被各种睡眠问题困扰的经历,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癫痫发作存在昼夜分布规律,且有睡眠-觉醒依赖性,睡眠-觉醒节律与癫痫存在多种联系,且癫痫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因此,熟悉、掌握儿童睡眠障碍与癫痫的相互关系对癫痫的诊治十分有益。

    睡眠障碍与神经心理相关疾病
    韩 颖, 秦 炯
    2010, 25(09): 662-665. 
    摘要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学龄儿童患病率为2%~10%[1]。 ADHD通常于6岁前起病,70%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1/3可延续至成年[2]。ADHD易共患其他疾患,如抽动障碍、抑郁、睡眠障碍等,处理不当易出现严重心理、人格和社会交往障碍,影响其远期预后。本文就ADHD及其伴随的睡眠障碍问题进行阐述。

    儿童异态睡眠
    刘智胜, 孙 丹
    2010, 25(09): 665-668. 
    摘要 ( )  
    儿童睡眠紊乱与精神障碍
    刘 靖, 李 荔
    2010, 25(09): 668-672. 
    摘要 ( )  
    儿童睡眠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吴惠涓, 黄流清, 赵忠新
    2010, 25(09): 672-676. 
    摘要 ( )  
    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治
    江 帆
    2010, 25(09): 676-680. 
    摘要 ( )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睡眠障碍
    金 宇
    2010, 25(09): 680-684. 
    摘要 ( )  
    论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学习障碍患儿家庭环境因素对照研究
    张跃兵1,2,罗学荣2,刘 霞3,丁 军2,管冰清4,袁秀洪4,叶海森4,杨 伟5,宁志军6,韦 臻2
    2010, 25(09): 685-687.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伴学习障碍(LD)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方法 2005年9月至12月采用两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湖南省949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ADHD伴LD患儿123例(ADHD伴LD组)和正常儿童142名(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做进一步调查。结果 ADHD伴LD组父母惩罚、拒绝、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及偏爱被试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母亲的情感温暖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DHD伴LD组实际亲密度、理想亲密度、实际适应性和理想适应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ADHD伴LD患儿父母养育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对该类患儿避免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儿童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关系分析
    翁雪华1,李介民1,蒋 彦1,刘继红1,罗雪梅1,蔡益民2
    2010, 25(09): 688-690.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对长沙市5个行政区内2706名3~12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 结果 2706名儿童中睡眠姿势为侧卧位者为50.92%,俯卧位为26.42%,仰卧位为22.65%。平均年龄:侧卧位组(7.83±2.69)岁、俯卧位组(6.35±2.49)岁、仰卧位组(7.79±2.63)岁,3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睡眠障碍发生率:俯卧位组为50.6%,侧卧位组为37.6%,仰卧位组为29.9%,不同睡眠姿势组间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101,P < 0.05)。俯卧位组多汗、磨牙、辗转不安、肢体抽动、觉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仰卧位组(χ2 = 61.828、8.973、8.946、8.614、7.154,均P < 0.0125);俯卧位组多汗、打鼾、辗转不安、用口呼吸的发生率亦高于侧卧位组(χ2 = 6.553、11.176、9.693、9.552,均P < 0.0125)。结论 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有相关性,儿童以采取仰卧位睡眠较好。

    Panayiotopoulos综合征8例临床及脑电图特征分析
    陈春红, 吴沪生, 吕俊兰
    2010, 25(09): 691-693.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Panayiotopoulos综合征(PS)的临床和脑电图特征,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例PS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8例中男女各4例,发病年龄2岁9个月至5岁11个月,出生史、生长发育史均正常。2例既往有高热惊厥史。8例癫痫发作均以呕吐为起始表现,其中3例伴有面色苍白,四肢发软,3例呕吐前诉恶心,1例诉头晕、恶心,1例呕吐后有便失禁。发作后期6例表现为双眼向一侧斜视,2例表现为双眼上翻。其中2例头向眼斜视一侧扭转,1例伴有一侧上肢抽动,2例继发全身阵挛性抽搐,7例伴有意识丧失。6例患儿发作持续10~20 min,持续2~3 min或120 min者各1例。脑电图显示枕、后颞导联中高幅棘波、棘慢波4例,两侧前额、额散在中高幅棘波、棘慢波2例,中央、中颞区棘波1例,脑电图未见异常1例。结论 PS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年龄相关的特发性良性癫痫综合征。发作起始特征表现为以呕吐为主的自主神经症状,后期多出现眼偏斜、意识障碍,甚至四肢抽搐。脑电图特点是以枕叶为主的多灶性放电。临床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表现为过度运动发作的儿童部分性癫痫7 例临床分析
    陈 倩, 张桂榛, 蒋莉莉, 王 扬, 钟笛箫, 许克铭
    2010, 25(09): 694-698.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表现为过度运动发作(HMS)的儿童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09年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科门诊或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7例患儿进行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监测,观察临床发作症状及发作期、发作间期脑电图表现,并追踪抗癫痫药物疗效。结果 7例患儿视频脑电图共记录到29次发作,持续时间10~84 s,22次发生于睡眠,7次发生于清醒。发作时均有程度不同的躁动不安,过度运动行为表现多样,包括拍手、挥舞、挥拳、拍打、抓物、蹬踏、蹦跳等上、下肢动作,髋部水平移动,由平卧欲坐起动作,过度运动以外动作包括眼、头颈、躯干向一侧扭转、姿势性强直、表情恐惧或愤怒、面部涨红等。发作间期脑电图,除1例未见异常波形外,余6例均可见异常波形,表现为双侧或一侧额、额极导联棘波、尖波;7例发作期脑电图均为单或双侧额极、额起源的低幅快波节律,继而被大量动作伪迹掩盖,发作后渐恢复原背景。结论 HMS是部分性癫痫的一种发作形式,发作时以明显躁动的过度运动为特征,可伴有不对称强直姿势及表情变化,发作期脑电图均表现为单或双侧额极、额导联起源的低幅快波节律,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有效,多数患儿可达到满意效果。

    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临床研究(附98例分析)
    张 莉, 马宏浩, 贾晨光, 张永红, 杨 双
    2010, 25(09): 698-70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合并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高危因素、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98例初发LCH患儿分3组进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及头颅MRI检测,并定期监测上述指标以评估疗效,Ⅰ组为多系统危险组(57例),Ⅱ组为多系统低危组(19例),Ⅲ组为单纯骨破坏组(22例)。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儿共24例,占24.5%,其中Ⅰ组17例,Ⅱ组7例。19例合并颅面骨破坏;16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其中中枢性尿崩9例。头颅MRI显示受累部位为垂体者共14例次。对中枢受累患儿按LCH-Ⅲ方案联合化疗,目前处于非活动性疾病状态6例,疾病稳定状态10例,疾病进展4例,死亡4例。结论 颅面骨破坏、合并危险器官受累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的高危因素。最常见的影像学改变是下丘脑-垂体轴受累。早期及随诊中进行MRI监测非常重要。中枢神经系统一旦出现器质性病变常不可逆,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

    儿童急性白血病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吴小艳, 金润铭, 余 慧, 王 方, 夏 忆
    2010, 25(09): 702-704.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表达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住院的4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分为未缓解组(A组,23例)和缓解组(B组,19例)。18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刺激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23(IL-23)的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PBMC中CD4+ IL-17+细胞的比例。结果 A组和B组IL-17和IL-23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IL-17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IL-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和B组Th17的比例均低于C组,且A组Th17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Th17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参与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及病情发展,其水平高低部分反映白血病的疾病状态。

    Turner综合征Y染色体物质嵌合分子遗传学研究
    李 程1,程 茜2a,邓 兵2b,李娅莎2b
    2010, 25(09): 705-708.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Turner综合征(TS)患儿Y染色体物质及衍生物嵌合发生的情况,为TS患儿诊断后的监测提供科学建议,改善国内TS监测和保健管理的现状。方法 选取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TS患儿30例,进行基因组DNA 的Y编码睾丸特异性蛋白基因(TSPY)、 Y染色体中心着丝粒DYZ3重复序列(DYZ3 )和Y性别决定区域(SRY)3个Y染色体特异序列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反应结果阳性的病例补充SRY探针原位荧光杂交(FISH)分析。结果 基因组DNA 的PCR结果显示,3例患儿的TSPY、 DYZ3扩增均为阳性(10.00%),其中只有1例 SRY 扩增阳性(3.33%);3例Y染色体物质阳性病例进一步进行FISH研究,结果显示3例SRY杂交信号均为阳性。结论 运用3个Y染色体特异序列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Y染色体物质嵌合在TS不少见,每一个TS患儿都应在诊断后进行Y染色体物质的分子遗传学监测。

    新疆哈萨克族儿童超重 肥胖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相关研究
    刘 洋1,李 敏1,徐佩茹1,叶明刚2,刘 玉3
    2010, 25(09): 709-711. 
    摘要 ( )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超重、肥胖学龄儿童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2475名6~14岁哈萨克族在校学生,对其中122例超重或肥胖儿童(超重、肥胖组)及11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非肥胖儿童(对照组)分别测体重指数(BMI)、hsCRP、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 FINS),计算HOMA-IR,比较两组差异及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肥胖组hsCRP、FINS、HMOA-IR明显高于对照组;FPG、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示,BMI与hsCRP、HMOA-IR、FINS有显著正相关趋势,与FPG有负相关趋势,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CHO、HDL、LDL有正相关趋势,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FINS、HMOA-IR、hsCRP、FPG、LDL均与BMI相关。结论 新疆哈萨克族超重、肥胖儿童存在胰岛素抵抗,同时炎症因子CRP与新疆哈萨克族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相关因素研究
    刘维民, 阮珊三, 张 健, 刘光辉, 芦玮玮, 徐玉梅, 卢林阳, 胡克非, 傅燕娜, 郑 洪
    2010, 25(09): 712-715. 
    摘要 ( )  

    摘要:目的 分析导致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入住安徽省立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44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125例)与无PVL组(318例),按PVL级别分为非囊性PVL组(116例)和囊性PVL组(9例),采用头颅超声诊断技术早期诊断早产儿PVL,用多因素分析影响PVL及其不同级别的高危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低体温、生后感染、呼吸暂停、血糖、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白蛋白在PVL组和无PVL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低、母亲低剖宫产率、生后感染及血清白蛋白和心肌酶谱水平高是早产儿发生PVL的危险因素,另外,生后感染是发生囊性PVL的危险因素。结论 出生体重低、母亲低剖宫产率、生后感染及血清白蛋白和心肌酶谱高是早产儿发生PVL的危险因素,另外,生后感染的早产儿发生囊性PVL的风险较高。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2010, 25(09): 716-718. 
    摘要 ( )  

    摘要:目的 观察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儿科住院的36例典型川崎病(TKD)和20例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分别检测其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NT-proBNP,并检测3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的血浆NT-proBNP,进行相互比较。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 TKD组和IKD组血浆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KD组和IKD组急性期血浆NT-proBNP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呼吸道感染组和健康组); IKD组合并冠脉病变显著高于TKD组。结论 血浆NT-proBNP可作为一项早期诊断不完全川崎病的参考指标。

    综述
    哮喘管理进展
    朱亚菊 综述, 鲍一笑 审校
    2010, 25(09): 719-722. 
    摘要 ( )  
    短篇论著
    农民工婴幼儿辅食添加干预及效果分析
    古 旗, 高铭云, 谢洁灵, 李柳华, 廖艳玲, 李雅萍, 韦 献
    2010, 25(09): 723-725. 
    摘要 ( )  

    目的 研究辅食添加干预对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的影响,探讨一种针对城市农民工婴幼儿持续可行的辅食添加干预模式。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在自愿加入前提下抽取柳州市各城区出生的城市农民工婴幼儿200名,按初诊时家长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名。对干预组进行科学喂养讲座、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现场制作示范、家庭访视、电话随访等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传统方法喂养,不施加干预。结果 干预组婴幼儿生长发育指标、家长对婴幼儿辅食添加知识知晓正确率等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组佝偻病患病情况、贫血患病率、呼吸道疾病患病率、消化道疾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辅食添加干预切实可行。干预后城市农民工婴幼儿子女添加辅食合理,改善了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临床经验
    米卡芬净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11例临床疗效观察
    吴小艳, 金润铭, 肖 燕, 刘 勤, 周东风, 余 慧
    2010, 25(09): 726-727. 
    摘要 ( )  
    病例报告
    无汗型外胚层发育不全合并癫痫1例报告
    王菊莉1, 曲 华1,曹洪涛1,彭建群2
    2010, 25(09): 728-729. 
    摘要 ( )  
    临床病例讨论
    学习成绩下降 精神差 无力
    吕凌云, 王立文, 朱彦丽, 彭晓音, 李尔珍
    2010, 25(09): 730-732. 
    摘要 ( )  
    继续医学教育专栏
    儿童食物过敏与相关消化系统疾病
    李中跃
    2010, 25(09): 733-736. 
    摘要 ( )